岗位标兵事迹材料7篇

时间:2023-08-16 作者:pUssy 事迹材料

一篇优秀的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弘扬正气,评选先进的用途,我们在写事迹材料的时候要注意事实必须真实、可靠,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岗位标兵事迹材料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7篇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1

xx煤业煤炭加工公司主控室调度微机员,已在本岗位连续工作20个年头。如今已是是所在岗位员工的大姐和榜样。在班中大事做指导,小事不计较,乐于做好业务技术上的传帮带,处处起表率作用。

一、所在岗位是一面旗帜

xx在工作中时刻牢记着蒙东能源“三个最大化”和xx煤业“两个一体化”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她所在的主控室“创先争优”活动中,成绩卓著,一年一个新台阶。19xx年度被共青团内蒙古哲里木盟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20xx年和20xx年先后被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和“杰出青年文明号”;20xx年度被共青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临时委员会授予“青年文明号”,同年,被中央企业团工委授予“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20xx年度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巾帼文明岗”;20xx年被xx煤业授予“党员先锋标准岗”和“巾帼建功先进集体”;20xx年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和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xx年继续被认定为全国“青年文明号”,20xx年和20xx年连续被xx煤业授予“优秀党员先锋标准岗”。这些荣誉的取得和旗帜风采与xx这位最资深成员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二、工作的重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xx所在的主控室是霍煤第一地面生产系统的神经中枢,是煤炭加工公司的“六个中心”和“一个窗口”,担负着公司的生产组织、系统启停机的集中控制、设备的检修部署、确定配煤方案、安全生产监督等业务职能。作为一名调度微机员的她,大事是“统帅”,小事是“秘书”,表现出色。她在工作中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道命令,每写的一行字都是一条记录,稍有疏忽就可能酿成事故。她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事事都做得井井有条。在工作中,总是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情,不懂就问,不会就学。他深谙“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她控制操纵的地面生产系统点多、线长、面广,要合理组织指挥它的生产和检修活动,只在主控室里看电脑画面上的模拟图形和大屏幕的图像远远不够,她一有空闲时间就往现场跑,深入观察、询问地面生产系统3个破碎站、2台堆取料机、1个装车仓、7个成品仓、1个储煤仓、35条胶带输送机和方圆近7万平方米的储煤场等每个角落,每月都要走上至少一遍。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向现场的虚心请教,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数千米胶带长廊中,到处都闪动过她的身影,留下了她的足迹。一身煤粉她从不在乎,一脸灰尘更点醉了她美丽而朴实的脸庞;一身疲惫她毫无察觉,每次回来后,还谈笑风生地交流在现场的收获。

三、团结友爱,优质服务。

团结是xx所在团队的特点,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xx所在的主控室岗位上有16名女工,每班就有4人,若相处的不好,可能要经常“演戏”了,可她与姐妹们相处的很好,虚心向姐妹们学习,遇事抢干在先,争先恐后。工友们所有心里话都愿跟她讲。她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见荣誉就让,见困难就上,深得敬佩。她担负着“秘书”的职能,既要上传,又要下达。她深知“蒙东能源服务”理念的内涵以及“和为贵”的魅力,对各方面的询问与电话都耐心地解释清楚,周到耐心,受到赞誉。四、历经磨练,日趋成熟。经过刻苦钻研和虚心学习,思想进步,技术全面。在她的心中,企业的效益总是摆在首位。工作中严格把住煤炭“入口”和“出口”两道关,每上一车煤,她都要精心策划配比,外运装一列火车,她都要反复查阅各种煤质基础资料;精心的配比,满足了用户需求。一次破碎“入口”调配车镐、储煤位置精细安排、记录、成品仓储煤准确填画“煤质动态管理图”。保证了煤质管理的连续性。她对输煤系统的生产组织、故障查询、流程操纵控制、商品煤配煤、安全监督等,样样都运用的娴熟自如,受到广泛赞誉。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2

由xx自1988年参加工作来到手选台,二十多年来她在又脏又累的手选台上脚踏实地、任劳任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她自1995年担任手选班长以来,对工作尽职尽责,敢说敢管,不怕得罪人,她在工作中多干活,不多要工分,处处起率先垂范的作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大家,为保煤质增效益做了大量的工作。

