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锻炼思维和逻辑能力的有效方式,作文是我们不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团的历史作文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团的历史作文篇1
茫茫大漠,不羁的你我踏上未知的旅途,向历史的时空仰望。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大浪边,是否曾有一位诗人伫立在这里,惊叹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条黄皮肤的河流,贯穿着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悲欢离合、心哀荣辱;它不曾停止跋涉,哪怕是风僝雨愁、大浪淘沙,依然心怀梦想。你,梦得,拥有着黄河般的澎湃,有着一颗报国的心。你在此许诺,无论世道和岁月如何变迁,都愿意是一滴小小的水,追随你流过大地,流过所有忧伤的日子。你是历史长河中那颗渺小而又伟大的水滴,在我的心灵中流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城外,千里戈壁。今夜悲壮的目光铺满了边疆。风从风的后面涌来,撕扯着一面又一面的旌旗。
子羽,你的豪诗恃才,性格豪放,倜傥不羁融进了诗里。在琵琶声中,战鼓擂声前,是满怀壮志,一腔热血;在冷飕飕的光芒中,耀人的战火前,骑着战马冲向塞外的沙场。你奔勇战场的豪迈融进历史长河中,不羁的精神永存我的心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少伯,你在夜风中望着友人离去的心是凉了吧,满江烟雨跟心情一样迷蒙,所有的风景都被一片忧愁笼罩。你凝视着远方,让风带去你的言语: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一片晶莹透明的冰心,依然装在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里,朴素而真诚,永不改本色!你的心是纯粹无瑕的,誓言是永恒的,历史的长河中,有你而清澈,有你而闪亮。
仰望历史,你们矗立在长河中流淌,那一层层的涟漪,荡入我心底。
团的历史作文篇2
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这几万里的江山,忽而合并,忽而分裂;合久则分,分久则合。《史记》,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翔实的材料,独到的见地,优美的笔触,大放华光于世界文苑之中。
而它的作者——司马迁,以其遭遇,不挠的精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启示:不屈于厄运,要从顺逆境。正是他的这一点,才让我喜欢上了他。人生宛如在大海中行舟,既有波平浪静之时,也不乏骇浪滔天之日。身处在困境之中,如果不想被漩涡恶浪所吞噬,那么,你的人生之舟就要敢于搏风击浪,冲越险阻。这就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种不畏逆境,敢于从逆境中崛起的的气魄。身为西汉太史令的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触犯龙颜,被汉武帝处以官刑——封建王朝一种灭绝人性的刑法。在肉刑和精神双重痛苦的折磨下,他消沉了吗?他绝望了吗?不!没有!在命运的低谷中他没有低头,没有屈服。他勇敢地站起来了,迎着厄运迈出了坚实的一—他要“穷天人之际,通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终于,他从逆境中崛起了,一步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乌韵之离骚”的不朽巨著,他从笔下诞生了。逆境,对怯儒的弱者来说,是一块绊脚石,可以使他萎靡不前,一蹶不振。对于无畏的强者来说,是一块垫脚石,可以高瞻远瞩,勇往直前。从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似火炬,似明灯,指引人们从绝望中走向新生,从长夜走向黎明。他以逆境崛起的精神,“扼住命运的喉咙”,重返乐坛,扭直了生命的曲线,走出了一曲不屈之歌,一曲强者之歌,一曲从逆境中崛起之歌。不仅是一个人,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应该具有从逆境中崛起的精神。
一个国家、民族的道路并不都是平坦的,而逆境如同一块试金石,使怯儒的民族畏缩不前,被时代的大潮推向末流;而使勇敢的民族迎风破浪,推上历史的潮头。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近百年间曾饱受欺凌、屈辱。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在“东亚病夫”的讥笑声中,在山河破裂、四分五裂的逆境之中,中华民族没有屈服。泱泱斗志挺起了他们的铮铮铁骨,凛然的精神唤起了民族五千年雄健国魂。
终于,一个崛起的名族以英姿飒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有源头,就有江河,有江河,就就有数不尽的后浪。“从逆境中崛起”,这前人的启示,历史的证明,将启迪激励我们伴随历史的脚步,永远向前,向前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司马迁!
团的历史作文篇3
千百年来,历史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根深蒂固在脑海里。无数人为了祖国的光辉,锲而不舍地努力,奉献出无私的爱。
回顾历史,我想到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国。还记得核爆炸发出的那声巨响吗?那一刻,全国人民都震惊了,为了这一刻,他拼命努力工作了不知多少个白天黑夜,为了这一刻,他做出了巨大贡献,奉献出他无私的爱。
爱国寓于平凡之中,平凡的我们一样能高扬爱国的旗帜,在普通的岗位上凭借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美司机———吴斌,他被一块金属片打中了腹部,生命即将结束,但吴斌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车人,他冷静地转动方向盘,踩刹车,拉手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车稳稳地停在路右边。这一瞬间虽然短暂,但吴斌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人心里。
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是我最尊敬的数学老师,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冷刺骨的冬日,他总是早早来到学校,最迟离开学校,他精心备好每节课,他上的课,生动、有趣,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们每次作业、每张卷子,他都认真批改、认真讲评,他总是那样的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班上一位智力有障碍的同学,他一有空,就坐在这位同学身边,不耐其烦地讲了一遍又一遍,还为这位同学特意做了不少的教具,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正是有了老师无私的给予,众多的小树苗才能茁壮成长啊!
