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出优秀的作文,我们需要多积累一些有用的素材,一篇有意义的作文是要能给读者带去深远的影响的,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春节的作文15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1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1、彩色投影小磁针
磁针就是指南针。指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小小磁针可以用来判断磁场的方向。可是市场上出售的或上级部门调查拨的磁针用起来很不方便。老师在做磁场方向演示实验时,同学们在下面看不清楚,教师只好端着仪器走下来给同学们一个一个地看,很费时间。怎么办呢?经过同学们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终于制成了简易彩色投影小磁针,它既可以当指南针用,又可以在投影器上投影,使全班同学都能看见磁场的方向,为教学实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简易的投影小磁针结构简单材料也很普通。它由子母扣钢针、大头针、有机玻璃条和透明投影胶片材料制成。制作方法是:将两根钢针分别穿两根钢针上,两根钢针要注意平衡。再将透明胶片剪成尖形长片,用502胶粘住在钢针上,一端一片,要注意对称,然后分别涂上红绿两种颜色。这样磁针上部就完成了。将有机玻璃条锯成块形,再磨成圆形为磁针的底座,烫在圆形有机玻璃中间。注意大头针要和底座垂直。小子母扣内凹处作为旋转的轴承支孔。把轴承支套在针尖上,这样磁针就会在针尖上旋转。最后一片是将小磁针磁化,方法是将条形磁铁s极从磁针中间部位向绿方抹过,这一方就是n极。这样,小磁针就磁化好了。
把自制的小磁针,放在投影器上,可以一目了然地从幕布上看到磁场各点的方向。
2、为什么衣服能使人暖和?
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真是衣服使人暖和吗?
要知道实际上不是皮袄使人暖和,恰恰相反,是人使皮袄暖和。难道不是这样吗?你知道皮袄不是炉子。“什么?”你会问。“那难道人是炉子吗?”一点不错,人是炉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这就是劈柴,它在我们的身体里燃烧。这时候什么火花也没有看见,我们说它在燃烧,只是因为我们身体里感觉到热。
这个热需要保护。为了不让屋子里的热散到街上去,我们筑了厚厚的墙壁,冬天还安上双重的窗,还在门上包上毡。我们穿衣服也正是同样的原因。不让我们身体的热量散失到室内的空气里或者到街上去,我们使衣服暖和,它把我们的热量保持在我们身体周圄。我们的衣服当然也要向外散热,可是比我们身体散热慢得多。
3、节省能源的路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勤俭质朴的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这一种良好的作风。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也都体现出这个特点,总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正是由于这一良好思想观念,我们才懂得去节省能源。能源问题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能源紧缺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2
过几天,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了,关于春节,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每一片记忆,都似璀璨的珍珠,在内心深处闪耀,尤其是每逢春节的时候,过着眼前的节日,脑海中闪过往昔的节日,交织成了美丽的、无穷的节日的韵味。
春节的灯,最能烘托出节日的气氛。很小的时候,家里面还没有电灯,平日里点一盏小油灯。春节了,也是点油灯,但与往日的油灯不同,是那种很大的、带有玻璃灯罩和白玻璃灯伞的能挂起来的油灯,灯上有一个旋钮可以调节灯的亮度。记得每年的除夕下午,父亲都早早的把那盏等拿出来,灌满油,灯罩和灯伞擦的锃明瓦亮,挂在屋天棚的中间。天一黑,就把灯点亮,调的灯火大大的,照的满屋通明。从除夕到正月十五,每晚这盏灯都亮起来。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盏灯是最重要的春节的标志。
童年的春节,还有一种灯让人难以忘怀,就是那些现在看来很简单,当时却带来无穷乐趣的灯笼。父亲的手很巧,每年的春节前,都要找来一些秸杆,用小刀削削刻刻,几支秸杆做成了灯笼的骨架,再用五颜六色的糖纸把四面糊好(这些糖纸都是一年中慢慢攒下来的),就成了一个别致的灯笼。节日里,天一黑,就和弟妹们每人提着一只灯笼,出门和邻居家的孩子们玩儿,那时别人家孩子的灯笼多数是彩纸糊成的,而我们的灯笼用糖纸,即透亮又鲜艳,引得别人好生羡慕。
