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作文是展示个人观点和主张的机会,作文是一扇永远敞开的门,让我们回味美好回忆和珍贵经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悲悯为话题作文7篇,感谢您的参阅。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1
雅安地震了。我知道。
近来俗事颇多,待我知道这条消息的时候,已经过去一天了。
网页上、空间里、微博上,处处都是“雅安”二字。学校里各社团开始大肆宣扬,同学间聊天也开始从雅安罹难多少人开始,到处都是“雅安”。我的心底无比悲凉,不仅仅是为了那些罹难的人们,更为了我们自己。
群里流传着一条信息,大意是:找寻雅安亲人,若有消息请打xxx电话。下面有人说这是一条诈骗短信。我大惊。这让我想起在去年5月份群里也流传着一条“保卫中国、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消息。如此啼笑皆非的事情竟然还有很多人转发,荒唐至极!
空间里不断地有人在转发“雅安”,有人在下面评论“发这么多有什么用?”一同学身在法国,她羞愧地说:“原谅我吧。当我知道雅安地震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今年高考的孩子又要倒霉了。”想想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我们,的确如此。当日对玉树地震如临大敌,所有相关的题目全部做了无数遍,临考前还在祈求上苍千万不要碰到这类问题。
学校里的签名活动也好、宣传活动也好,都是在为雅安献爱心。说是献爱心,然而允许我以“小人之度君子之腹”一下,这样的活动委实没有多大的效用的。我想今日我们的签名肯定不会比一瓶矿泉水、一包方便面的价值更大一些。我不能否认我们在表达我们的哀悼——然而真的是哀悼吗——我们更多的是在“表达爱心”。爱心这东西,放在心里,我知道;表达出来,大家知道。也许大家都明白表达出来的东西其实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已经变味了。
爱心可以表现,悲悯呢?那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最原始、最最珍贵、最最让人感动的悲悯呢?
悲悯如水,平静中见激流;如柳,脆弱中见柔韧;如云,流散中见方向。悲悯,是从生命伊始之处而来的么?悲悯,是上苍的馈赠罢——最完美的馈赠!
沈从文先生说:“生命如泡沤,如露亦如电,惟其如此,转令人于生命一闪光处,发生庄严感应。悲悯之心,油然而生。”当我们听到雅安地震这一消息时,我们那一瞬间的难过是为死者,为生者,亦为我们。这是秉承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然而难过之后呢?我们在做什么?当我看到铺天盖地的报道,当我看到更多的纪念活动,当我看到更多的宣传活动,当年我看到一些所谓的明星借着雅安地震作秀,我不禁心下悲凉。雅安地震,我们关注,我们纪念,然而这些本就是为了活着的人。生命如流星消逝于瞬间,但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在这个时候,做好自己就够了罢。与生俱来的悲悯让我们悲伤,让我们难过,但它不会让我们去参加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更不会一直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也不必每天顶着一张愁云密布的苦脸——看,我为雅安难过呢!笑话!人心极小,小到我们只能关注身边之人的悲欢离合;然而人心又是极大的,悲悯在每一个感动的瞬间已给予我们太多太多。
悲悯是一种美好的甚至是高尚的品德,但是消费这种品德无疑就是一种巨大的灾难,遑论从原本的自然灾难中衍生的其他经济、道德的灾难。很多时候,在不经意间我们就成为了消费悲悯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然而我们却无法阻止这种悲哀。身处十丈软红,我们不得不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甚至压迫,我们眼看着它发生却无能为力。我们无法与那些打着道德旗号却行不堪之事的人作斗争,我们说不出它一个“不”字,我们无法批判、无法反对。因为在“道德”这顶巨大的帽子面前,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貌似强大的洪流都是无比渺小的'。全国十三亿人,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你淹死呢。
所以我们学会沉默,学会在沉默中活的更为长久,然而这种长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死亡,更深层次的死亡——精神的死亡。鲁迅先生在其文中不断阐释“看客”,即使冷漠如我,也曾做文批判看客。我清楚的记得,当日我在文中以“看客,看客,中国最多的就是看客。然而,他们,就是我们。”结尾。今日雅安地震,我们仍旧是看客。我们庆幸地震没发生在我们这里,我们庆幸我们还活着,我们庆幸我们在意的人没有事,我们庆幸……然而我们庆幸的,正是他们所悲哀的。财产损失、亲人逝去,家园被毁,一瞬间天崩地裂的痛苦皆加诸我身。我们都在说,我们都在表现:我是这个世上最可怜的人哪!然而,谁会在意,谁会关心,这种痛谁能理解,这种苦谁能以身替?没有人的呀!
