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事迹材料的写作,可以使我们的事迹记录其中,平凡的人也会在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相关的事迹材料我们一定要记录,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988舰先进事迹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988舰先进事迹篇1
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他们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春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
每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师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授业传道成了他们生命的选择,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一个人,她不仅为师为表、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19年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她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人间大爱,为孤儿、也为祖国,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命运无情,人间有爱。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怀抱,温暖了136名孤儿的生命。“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一句简单的话,却是最伟大的承诺,是最坚强的担当。她用瘦弱多病的肩膀,为孤儿们建起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他们托起了命运的未来。
桃李春风,师恩难忘。张桂梅,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总是把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心头。她深刻认识到贫困山区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为解决孩子读书费用问题,她四处筹资、多年奔走,2008年成功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办有理想信念的教育,11年来,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传道授业的光辉崇高,兴家庇幼的大爱伟大,张桂梅,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留下了顶天立地的精神光华。我们虽不在教师的岗位,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传递爱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我们应当学习她的崇高精神,舍己为人民,大爱暖人间,把自己深埋在心底,时刻温暖别人,用真情为他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988舰先进事迹篇2
在浦城分公司有着这么一位默默无闻的员工,他虽不像年轻员工那么斗志昂扬,但他始终积极践行着中国移动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责任和卓越,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而努力。他叫郑兴和,算是公司的老人,他见证了移动网络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今年4g基站建设中几乎每个基站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使得浦城移动的4g基站建设成为快人一步的领跑者。
近年来网络工程建设工作繁重,而最难的莫过于协调谈点工作,有些站点就因为协调有难度所以建设滞后。为解决建站瓶颈,老郑他凭借多年的协调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寻求多方帮助使协调谈点工作顺畅进行。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站点,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山上没有路了,就徒步行走,从没听他抱怨过。接到用户的投诉和市场反应信号不好时,他总是常心急如焚。记的有位用户反映浦城忠信马迹村的信号不好,将这个问题反馈给网络部,网络部的建站批复下来后,老郑第二天凌晨2:30就从浦城出发,6点多到的马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早去,他说农村的人都起得早,早上就得下地干活了,所以谈判协调也要赶早。马迹是个自然村,村里的路不好,没法开车,他就徒步行走,谈了一家不行,就找下一家,直到晚上5点多才谈妥,回到浦城已是晚上10点多。就是这样的责任心,才能使他完成一个又一个的站点协调。在20xx年度2g建设中他协调了12个站点、3g建设协调了27个站点。20xx年4g来了,建站任务接踵而至,在4g基站建设的新址建站中,老郑单独完成了80%以上的站点,其中4g二期一阶段完成10个、二期二阶段完成4个,农村补点需新建29个站,其中26个均是他完成的协调。在7月份下来的立项批复后,他就协同施工单位做好了各项准备,在8月上旬就提前完成了选址、协调、勘测、设计等,最终浦城的网络工程建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真正实现了4g建设快人一步。
为促进工程进度,提前完成工程任务,需经常与设备及物料管理部门、物流、施工单位等沟通协调,他会一个一个环节的跟踪,如向仓库了解设备到货情况、配套设备是否与设计相符等。老郑不知多少个日夜奋战在建设一线,加班加点,甚至放弃大多数的休息日进行工程进度跟踪,排除工程建设中的各个问题,就为了能提前完成任务。
他亲力亲为,深入现场,对涉及安全和质量的重点、难点工序进行现场把关,如:浦城施工环境差的紫兴新城、浦城一中、浦城七里头、葡萄源等基站搬运,设备须人工从外墙吊上到基房内,存在安全隐患,凭借自己多年网络维护及施工经验在现场制定施工方案并指挥施工。特别是浦城临江站搬迁更是各大考验,由于该基站位于的那座山,已被临江的村部建设需求挖成了孤岛,上山无路,四周最低的崖壁也有5米多、高的崖壁有十几米,地形险峻,工程施工难度非常大、不安全因素较多,设备搬迁又必须是晚上11:00时开始,为了保证工程的如期完成,他先期几次到现场观察地形,最后制定施工方案,修栈道300多米,以油机发电供电架,设夜间照明线路,最后在他和众人的努力下,工程顺利的完成了。