现在的灯笼多是专业化制作出来的,比起过去的更精致更漂亮,但感觉却少了些什么。
春节贴年画,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童年的春节,几乎每年都是新糊的墙纸,很多年画贴在崭新的墙上,看上去满目清新而漂亮。有胖胖的男孩儿女孩儿抱着大鱼咧嘴笑,有身着各种各样衣服的人们在舞蹈,还有带故事情节的象连环画那样的年画,许多小幅的画组成了一大幅画,很喜欢这样的年画,不光可以看画儿,还总是缠着母亲给读那些小幅画下面的文字,知道了画中的人在做什么。记忆最深刻的是一幅小女孩剪窗花的年画,画中的小女孩儿梳着两条黑亮的辫子,穿着花衣裳蓝裤子,坐在那里神情专注的剪着窗花,旁边一只小花猫在耍弄着一个毛线团儿。小女孩儿细眉笑眼,脸蛋儿粉里透红,翘起的嘴角流露出喜悦。常常盯着那幅画儿出神,想变成画中的人,或者是画中的女孩儿从画里面走出来,和自己成为小伙伴。
再大一点儿了,过春节也贴年画,但都是些样板戏的剧照,怎么看也喜欢不起来。
现在在自己的家里过春节,不再贴年画,但却非常想念那个画中剪窗花的小女孩儿。
小时候在家过春节,每年供奉家谱是一项重要的仪式。除夕那天,父亲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在一面墙上,下面摆上供桌。供桌上两边各放一个大的蜡烛台,很漂亮的红蜡烛点燃后,把一面墙都照亮了;中间放上一个香炉,香炉里面插上香点燃,香烟袅袅升腾起来。蜡烛台和香炉之间摆上装满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亲做的,有雪白的馒头,上面用麻果点出红的花点儿;有切成大片的肉,摆成图案;有油炸成金黄色的面鱼,有染成彩色的宽粉,嫩黄的鸡蛋饼……每当母亲摆供品的时候,我在旁边看着出神,想不出这么多好吃的放在这里,那些先祖们是如何吃,而且吃过了还看不出变样。
供奉的家谱是三幅画儿。中间一大幅,上边是坐着的两个人像,一男一女,年长而且很慈祥,下边是许多站立的人像,各种姿态,空白的地方写着家族先祖们的名讳;两边是条幅,画有美丽的花卉和装饰图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饺子前,伯父就带领着堂哥们来家里和父亲、弟弟们会合,那时爷爷还在世,由爷爷带头一起在家谱前磕头跪拜。给先祖跪拜磕头是家里男人和母亲那样的媳妇们的必修课,而女孩子们是不做的。有时候好奇问大人们,回答说是女孩儿膝下有黄金,不能下跪的,现在想来满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们每年的春节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对先祖们的名讳,默默的拜望。对于家里等女孩子们来说,结婚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按祖上的规矩,出嫁的女儿是不能和家谱照面的,所以即使春节回父母家也是过了初三,那时供奉的家谱已经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儿也许真像是泼出的水,不值得眷顾吧。现在的人们不再讲究过去的老规矩了,在春节的时候,出嫁的女儿们都可以回家。但许多人还是遵循过去都做法,也许认为先辈们流传下来的规矩还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坏吧。
春节的记忆有许多许多,有的年代久远,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记忆都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散发着浓郁的节日气息;一串串记忆,把一个个闪光的片断穿起,汇成美丽的生活画卷。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3
“小懒猫,快起床!”妈妈把床上的我拉起来说:“你再不起来晚上就不给你压岁红包了!”我一听,马上一骨碌爬起身来,伸出手问:“红包在哪儿”“急什么,什么时候少了我宝贝的红包?不过要看你今天表现好不好了!”我连忙起床洗漱,乖乖地当了一天淑女。到了傍晚,丰盛的年夜饭开始了,腊肉干锅,墨鱼肚片,辣椒蒸鱼,海鲜鱼丸汤还没上桌,我的口水已经把家里的大鱼缸流满了。这是奶奶准备了两天的结果,一想起自己有这么好的奶奶就忍不住哈哈大笑了几声。当我的吃得肚皮都圆滚滚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桌子,对奶奶说:“真是太美味了,谢谢奶奶!” 小伙伴按门铃了,我提着一大袋烟花,跑下楼去和朋友们集合。“噼里啪啦”,声音过后,一簇又一簇烟花升上了夜空。我拿着“安全喷火”,兴高采烈地在空中舞动,边舞动边写着“新年快乐”四个大字。忽然, “啪”的一声,一阵烟花飞上了天空,它像一朵美丽的菊花绽开,落下时,仿佛天女散花。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烟花占满了夜空,各种各样,数不胜数
快乐的新年在欢笑中伴随着幸福的我,多么希望以后的日子永远像今天一样,我相信:一定会的!