自20xx年担任段长以来,工作更加勤勤恳恳、严肃认真,经常到三个小班查岗,在矸石多的情况下,亲自到手选台带领女工选矸,对工作做到长抓不懈,在她严格的管理下,经全段女工手选外运的172万吨煤,没有出现过手选质量商务事故,为新兴矿起到把关的作用。

她曾多次被评为矿“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局“三八”红旗手,20xx年被局评为巾帼建功标兵。

煤质科“三八”手选段全体女工在由xx段长的带领下,在20xx年工作中,积极响应科、矿党政及工会的各项号召,严格遵守各项劳动纪律,积极开展了“双增双节”等巾帼建功活动,为把住全矿经济效益的突破口,配合全矿安全生产、外运工作,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一年来,全段女工在段长由xx、副段长杨丽荣的严格管理和亲自带领下,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上都能脚踏实地、任劳任怨,为提高煤质、增加效益做出了贡献,全年经她们手选外运的172万吨煤,没有出现一次手选质量事故。真正为新兴矿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主要事迹如下几点:

一、加强劳动规章制度管理

进入20xx年以来由xx对小班工作做到严抓严管,对违章、违纪者坚决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在下半年又对全段女工进行了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对新的同志都做到上岗前培训,使每一名来到手选台的女工都能熟知安全操作规程和兑规作业,段里利用班前时间抽查考试,如答不上一条扣两分,如在抽查中发现有违章、违纪现象要在三个小班及时曝光,以此提高女工的安全意识,把一切不安全隐患都消灭在萌芽之中,做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二、坚持勤俭节约,配合全矿生产外运

手选段在“双增、双节”方面做到了持之以恒,各小班把从煤流中拣出的废铁丝、废皮带卡等废品卖掉,买条帚、铁锹等使用工具,全年为科节约材料费近1000多元。

我们还坚持常年把矸石上粘的煤用小锤砸下来,这样不仅减少了矸石中的含煤量,还为矿提高煤质增收效益起到了保障,虽然这样做增加了手选工的劳动强度,但她们没有叫苦叫累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从矸石上砸下的煤就约500多吨,可为矿增收20万多元。

三、充分发挥了先进个人、集体的作用

20xx年全矿生产形势好,原煤产量高,这也就增加了我们手选工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在下半年,矸石增多,每个小班要选出200多车矸石,最多的达到280多车,在手选工人员少,拣不过来的情况下,我们段对三个小班人员做到了及时调整,把白班人员充实到夜班,段长由xx到手选台上和大家一起干,为了不影响井下生产和装车外运,在小车皮供不上的情况下,我们就把矸石斗拣满后,再把矸石拣到地上,等小车皮来时再往斗里装,这样我们手选工就要付出双倍的劳动力,但由于我们安排的紧凑,从没有因手选事故影响井下生产和装车外运煤,为全矿保煤质、增效益、做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特别是到了冬季,因有时供不及时,手选车间非常冷,手选工大多数都感冒了,但为了保证井下生产和煤质质量,她们都带病坚持工作,如班长:董春娥、纪双英、姜艳红等患重感冒打了十多天点滴,但她们一天也没休息,工人崔玉凤、纪凡花等都带病坚持工作,她们每天上班兜里都揣着好几样药片,真正做到了团结一致,共渡难关,发挥了先进集体的作用。

四、加强对小班计分、奖金分配管理

自对段队计件工资坎块承包以来,由xx对小班以往干多干少一样计分,只在奖金上分出三个等次的工资分配方法进行了改革,实行了以小班为单位,根据当日工作表现每日一评分,一天一上工资管理牌板,公布于众,大家监督,月末根据全月出勤及工作表现评奖,真正做到了多劳多得,按功取酬,对选矸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年来,在煤质科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由xx的带领、全段女工的共同努力下,为提高手选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手选段全体女工有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严把手选质量关口,为新兴煤矿保煤质、增效益,再做新贡献。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3

