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023高考作文模板8篇

时间:2023-07-27 作者:Surplus 作文大全

经常写作文对锻炼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为了让作文写的生动,我们需要多加练习才行,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高考2023高考作文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高考2023高考作文模板8篇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1

“雅媚,快把你自己的小窝打扫清爽!”妈妈组织家里的全体成员集体大扫除,首当其冲的便是命令我。“得令!”纵使我有千般万般的不愿,也只能慑于妈妈这个家长的威严,乖乖地服从。整理到书柜时,我随意扫了一眼各种各样的书籍,没想到竟看到了“红楼梦”,因为这一书名,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好奇心驱使我翻开书页……

自从那天随意的一翻,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那多情却似无情的贾宝玉,那多情善感的林黛玉,那善解人意的薛宝钗,还有那“机关算尽太聪明”的王熙凤……大观园里一切的一切,都像有魔力一般让我深深地陷了进去,不可自拔。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这本书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轴线,向我展现了那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黛玉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来到荣国府,在这里结识了她一生的劫数——贾宝玉。他们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同吃同玩同住,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薛宝钗的到来将这份平静的美好改变了,一段木石前盟终因有缘无份而没有走到一起。

在这个大家族里,每个女子都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元春嫁入皇宫,荣华富贵的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伤,是什么令她在花一般的年华就如烟花一样消散了?凤姐尽心尽力地将府上大大小小繁琐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却还要忍受丈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外面拈花惹草,最后落得个积劳成疾而死;宝钗为人圆滑,几乎人见人爱,说话也极为小心,从不造次,可最终还是独守空房,孤独一生;黛玉是天仙下凡,美丽非凡,最后却焚稿断情……

金陵十二钗个个漂亮无比,文采非凡,她们创立诗社,吟诗、作对、赏花,让人从心底里佩服她们的聪慧。可她们最后的归宿却是那么的令人惋惜,如元迎探惜四姐妹,一个死,两个嫁,剩下一个踏入空门,与青灯古佛为伴。“唉,‘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啊!”

未读《红楼梦》时,我曾天真地以为这故事就像梦一般甜美,读完后,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其中的心酸。“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2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内容方面:审题、立意是根本,材料是否充实,视角是否独特,情感表达是否真切是欣赏点。审题、立意的关键是对题目或材料中心的把握是否准确,不偏离题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级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内容单薄,内容单薄的主要原因是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观念之下,已成为语文科必须参与完成的任务。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有创新”的条目,目的正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采用一点评分法,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也就是说,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表达方面:文体、语言是根本,结构是其欣赏点。“符合文体要求”是指写作符合所选文体特点,且特征明显,不要写成“四不像”文章;语言表达顺畅,不能生涩难懂,也不提倡文白相杂或乱用网络语言;“结构”要做到有头有尾,有分段,有过渡,没有大的漏洞。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深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高考作文对“深刻”这一发展等级的认同是包含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与自己深切体会这两个方面的。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切,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提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体来说,与过去几年作文阅卷相同,语言仍是本次作文判分的主要依据之一。低幼化的语言、过于寒碜的语言、缺少品位的语言应该在切入分之下。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包孕,意味深长,很有文化底蕴一类的文章赋分应当上浮。具体说:记叙类文章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亮点要予以特别关注:①有相当精巧的构思;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有真实感人的生活故事;④有鲜明的个性特点;⑤有深远的意境;⑥有相当的语言表达智慧。

文章在基本切题的前提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的,切入分为52分。在此基础上,只要发现有“亮点”,就应该将分数上浮到64~70分。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3

?跨越再跨越》

“跨越,再跨越!”是从石器时代起于钻木的星星之火,到峰峦之巅跃动的奥运火炬;是从满目疮痍、炮火纷飞的大地,到如今灿烂盛大之中华。时间镌刻年轮,岁月书写华章,得以见证“跨越”二字在人间创造的一切不朽。