过春节, 我真快乐 过年喽!过年喽!家家户户都忙着贴春联,放鞭炮,好不热闹!我家也不例外,爸爸忙着贴春联。你瞧,上联是春安夏太,下联是秋吉冬祥。忽然我看见爸爸把福贴倒了,我忙喊:“福倒啦,福倒啦”。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福倒了就是福到了的谐音啊!!!
贴完了春联,该吃年夜饭了,我坐在饭桌旁,看着这些美味家肴,垂涎三尺。终于开饭了,我狼吞虎咽,好不费力气就把一碗饭消灭了,大家看着我这狼狈样,哈哈大笑。该敬酒了,我端起酒杯对爷爷说“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接着我又祝奶奶寿比南山不老松。然后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喝一口,咂砸嘴,好酒好酒。爷爷笑呵呵地说:“我们的小乖孙子长大了,会用对联了。”奶奶脸上笑得乐开了花,说:“祝我们的小孙子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吃完年夜饭,我们心满意足的离看饭桌。来到了院子,就看见夜空被好多烟花划破,真是比星星还亮啊!爸爸也搬出了花炮和许多的烟花,爸爸顺手拿起了一个窜天猴,嘭,啪,说时迟,那是快,窜天猴直奔夜空,顿时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烟花,飘向了银河我也手痒的拿了一个小闪光棒,不停的摇转,散出了无数的小星星突然一个烟花哑了,过了1,2分钟还没炸,爸爸不耐烦了,拿起竹杆就捅,可竹杆刚碰到花炮,就突然炸了,爸爸的眼镜吓得滑了下来,我看到爸爸这样子,笑得人仰马翻。同时,我也记住:笑归笑,乐归乐,但要记住安全。
放完鞭炮该爬门了,听说这样会长高,我每年都爬门。炮放过了,门也爬了,该拿红包了,爷爷给了我一个红包,神秘的对我说:“一定要放在枕头下哦,这样可以给你带来好运!”
该回家了,我和爷爷奶奶一一告别。一路的烟花照亮了我们回家的路
过年我真开心 我们最期待的节日——春节终于到了。
晚上,我坐在课桌前写作业。这时传来一阵敲门声,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阿姨要请我们去和他们一起去吃年夜饭,可是,爸爸因为上班,不能回家,所以我和妈妈换好衣服提上礼物去阿姨家。
到了阿姨家,年夜饭已经做好了,有牛肉,水饺,孜然羊肉,白莲藕等等。。。。。。真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我欣赏了片刻后,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饭非常好吃,但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还是孜然羊肉,那香味真是让你闻了一下后就会口水直流三千尺呀!
年夜饭过后,我和阿姨家的弟弟便伸出手来说:“恭喜新年发大财,红包快拿来!怎么红包还没上桌呢”妈妈和阿姨一边笑一边把红包给了我们。然后我们高兴地就看春节联欢晚会了。节目中最好看的是小品《同桌的你》,里面最搞笑的一句就是“此处省略xx字”,呵呵,这不就是我们上语文课时老师给我们讲的省略号的用法吗此处无声胜有声,令人回味无穷!
