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把我们内心想法通过文字保存下来的一种文书,认真记录好体会,我们从而才能得到全新的思想觉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焦虑的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1
转眼间,已经离职快一个月了,阳了过后,也看过不少公司,但是和预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索性快过年了,所以决定暂时不找工作了,但是这么些天感觉还是有些许的空虚,所以最近开始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也给大家做个小参考。
因为我大学时候学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虽然当时并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但是最近突然想学习一点东西,于是乎我又打开了电脑,找到了视频,开始学习java,是从最基础的东西开始学起来,因为好歹是学习过的,看着视频感觉比大学时候更容易懂了,所以大家如果处于离职焦虑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自己还可以接受的东西,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可以学习或是巩固一些知识。
因为平时工作很忙,几乎想不起来写文章,最近闲来无事,感觉想要输出的东西还是蛮多的,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心得,所以你也正巧有空闲的话也可以写写文章,或是经营一下各大平台的账号,也或者是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还是蛮不错的。
如果真的感觉什么都不想做,电视剧也不想看,综艺也不想看,也不想出去旅游或是逛街,也不想和谁聊天,那不妨打开几首你爱听的歌曲,安安静静地听完,我个人感觉还是可以短暂的治愈我的焦躁的。
以上就是我最近一段时间觉得可以治愈自己的焦虑的小经验,如果你有更好的办法是我没想到的,也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哦。当然还是希望大家天天开心,不焦虑不烦躁,每天都收获满满!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2
分离焦虑般一般持续一到两周。虽然这段时间并不算很长,却牵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巨大精力,并且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影响幼儿顺利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甚至还会诱发疾病。
在幼儿早期的情绪发展中,通过与父母长时间交流和情感互动,形成了对父母的依恋情绪。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种广泛存在于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强烈感情纽带并不陌生。依恋的形成是幼儿开始出现特定社会的表现。然而这种依恋,却使得幼儿力图只接近某些特定的人。
例如一些幼儿只愿意让妈妈陪着睡觉,如果换成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家庭成员也会器闹拒绝。当离开父母时,一方面幼儿恐慌、哭泣、尖叫、哚脚等表现出一种分离防御,以引起父母的注意使他他回到自己身边。如果这种防御行为不能奏效,幼儿就会进入分离焦虑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对父母的依恋,当陌生的看护人靠近时,幼儿还会出现另一类明显的不安,即陌生焦虑,他们会提防性的地回避或哭闹。分离焦虑加了陌生焦虑,使得幼儿在刚入园的初期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幼儿对父母的依恋情绪并不是固有的,而是在父母的长时间相处中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国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依恋最开始形成是在7个月到1岁之间,在2到3岁进入特定依恋期。特定依恋期内,幼儿积极与父母保持特定的联系,并拒绝离开他们。他们把父母作为探索周围环境和外部世界的“基地”,一旦感到需要安全就回到父母身边。
因此,当他们知道要离开父母时,会表现出吃惊、反对和依附的反应与行为。新入园的幼儿正好处于这个时期,因此很自然地会产生分离焦虑。
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家长、幼儿园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想办法淡化幼儿对父母的依恋,发展幼儿的多重依恋: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对新的看护人——教师的依恋情绪,消除陌生焦虑。
据美国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不仅仅会对父母产生依恋,而且也会对与他发生社会联系的其他人产生依恋。幼儿的这种多重依恋性为淡化其原有依恋、培养新的依恋提供了可能。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3
1.不要偷偷溜走,但也不要拖泥带水。
当你需要把孩子托付给他人帮忙照料时,大大方方的向孩子说再见,并告诉他你回来的时间(能说到做到的时间),然后果断离开。说完再见立马离开,这会帮助孩子更容易应对分离焦虑。如果你哭哭啼啼非要将这场分别搞成十里相送,那你的这份焦虑和不舍只会传染到孩子身上,让他的恐惧翻倍,对于孩子适应接受“分别”这件事变得难上加难。
2.不要让你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
有的父母,孩子哭了,会觉得比孩子还难受,依依惜别,把本来没那么凄惨壮烈的告别变成了一场煽情的亲情戏。
有的父母,孩子不哭,反而还觉得心里不是个滋味,觉得孩子不依恋自己,进而焦虑烦闷,把这些情绪有意无意的传给孩子。想要让孩子合理去看待分离,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3.当孩子抗拒陌生人时,不要去强迫孩子接受陌生人,要给孩子缓冲时间。
有的妈妈会问我说“我的孩子8个月大,一见生人就哭,我该怎么纠正他?”
