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念书期间一定都接触过大量作文,我们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一定要认真写一篇作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家乡的年味儿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家乡的年味儿作文篇1
春节期间,人们一般要走亲戚,回老家,于是,我就跟爸爸妈妈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庄,再去妈妈老家洛阳。23号我们与其他几个人加行李,满满当当地驾车去了。
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来到了河南新乡三王庄。到家时已是深夜9点多了,一进卧室就看见了我的奶奶——我爸爸的妈妈。她穿着棉袄,正在暖炉旁暖手,一见我来了就非常激动地笑了笑,操着满是河南味的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非常冷,我就坐下来了,她便问我长问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听不懂的我便找驰哥帮忙。晚上,昌昌来了,他比我大一点,一见我便热情地带我出去放炮,老家的炮不想城里的那样好,小店的炮非常单一,大一点的店也没什么好看的花炮,都是响炮,可我玩的津津有味,因为这里的人十分好客,虽然生活节奏慢,但却非常令非常多人羡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点起床去走亲戚,大半的人我那时是没什么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脸,非常温暖。有一次竟被强迫吃了两次晚饭,使我一连一整天吃不下东西。26号还是27号,我去了洛阳。
到了洛阳,我见了婆婆——我妈妈的妈妈。她非常慈祥,一见我们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认得了昔日如此关爱她的婆婆,好在我们的到来令婆婆非常高兴,晚上,二姨回来了,包括她的未婚夫,一家人其乐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宝宝家,宝宝是我的表弟,我们小时候非常喜欢在一起玩,他们家非常招待我,我非常感谢。除夕,我又回到了婆婆家,晚上看春节联欢晚会、放炮,年都是这样过的。第二天走亲戚,虽没三王庄一样里的那么近,可一天下来也忙得够呛,一堆作业都没做。倒是烩菜挺好吃的,那是由一些各种不同的菜与肉还有粉丝拌在一起煮,一做出来十里飘香,还有饺子,可让我好好品尝了一顿。
一回家,我就疯了似的赶没做完的作业。唉,春节就这么过了。
家乡的年味儿作文篇2
快要过年了。老人们都按照习俗操办一些年货。今天,我和妈妈去帮姥姥,姥爷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爷让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爷炸糊或是不熟。最后,姥爷同意了。于是,我,妈妈,姥爷三人负责搓麻花。姥姥自己负责炸麻花。姥姥给我们端来一盆面。姥爷把它们切成了一条一条的,妈妈和姥爷开始搓麻花了。我看着她们搓出来的麻花心里真是急啊。我边看边问姥爷怎么做。姥姥耐心地说:“把小块面搓成细长条,握住面的两头,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后,提起两头面条会自然卷到一起,形成麻花拧劲状。”我边做边看姥爷做。姥爷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次的实验。我终于成功学会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里给姥爷看。姥爷乐呵呵的表扬我:“哦,哦,真不错,有点传统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孙真聪明啊!”妈妈也复合“是啊,是啊,真不错啊!”终于学会了,我兴奋拿着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发上。开始漫不经心的为自己的小麻花编了首歌谣:“都说麻花儿香,香里带着甜,都说麻花甜,甜里透着香……”我的歌声引来姥爷的赞许声和笑声。
我忽然感觉姥姥一个人在厨房挺孤单的,就拿着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着姥姥熟练的把麻花放油锅里,那小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滚。一会就变成金黄色。我心里痒痒的。就问姥姥能不能让我也炸上一根姥姥开始说不行,因为怕我被油烫,说要过年了。可姥姥哪能经起我的软磨硬泡。最后,姥姥教我:“要贴着锅边慢慢的放进去,一定不要往里用力扔。那样会溅起油花的。”我按着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将一根麻花放进油里。我继续往里放。放了几根之后,姥姥叫我停下了。说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会我放的麻花就飘了起来。一会就变黄了。等它一出锅。我就拿出姥爷和妈妈尝尝。看着姥爷和妈妈都十分高兴。我也特别高兴,我看搓成长条的面,真的像长胡子。就将它贴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胡子。大家被我的幼稚举动笑的前仰后合,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姥爷,此时也荡漾着无尽的笑容。最后,连我自己都被逗乐了……
这次帮姥姥炸麻花。我学会了好多东西。我决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为,这麻花炸出了欢乐。炸出了知识。炸出了团圆。