九点,我和妈妈就回家了。凌晨一点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将我吵醒,这时我知道新的一年到来了。啊,过年真开心呀!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早晨,天刚亮,我就被“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吵醒了。这预示着,正月初一已经到了!
我急忙穿好了衣服,跑出了房门。呵,院里一片热闹的景象:大人们正在放各种各样的鞭炮、大炮、礼炮等等,院子里成了炮的海洋。小孩子们也有一席之地,大家聚在一起,放起了旋转炮,还伴有隐隐约约的绿色、红色、黄色和“哧哧”的响声,有些小孩子有点害怕,就放起了喷花炮。看到这里,我的手痒痒了,急忙回去拿鞭炮
回到家,家里人都在包饺子,全家人和谐、幸福,多么温暖的一家人!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4
在我们湖北潜江,春节和各地区过的一样,习俗也差不多。我们一般在老家过春节。面是我们的春节大约在立冬之后的腊月就开始了……
立冬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准备过年的用品了,也就是准备“年货”,这可要大费些时间,有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好,要“动用”全家成员,老人去菜场买腌制腊制品的材料,菜场被挤的水泄不通。家里到处都是蒸锅、碗、坛、罐等等一大堆的“杂物”,因为我们要做过年的好吃的呀!腌肉、鱼、卤菜、打糍粑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腌腊制品,不过我不太喜欢咸的,呵呵!接下来就是我最喜欢的“好玩的自制品”了,我总是帮助她们做这些那些东西:灌香肠,我可喜欢吃了;打糍粑,黏黏的很好玩;炒炒米,浮在碗里可有趣了,还有打鱼糕,做肉圆子,打豆饼等等,在农村,他们还会把自己家的猪、鸡杀掉来过年……
在我们这儿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表示就已经进入了过年的时期了。大家也都已经进入了春节的气氛中,年味儿渐渐的变浓了。到了这几天,街上卖对联的、卖年画的满街都是,来买的人络绎不绝,广场两边也都纷纷挂满了灯笼,到处红红火火。还是必须把年货准备好:零食、饼干、水果、糖……都缺一不可呀。因为街上店铺在正月初一就关门了。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大扫除,把房子的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整个房子焕然一新,准备迎接新的一年。这一天,到处都显出一派忙碌而欢乐的景象。
而在过春节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除夕。喜欢它那热闹、喜庆的景象。每逢的春节如期而至,人们都“闹腾”起来了,年味儿是十足的。红红的春联载着满纸的祝福贴上了门框;“倒福”贴上了门板;灯笼也挂在了门前屋檐下;还要去祭祖点灯,鞭炮声也噼呖啪啦响个不停……到了这时候,就要把之前提前准备好的年菜放入锅中,做出一盘盘美味可口的团圆饭,团圆菜。一大家子围坐在大圆桌前,吃着“铺”满了一大桌子的团圆饭阿,相互说着祝福的话,敬着酒,桌上的饭菜令人垂涎三尺,色香味美。而小孩子总是耐不住性子,总是先抢着把菜放到碗里“垒起来”。我们还是要和家人们一起一边看着每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守岁,为家人保平安。看完春晚就到了零点,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了起来,仿佛也在为人们祝福,大家的脸上都带着挡不住的兴奋,甚至激动,会心的笑容也情不自禁的从人们脸上流露出了……这天晚上必须洗大澡,辞旧迎新,把过去一年的污秽全洗走,要穿上新衣服迎接“年”的到来。还必须灯火通明,不许间断。
