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的学生事迹通用5篇

时间:2023-08-23 作者:Fallinlove 事迹材料

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肯定要注意逻辑严谨,我们的身边总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迹,一定要认真记录,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受资助的学生事迹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通用5篇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篇1

担任学校资助工作总负责人5年来,张淑敏协调四校区资助老师在工作程序规范、档案完整、账目清晰等方面,获得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她为了让同事少走弯路不出现错误,总是把问题排除在实施之前。同时,完成《北京国际职业教育学校奖助资金实施方案》,该《方案》是对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免学费项目的一种有益补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者,张淑敏深知这项惠民政策关系到学生学业的完成和学生家庭的利益,因此她认为学生资助工作不只是把钱发下去,还要做到对受助学生给予一定的关注,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资助过程中,张淑敏通过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篇2

在从事学生资助工作2年来,我始终以昂扬饱满的工作热情,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好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与家长的一致好评。可以说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同时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先进进事迹如下:

一、热爱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学生资助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要做好这一项工作,首先要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上级下达学生资助任务后,我都会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深刻领会政策精神,做到心中有数,克服人手少、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加班加点,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资助工作。同时,以召开班主任会、家长座谈会、发放宣传材料、宣讲咨询等形式,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教育。并做好政策宜传工作,使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档案管理规范,信息管理数据准确

日常工作中,我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对档案分门别类,每学期的资助资料装订程册,规范管理。同时按要求填报资助系统数据,加强了资助工作的后期管理,使得数据的使用更加的快捷,档案的保存更加的完整。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以上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我一手完成的。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套资助工作体系,并高效运作着。

三、深入细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

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尽力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1、学校成立贫困学生认定领导小组。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先由班级内部成立评议小组进行班级内部评议,将评议结果上报贫困学生认定领导小组进行复议,然后进行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上级单位。

2、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贫困生走访。在课余时间开展贫困生家庭走访工作,在结合我校贫困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困难生进行了走访,此次走访活动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我校贫困生帮扶工作水平、完善资助工作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3.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积极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条件。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资助政策;深入的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资助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利用工作之余联系社会热心人士为其送来书包衣物等生活用品,受到群众广泛好评。

白石小学的资助工作开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管理和制度上都是相当完善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工作中不断奋斗、进取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仍然在这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地奉献着辛勤的汗水,为黔江区教育事业抛洒自己的一腔热血。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篇3

小严教授从事教育教学二十多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为教育部创新发展骨干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负责人、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十三五”优势建设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带头人、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综合实训基地负责人、浙江省程序设计大赛金奖指导教师、杭州市优秀教师、杭州市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他主持的专业建设案例“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获20xx年民办职业教育十佳案例。

他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改革,遵循“关爱、引导、转化、激活”的育人方针,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在专业教学中注重知行合一、德技共举,着力打造适应杭州经济发展的数字工匠培育体系。

他创设富有岗位特色的岗前项目实训课程,制定“学习成果评价制”,提出“融圈建群、因岗施教”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带领团队获得20xx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杭州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扎根一线,坚守课堂主阵地

小严坚信,课堂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主阵地,教学是一名教师最基础、最需要付出并持之以恒的工作。自1999年大学毕业后,他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他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坚持立德树人,坚守育人初心。

在承担管理工作的同时,小严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活跃在一线课堂,连续十年在学生评教中获a等、校年度教学考核“优秀”等级。他主动承担程序设计、数字技能基础、网络数据库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及学生管理工作,主持建设杭州市精品课程《实用组网技术》,主编或参编了省重点建设教材《网络互联及应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导书》等10余本教材,获得学校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

他认为良好的沟通是教育教学的桥梁,十多年来坚持实施“师生谈话制”,每学期与学生谈话交流超100人次,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实习实训和就业发展提供建议。

“严老师,您能帮我介绍一下研究生导师吗?我真不知道应该怎么选。”创意班20xx届毕业生赵健在研究生复试前,给小严老师打电话求助。严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考入自己大学时的母校,非常欣慰,立马帮助学生联系导师,耐心讲解注意事项。回想起和严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赵健感慨:“当时我已毕业两年,没想到严老师还是这么热心地为我指导。感谢两字已无法表达我的心情。感谢母校,感恩遇见严院长,人生路上为我指点迷津、保驾护航。”

改革提质,潜心培养“数字工匠”