xxx,男,1982年4月出生,大学专科学历,中共党员。是大方县第一小学一名美术骨干教师,大方县少先队总辅导员。上小学时,“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的歌声一直响彻耳边,自从了解到雷锋同志的事迹之日起,他对雷锋的认知不断加深。一直以来,xxx老师都尽已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身边应该关心的人,并努力去发现这些人,为他们排忧解难。他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在1999年至20xx年xxx还在毕节师范就读时,得过恩师无微不至的帮助。三年学业的六个假期时间,他上过工地,背砖、做过苦力,卖过都市报,做过家教,但他最难忘的是20xx年暑期,他在毕节市洪南路打工的时候,在工地上,一名工友被拉砖的砖块扎伤脚无法动弹时,xxx主动承担了工友那段时间的工作,工友没有被老板责骂,待发工钱时,想方设法找机会感谢xxx,但却被他婉言谢绝了。xxx告诉工友:“我年轻,我能行!真的,说实话,帮助别人,哪怕一丁点的小事,做了,心里真的特别舒服。”

参加工作后,20xx年xxx老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他经常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对校园的卫生死角在别人下班之时他总是提着扫把进行清扫,美化了校园,为孩子们生活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xx年至今他一直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和关工委工作,工作12年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并不陌生。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与自己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特别,一些孩子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上百名留守儿童,每次xxx老师带留守儿童去移动公司参加“亲情电话关爱活动”,感触很深。很多场面让他这个大尺男人也情不自禁,潸然泪下。有时候他在想,在日常生活中娱乐、花钱奢侈之时,想想那些孤苦伶仃的孩子是多么需要温暖呀?挤出一点点时间给他们送去关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去年团中央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事业部郑老师发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捐助爱心画笔活动,xxx看了黑龙江漠河县的孩子们的生活写照,一幅幅画面在他的脑海里闪过,让他心酸、难过。当天放学回家之后兴旺一夜未眠。第二天他毫不犹豫拿出20xx元钱买了200套美术画具直接邮寄到黑龙江漠河县实验小学。当接到那边邀请他9月12日去现场发放爱心工具时,他很激动,由于时间关系,加上工作无法脱身,他请那边老师的替他做了,看到孩子们领到爱心画笔高兴、激动的样子,他非常开心。

今年9月,当得知小屯乡杨婷婷小朋友家比较困难,姊妹多,父母长期在外务工,9岁的她即将面临辍学,他立即与杨婷婷母亲联系交流,决定把杨婷婷带到大方一小就读,兴旺决定从现在的三年级起,他将从学习、生活、物资方面一直资助杨婷婷到高中毕业。

李老师有一个梦,想为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送去关爱、送去温暖。从20xx年9月开始实施,从他工作的单位大方县第一小学开始行动,把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健全之后落实,为大方一小的101名留守儿童、12名孤儿、4名特困生做知心朋友,做学习上的辅导老师,他专门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专为留守儿童、孤儿、特困生男娃娃理发。

其实,雷锋精神就在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xxx知道,“学雷锋”,不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从平常的小事做起,说实话、做实事,踏踏实实做事,真心待人,并且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孕妇、小朋友让个座;在校园内看到果皮纸屑能够主动拾起;遇到有人问路时,热情地指点给对方,这一点一滴的小事都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也许很渺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对于那些被帮助的人,却可以给他们一份温暖,一份关爱尊老爱幼自古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加强我们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去年寒假xxx老师组织学校的小记者去了大方县北门敬老院看望并照顾那里的孤寡老人。

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栖息之所,而现在许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们也主动进去敬老院。里面有许多老人以前都有值得骄傲的过去和让人敬佩的职业。他们选择敬老院,有的是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而感觉生活寂寞;有的是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处,拥有共同的兴趣,相近的人生观念和相似的人生态度,让他们更能感受到夕阳无限好的生活乐趣。拒老人进入敬老院时办理的手续来看,有50%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才来到敬老院,在这里有专门的人手负责照顾他们,敬老院的饮食都是根据老人们的需要安排,并且每个人每月还有一定的补助金!