到了正月初一,街上静的出奇。各个店铺都关了门,没有多少人走动,这天是要拜年的。跟着爸妈去同族人那里去。拜年道喜,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小孩子们这时候总是最高兴的了,只要你的小嘴儿甜一点,向老人们磕头辞岁,就会得到自己的梦寐以求的压岁钱,除老人外的长辈也要给小孩子们压岁钱,小孩子们一拿到渴望已久的压岁钱就会兴奋的笑开了怀,心里乐滋滋的,不过,最终还是要给爸爸妈妈,拿了回去,说是“保管”,这也是让小孩子们过会儿瘾罢了。还有这天是不能扫地的,不然会把喜气扫走的,不能洗澡、换衣服。不过到了晚上,大家在一起放鞭炮、放烟花。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色,欢乐极了。正月初二初三亦是如此。正月初二时要给岳父母拜年,一起吃顿饭。正月初三后,就要开始走亲访友了,大家欢聚在一起,好不热闹!到了初五、初六时店铺才陆续开门,就这样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春节中的又一个高潮,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项目了。花灯展览,样式繁多,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舞龙舞狮,那一截截一段段的龙、狮,绕来绕去、黄中带红、红中带绿,又让人眼花缭乱了;划彩龙船,一个队伍又一个队伍在门前不倦的表演着,也是一种驱除邪气的习俗;这天儿广场上到处都能见到烟花的影儿,烟火不断,那一朵朵冲天绽放的“花朵”,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放许愿灯的人也不少呀!那一个个不同大小,不同色彩的孔明灯都载着相同的新年祝福飞向天空,载着人们美好心愿飞天而去,远远看去,像满天的星星,真漂亮啊!……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到处“闹腾”着,虽然杂音多,但也扼杀不了人们欢腾的气氛和又一次“出现”的年味儿!既然是元宵节,又怎么能不吃汤圆呢?一想起那个甜味儿,一个字儿,馋……
元宵节一过,潜江的春节也就正式结束了。人们该干什么的都干什么去了。一眨眼,时光缓缓流去,春节也又遮上了她的面纱,悄悄地隐去了……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5
今年我在老家过春节了。
从小到大,从来没有在外过春节的经历,由于习惯,从来没有想过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其实是很意思的,细细想来,家乡的春节倒是别有一番趣味。
家乡是广东梅县,因是山城,即使是严冬,到处依然是郁郁葱葱的,家乡一年四季的绿,总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家乡的春节是炽热的,到处都是红红火火的场面,到处都是欢欢喜喜的人群。和那绿一样,给人阳光般的感觉。家乡人一直沿着旧习俗,都重视过节,从一月到十二月,月月有节过,每个节都有不同的讲究和过法,但,春节是过节中最重视的。家乡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人们都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杀鸡杀鸭,还有杀猪,把这些将要成为年货之一的东西腊好,在正月里用来招待客人。同时要做印有“福”字的米糕,蒸放了红色香料的“发”糕,意思是“发财”,还要炸“煎堆”,酿客家娘酒,酿豆腐等,一切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除此以为,还要给全家老少准备新衣服,因为过年了,全家都要换新衣服。小孩是重点,里里外外都要换新的,大人不全换,也得换件新外衣。所有的房舍、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以示新一年新的开始。
除夕的前一天,家家贴对联,挂红灯笼。从那时起灯笼一直要点到元宵才能熄灭,意为驱邪消灾。到了除夕那天,早上要虔诚地点香烧纸敬神放鞭炮,以保佑来年全家幸福安康。午饭后,全家人都要沐浴换新衣,毕后长辈们会给未婚的晚辈们压岁钱,意示长辈长寿晚辈健康成长。随后便开始祭祀祖先,祭祖仪式结束后便开始张罗除夕的团圆饭,太阳还没下山就得开始吃晚饭,意为“早年早节,团团圆圆”。晚饭后还会在灶边放一盘食物,用来孝敬灶神一年的辛劳,也意为一年灶火不断,不缺吃喝。除夕夜来临,屋里所有的灯彻夜长明,意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也有“守岁”的意思。除夕夜结束前,还要把屋里打扫干净,因为年初一是不能打扫卫生的,意思为“辞(扫)旧迎新”。到了除夕夜的12点,要大开屋门,在屋门口摆放食物和放鞭炮,意为“接财神”。