其实根本无需纠正啊,你只需要告诉陌生人:“我的孩子现在很恐惧需要保持一段距离”,就可以了。去理解他这个阶段必然经历的认知发展,并且尊重他的情绪,这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4.照料人诚实的面对孩子的情绪,并且表达出来。
比如“你现在哭了,因为妈妈的离开,我能够理解”。也诚实的向孩子阐述你的情绪,比如“妈妈现在要上班了,离开你妈妈会伤心,但是我们很快会再次见面的。”
5.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藏猫猫的游戏。
将物品藏起来,让他试着找一找,将自己的脸蒙起来,让他扯开面纱再次看到妈妈的脸。这样有助于孩子的“客体永久性”概念的建立。
6.在日常照料中,可以有一个主要照料者,也可以有几个辅助照料者,这样让孩子与不止一人建立依恋关系,有助于防止孩子过于粘着一个人。
7.给孩子提供一个有趣多样的环境,在他们情绪平抚以后,可以迅速投入到这样的环境,开始新的活动。
8.给孩子引入一两件安抚物,它们会暂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有助于孩子自我安抚。
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因为认知上基本已经有“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此时更多的侧重点,应该放在父母自己的情绪管理和对孩子认知的引导。
有很多绘本故事可以提前讲给孩子听,比如《魔法亲亲》《我爱幼儿园》等。而父母也要将这件事看的轻松一点,孩子进入学校,融入社会是迟早的事,孩子自身其实也是有强大的学习适应能力,此时父母需要适度适时的向后退一步,而不用拖泥带水依依不舍。
父母与孩子的爱终将指向别离,想开这一点,也就轻松一些了。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4
宝宝初次入园时,由于周边环境陌生,往往会产生恐惧感和无助感,从而整天大哭大闹、吵着回家或者沉默寡言,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但专家表示:“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哭。哭是孩子的权利、是孩子的需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面临孩子的入园焦虑,家长和幼儿园的任务,不是阻止或杜绝孩子们的哭声,而是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角度来看,3岁儿童的交往范围还主要停留在家庭中。因此入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孩子小的时候,得到长辈们悉心的照料,是全家人关注的中心。可在幼儿园面对的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要适应幼儿园里的日程,遵守幼儿园的常规,跟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老师的注意力和教室里的玩具、书籍……这一切,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
对于孩子的焦虑心情,家长首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理解。
宝宝第一次入幼儿园由于与爸妈分离所产生的一系列焦虑情绪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毕竟第一次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爸妈,进入一个陌生的地方,接触陌生人,并且还要逐渐学会独立照顾自己。习惯的养成至少是需要21天,所以要坚持送宝宝上幼儿园,切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送下宝宝,立刻离开,否则会引起宝宝情绪的反复。
1、要让宝宝有心理准备
宝宝平时对爸妈的依恋很强烈,让他们一下子离开爸妈,会使依恋感受阻,产生分离焦虑症,因其不安全感。因而让宝宝对上幼儿园提前有个心理准备是非常必要的。爸妈可以在假期里或开学前带宝宝到即将要去的幼儿园里转一转,玩一玩,让宝宝先熟悉一下幼儿园的环境。
2、培养宝宝独立能力
在家中给宝宝一定的独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客厅的一角,利用橱柜或桌椅隔离出一个独立的空间,让宝宝体验在视线中感觉不到成人注视的情况,在那里游戏、看图书等,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减轻对成人的依恋感。
3、消除疑虑产生信任感
让宝宝对幼儿园产生期待感,认为在幼儿园中老师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相信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在幼儿园中快乐地学会本领的。
4、培养自信自立的能力
爸妈还可以培养宝宝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上厕所、吃饭等;培养生活习惯,如午睡等,帮助宝宝增加入园后的心理自信。
5、调整好宝宝的心态
爸妈要调整好心态,给宝宝以积极的暗示。当宝宝对爸妈产生依恋和依赖不想去幼儿园的时候,很多爸妈往往心软、动摇。须知,宝宝虽小,对爸妈的情感、心态却十分敏感,当宝宝察觉到爸妈的心态动摇时,会强化他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所以爸妈应把握好心态,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送宝宝进幼儿园,并对宝宝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鼓励,例如:“今天你只是到幼儿园门口时才哭了一次,真棒”、“你是笑着和妈妈说再见的,好乖”等。
6、教宝宝学会与同伴交??