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从事网络维护和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老郑也不忘学习,他和年轻员工们一起参加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知识。一方面重点对《通信工程验收实用手册》、《无线传输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等专业理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他还虚心向专家同行学习,取长补短,精益求精,同时,他还注重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提高技术水平。老郑还非常注重传、帮、带,他整理出自己多年来了实战经验为年轻员工们上课,他说帮助年轻员工上课不但提升了我们建设队伍的能力,还能巩固自己的知识,为更好地作好网络工程建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988舰先进事迹篇3
20xx年3月10日,在收到志愿集结进方舱抗疫的号召时,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义无反顾的报了名。我认为支援对于我来说,已经很熟悉,两年前的那个五月,家乡第一次疫情,我就主动请缨去丰满疾控中心支援,上门挨家挨户为阳性和密接人员采核酸。而这一次,我是在方舱内直接面对阳性患者。
作为护士,进舱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接收病人、评估病情和安置床位。这听着感觉很简单,但面对同时入舱的上百名患者,其实需要非常灵活的头脑和应变能力,才能使患者尽快得到安置。安置过后,登记病人信息并录入电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每天都有病人入院和出院,一个工作时段最多操作录入300名病人信息。一个班下来,真的头晕脑胀,有一次出舱就呕吐不止。每天我还要给舱内的病人采集核酸,看着一些患者转阴达到出院标准,我打心里为他们高兴。
这期间,我经常与病人聊天,解决他们的一些困难和疑问。由于患者双阴后需要自己用手机扫码填写信息出院,许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我会每天特别关注这类人群。每当我帮助他们预约完成,他们慈祥的面容,感谢的话语,感动的神情,出院时颤抖挥舞着双手,都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发放物资也是我每天必须的工作。穿着防护服,搬运大桶饮用水和盒饭很辛苦,喘不上气,但我依然咬牙坚持着。有的患者会主动帮忙运送物资,让我们很感动。有一天在我发饭时,一个小女孩跑过来,羞涩的递给我一副画,她说这是漂亮的大白阿姨。那稚嫩的脸庞,甜美的笑容,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女儿,眼眶逐渐湿润。我想她长大后会理解妈妈,理解妈妈为什么这么多天不回家,这么多天不给她讲故事,不陪她玩耍。这里,有更多的人需要我去照顾。看着画上的大白,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方舱工作期间,我感受到了领导的关心和们的信赖,看到了身边党员个个冲锋在前,我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病毒想侵袭我们?我们会让它无处遁形!
988舰先进事迹篇4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呼声。在岁月的长河中,无论历史的硝烟散去多久,但对英雄无悔,铁血忠魂的记忆和呼唤始终都在。
雪落无痕,花开无声,而英雄从平凡真实中走来,又到平凡真实中去,一切都是有迹可循:杜富国从红色土地中成长起来,从红色故事中传承基因,从红色历史中坚定信念,而这一点与强军思想和“四有”军人要求,一脉相承。
可以说,杜富国的舍生忘死不单单是他个人的英雄事迹,更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热血本色的生动诠释,而“让我来”将成为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共同心声。
离开熟悉的岗位,告别亲人朋友,来到艰苦偏远的边疆,扫雷官兵面对的不止是雷场生死考验,“杜富国们”付出的也不止是汗水与鲜血。
记者到扫雷三队采访,下士李洋面对镜头,立即转过了身。他请记者不要拍他:“我没告诉父母我在扫雷,我妈如果在电视里看到我,会哭的。”记者一问,原来扫雷大队官兵有个默契:跟家人打电话从不说自己在扫雷。即使家人知道了自己在扫雷队,也只说自己“在二线搞保障”。
杜富国和他们一样,一开始都选择了“隐瞒”。战友张中君告诉记者,直到第三次扫雷任务结束后,家人才知道自己在扫雷。
在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他们把遗憾、愧疚和思念压在心底,忘我奋战在雷场,用生命在战斗,只因他们都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杜富国”,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让我来!”。
告别扫雷大队驻地,众战士的一句话,久久在耳畔回荡:“就算不能回战场,也还要去战斗。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988舰先进事迹篇5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富民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尹笑宇靠前指挥,把所有的力量迅速下沉到街道,每个处级干部包保一个社区,落实战时责任制,严防死守,落实落细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不漏一户、不差一人,把好社区疫情隐患排查关。为把防控网织得更密更牢,她经常深入疫情防控一线,指导社区充分利用抖音、短视频、社区巡逻小喇叭等多种宣传方式普及防范知识,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让居民在特殊时期感到放心、住得安心。
天住领寓青年长租公寓紧邻富民路街道办事处,里面的139名住户始终牵动着她的心。尽管已经制定了各项严密的防控措施,但她还是不放心,特别是外地人员大量返津期间,每天她都至少要去公寓转两次。“公寓住的大多数是外地人员,防疫工作一定严之又严、细之又细,不能出半点差错。”这是她平时念叨最多的一句话。
“必须将物资都投入到社区防疫一线。”疫情发生以来,鲁山道街道党工委书记陈晨不仅带头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而且始终高度重视防疫物资和百姓生活所需品的保障工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严谨细致的后勤部部长”。
在疫情初期物资紧张的情况下,她首先保障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口罩、一次性手套、消毒用品等防护用品,并在第一时间将物资发放到社区防控人员手中,增强一线人员的防疫能力,消除交叉感染隐患。随着气温下降,她又为夜班值守人员及时配备了军大衣,为一线工作人员购买了营养品。为保障卡口值守人员吃得好、身体状况良好,她积极做好防控人员的饮食保障,采取特殊时期保障措施,筹措专项资金保障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餐。她总是说,只有基层战斗力过硬,才能打胜仗,要坚决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疫情就命令、抗疫就是战斗、党员就是先锋”!