正月初一,天刚朦朦亮,人们便起床了,因为这天是不能睡懒觉的,不然谁家春耕时便会塌田,真实性如何,无人去深究,总之大家都早起。起后的第一件事是放“开门炮”,表示开门大吉。接着,大人们忙着去接“灶君”,小孩就跑去拜年了。见到大人都说“恭喜发财”,长辈便喜滋滋地给小孩“利事”,“利事”即红包,意思也是让小孩健康成长。在这一天,是不能到别人家里吃饭的,以示家里一年到头都团团圆圆。这天的午后,重头戏就是“舞狮拜年”,村里的舞狮队挨家逐户,敲锣打鼓,每到一户,舞狮的人会在屋里舞一圈,向主人作揖祝福,此时气氛热闹,满院生辉,主人便高高兴兴给舞狮的人发“利事”,以图吉利。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三回夫家(一般在娘家留宿一晚),正月初四拜大家(意为拜访亲朋好友),正月初五不离家(不可以去别人家窜门),正月初七吃七样菜(每一种菜代表一种意思,如:葱:聪明,芹:勤劳等)……这些,在家乡都保留着不变的风俗,也给家乡的春节增加了趣味。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春节的高潮。那天,所有村的舞狮队都进城“闹元宵”。入夜,皓月当空,彩灯齐明,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人流如潮。舞狮比赛是“闹元宵”的开场节目,比赛结束后由各村代表选出前三名,以后只要县里有活动这些获奖队都是首要的表演队。“烧烟架”也是元宵的必行活动,人们用竹杆撑起一条用竹条编成的长长的龙,龙身上装有各色各式的烟花,转龙开始,所有烟花一同点燃,烟火齐齐喷出,形成一条火龙,此时火光熊熊,鼓乐铮铮,欢声笑语,人群鼎沸,人们尽情欢乐,在火光鼓声中宣汇着满腔激情的热望。俗话说:转火龙,人活九十九。火龙点完了转完了,意味着新的一年将消灾伏祸平平安安。除火龙外,花灯随处都是,花灯之下,十字街头,人们围圈席地而坐,锣鼓手、小镲手等热烈演奏,而山歌也正唱得火热。火光映红了人们的脸颊。演奏都们奏的如醉如迷,歌唱者们唱得激情飞扬,听众们聚精会神聆听,人们思绪被乐曲山歌牵引着飞驰流奔,忘掉了一年的辛勤劳累,憧憬着新的美好一年。
家乡过春节的很多活动都带有迷信色彩,即使人们不相信,但风俗还是这么一代一代地传着,家乡人都认为,这是一种传统,一种娱乐,一种祈盼和希望。
老家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
春节的作文1500字篇6
作为一个牛逼而低调、大气而含蓄的岳阳宁,这句土话你应该晓得:细伢崽盼过年,代宁(大人)望种田。
因为在20年前,那时候小朋友们只有过年滴时候才有新衣服穿、有零食吃还有压岁钱,平常几乎没有新衣服,零食也很难吃到,基本没有零花钱,所以小朋友都盼望过年。大人们只有种田了才有收入,所以就盼望种田。
当我们渐渐长大,过年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每过一年,心底难免会哀叹:岁月真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
特别是近几年,年味越来越淡,我们越来越怀念曾近的过年……
1、杀年猪
过大年,吃字当先。在二十年前的岳阳,杀年猪当然是过大年的重头戏。那时候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要杀年猪。记得邻居大伯家的猪圈门口有对联一副,曰:人人要读书,户户要养猪!那时候的猪肉,没有瘦肉精,没有催肥饲料,大都是红薯萝卜大米谷糠喂大的,吃起来就是香!
2、打糍粑
腊月间,家家打糍粑。小伙伴们,说起打糍粑(又称粑子、叫仔),你是否隐约中透过手机屏幕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糯米香味?
二十年前的岳阳,一般十几户人家都共同置办了一个石槽,也就是打糍粑的工具,岳阳土话叫做“蒂臼”。蒸熟的香喷喷的糯米倒进“蒂臼”,几个壮年执“粑锤”——也就是茶杯粗的木棍,将糯米饭碾成泥状。妈妈们将其做成圆圆的粑粑,象征幸福和团圆。
3、烫粉皮里
二十年前在岳阳农村过大年,家家户户都会烫绿豆粉皮,刚出炉的热乎乎的粉皮里面包上一些大蒜、剁辣椒吃起来格外滴香,一个屋场只要哪家烫了粉皮就会送给左邻右舍,一起恰,今天你家烫了送给他家吃,明天他家烫了又送给你家吃,o(∩_∩)o哈哈~好一幅和乐的画面!