引导宝宝和老师交往。由于很多宝宝围绕带班老师,有的时候,如果宝宝不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可能会被老师忽落。所以爸妈应教育宝宝学会和老师交往,向老师说出自己的需求。在于同伴交往中,要告诉宝宝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合作,有玩具要一起玩,与小朋友之间有了矛盾要找老师,不能打架。
7、随时了解宝宝的心里感受
当宝宝回家时,爸妈可以拥抱抚摸孩子,问他在幼儿园感兴趣事情,了解宝宝的心理感受,及时帮助宝宝消除情绪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3篇《消除新生入园分离焦虑心得体会》,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5
近期,全国多地宣布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相关措施,这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就如网络的段子戏称“突然解封的感觉就像从icu捞出来直接扔进ktv,很感动,又不敢动”。
当确认了自己成为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后,我们的内心也正在经历着剧烈的扰动和变化。刷新头条的囤药、囤口罩、不敢出门等系列行为背后,体现了大形势下每个个体的担忧和迷茫。
因此,在做好科学防护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式,让自己的心灵也 “解封”。
长时间的疫情防控,人们所面对的压力及心理行为反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焦虑与恐惧等负面情绪
疫情的反复影响了我们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导致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掌控,从而比以前更依赖权威。解封后,现实压力和不确定性带来焦虑紧张情绪。
其次,在隔离期间,我们越发依赖于通过网络媒介获取大量的信息,一旦解封,惯性也会使得我们仍习惯于通过信息了解外界而非亲身体验。而其中一些虚假信息往往会引发恐惧情绪。
2、人际交往模式发生改变
疫情发生以来大部分人一直处于“被限制”状态,即便外出也很少乘坐公共交通,难免产生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受。
此外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了遵守防护措施,保持距离,减少接触,难免产生疏离之感,长期以来可能会萌生拒绝社交的心,也会滋生越来越多的“社恐“、“宅男宅女”。
3、家庭矛盾容易凸显
疫情时期的封控,使得人们在家的时间大大增加。由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在家里待着,家庭空间被挤压,家庭成员的空间可能相互重叠,甚至彼此侵犯和入侵。一些家庭因此而爆发冲突。如常见因居家网课引起的亲子冲突,就是明显的代表。
相比一座城市的解封,人内心的解封更需要勇气。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内心能够快速适应解封过后的生活节奏呢?以下建议您可以试试这样做:
1、认识情绪,接纳情绪,自我暗示
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面对这种不可控环境下都会产生的情绪,其实关键在于第一步我们要认识到有这种情绪。
然后接纳这种情绪,允许这种情绪存在,不和它对抗。接纳自己的情绪,理解在当下状态中的一些焦虑和恐惧都属于正常情绪,坦然接受。我们不要想着我不可以焦虑我不可以紧张,这样反而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在这样的情绪引导下,我们会意识到去做点什么来面对这个环境。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保护我们自己。比如说我要戴好口罩,勤消毒,勤洗手。
其次,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缓解消极情绪,我们可以通过对解封后的生活做一定规划,畅想恢复正轨后经济复苏、外出便利、生活恢复多样化。通过这些积极暗示的方法重新获取对生活的幸福感。
2、自我觉察,调整思维
自我觉察不合理思维,调整心态,保持客观。疫情常态化,我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平和,逐渐适应了封控生活后的“舒适圈”,容易产生“疫情心态”,甚至害怕解封后所要面临的未知压力。
3、学会管理,增加可控
无力感主要源于无法改变。当我们丧失对生活的控制,会感到情绪低落甚至颓废。我们可以觉察一下生活中那些可控制的事。
比如恢复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备药,多学习健康知识,对当前病毒的风险做正确评估,做好防疫措施、逐渐找回既往工作学习的状态等。通过自我管理,增加可控感,内心也会更加安稳。
4、冥想放松,健身运动
通过冥想,体验一场净化身心的头脑瑜伽,稳定自身情绪。
另外,做一些有氧运动,可以减轻焦虑、恐惧的情绪,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产生愉悦的体验。当情绪稳定、心情愉悦时,可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5、心态积极,及时倾诉