雅安,不要流泪呀!流泪是没有用的,谁也不能替你坚强,除了你自己。雅安,惟愿死者安息,生者幸福!
会有希望的么?会看到变化的么?当我们以或戏谑的眼光、或同情的语气、或激烈的言辞说着雅安,悼念雅安,我们可曾反思过自己,可曾避免消费这种灾难衍生出来的娱乐呢?
莫让悲悯成为灾难啊!我这样说。
我这样说。然而这样说的我,也不可避免地借雅安“表现”了一把。
我这样说。然而这样说的我,也未必不会遭人攻击——无情凉薄。
一笑!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2
昨天你因为长“针眼”(毛囊炎)开刀,而没去上学。
今天早上,听说你在头上绑了一块红头巾,打算扮成海盗的样子。我清楚地听见你与母亲争执:“既然左眼被医生蒙了这么难看的一块东西,好像独眼龙的样子,何不干脆扮成海盗,否则坐在地铁上,走在学校里,会多么地奇怪!”那么我要问你,当你绑上大红头巾,岂不是更怪吗?人家要以什么眼光看你?你是参加化装舞会?眼睛真正受伤?抑或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的市井小太保笨昨天你缺考的那门课的老师,又会怎么想呢?我知道你不好意思出门。因为那个医生给你蒙上肉色纱布,又黏贴上层层的黄色胶带,确实看来奇怪,但是难道你能为这么一个针服,几乎完全无碍于你行动和学习的校韩病,就几天不出门吗?
我当然能了解你的感觉,因为当我初中时,曾在朝会里直挺挺地晕倒。由于站在第一排,前面没人挡住,所以当我醒转时,发现自己上下排的门牙全摇动了,嘴唇肿得几乎遮住鼻孔,鼻子和额头也皮开肉绽。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自己转两班公共汽车回家时,人们奇异的目光,和你祖母惊讶心疼的表情。但是,我能因此而不去上学吗?过去总被人赞赏为美少年的我,瑟缩在公车的一角,我尽量转脸向着窗外,转得脖子都酸了。我试着不去看人,因为对上的总是惊异的目光。
受伤之后没有几天,一个不认识的同学主动与我接近,问我出了什么事,他跟我搭同一班车,上车时,我才发现他居然有一条腿出奇地细,鞋子也特别,当时是夏天,大家穿短裤,每次坐着,他总是把书包尽量向前推,挡住那看来像根枯骨的膝头。
于是我们成了相怜的朋友。但是,我脸上的血痴,一块块脱落了!嘴唇消了肿,牙齿也奇迹式地重新变得坚固。每天当我们下课时相遇,他都注意地盯着我看,又闪过眼神去,仿佛没见到一样,我的脸渐渐又扬了起来,他膝头上的书包,却推得更前面了!我们的距离日远,渐渐发现他居然有些避着我。我开始了解残障人内心的痛苦。他们有他们的世界,一个彼此同情的世界,一个难为外人体会的世界。而今想起来,我甚至庆幸自己曾有那样的遭遇,使我知道在这世界上有那么一大群,应该让我们去了解、去帮助的人。我也反省到,一个在公共场合不易见到残障人士的社会,绝不表示残障人的比率低,反而显示了我们道德的层次低。因为大家以特异的眼光看残障者,甚至指点点地,加上缺少残障者考虑,是社会之耻、正常健康人之耻。
说到这儿,你想想自己的伤,是否远不如我少年时?再说几天就可以把眼上的纱布拿掉,跟那些真正残障的人相比,岂不是一种幸运?你只是几天,就难以忍受,而他们是几月、几年、甚至一辈子啊!我们常在失去时,才知道“有”的美好,希望在你失而复得时,一方面感觉“得”的可贵,一方面纪念失的痛苦。更因此了解失者的心境,产生悲天悯人的情怀。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3
历史的车轮辗过公元前771年的时候开始变得沉重,刀光剑影中,一群凶蛮的犬戎人围住了镐京,镐京沦陷,西周灭亡。于是衣带飘飘的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缓缓走来,带着一种神圣的悯世情怀,带着一种似乎是上天赐予的责任感开始关注这个世界—赶走恼人的战鼓,恢复它的一片宁静;驱散呛人的狼烟,还原它的一片透明。
从此神州大地便出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一遍又一遍地教导他的学生诸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卷”的方法,“不耻下问”的道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不厌其烦地说服他们。他的身体力行,以自身为典范,向广大民众表演他的“食不言,寝不语”,坐在车上则不张望,不大声说话等有着众多规范的'行为,然而在繁博的礼仪下,他却如同戴着脚镣的舞者般自由而洒脱,因为这一切只为了心中的“乌托邦”那里没有战争和苟税,那里一片安详和安宁。