在这次实践过程中,xxx不仅为他们做了些日常的事,也逐步了解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一步增进了感情。通过与老人们、特困生、孤儿、留守儿童们的聊天,使xxx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了他们的辛劳,明白了他们的凄苦,明白了他们更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才能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而xxx就是这样一个人,把关爱需要帮助的人作为锻炼自己与发展自己的舞台,时刻用高标准来约束自己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在20xx年2月,xxx在大方县团县委听说县里要成立一个平安大方促进和谐发展协会,他毫不犹豫积极参加了活动,学习中让他深刻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滋味,原来做志愿者是那么的开心,帮了别人,其实也是在帮了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持着你生活的岗位?”40多年前,雷锋同志在他的一篇日记中写下了上面这段话。40多年来,学雷锋活动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历经风雨,历久弥新。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无论在雷锋活动月还是普通的日子里,都必须要把雷锋精神记于心中,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把小爱播撒在大方百万人民的大爱中去。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4

裘xx一九九六年毕业于淮阴师学院范幼师专业,怀着对教育的挚爱,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近二十年来,她矢志不渝,秉承陶行知老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思想,把青春和热情放在了充满希望的教育这片热土上。用粉笔描绘自己简单的人生,用师爱耕种自己的这片田园。

裘xx,一名幼儿师范毕业生,她刚来校时担任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被抽调到小学任教,她顾全大局,毫无怨言,一干就是十几年。由于专业不对口,教学上有难度,她就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每天干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一有时间就端起凳子去听课。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请教,但她从来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总是默默挥洒自己的汗水与青春。她牢记在师范学习时老师说过的“交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缸水”,克服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挤出时间参加高层次的业务学习和进修,不断地从理论上探寻教学规律、不断钻研与提升教学理论和业务水平。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她先后取得了大专和本科学历,而且很快的胜任了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所教学科学生成绩多次名列区、校前列,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辅导的小学生参加省小学生数学报竞赛多次获奖。

她十几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热情、耐心地教育、关心每一位学生。留守儿童杨峥,由于成绩差怕考试,上学期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天,他逃学了!到了下午还是没有音讯,作为她的班主任老师,裘xx着急万分。她发动全班同学及其家长帮助查找线索,到了下午还是杳无音讯。怎么办?找!她又把自己的丈夫从县城叫来帮助寻找。夜幕降临,远在外地打工的杨峥父母也闻讯赶回家来加入寻找的队伍。临近深夜十一点,从市区110指挥中心传来消息,原来杨峥在市区迷路了,正在焦急的寻找回家的路时被某派出所巡逻的民警发现带回派出所了。他们立即驱车前往接回孩子。此时的杨峥怎知父母和老师正心急如焚呢?当她们把杨峥一家送回再回到自己家时,已近午夜十二点了。

她总是特别关心贫困生。孤儿夏紫玥几度辍学,是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她重返校园,她从家里带来吃的、用的,为她买来学习资料。漆宇,单亲孩子,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靠在糖厂打临工,维持生计。由于漆宇智力迟钝,加上无家长辅导成绩一直不太好,他妈妈不想让他继续上学。裘红波老师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来到他家,一方面做他妈妈工作,一方面鼓励漆宇振作精神、发奋学习,她也抽出时间为漆宇辅导,慢慢地,漆宇成绩上来了,漆宇的妈妈逢人就夸裘老师人好,是个好老师。

裘红波老师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去年,他的小孩面临小升初考试,她的丈夫又在城里教毕业班,就和她说:让她每天中午能回家做饭给他们吃。她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硬是劝说丈夫和孩子在学校食堂吃饭,自己每天坚持在学校吃午饭,饭后忙于辅导学生。

裘红波老师就是这样,用全身心的爱关心、照顾每一个学生。每当教师节、元旦节来临,她总会收到很多她曾经教过的学生从各地寄来的贺卡。此时的她也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给她们寄去祝福,勉励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学习岗位上勇于吃苦耐劳,乐于创新奉献,不断学习进取,把自己练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之梦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5

系公交二公司路车队驾驶员。他在驾驶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乘客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思路和服务本领,以自然、热情、亲和的车厢服务,受到广大乘客的欢迎和职工的认可。曾连续三年荣获天津市“青年文明号”称号;、07连续两年被评为公交集团级公交之星;xx年被评为市建委级岗位技能标兵。