基于校情、学情和信息行业特点,将之有效落地,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小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他实施“一家领军企业、一个企业联盟、一个特色班”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与北京联想合作,成立国内首个以联想智慧零售人才培养为方向的“来酷班”;与深信服合作,成立校内首个现代产业学院“育英深信服安全服务产业学院”;与阿里云、杭州联通等领军企业合作,依托省产学协同育人项目,组建众盟网络班、联通5g运维班等校企特色班,实现为it行业领军企业及其中下游企业所组成的'产业生态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他改革专业群实训体系,创设富有岗位特色的岗前项目实训课程,实现企业的岗位培训与校内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直接促进学生就业200余人,引进企业资助学生奖学金37万元,并以此为基础成功申报立项省高等职业教育示范实训基地。

他创新学生学习评价方案,领衔制定“学习成果评价制”。拓展并丰富课程概念,学生的项目实训、对外服务、岗位实践、竞赛考证等都可置换为课程或学分,极大地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实践积极性,形成对学生的正向激励闭环。

他重组专业师资队伍,组建“四类三能”教学团队。他针对信息技术多场景应用特点,以加强学生职业认同为目的,组建以任课教师、企业教师、学业导师、实践指导教师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团队,以能教学、能管理、能服务为要求,引导学生把握行业前景、坚定职业认同,掌握实用技术,激发学习热情。团队培育了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市优秀教师等,并在20xx年被评为杭州市模范集体。

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人生出彩

小严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同样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职责。教育的力量是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高质量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多年的专业教学中,小严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组织实施“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发现并发展自身特长提供平台。

他组织建立“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在学校指导下建立信息技术专业群四个专业共八个方向的课程体系,八个方向分为技术型和复合技能型两个层次,学生可在第三学期通过自选方向的形式重新组班并进入专业学习。

他开发“学生专业发展倾向测评系统”。连续8年记录信息学院每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校园活动数据,积累了18万条基础数据,并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课程学习与就业岗位的关联模型,辅助对学生分流分层以及设定学业提升的阶段目标。

他打造“赛教结合”的专业品牌,建立信息技术创意班,以“赛教结合、以赛促学”为模式,培养技术型人才。以他为核心的创意班教学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学生连续五年夺得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高校特等奖、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2个特等奖23个一等奖、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2个特等奖和15个金奖。

课堂内外,小严都是用心指导和陪伴学生的良师益友。创意班20xx届毕业生孟泽正回想起大学参赛的经历,依然对严老师充满感激:“严老师善于发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长处,激发我们的积极性。当时我在班级的程序代码水平处于中下水平,不相信自己有上省赛的机会,因此经常摸鱼。严老师组建育英蓝军在校内打对抗赛,把我作为翻译型选手进行培训,并一直鼓励和帮助我。尽管在校内集训期间蓝军场场垫底,但比赛结束严老师都会领着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积极补题,最终我们团队夺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第一名。这次经历让我受益终身,也激励着我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求学路上不惧困难,稳步前进。”

服务显担当,助力智慧杭州建设

小严把社会服务作为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在专业教育中积极倡导“进入社区和企业,做好志愿服务”,通过服务锤炼实践本领,同时塑造学生优良品质。

进入社区做好志愿服务。他所在的团队培育了在杭高校志愿者服务团队“小e工”,服务20xx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文化旅游节、20xx中国(浙江)人力资源博览会、白杨街道社区全民体测、钱塘区交通文明劝导、义蓬方舱疫苗系统录入、反诈志愿服务队、青春健康师资培训讲师团之防艾小分队等多个项目,每年提供信息类志愿服务300多人次、1200余小时。

进入企业做好技术服务。他带领师生为阿里、海康威视以及钱塘区东芝等企业提供软件测试、seo推广、交通数据标注等技术服务1100余人次,为企业解难题。

积极投身助残事业,为省市残疾人提供就业技能服务培训和残疾人竞赛指导,培训的残疾学员多次获得计算机相关赛项的省级大奖。在20xx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指导学员获得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两个赛项第三名,得到浙江省人民政府发文褒奖。事迹得到钱江晚报、浙江日报等媒体关注和报道。

小严遵循“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服务”的理念,始终在高职教育数字化工匠人才培养领域默默耕耘。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为杭州数字经济培养优秀技能人才,为智慧杭州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篇4