尝试经常与家人、朋友沟通、倾述。及时表达内心的想法与担忧,一起计划解封后要做的事情及注意事项。
通过相互肯定,让双方体会到积极正性的情绪,增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缓解负面情绪,减少压力等负面事件的影响。
6、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
通过以上调节方法感觉都无法缓解目前的焦虑、紧张、不安的情绪,可以通过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求助,通过专业的指导疏解情绪困扰。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6
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常继乐透露,近年来,我国居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人群逐渐增加,民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是4.98%。
?打破焦虑循环》的作者海伦·肯纳利从事认知行为疗法25年多,因此这本书采用认知疗法来帮助因焦虑饱受折磨的人们走出困境。
改变对焦虑的认知才能真正了解焦虑新西兰心理健康基金会有一个关于焦虑与个人成绩之间的关系的说法。个人的焦虑和成绩呈“钟形曲线”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
适当的压力会让我们的思维更加集中,专注力和解决能力也会更加优秀,从而更有利于我们的学业。但如果长期焦虑却会适得其反,成为阻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这一部分的焦虑。
焦虑和恐惧类型通常分为恐惧症、惊恐症、社交焦虑症、疑病症、广泛性焦虑症、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
通常指恐惧过度引起的症状,常见的有特定恐惧症、广场恐惧症。
特定恐惧症是对特定的事物恐惧,比如蛇。
广场恐惧症是一种害怕离开安全场所的恐惧。
发作时会出现身体、情绪上的不适,比如很害怕、呼吸困难、头晕等症状
在特定环境下会感到焦虑,比如公开演讲,更严重的可能只是周围有人就会焦虑。
过度关注健康导致的焦虑,在电视上看到疾病就会联想到自身。
经常产生“如果……会怎样”的想法,会持续担忧焦虑。
当遇到自认为威胁的情况,会强迫自己做些事情获得安全感。比如不停的洗手。
是一种应激反应,通常是遭受了重大变故之后。就如《神探夏洛克》华生因为战场创伤后应激障碍,虽然腿没有受伤,但依旧靠手杖行走。
在《打破焦虑循环》一书中提到:在我们开始学习控制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真正了解问题是什么。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遇到的问题也大不相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需要了解自己,但有时记忆会骗人,不妨从现在开始写日记。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只需记录:身体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如何应对这种痛苦。这种记录坚持1-2周就能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已经拥有一些应对方法,比如在演讲时担心过度紧张忘词把坐在下面的人想象成萝卜。
这种策略属于短期策略,能立刻缓解我们的焦虑。我们除了短期策略还需要长期策略搭配使用,才能建立信心克服焦虑。
?打破焦虑循环》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几种应对方法,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练习。
呼吸控制法有时惊恐发作会伴随胸痛,会导致过度呼吸,有规律地呼吸呼吸就能对抗过度呼吸。
首先,我们可以躺下来,把一只手放在胸部,另外一只放在腹部。
然后,用鼻子吸气时,鼓起腹部,缓慢均匀地用鼻子呼吸。
最后,重复这个动作,目标是每分钟呼吸8-12次。
控制紧张有效的方法是学会放松。
1、在床上躺下绷紧我们的肌肉,感受肌肉的紧张,保持5秒钟,然后放松10-15秒。
2、掌握这种方法后,我们可以尝试坐着训练或者去别的地方训练,让我们适应各种环境。
3、我们也可以借助自己觉得平静的声音、意象来进行放松,比如听海浪的声音。
4、给自己设立一个提示物品,比如手表定时,每次声音响起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应该放松了。
5、开始尝试从简单场景进行放松,慢慢提高难度,放松是一种技能,我们要慢慢来,需要时间来养成习惯。
我们需要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分散注意力。比如散步、慢跑、遛狗等。改变自己的关注点,找到物体来吸引主力,如果我们在超市中感到焦虑,可以仅关注手中的购物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想象其他场景把大脑从焦虑中分离出来。
图片来源网络
首先,我们把之前记录的日记拿出来,然后问我们自己:“这个担忧现实吗?”