在搞好车厢服务上,他坚持换位服务,真心待客,大力倡导六换服务理念,即:用自己的爱心换乘客的舒心;用自己的热心换乘客的省心;用自己的细心换乘客的放心;用自己的耐心换乘客的安心;用自己的诚心换乘客的。开心;用自己的恒心换乘客的同心。在此基础上,他精心装点车厢环境,在自己的岗位上推出了以“温馨愉悦笑迎客、尊老爱幼新风扬”为品牌词的“新风车组”的特色服务承诺,在保持车厢清洁整日四净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车厢的服务工作。自费在车厢内设置了便民服务袋(内装线路导向图、一次性雨衣、报纸等)、小纸篓、意见薄、苹果等物品、并在节假日期间在车上挂上一串串福字和彩球,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营造出温馨、舒适、和谐的乘车环境。

在落实二十项民心工程期间,他又推出了“奉献一个爱心座、倡导委托式服务”的服务特色。即:借特需座席为载体,主动为特需乘客服务,找座率达到95%以上,并在车厢中营造出一种“委托乘客对乘客服务,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共建和谐车厢”。

在落实安全运营上,他实现了20万公里运营无事故无投诉,赢得乘客口头、来电等形式的表扬40余件。同时他利用业余时间走访沿途,对线路途经的路口、站点、桥洞、商业娱乐场所、公园学校等进行了调研汇总,并制成安全提示牌,在驾驶员中倡导自己总结的“四慢、三不、两提前、一落实”的安全操作法。近一年来,身兼团支部书记的他,主动放弃公休60余天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公益性便民服务活动和车队的清洁会战,以自己的奉献精神和榜样力量,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6

xx机电总厂支架车间制造焊工铆工组组长。自从20xx年分到支架车间的20xx年来,他不畏艰难、不断钻研技术,逐渐成长为一名在支架车间铆工、焊工操作技术叫得响的制造焊工,多次被支架车间、厂评为先进个人、先进生产者和“质量标兵”。

刚刚参加工作的分外珍惜这份工作,一向严谨做事的他,平日里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他还不厌其烦的将自我操作的每一道工序、每一项操作技能,不断检查和推敲了,只要发现有一丝瑕疵,他都会义无反顾的推翻从来,为了练好焊接技术,经常利用午休和下班以后练习焊接技术。在这长达近十年的艰苦工作的技能磨练和不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xx不仅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手艺,更练就了他自尊自强的品格。十年来,徐军峰参加过许多车间、厂委派的任务,在承担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他敢于迎接挑战,大胆地在实践中创新,每每以优异的成绩,为厂和车间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为了这份他热爱的工作,xx不知做出了多少牺牲和奉献。单位的工作只要遇到急活,他都会义无反顾的一干就到半夜。由于他常年对工作一丝不苟;本着“罗文”所特有的不畏艰难困苦、自发进取、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素养精神,带动和影响了他周围的工友们,并得到了大家对他的一致认同。

直至现在xx始终认为,不管是哪个行业,只要你有一种敬业精神,只要你自尊自强,你人生的年华就会有光彩。他常说:“我热爱自己的岗位,我喜爱自己的焊枪,更爱看那点点闪烁的焊花。”

岗位标兵事迹材料篇7

在从东海之滨的大上海,到西部玛曲大草原,当年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任岁月雕刻成了沧桑的西北老汉——王万青默默扎根草原42年,为当地藏族群众看病送药,与藏族同胞结下深情厚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作“好曼巴”(曼巴,藏语“医生”之意)。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当时毕业后填报志愿,我没写具体地方,只写了两行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42年后,王万青对自己年轻时的抉择依旧无怨无悔。

1968年,24岁的王万青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6年学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工作。拿到了派遣证,他还不知道甘南在哪里。“从兰州到甘南一路大雪,汽车开了两天才到合作镇。”王万青回忆说,当时怎么也没有料到,甘南的天气会如此寒冷,上海人穿的棉衣到这就毫无作用了,“一路上冷得实在不行了,就跳一跳,搓搓手。”