跨越,是在个人悠长的生命中,踏过命运布置下的重重苦难,冲撞过每一道铜墙壁垒,行至心中绘就的远方。北京举行的冬残奥会,无数生来残缺的人向阳而行,实现了到完美的跨越。自幼失去双臂的滑雪运动员孙鸿克服恐高从白雪皑皑的高山一跃而下,诠释了无翼亦能飞翔;下肢瘫痪的轮椅冰壶运动员陈建新忍受常年低温训练,一举拿下中国冬残奥会冰上项目首金……他们如同罕见的花种,虽曾被命运遗落在冰封十里的贫瘠中,经过无数人想象不到的风霜雨打,最终从沉寂的渊底破出,自行开出了绚丽的春色。这便是“跨越”,是历经了千帆苦难,伤痕累累,勇敢地越过天堑萦峦,到达所希翼的远方。

跨越,是民族的崛起,国家的兴盛。百年间沧桑巨变,从山河破碎到如今四海清平,繁荣昌盛的泱泱中华;从被视为“东亚病夫”,贫穷落后的民族,到如今脱贫致富,研发出先进杂交水稻技术的最伟大、最勤劳的中国民族;从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中只有一人的中国代表团,到如今闻名世界的“双奥之城”,在金银铜牌榜上名列前茅的中国奥运代表团。泱泱华夏如腾飞巨龙,越过百年兴衰荣辱的岁月,落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华民族的飞跃,源于千千万万人民的奋进。余光中在《欢呼哈雷》中有言:“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旧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旧滚滚向东,民族的意识永远向前冲。”从昔日残桓废土到今日峥嵘河山的跨越,是无数先贤以丹心为火种,以性命为炉石淬炼成的。且看以身殉义的谭嗣同豪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所投身的戊戌变法拉开了思想解放的跨越之程,且看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众革命先贤,在风雨如晦的山河间以身作炬胜日月之辉,沉入淤泥,挖开黑夜,背起了中国社会从封建愚昧到民主科学的跨越之梁。

他们音容淡去,但所凝聚的力量经久未衰,推动着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向前。忆往昔,再看今朝,更有无数年轻蓬勃的力量汇入其中,且看抗疫期间的“90”后年轻医者白衣如雪,奔赴的背影化为铜墙铁壁护住了人间,带我们跨过了长夜隆冬,迎来了春夏;且看亚洲杯,平均年龄26岁的女足一举夺冠,惊艳世界。

跨越,再跨越——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以此盛世为序章,延伸璀璨当下,开拓光明未来,逐鸿鹄之志,著时代华章!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4

也许,你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让人们赞叹不已;也许,你能说一段动人的法语,让人们如痴如醉。但请不要忘记你的母语--汉语。不要忘了身上流淌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要断了维系你我的一丝血脉。

随着世界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多样文明像潮水般向我们侵袭而来。而英语,这一门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冲击着我们的耳膜。

你可曾因英语的不及格而失掉奖学金?你可曾因英语的不过级而为毕业证书愁眉苦脸?你可曾因英语的不流利而失掉一次又一次的面试,一份又一份的工作?

在每一次的痛苦遭遇里,你甚至问自己,处处是英语,英语,汉语是干啥用的?这门母语,还有说的价值吗?

在多元文化的竞争中,身旁年轻的选手个个健步如飞,而我们的老祖宗似乎有些气喘吁吁,步履蹒跚了。

看看身边那些牙牙学语的幼儿,还未学会普通话,却已开始念念有词地唱abcd了。听听中学生的耳麦里,还未习惯周杰伦,却早已换成了大段大段的英文说唱。而广告,包装,你看得到中文吗?那里不见得会有中文。

明明是中国生产,中国销售,还非得弄个"made in china",是怕国人看不懂中文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把握一门门的外语,但切不可数典忘祖,丢掉了我们的根本。

都说血浓于水。维系着这一方水土,联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语言啊!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文明的衰落与消失、诞生与兴盛中,在同我们一同到来的文明中,中华文明确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她就这样深重地延续至今。而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我们统一的文字有着联系吧!