家乡的年味儿作文篇3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的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的。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的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的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的或红或橙的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的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的人们,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的,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的,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的红包,这一天的红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的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还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的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了。
这是我们家乡的过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的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乡的年味儿作文篇4
我的家乡在祖国版图的最北方——黑龙江。在那里。最令人回味无穷的,就是寒冬里依旧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春节了。
早在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左右,大街小巷就仿佛在一夜之间融入了过年的气氛。在那两天中,人们就把去年年初腌制的酸菜咸菜沥好,买好大米、面粉。买好市场中最抢手的鱼虾肉。商场中的零食、饮料、啤酒。
二十九这天,亲人们就都到齐了,我们全家会一起去逛逛街上的小店,年味也就越来越浓了。
要说最热闹的还是大年三十和初一的光景,三十早上,我们几个孩子不管多困,都会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和大人们一起去买鞭炮,我们都知道,去的越早,就可以买到越多自己心仪的鞭炮,所以尽管在零下十几度的早晨,我们还是会一个劲儿地冲进集市,抱起自己最爱的炮竹,集市中还有干果、花生、瓜子之类的七零八碎儿,爸妈往往会让店里的伙计称上几斤。伙计见在大生意,很是热情地与我们聊起了家常,我们总会将车装的满满的,再回到家去。
吃过午饭后,亲人们稍作休息,就又为过年忙活起来了,客厅中不同的声音不停的拥入耳中,切菜声,剁肉声,揉面声,还有各式各样的笑声,我也坐在客厅中被一个个笑话逗得捧腹大笑。
夜幕渐渐降临,周围逐渐响起鞭炮声。我们正忙着洗澡出来将大红色的睡衣换上,是饺子的香味已经飘出来了,我们过年向来爱吃饺子,经姥姥之手的饺子个个都是美味至极,香醇无比,姥姥总会在不同馅的饺子里各放一个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会幸运地笑出来,因为在我们这儿吃到硬币,表示会一帆风顺的,快快乐乐的过一年。我经常吃到,也经常相信硬币会我带来运气,总会眉开眼笑。
放完鞭炮回到家,一家人拥坐在沙发上,看着春晚,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也到来了……
家乡的年味儿作文篇5
春节的到来,让缙云的人啊兴奋不已!家家户户早就在腊月中旬忙碌着。准备年货、整理衣物……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啦!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家家商店琳琅满目,挤得水泄不通。
灯笼早已成为缙云人的喜庆象征,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上仿佛变了个样,漆黑的一片顿时亮了起来,照亮了全世界,灯火通明,把大地装扮得绚丽多姿,人们漫步在这灯的世界……细细观察,红艳艳的,远看像一团团热烈而不失礼的熊熊大火,仿佛释放了一个不完美的自己,近看便是一个个小太阳,温暖人心。街上一眼望去,灯笼连成一片,望不到边,好像一只中国龙在摆动陶醉其中。寒冷的风也抵不住灯笼的热情,还让夜晚多了些色彩。缙云的灯笼就是不一样,总带着年味儿!
缙云的巷,是一支清远悠扬的笛曲,韵味深长。但在过年那时也是别有一番风趣。一入小巷,似乎整颗心都离开了城市,慢慢融入了静谧的世界,偶尔有落叶从风中飘下来,落在石板桥下,发出轻微的声音。但过年的气氛还是感染了巷。雨――嘀嗒嘀嗒地下着,眼前是一幅烟雨迷茫之景,不知何时墙角的青苔越发得亮,油油亮亮的,仿佛是正在伸展的生命,墙角的杏儿探了出来,颇有“一只枝红杏出墙来”的味道,远处的几株藤萝早已打起蔫儿,风一来便摇摇欲坠,远远望去,如同一扇屏风,恬淡又不失自然之美,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新年的喜悦,我仿佛感受到安静中的一丝丝热情,也许这就是他们想表达的……我喜欢这种感觉,纯粹的感觉,却总能引起人的万种情思,平缓中却有一份小小的欢快。这就是缙云的巷。
缙云的小村,过年时也是和谐的。县里的水泥路只铺到村口,通往村里的路面上铺着细沙。隔老远就看到小村里的红瓦房,七转八弯,在胡同里“瞎转悠”,你会发现新年里胡同口总有那么三四个老人在聊天,旁边也总会有几只小动物,安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也不妨拉拉家常。那边,则是一些妇女在聊天,有的坐在河边洗菜,有的在阴凉下绣花,过了一会儿,他们不约而同的回家,家家屋顶飘起缕缕炊烟……
年——最美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