余下大部分粉皮就晒干之后等正月亲戚来滴时候一起享用。也会送一部分给城里的亲戚。
4、干鱼塘
二十年前在岳阳过大年,鸡鱼肉是餐桌上的主菜。过年前,自然要干塘抓鱼吃。那时候,岳阳似乎还没有有着柴油味的鱼卖。农村干塘的时候,一般壮实的男人都会下水忙活,妇女们则在岸上帮忙,小孩子们当然少不了凑热闹,几十个人围着池塘,吆喝声、笑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干完鱼塘还拣好多蚌壳回来吃蚌肉,那鲜美~~是不是要流口水了?那时候爸爸破蚌壳的时候,小鬼总蹲在旁边看,心里是想着会不会出现一颗珍珠?
5、熏腊肉
看着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觉得熟悉又陌生?年猪杀完,肉腌好再晒半干后就开始熏了,小时候老家基本都是这样的:上面挂着腊肉,下面大人们边烧柴火边聊天,每次去了有这样柴火炉子的亲戚家,都要拿几个红薯烤来吃!格外香!不过这个对火候掌握要求比较高,一不小心就全部烧焦了。
还记得小鬼小时候家里的腊肉放在阳台上熏,经常就跟哥哥偷偷拿着小刀割一小坨腊肉下来,用锡纸包着,再用火烧一下,吃起来格外香!现在很难再吃出那种带着童趣的味道咯!
6、打年货
那时候打年货,应该是小朋友们除了收红包外最开心的事情了!小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家里零食不断,天天跟过年似的。对于那时候,一坨放盐罐子里的生姜都能当零食,美美的啃上半天的我们来说,打年货是一年里能够一次性买最多零食的时候了,小吃货们能不开心嘛!
7、压岁钱
二十年前的农村小孩,一年到头难得有多少零花钱。三十夜里收压岁钱,那可是一条冠冕堂皇的生财之道。再吝啬的父母,在这个晚上也得对孩子表示表示。10块或是50块,能拿到100块那得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亲戚给的!嘿!你可别瞧不起那几十块钱,那时候,买本连环画图书才几毛块把钱。
不过我小时候的压岁钱也不敢乱花,家里拮据,知道爸妈挣钱不易,最重要我知道我的压岁钱最多在我身上放3天就要被爸妈收回去……如果他们心情好或许会给你留个5块、10块。
8、拜大年
“嗲嗲,帮恩哪噶拜年哦~”、“伯伯,恭贺(夫)嗯哪噶过哒腻闹年哦!”。作为80后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应该有过挨家挨户拜年的经历。
初一一黑早,就开始拜年了,挨家挨户,一家不漏,整个屋场都是孩子们喊拜年滴声音,我们小时候喊的讨包西,遇到有些大人还会捉弄我们,说拜年一定要跪着拜~哈哈,我竟信以为真!
大人们则迟些出门相互拜年,那场面再配上冰雪美景和满地的炸开的红鞭炮,过年的气氛是相当浓厚滴!那时候物资不丰富,拜年可以讨得一大袋糖果或是花生非常开心。回家把所有滴收获往床上一倒,一样样数跟哥哥比看谁的糖果更多!
9、玩狮子
狮子进哒门,恭贺嗯哪噶过哒腻闹年,北是粑子就是钱!
没错,玩狮子的上门拜年来了!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十二,每天都有玩狮子滴来拜年,还有玩龙滴。举着灯笼,敲着锣鼓,先是狮子进堂屋拜年,然后是武术表演,刀枪剑棍,南拳北腿。表演完毕后由一些读了古书的老者开始“锻灯”,应该就是说吉利话,开场白我还记得:鼓莫敲啊,锣暂停啊,几句粗言表深情……“锻灯”的每说一句,底下一干人等都高声应和: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