这是一个来自老少贫弱组合的特别困难家庭的孩子。

唐凯凯,应县三中学生,今年15岁。三岁丧父,无助的母亲带着伤痛带着儿子回到年迈无子的娘家。仅靠种着自家有数的几亩地的收入维持生活,但好在两位老人节衣缩食的呵护下,唐凯凯渐渐长大,而且从小失去父爱的唐凯凯很懂事也很争气,顺利地读完小学。

2020年秋季,唐凯凯就要进城读初中了。这时姥爷唐醒文已81岁,丧失劳动能力,姥姥患有高血压、轻度脑梗常年吃药,母亲自从父亲去世一直体弱多病,仅靠打零散工挣钱聊补家用,全家四口人只能维持日常生活,进城上初中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撑,一家人一时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助之中。

阳光总会在人生艰难跋涉的黑暗中升起。时值新学年开学之际,应县教育局资助服务中心主任贺君义正带领中心人员下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听到情况后,及时深入家中走访了解。当走进大黄巍乡北湛村唐家的两间破旧房院,见到情绪低落的一家人时,贺君义当即从自己身上掏出1500元交给唐凯凯母亲,让其为孩子置办上学用品,表示全力为其争取国家助学金。

不久,贺君义通过与应县三中学校领导及班主任沟通、向上级申请为其办理了助学金,解决了唐凯凯迫在眉睫的上学难题。之后,心系家庭困难学生的贺君义每在工作闲暇便到唐凯凯家家访,与唐醒文老人成了忘年交。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像阳光照耀大地一样,使唐醒文一家充满了希望和生机。如今身体还挺硬朗的唐醒文老人信心满满地说:“我一定要再活十年,看到唐凯凯念大学,找上好工作,有个好前途,改变不幸命运,我们老两口也就安心啦!”

助学圆梦颂党恩

“像我这样的孤儿,能一步不落地念书,还顺利地走进大学门,实现人生梦想,这离不开党的扶贫助困好政策,离不开贺主任的热心帮助。在这里我衷心感谢党和政府!衷心感谢贺主任!”这是笔者了解资助情况时,正在天津中国民航大学读大二的乔慧琳发自肺腑的感言。

乔慧琳是应县下社镇新堡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女儿。她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充满梦想的童年。但天有不测风云,在应县下社镇一小读三年级时,父亲不幸意外离世,母亲遭受打击不堪重负出走他乡杳无音讯,一个美满的家庭突然支离破碎。之后,成为孤儿的乔慧琳与年过花甲成为五保户的爷爷乔振天相依为命,生活一时陷入困境,念书也成为奢谈。

乔慧琳回忆说,幼小心灵遭受重创的她整天以泪洗面。之所以能回归校园成就梦想,是贺君义上门做心理安抚和思想疏导工作,主动送资助上门,特别是热心的贺君义领来了爱心人士解决了他们爷孙两人的生活问题,使乔慧琳扬起理想的风帆,重返校园。从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爱心人士共计帮扶4万余元,持续无私的帮助和支持,圆了乔慧琳的大学梦。

听着这个神采飞扬的新时代大学生回顾不幸而又幸运的成长历程。我们相信常怀感恩之心、胸有家国情怀的乔慧琳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爱心踏平坎坷路

程佳威,应县臧寨乡帖庄村人,应县职中学生。是一个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残疾孩子,被专业医疗机构鉴定为一级残疾。父母务农,上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由于自身身体缺陷和家庭贫困,程佳威在村里上完小学就很少离开过家。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逐渐年老的父母心里非常着急。长期待在家里的程佳威常常沉默不语,闷闷不乐。

路在何方?程佳威的前途命运成为父母兄妹的焦虑。

机遇总是在渴望中出现。2018年暑期,贺君义带队来到帖庄村程佳威家里,经过耐心的说服动员,程佳威终于走进了应县职业中学,并学习了计算机专业。

三年爱心接力帮扶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为了帮助程佳威顺利走完三年的校园生活、学习之路,贺君义带领工作人员给他送来了崭新的联想电脑,上门为他办理了贫困资助;为了方便起居,贺君义又自联系学校为其“开绿灯”,在公寓一楼专门为他腾出一间宿舍,安排一位同学陪住照顾。一有空,他就来到学校与他谈话,鼓励他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三年来,在贺君义的积极帮助激励下,程佳威自强不息,在学习上异常刻苦,克服了各种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专业技能不断提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20年全市技能大赛上荣获计算机类优秀奖。同时,他坚持磨砺自己,每天早晚在操场上锻炼走路,利用课余时间练习口语。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的程佳威走路越来越平稳了,说话越来越清晰了。