然后把自己抽离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或者寻求别人帮助来帮助我们发现偏误思维。
最后我们需要找出积极的替代方案来取代我们的偏误思维。
在前面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害怕或焦虑的根源,接下来我们要直面它们。当然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我们也不能一步到位。
我们需要分级练习:明确我们的长期目标,在成功的基础上规划步骤,反复地将计划付诸行动。
如果遇到了计划之外的事情,我们需要解决问题,对解决方案头脑风暴,掌握现有资源的情况下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并选出最优解决方案并进行复盘。
在《打破焦虑循环》中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因为乘坐公交车时,四级因为她带的钱数不对,进行言语羞辱,导致她抗拒坐公交车。后来她参加了一个训练班,她想要再次乘坐公交车,恰好这次她又没有带对零钱,她提前想好了如果司机抱怨如何应对,也最好了被司机拒绝的准备,最后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
当机立断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担忧、恐惧、焦虑的方法。
我们首先要聚焦自己,然后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然后说出我们想要的,要注意秉承态度积极、客观、简明扼要的因素。
最后,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并做好谈判的准备。
?打破焦虑循环》是一本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克服焦虑的书籍,作者海伦·肯纳利通过大量案例结合应对方法,让我们通过书籍更加了解焦虑以及如何应对它们。非常推荐有焦虑、压力的朋友阅读并根据书中的方法进行练习,相信我们能与焦虑共存,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7
当孩子离开自己依恋的亲人,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会产生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如:恐惧、哭闹、少言寡语、进食量少、不进食等现象。这种在生理、心理上不适应的状况我们把它称之为“幼儿的分离焦虑”。如果不能很好地缓解这种焦虑将会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如何有效地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使幼儿很快的适应幼儿园生活呢?下面结合工作实践,笔者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谈谈在工作中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些困难。
1 做好幼儿入园的前期准备
1.1建立新生档案
为了减少幼儿入园的不适应的强度,缩短不适应的时间,对新生进行家庭访问,与家长交流,提前了解新生儿身心发育和健康状况,了解其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特殊需要,建立新生档案,使班里的教师共同掌握幼儿信息,以便教师能有针对性的照顾和教育幼儿。
1.2让幼儿提前感知幼儿园生活
家长可以通过浏览幼儿园的网页了解幼儿园的一些资料,也可以带幼儿到幼儿园参观,认识和熟悉园所环境,看看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是怎样快乐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的。通过幼儿自己亲身感优美的环境创设、好玩的大型玩具、多彩幼儿园生活来激发幼儿入园意愿。
1.3提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书信、手机短信、网络等形式告知家长如何培养和训练幼儿自己入厕、洗手、饮水、进餐、穿脱衣服等活动。这样为幼儿更好更顺利的在幼儿园生活, 缓解幼儿入园焦虑做好前期准备。
2 环境创设别具用心
2.1利用鲜艳的图案激发幼儿的兴趣,消除焦虑
形象鲜明,色彩艳丽的卡通人物、动物图案,能极大的引起幼儿的关注和兴趣,更有利于有消除或减轻幼儿的陌生、害怕的心理,缓解焦虑。
2.2寓教育与环境创设中,感染幼儿情绪
环境创设中直观的展现教育画面,如:小朋友快快乐乐上幼儿园、小朋友们做游戏、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等画面,幼儿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感受上幼儿园的快乐,感受幼儿园的生活,激发幼儿喜欢上幼儿园的情感。
2.3利用环境创设再现生活场景,消除陌生感
我园除汉族小朋友之外,还有许多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幼儿,他们只会说自己的母语,一句汉语也不会说,环境创设中我们加入很多少数民族生活的元素,如:墙面画中有带花帽的维吾尔小女孩、穿毡靴的蒙古族男孩、羊群、毡房等。温馨一角张贴着孩子们的全家福,手工区有蒙古袍、冬不拉、小挂毯等。当少数民族小朋友,看到这些熟悉的物品和生活场景,更多了一份熟悉和安全感,他们会自发的用自己的语言三三两两的交流着,畅谈着。他们在看一看、说一说中认识了新朋友,熟悉着幼儿园,感知着着这个新的场所和集体生活。
3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家庭中孩子们信任和依赖爸爸、妈妈,而离开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孩子们因陌生而紧张、恐惧,产生分离焦虑,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让幼儿更快对自己建立好感,产生信赖。
3.1要多接触幼儿,给其关爱,稳定其情绪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是处于以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社会性需要的过渡时期,老师一定要多抱抱、多亲亲、多看看这些幼儿,或者多摸摸这些幼儿的头,多一些这样的身体接受,孩子们就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和关爱,心理得到了满足,更容易稳定他们的情绪。
3.2消除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和感染
幼儿情绪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感染,老师应尽快的'将幼儿组织起来参与各种活动,让适应力较快的幼儿专注到活动中来,而不受哭闹幼儿的影响 ,同时让孩子们的快乐活动来影响哭闹幼儿,感染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最终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唱歌、做游戏。带领幼儿到户外去玩大型玩具,捡树叶等,哭的幼儿看到别人玩的很开心,自己也慢慢心情平复了,也参与到活动中来。