在许多人眼里,草原上有蓝天白云,有牛羊成群,甚至还有美丽的姑娘,是个“罗曼蒂克”的地方。

然而,只有亲历者才知道甘南草原的另一面:高寒,缺氧,还有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的饮食习惯和居住条件。

到达合作镇参加劳动一段时期后,领导见王万青不适应牧区生活,打算派他到甘南条件最好的迭部农区工作。不料,王万青却不同意:“我说了要报效祖国,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要看做得怎么样。”他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地方去为群众服务。最后,数番辗转,王万青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

“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

在阿万仓乡,许多人并不知道王万青这个名字,但只要说到大脚“曼巴”,牧民们就会纷纷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是个好“曼巴”。

阿万仓乡距离玛曲县城50多公里,绝大多数居民是藏族牧民。王万青刚去的时候,这里还没有通公路,只有一片茫茫草原,通行靠骑马或徒步。到达乡中心卫生院,眼前的情景让王万青大吃一惊:两间破旧的土坯房,最贵的医疗设备是血压计,药品奇缺,得用牦牛到县城去驮。

语言不通成为诊疗的巨大障碍。王万青只好在本子上把一些看病时常问的话用汉语音译成藏语,然后背下来,连说带比划,试着与前来看病的牧民交流。不到半个月,笨办法奏效,王万青能独立看病了。

“那时候,很多病在大医院可治好,但在草原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王万青说。

牧民加白回忆,1973年,他的舅舅阑尾炎发作被送到阿万仓卫生院。“当时我们不懂什么叫阑尾炎,只知道是肚子疼。听大脚‘曼巴’说要动手术,都吓坏了。”经耐心解释劝说,王万青成功为病人做了手术。

“这可是阿万仓历史上第一例阑尾手术!”加白说。

这次成功的手术,让牧民们记住了这个穿45码鞋的大脚“曼巴”。

直至1990年被调到玛曲县人民医院,整整20年间,王万青的足迹遍布阿万仓草原的每一个角落。他多次在牧民帐篷中救死扶伤:在牛粪堆上为大出血休克的产妇实施胎盘剥离术,在夏窝子(夏季放牧点)抢救患肺炎心衰的新生儿,为病人做肛瘘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患急性高原肺水肿牧民的生命……王万青戏称自己是全科大夫,“什么病都得看啊!”

“不管走到哪,都有藏族同胞给我驱赶狗群,热情拉我到帐篷里喝酥油茶、吃羊肉,晚上怕我冻着,还给我盖上厚厚的牛羊皮……牧民对我就像亲人一样。”王万青动情地说。

“草原就是我的家!”

2003年,王万青退休了,但他依然积极乐观,爱说爱笑,时而表现出孩子般的俏皮。

当年,王万青娶了自己的“学生”、藏族女护士凯嫪为妻,在草原上安了家。

如今,老两口就住在玛曲县医院后面,小院里有一个很小的花园,种着些不知名的花草。走进屋里,一大间房子辟为客厅、书房、卧室,中间都只隔一门帘。书房里挂满了画和照片,大部分内容是草原、白云、牦牛、藏族妇女、孩子。王万青指着一张照片说,上面的美丽藏族女子就是自己的妻子凯嫪,两个孩子是自己的儿子。说着,老人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如今,王万青的两个儿子继承父志,先后来到父亲倾注了十几年心血的玛曲县人民医院工作。他唯一的女儿其美则嫁给了阿万仓一位牧民,留在了草原上。

早在1988年,王万青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母校也没忘记他,2009年12月21日,校领导亲自为他颁发了“校长奖”。

面对荣誉,王万青淡然一笑,“我觉得一个医生治好病人是理所应当的,没必要夸奖我、感谢我。”

当年跟王万青同来甘南的4名同学,后来都陆续回了上海。留下来的,只有他一个。王万青有好几次机会可以回到老家上海,他都放弃了。

“其实我一直想念上海!前些年还觉得没回去有些遗憾,如今想通了,草原就是我的家。我要一直留在这里,还可以发挥余热,为藏族群众治病送药,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王万青平静地说。

望着老人烙有高原红的清癯面庞,听着那带有浓浓上海口音的话语,不由让人联想起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格桑花,平凡得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