我们有孔孟哲学,有百家争鸣,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有驰骋天地的"诗仙"李白,有宋词元曲,有《西游记》《红楼梦》。汉文学的博大精深多么丰富多彩!我们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又岂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就承载得起的?

记得你说的第一句话吗?是母语。记得你难过时,那些安慰语中,最诚挚、最亲切的吗?是母语。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像是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想改变。

母语,那一丝血脉,已在我生命中绵延千年。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从现实生活切入,摆出了母语受到强势语言侵袭的种种表现,对汉语受到多元文化影响和冲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深深的忧思,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血脉相承的坚定信念。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联系实际,有的放矢,针砭现实,紧紧抓住了命题的本意。全文紧扣材料,中心突出,内容充实。内容项为一等。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条理清楚,自然地展示了作者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世界。表达项为一等。

文章用词贴切,富有文采,灵活运用了设问、反问、排比等句式。比如把母语比喻为步履蹒跚的老祖母,形象生动,表现了很好的语言功底。作者巧用第二人称,似与读者亲切交谈,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最后得分59分。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5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人,客人或者同村的男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据说村里有个男人走亲戚,就因为亲戚没和他坐一条板凳,没谈几句,就起身离去了。他觉得亲戚明显是看不起他。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不过,从那以后,只要我们父子一起坐下来,父亲就会让我坐在他身边。如果是我先坐在板凳上,他就会主动坐到我身边,而我也会像父亲那样,往一边挪一挪。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会儿,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城里生活很多年后,每次看到城里的父子俩在一起亲热打闹,我都羡慕得不得了。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与其说是一种沟通,不如说更像是一种仪式。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唯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不是我不情愿,真的是沙发太小了啊。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他对我的工作特别感兴趣,无论我当初在政府机关工作,还是后来调到报社上班,他都听得津津有味,虽然对我的工作内容,他基本上一点也不了解。有一次,是我升职之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勃勃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当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我都会往边上挪一挪,留出一个空位,我觉得,父亲还坐在我身边。我们父子俩,还像以往一样,不怎么说话,只是安静地坐着,坐在陈旧而弥香的板凳上,任时光穿梭。

在德国病房

今年3月中,一个平常的下午,在德国慕尼黑的一所居室里,我突发腹绞痛。丈夫弗洛还在上班,孤单的我只好蜷在沙发里忍着。

“应该是阑尾炎。”弗洛回到家,皱着眉头说,同时责怪我没有早点给他打电话。那时已是晚上9点了。

他的判断跟我的一样。只是我们都太大意,以为经过物理处理会缓解,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内心根本就非常抗拒上医院。

我的父亲,最后几年就是在医院和家这两点一线间度过的。那时候,我们一家人最熟悉的东西就是药,就是一点一滴进入血管的冰冷液体——有时5个小时,有时8个小时,有时连续一周从不间断。

那双陪着我长大的手,变得越来越冰凉,斑斑瘀痕越来越触目惊心。

我无法责怪医院没能挽救父亲,但那苍白的环境、痛苦的呻吟、度日如年的煎熬,至今仍萦绕在心,让我难以承受。记得后来清理父亲的房间,那剩下的整整一抽屉的药令我失魂落魄地呆立了好久。

这世上,并非只有泪水才刺痛人心,有时候,一张相片、一枚硬币、一粒药丸,也能让人颤抖不已……凌晨1点,弗洛再也坐不住了。在他的执意要求下,我最终还是捂着肚子上了车。

那座三层楼的医院,已算是居所一带规模相当大、条件相当好的了。

一个多小时后,血液分析出来了。没错,是阑尾炎,只不过多了“急性”二字。医生让我住院观察。而事实上,他们应当立即为我做手术的,阑尾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阑尾穿孔,若那样,所引发的急性腹膜炎会是致命的。