县委、县政府号令:全体党员下沉社区开展疫情联防联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走,到抗疫前线去!”县供销社党组成员阮树斌闻令即动,第一时间到土井社区报到,临危受命,勇挑重担,用责任和担当为战区居民的生命和健康筑牢最后一道防线。
作为县供销社党组成员,参与疫情防控人员的口罩、酒精、消毒液需要筹备,县直单位居家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领取任务和民主街6个路口值守需要督办,部门需要协调,住户需要排查,防区需要消毒,卡口需要值守......这就是阮树斌的战斗!饿了有方便面,困了有帐篷,一天一天,风雨无阻。
“阮主任,这多路口要守,人员不够怎么办?”“同志,请问你们谁负责?我们不能出门生活物资怎么办?”“我家老人的药用完了怎么办?”“我家水管子破了需要修怎么办?”......作为土井社区重点封闭管理的小区,三星家园是一个开放式小区,四通八达,进出口多,人员复杂,防控难度大。阮树斌接到任务后,迅速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制定防控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将“抗疫党员突击队”的红旗插在小区内。鲜红的旗帜映入居民的眼帘,“快看,那不是供销社的阮主任吗?”“来了就好!来了就好!”有几个认识阮树斌的居民在自家阳台上高兴的喊道。恐慌之际,焦急的人们找到了组织,看到了希望,平复了心理。
“路口全部封堵,保留一个出口,禁止人员进出”“党员负责消毒、排查,消毒要道边到角,排查要不漏一户一人”“志愿者负责宣传、劝阻、代购,做好排查台账”“干部负责住户的包保和卡口值守”“建立三星家园微信群,发布信息、倾听民声,心理疏导、代购物资”......针对防控措施和应急救助,阮树斌都用心思考、用心做好。“我们要理解支持,积极配合”“我们不出去,呆在家里不添乱”,小区居民看在眼里,明在心里。
“柔性服务、硬性防控”!截止目前,该小区共排查登记350户1048名人,全部落实一日两查,一户多包,没有发生一起传染,没有发生一起投诉,民主街6个卡口也没有发生一起纠纷。
战“疫”还在进行,“疫情不销,战斗不止”!风风火火、急急忙忙的阮树斌率领着一群逆行者们依坚守在抗“疫”的前沿阵地,他们把岗位当战场,视居民为亲人,用党性守护堡垒,用爱心温暖民心,发扬供销人的“扁担精神”,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988舰先进事迹篇6
祖国发展建设以来,能够拥有如今这个富足美好的和谐社会,离不开各行各业工作人员的辛苦劳动。我们作为祖国大地的一名普通子民,尽管我们的个人工作非常的渺小与简单,但正是有这些简单的工作作为基石,才使我们的祖国建设的越来越美好,给子孙后代,与我们的全面小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认真的,敬业的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将自身的工作内容做到最好,做到最为完美,唯有如此,才能让我们个人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做出最好的贡献。在每一个行业中,都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兢兢业业,不畏艰难险阻,积极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不仅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几近完美,还不停的去琢磨研究,使得自己的工作内容,不断得创新,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这就是我们需要去的学习弘扬的劳模精神,我们不一定可以成为劳模,但我们应该去赞扬并鼓励这种精神,积极的去学习并践行劳模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带动团队,使得我们的个人工作内容,取得更好的效果,赢得一个好的工作氛围,带来一个正面向上极富热情的工作气氛。
学习劳模精神,我们一定要抱有探索精神的去学习,不断的去研究学习劳模是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时刻以身边的劳模作为自己的个人楷模,学习他们在遇到工作难题时,所带有的学习对待精神;让自己时刻保持一个空杯心态,积极认真的去学习研究,使我们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时时处于进步的状态之中,用以帮助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我们要将劳模作为一面反映自身的“镜子”,用他们自身的闪光点,去照耀出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尊重并爱护我们身边的劳动模范,真诚虚心的向他们请教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难;仔细观察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中,用什么方式、方法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劳模精神学习,得到最好的贯彻与实行。
学习劳模精神,就是为了让我们不断的找到个人差距,发现自身不足,激发出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通过对照“劳模”这面镜子,才能让我们更加充分的去弥补自身的缺陷所在,做到行之有效,做之有用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