人们自觉地用道德规范着自己,因此就无所谓偷盗、抢劫的劣质行为,君主用自己高尚的德行让大家信服,因此就无所谓征伐、谋权的人心惶惶,人们的生活必定是幸福的。正是这个理想的乐土让他做着这一切,成为他一生的信念。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并未使他沮丧,反而使他对理想更加渴望。他那原始的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告诉他,实现这种理想不能靠武力,只能靠“仁政”于是这个掘强的老人便展开了无休止的讲学和说服。他坚信“人之初,性本善”他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唤起人们善性的责任。他向世人证明“礼”不是什么外在之物,而根植于人的本性。
他自信一片阳光,可以照亮不管有多黑的角落;他也相信每个人都是一片树叶,对道德的渴求如绿叶之于阳光,他认为整个世界是暂时进入黑暗的一片土地,道德的恩泽将使它生机勃勃、容光焕发,于是他尽力发光,他从未放弃过。
这个执着的老人又一次挥鞭驱车前进,下一站将在哪里?或是永无尽头?一切都是如此迷惘,然而老人却毫不在意,在黄昏中他微笑着远望,或许他已看到理想中的圣地…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4
我曾对悲悯之心感到不屑,认为弘一法师轻摇藤椅以便小虫逃出的悲悯之心是痴傻,是伪善。
可当我听说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法师也在仓皇中奔走着,目睹着亲人们对炮火的避之不及,我又再次体悟法师的这份悲悯,似有一束带着无限慈悲的光自上而下地将我轻拢,心中流淌出一股温润之泉。
我恍悟:真正的悲悯之心只因悲己而感同身受,感同身受而温润万物。
怀想诗佛“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句。静谧夜晚,空堂独坐,秋雨潇潇,残烛曳曳。本应陷入人生孤暮之悲无可抑制的他,却在霖霪的雨声中,仿佛看见山中野果被秋雨摧落,从一灯残光中,仿佛听到秋虫瑟瑟的哀鸣。也如尼采抱着被鞭打的马痛苦地大哭“我受苦难地兄弟啊”般地悲悯,诗佛迟暮,犹念微笑生命地幻灭。
犹忆香山居士笔下满面灰尘而两鬓苍苍的老翁,即使“可怜身上衣正单”,也仍“心忧炭贱愿天寒”。其时居士刚到京都任卑职,租房还在近郊,深谙黎民百姓之苦。居士题注的“苦宫市也”道出苦难百姓们血泪的深重,也道出他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悲悯。就像张俞“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惊呼,由于目睹和深谙,让悲悯把善意撒播人间。
悲悯微虫来自于悲己,悲悯黎民百姓来自于感同身受,悲悯天下,来自于内心的哀痛。纵“吾庐独破受冻死”,亦大悲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彰显千古不朽之风。这不是无由来的幻想,而是少陵深处其中油然的悲悯天下苦难。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无数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摇曳着残烛也摇曳着他沧海一粟的生命。所以他更清楚天下的苦痛,而心怀悲悯,忧国忧民。
可以说悲悯因为懂得,所以感同身受,但由于体谅,也要克制有度。毛姆曾说:“同情心像一口油井,惯爱表现同情的人却让它喷涌而出,反而让不幸的人受不了。”茨威格也曾说:“同情是一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最好别动手。”柔和的悲悯之心,不会沉溺在泛滥的自我沉醉中无法自拔,而忽视了他人处在逆境之中脆弱的触觉,那将是无异于虚伪的自我满足。真正的心怀悲悯是热切却又小心的让个人感到温暖,让群体感到希望,让古往今来感到殷切着想的力量。
我们生如逆旅,也如藤椅中栖息的小虫,突如其来的灾难便能让脆弱的生命消失不见。所以请谨记身边的苦难,常怀悲悯之心。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5