2021年7月,程佳威如期毕业,顺利考入了朔州陶瓷学院,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下了良好基基础。

受资助的学生事迹篇5

孙妍老师,负责学校学生资助管理工作,从事学生资助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忘我的工作态度面对繁重的学生资助工作,做到学生情况心中有数、经费发放精准资助,赢得了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在资助育人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精准扶贫,贯彻落实国家政策

为了在有限的名额里,切实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孙妍老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遵照“逐级认定、受理评审、张榜公示、过程监督”的评审程序规范操作,认真细致地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学校奖助学金资助政策落实到位,通过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江学院励志奖学金、“吴其瑾”学生奖助金以及“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学费减免、残疾学生学费减免、学费缓交、临时困难救助、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应征入伍学费补偿等资助项目,真正做到“优有所奖、困有所助”。

调整状态,从生疏到熟练

虽然手上有名单,但每个学生的困难程度都有不同,孙老师为了杜绝“一刀切”的情况,决定一个一个去了解核对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她谦虚地认为这份工作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一颗真挚的心,认真地核查核对,就能够完成。

即便是在假期里,孙老师也心系着同学们,她和东山校区的郁政宏主任就在寒假中一同前往淮安,为我校大一的同学送去生活必需品,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孙老师又个人为学生购置了一件大衣送去。

每年的新生报到时,孙老师都会在“绿色通道”现场,介绍国家资助政策,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

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学子圆梦三江

孙老师告诉小江,每年九月份开学时的常规工作,就是进行贫困认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这是一年中工作量最大的时候,为了更加精准的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学生,每一年都要进行信息重新审核认定,不容一丝马虎,老师们都需要加班来处理大量的学生资料。有时还会有学年中间家庭突发变故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学院辅导员会及时提交上传信息到每个学院负责老师处,然后汇总给孙老师,最后她再汇报给部长。学校会综合考虑为每一位需要的学生量身制定最合适的资助方案。

平日的假期中,尤其是新学年开学前的暑假,是老师们比较放松的时间,可对于她来说,却格外的忙碌。在这段时间内,会接到很多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孙老师都会仔细地一遍又一遍向他们介绍相关申请操作流程和细节,她认为这才是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以及宣传国家与学校资助政策最好的方式。

在多年的资助工作中,有很多家庭困难却十分优秀的学生给孙老师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张杰同学就是其中一位,虽然家中是低保户,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拿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校一等奖学金。在筛选他的信息时,孙老师发现他还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却没有申请,便找到了他询问原因。而张同学的话令人深深触动,他表示,自己有了其他的资助项目和贷款,已经足够支付学费,至于生活费,可以靠自己勤工俭学挣来。学校里的名额不多,他想把这个名额留给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孙老师讲到这里,十分动容。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是想起来还是会非常感动。之后这样的情况也遇到过很多次,孙老师对此也是特别欣慰,因为这就是她一直所坚持的,不仅要“资助”更是要“育人”的理念的最好诠释。

在孙老师的办公室中,还有着一些勤工俭学的学生。刚开始学生们不擅长使用电脑,一些工作也处理的很慢,孙老师会耐心地指导他们,慢慢地让他们去学习接触,做excel、word等工作软件。工作做好的同时,也通过了计算机考试。

孙老师在帮助指导他们申请资助,获得国家助学金后,更会鼓励他们认真学习,尽可能去获得三江励志奖学金以及国家奖学金等。不仅减轻了学生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后面的学年里,孙老师还会给予学生一些课业上的指导,以及生活上的帮助。面对大三的学生,会多多和他们交流,鼓励他们迈出考研的一步。

“每一位孩子我们都要公平对待,我们要去鼓励他们,让他们自己努力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孙老师不仅是他们的良师,更像是一位益友。

身边例子,搬上荧屏鼓励他人

为了更好的宣传我校资助政策,孙老师想到,可不可以将其与微电影融合起来,用全新形式来展现呢?于是她与我校张丁心老师取得联系,提出想法,将真实的学生经历和国家的资助政策融入进了这个《我要上场》这部作品里。

在商量确定主题拍摄之前,孙老师精心设计修改过很多次稿。谈起这部作品时,她告诉小江,团队的每个人都为了这个作品付出了很多心血,尤其是张丁心老师,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追求完美。功夫不负有心人,作品最后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这不仅仅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奖项和荣誉,也是老师们为了资助工作付出的良苦用心的一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