祖国养育了我们,爱国就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用我们的双手让祖国强大,用我们的心意团结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团的历史作文篇4
说起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会是《三国演义》。而说起《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仪表堂堂,一表人才。单看外表就胜过了诸葛亮。他还是孙权的智多星。
周瑜,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妒忌心重,为了自己的目的可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看见有谁不顺眼,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除掉他。而诸葛亮恰好相反,大家都认为他是少有的十全十美的人。其实,周瑜待人接物彬彬有理,为人处事也很周到,周全。
周瑜能成为吴国的军师就说明,他,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很机智,很出色,为吴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他率兵打仗深思细琢,用兵谨慎。做很多事都有计划。哪怕是除掉诸葛亮,都有一步一步的圈套,每一步又都那么完善、完美,有那么自然,让你不知不觉就掉了进去。这一点让他打仗赚了很大的便宜。比如说做著名的《火烧赤壁》。
在赤壁大战中,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知道曹军不善于水上作战,和诸葛亮想的一样,让战争在水上拉开帷幕,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假意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开战那天,曹操怕士兵在船上站立不稳,将船首尾相连。周瑜靠近了曹操的船队,而曹操黄盖投降了。黄盖用用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黄盖一把火烧着了曹操船队的船头。而曹操的船首尾相连,前面的船被烧着了,后面的船当然也逃脱不了。曹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熊熊大火活活烧死,或者的士兵掉进了海里,逃也逃不掉。在这次赤壁大战中,曹操大败而归。周瑜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多么聪明!
光火烧赤壁这一个事例,就能体现出周瑜的出色。前面他还巧妙地用离间计让曹操中计上了当,误信教他水上作战的蔡瑁和张允是潜伏在曹军的奸细,将二人杀了,为自己作战铲除了一切困难。他一点儿都不比诸葛亮逊色。他能假戏真做,充分利用了知己知彼,百战不胜。周瑜用黄盖做诱饵,假装投降,最后令曹操打败。他在火烧赤壁里就立了个大功。不仅如此,他在很多地方都赫赫有名,是很出色的一个人。
但人无完人,周瑜的气量的确不大,他看不过诸葛亮的才华胜他一筹,心里一直耿耿于怀,总想除掉他。但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而最后忍受不了这种对他来说是威胁的折磨,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了。临死前还长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死不瞑目。
虽然周瑜有缺陷,虽然他气量不大,可是,我被他的那种坚持到底,永不服气和机智出色所折服。我知道,别人心目中的周瑜是渺小的,但在我心中,他是那么的伟大。他,是一个智者,还是一个战略英雄!
团的历史作文篇5
人生有许多古人值得我们去称赞,但我唯一称赞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读完李白的诗,我不禁的为他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耐坎坷,我也为他遗憾,为他不平我想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来。一路高歌,一路幕饮。这就是你,唐诗上不朽的传奇,诗仙李白。你是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积极乐观;不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昂扬自信。然而最后,你却发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黯然;“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沧桑和“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华,也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惋惜。你是一个又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却难踏仕途,平步晴天;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难如官场。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涩想必如同那难以折断的流水,滔滔不绝……
然而你却笑着摇着头,缓缓道出你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原来我一直都错了。
你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笔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自捍卫自己的高尚尊严。然而在你的眼中,官位名利让你有了最高的自我,在别然看来追名逐利一是社会大流。你却以牺牲为代价,宁可相至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不与官僚同流合污。原以为你是无奈的,没想到你却是快乐的。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
你为心里的那一片净土而快乐。
我终于明白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真正内涵。在你看来,苦味和悲伤不过是高洁的副作品,坚守自我的你其实很快乐,愿你来生还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逍遥自在的浪漫诗人。
团的历史作文篇6
克林顿夫人希拉里写过一本书,中文名是《亲历历史》,它的英文名《the living history》意为“活着的历史”,这表明:过去的岁月仍旧充满着勃勃的活力,并在现实的生活中传承新的思想。如果说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的书所传达的,不过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的故事,那么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传承的,则是一脉千年的古风遗韵——这本历史的“书”厚重得简直让人无法轻易翻动。历史活着,活在图书馆里的古籍善本的文字之中,活在每一个沧桑千年的文化遗产之中。我们翻阅古籍时,历史在脑海中被重组,而当我们参观文化遗产时,历史则在眼前活生生地展现——那样真实,又那样清晰。
于是,时空的距离淡漠了,岁月的隔阂消逝了,翻阅历史的过程也不再枯燥,只是多了份触摸历史的沧桑感。记得去参观北京天安门时——那时城楼还是开放着的,任游人上下——我缓缓地抚摸着台阶拾阶而上,仿佛带着一种踏着岁月远行的激动。登上高高的城楼俯视,城门下的车流川流不息,古典与现代就这样兀自分立着——分立但又不互相抗衡:城门上,历经沧桑的是历史的痕迹;城门下,新时代的洪流从大道上通向远方。
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历史没有沉睡,它积淀在这文化遗产中,只不过安安静静地活着罢了。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不甚明晰,他们认为,这些古迹理应和早已失佚的典籍一样被埋入历史的坟场,就算有价值,也只不过是满足一下观赏游玩的乐趣。殊不知,如果文化遗产仅仅是观光之地的话,何必要将它定义为“遗产”而加以修缮维护呢?作为历史的馈赠,文化遗产是一种价值的传承,尤为珍贵,弃之毁之,那留下的只能是破碎的历史残垣了。曾经从一本书上读到,新中国建立之初,著名维新志士梁启超之子梁思诚为了保护北京城古朴规整的布局而奔走呼号,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很多古建筑还是被拆掉了。
如今回首,仍能想像当年梁先生面对轰然倒下的文化遗迹的痛心。砸在他心头上的,分明不是古建筑的砖瓦,而是历史的屋梁;从他眼角流下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泪水,更多的是历史的酸楚。历史活着,活在这一处又一处的文化遗迹中。我们翻阅着印刷的书籍,尊重的是写作者的心血;而当我们翻开历史这本书的,也应该尊重这活着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