天似蓝色的牛仔裤洗得发白。这个夏日的黄昏,一改往常的浓妆素裹,终于送走了倚在天边无力的太阳。
这是个小村子,一条三四米宽的河道横穿。这边,说是村子,也只有几十户人家;那边,竟是一片绿油油的菜田,沿着河道,有好几株芭蕉,淡淡地黄,快要成熟了,树下是几棵小木瓜,黄里透红的木瓜,极有芒果的味道。而这河道,为村民浇灌起了重要的角色。
小优家,便在河道旁。放暑假了,小伙伴们可天天在门前河道里捕虾捉鱼,热天了,在河里游泳,快活着哩。但总是听不见小优的欢笑声。他妈妈希望他有出人头地的一天,便天天将他关在家里哪儿也不许去。唯有吃完饭,准许他散散步。
他沿河走,他想走的老远老远,走出妈妈的束缚,但他深知自己的羽翼还未丰满,他也不能走出去。他竭力呼吸泥土的芬芳,清风夹着芭蕉,木瓜的清香徐徐吻过他的脸颊。突然,从一棵树下,隐约传来“喵喵”……
这声音太微弱,太吃力,被风一吹,便散落一地了。他闭上眼,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向,随即跑过小石桥,跨过田垄,径直奔向那芭蕉树,近了近了,他放缓脚步,拨开没过脚踝的草丛,那是两只小猫咪,一只淡黄,一只灰褐,一只大些,一只小些。这两只猫该生下来不久呢吧。小优蹲下身,捧起那只灰褐色的,它的脚受伤了,微微颤着。它似乎吓坏了,极想挣开他的手。他便轻轻唤着:“小猫,别怕,别怕,我不会伤害你的……“那猫,便真也安静了,扭过它的头,以无助的眼神望他。那种无助,就如冰川上的泉水,汩汩流淌。又忽然闪过一丝惊喜。
手中的小猫,该拿它怎么办呢?
他知道,母亲是坚决不让它带小动物回家,说是玩物丧志吧。记得上一次啊,带了只流浪狗回家。母亲便赶它走,若不是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又借口当时村里治安不好,母亲才勉强同意,让它留下来,但丢出一句话:下不为例。
这事不行的了,又该怎么办呢?
他想到了奶奶。其实奶奶是去年去世的。一个可爱的`老女人,她是最疼爱小优的了。平常有啥点心,都留着给小优吃。她也是个极善良的人,收留了三只流浪狗,最老的,已有十二年了。还有一只黄毛的猫,一只跛脚的鹅。只是她走之后,鹅被宰了,狗又流浪了,猫也吓跑了。
他用手拖起两只猫的胸脯,呼吸一起一落,把他们揣在怀里,跨过田垄,跑过小石桥,径直冲向奶奶家。天已有黯淡了,他“吱——”一声推开虚掩着的门,来到小院里。将两只小猫轻轻地放在地上,从墙角隐蔽的草垛下找出一个鸡笼,放些稻草进去,然后将小猫放进去,又急忙跑到邻居婆婆家要了一点点米饭。这两只猫竟也吃得津津有味,末了,还舔舔他的指头。小优用些稻草将鸡笼放在墙角,并盖上,便飞也似地回家了。
微弱的灯光下,在小优的白色汗衫上有些泥印。
“怎么玩了这么久,小优啊,只有你好好读书才有希望走出这山村啊,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啊……”随着厨房的灯暗了,摸索着走出一位双目失明的母亲……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6
细细揣摩,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这般色彩斑斓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究竟为自己争取到了什么,又好似遗失了些什么。
如今,我会时不时地与同学倾诉,为什么曾经真挚的情感在进入高中后就不复存在了呢?是的,我相信在我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亦是与我相同年龄段的,都有过这般强烈的想法。白驹过隙,现阶段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似有一层厚厚的茧,密不透风,将自己美好的爱,高尚的心灵都一层层地裹了进去,又叫我们如何轻易地将真心掏出,恰如同情与悲悯这般的情感。
母亲常常跟我提及,这样的高中生活已不同于她往昔了。这般激烈的竞争,此般迥异的社会环境。那么,我也可以想象,人与人之间已到了怎样的一种冷漠的境界。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祝福》,正是在讲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祥林嫂的悲剧恰是当时封建的社会环境下,冷漠无情的人们为她所营造出的'悲凉气氛。可在当今如此改观的社会下,为何还如此鲜见同情和悲悯呢?