3.3教师要对幼儿保持亲切和蔼的态度
老师的亲切和蔼的态度对幼儿的情绪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别看幼儿年龄小,但他们对老师的表情非常敏感,他们能够察觉到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或轻微的手势和表情动作,刚入园的幼儿离开亲人到这个陌生的环境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焦虑,有些孩子表现为哭,有些孩子表现踢门、打人、挖人,有些幼儿表现为摔东西,班里乱作一团,作为老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成人的情绪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老师要理智的对待每个幼儿的态度,耐心关心幼儿,发现其优点,给与帮助,孩子对老师的态度是敏感的,当他们感到老师是发自内心的爱自己,关心自己,孩子们的就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建立依恋的情感。
3.4教师应积极地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指导家长,家园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减轻入园焦虑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校领导家庭”,幼儿教师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的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班级的qq群、微信群、电话、家访等方式指导和帮助家长。幼儿入园焦虑 不止出现在幼儿身上,也表现在不少家长身上。家长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定,与孩子依依不舍;心中牵挂,反复询问、叮嘱教师;心中内疚,对孩子过分迁就,等等。这些焦虑表现会不知不觉地感染孩子,加重孩子的适应困难,延长孩子的入园适应期。首先消除家长自己的入园焦虑,能够平复心情,坦然面对,其次帮助家长以积极的心态,科学的方法,与老师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减轻分离焦虑。
3.5汉族教师应主动掌握蒙语、哈语、维语简单的日常用语
汉族教师应主动掌握蒙语、哈语、维语简单的日常用语(如:请吃饭、睡觉、喝水等),这样可以和少数民族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从而保证了一日生活的顺利开展,由此避免和减轻了少数民族幼儿因语言不通而产生的陌生、害怕的心理。
4 做好常规工作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建立常规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的常规是按照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做出的符合科学的合理安排,使幼儿生活在其中,人在一个有规律的环境里生活,才会感到安全,幼儿每做完一个活动后,知道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心中有数,感觉才安全的多,良好的常规能使神经系统得以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使幼儿能更快的融入幼儿园生活。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我们要耐心的指导他们,尤其是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幼儿,晚入园的幼儿,听不懂汉语的幼儿,要格外的关注和帮助他们,积极引导他们尽快理解和掌握,并按照常规的要求去做。比如:进餐时我们会教幼儿正确的进餐姿势:一手扶碗,一手拿勺子。由于方法正确,就更大程度上避免了撒饭这种事情的发生,从而也避免了幼儿由于撒饭而产生的紧张、害怕的心理。
工作中做一个有心人,相信办法总多于困难,用自己的真心去感染孩子们,相信爱是一定会被感知的,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一定会克服分离焦虑,在幼儿园快乐的生活。
焦虑的心得体会篇8
妈妈是孩子天然的“依恋人”,孩子离不开妈妈的怀抱是一种天性,而孩子在和妈妈分离前纠结、痛苦的表现,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分离焦虑症”。
分离性焦虑是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与年龄不适当的、过度的、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早期的“分离焦虑症”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其将来的创造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他可能会因此变得没有自信、害怕面对新的事物。
那我们该如何缓解宝宝的这种焦虑情绪呢?
分离时妈妈保持冷静
在分离的时候妈妈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分离焦虑症”,以免自己的情绪被敏感的宝宝捕捉到,从而强化宝宝的焦虑情绪。妈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宝宝。
给孩子告别的仪式感
在上班前一定不可以偷偷溜走,一旦他发现你突然不见了会更加难过,建立简单的告别仪式,比如拥抱孩子、亲亲孩子,鼓励他给你们说再见,仪式化的程序会让孩子以后看到这个信号就知道爸爸妈妈必须去上班了,告别会更轻松;
和孩子约定比如钟表上的指针指向几妈妈或者爸爸就会回来,时不时为他带一件小玩具回来也是可以的,让他对你的离去和归来有所期待。
下班后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告诉他你不在他身边的时候也非常想念他,让宝贝感觉到你无时无刻的爱。
帮助宝贝体会客体永久性
希望就客体永久性,游戏的过程中让宝贝体会到,即使爸爸妈妈这一刻不在他身边看不到但依旧存在,依然在爱他,以此来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症。
小游戏:藏猫猫
我们会发现,很多宝宝乐此不疲的喜欢这个简单的小游戏,会被逗的咯咯笑,在躲猫猫过程中,人或物被遮住,宝宝以为这些人或物不存在了,但是,当把遮蔽物移开,宝宝会惊奇地发现,以为不见的东西居然还在。这是所谓“客体永久性”的发展。
给宝宝足够的安全感,缓解分离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