不幸我属于后者,更不幸的是,不知是医生太过乐观还是人手实在不够,直至第二天上午11点,我才被推进手术室——不仅阑尾已穿孔,炎症也已在整个腹腔扩散开来。若手术再晚一两个小时,这些文字估计就永远没机会写出来了。

虽然手术做得有些迟,虽然出来时我身上多了三道口子和一根腹腔引流管,但我活了下来。中国的一位好友发来短信:“在德国做的手术,就完全放心吧。”

当时没人知道,我们都高兴得太早。

我住的是普通双人病房,病友是位72岁的老太太。

她英语说得很好,擅长与人交谈,虽然脖子上的淋巴瘤手术伤口让她有时呼吸困难。

她曾是个服装商人,由于多年来缴税完整,因此可以享受所有医保。那种我从头穿到尾的围裙般的病服,她在术后当晚就扯下来了,她有自己花花绿绿的漂亮睡衣。每天早上洗漱完毕,她必须做且放在第一位的事就是化妆——卫生间的壁柜,根本就是一个小型化妆品专柜。她的裤子永远笔挺,皮鞋擦得一尘不染。

我不知道手术那天,她是不是也带着一脸妆容进去的。

她从没结过婚,也没有子女。我从没见任何人来探望过她。偶尔,会有一些电话打进来。“都是些以前的老友,能说话的已没几个了。”她说。这里的“能说话的”,指的是还活着的。

化好妆,等医生查完房,用过早餐,她便雄赳赳地到楼下花园——抽烟,哪怕晚上她经常咳得惊天动地。一咳,伤口就痛,可她不在乎,只要有一点可能,她就紧闭双眼努力入睡,就像吃饭——每次吃饭她都犯恶心,可哪怕上一秒刚吐出去,下一秒她又会继续往嘴里塞食物。那段时间,我的那些动也没动的鸡腿或猪排都是她帮忙解决的。

她这种顽强的生命底质真是令人吃惊又钦佩。

某天,护士前来为她换药,她突然有些顾忌地看看我。我们都知道,在医院是极难维护躯体隐私的。可当时我哪儿也去不了,只有闭上眼睛。

但最后还是看见了——另一位护士前来为我做肌肉注射。那真是刻骨铭心的一瞥:对面的那个躯体,所有能够看到的地方都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疤痕,不同色泽的新老肉芽四处突起、扭曲,很多地方的皮肤由于缝合拉扯,就仿佛被用力揉搓再展开的牛皮纸……原来,她不是顾忌裸露身体,而是顾忌裸露那些可怕的伤疤。

“没办法,我的身体从不肯老实,总要折腾点事出来。你也看到了,因为这丑陋的身体,所以我没办法找男人。”她带点儿自嘲地说,一边迅速穿上衣服,涂好口红,并围上一条浅黄色丝巾。

这一生,她共做过20多次手术:胃、肠、乳房、子宫、脖子、脊柱、大腿……她又下楼抽烟去了。我的脑袋里却一片凌乱,那可怕的伤痕累累的躯体仍如此清晰。我不知道,要有怎样的力量,又要有什么样的豁达才能每天面对这样一个身体,这千疮百孔的人生。也正是那时,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她在吐过之后依然能心平气和地继续进食,为什么从来没有人探视,妆容仍是一化再化——对一个时常面临死亡的人,还有什么比“举重若轻”更好的药方呢?