小学的时候,我们也大都读过《农夫和蛇》吧。农夫的同情与悲悯却惨遭死亡的下场。那时我们都还年幼,心灵纯洁,感情真挚。仍记得我在读完这片寓言后,顿生的怜悯之心以及对蛇那般恶人的极力憎恶。将时光扭转,不难发现,让现今的我们,或是让已步入社会的人重温这篇文章,心境便大大的不同,已不再有这般大大的感慨,甚至会嗤笑那年少时的幼稚。但我想,在这篇日志的起笔,我便已了然,很怀念那曾经坦诚的真心,真是羡慕!
我们在这一片环境的塑造下,冬日来临了。我们的形象已不再是那位农夫,而是那条蛇了吧。我们的皮肤随着严寒冻住了,也一并冻进了心里。只是我们在接纳对方的同情与悲悯时,是否会反咬对方一口呢?
初中时,犹记一名英语老师在上课时提及到:拥挤的公交车上,司机执拗的坚持遵守规则,不顾站在前门的老奶奶的乞求,无情地目睹老人一步一蹒跚地走向后门。老师大为感慨道;“唉,规则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啊!”
其实,我们的爱并未消减,只是将其藏匿地太过深了,难以再表达出来。我真心的希望,我们能解开冷漠的枷锁,让同情和悲悯这等美好的情感,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带去温暖。
悲悯为话题作文篇7
夜,黑漆漆地降临,大地上的万灵都应该准备歇息了。寂静环绕下的四周,神秘又幽深。一道闪电的突然来访,雷声随之滚滚而来,一切都被震动了。狂风暴雨顿时袭来,一夜之间,大地仿佛换了新貌。
晨曦的第一缕阳光投向大地,只见之前还矗立在那的棵棵树苗,早已被吹得东倒西歪,有的甚至直接躺在地上长眠了。草儿历经风雨的洗刷,也都像蔫了一般,丝毫没有活力。隔天还盛开的花儿呢,此刻也已缩成一团,仿佛受了教训,挨了骂。虽说磨难能使成长,但这未免也要在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吧。
看着被暴风雨无情地摧残的生灵们,我难过极了。它们,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了它们,世界才充满生机和活力。而现在却奄奄一息,怎能不让人看着心疼和悲悯呢?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大自然为何如此粗暴地对待那一些弱小的生命呢?或许,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是人类的种种作为,才使自然发怒的吧。那么,我们对于生灵的悲悯,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惩罚。
这时,我又想起了前不久看的一部电影,反映了二战中德国纳粹党对待犹太人的那些画面。粗鲁的德国士兵逼迫犹太人做苦力,还将老人、小孩等不能作为劳动力的送入毒气室,将他们毒害。
为什么德国军人如此无情呢?他们为何不曾设想,如果自己的亲人遭受着同样的罪孽,他们会有什么感想?生命是何等重要,珍爱生命是何等高贵。他们怎么能轻易地践踏别人的尊严?一个民族即使再优秀,一个民族即使再卑微,他们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才对啊。对于苦难中的人们,他们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心,这是多么的难以想象。
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不应该有战争,而是和平相处才对。一切的苦难需要我们的同情和悲悯,这样生命才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庇佑。
同情不是一种践踏尊严,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惟有具备同情心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尚。而悲悯,正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