一个晚上,我突然被阵阵呻吟惊醒——她正坐在床上,费力地大口喘气。

她没拉铃。也许她太了解自己的身体,也许那些总是跟她谈天说地的人在她的经验里并不能给予她真正的帮助。总之,她就那样,任自己像缺水的鱼般沉重地呼哧作响。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6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间的三种感情。这三者,我首选亲情。亲情是过生时的祝福;亲情是困难时的一次扶手;亲情是人间最长久的感情。

这周星期五,是我生日。由于时间不够,我就没有回家。妈妈给我送了许多东西到学校,东西盒子上夹这一封信,心中是爸爸妈妈对我的祝福,顿时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也感动的流了眼泪,那上面写的内容一直凝聚在我的心中。那是一封祝福我的信,让我感到无比幸福;那是一封激励我的信,让我有了一股奋进的力量;那是一封爸爸妈妈写的信,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信。

当然,亲情不仅限于家人之间,社会上也同样如此。

今天是星期天,我请假回家。去买东西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缓缓走来,不夸张的说,他拄着拐杖行走的速度就如蜗牛一般,他跨上门槛更为吃力,那10厘米高的门槛就如我攀岩一般困难,他左腿用手往上一台,右手放下拐杖然后左手按在柜台上,当时我想去帮老爷爷,但又有一些不敢,心里很纠结。这是买东西的人一边为我拿东西一边望着老爷爷,我轻声地对那个售货员说:“先跟他拿嘛。”她立刻问老爷爷要买什么,老爷爷吃力地说着,但我一句也没听懂,售货员耐心地对老爷爷说:“要这个吗?”老爷爷点了点头。在老爷爷下门槛时我望着他,这时来了一个穿着整洁、干净的女士,她一把扶起老爷爷,使得老爷爷轻松多了。最初我以为那个女士是老爷爷的女儿,这时老爷爷笑着对着那个女士,说了两句话,但因为老爷爷口齿不伶俐,一句话也没说清楚,但足以看出他对那个女士的感激。我的头仿佛颤抖了一下,才知道那个女士是商店老板。顿时,我头脑很混乱,看着缓缓走过马路的老爷爷,他每走一步我的心似乎就被刀刺了一下。老爷爷走了,我望了望那个女士,努力想把她记住。我觉得一个店要想有回头客,这一定属最佳的方法。我觉得在这里买东西,值!感受了一回“亲情”,这胜似亲情的感情就源于一个女士与素不相识的老爷爷。

这是我不禁想起:《礼记》里面的“矜、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养。”这也是孟子所希望的“大同社会”吧!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7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遇?是平淡无奇如镜湖,还是慷慨激昂如高歌?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还是争锋相对共成长?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的.相知?是考试前的相互激励,还是生活中的相互帮助? 我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我们即将面临的分别?是不舍的哀伤还是梦想实现的祝福? 任何语言已不能表达出我的感情了。青春总会这样,布满幸福的哀伤。有倾盆大雨的轰轰烈烈,有落叶知秋的淡淡哀愁,有懵懂无知的青涩,也有历经风雨后的成熟。我是开心的,高中三年,有你陪我度过这段人生最美的时光。

“谢谢你”,我很严肃地要对你说:“朋友,我们永远一起前行。”我知道你一定会大笑,犹如我第一次见你,隔着阳光,我只看见你的牙齿。我想,就是那时咱们已经定下了不解的缘,只是那时的我还很无知。

我想如果有人问我同学关系如何,我一定表示非常满意。不得不说,这也是因为你。我们共同竞争也能彼此激励,我们也会因一个小小的数学问题争执不下,也能一起勾肩搭背走去食堂打饭。纵使我们的性格南辕北辙,但是我们的友谊确实牢坚不摧的。你在我眼里,是同学,是朋友,更是我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如何我都祝福你。

三年的时间我们都足够了解彼此,最爱海子的诗的小胖妞,我们都已经成长,或许是在儿时的游戏里。比如贪吃蛇,教会我们击败我们的不是前方的阻挡,而是越来越长的身体;比如俄罗斯方块,教会我们成功都会消失不见,而错误却会累积;比如魂斗罗,教会我们让你死亡的不是前方的敌人而是背后的黑枪。三年的时间已经长到我们都已长大,却还是短得我还舍不得与你分离。

朋友,谢谢你三年来对我的理解与包容,谢谢你总是为我着想。“一个人总是要走过陌生的地方,看陌生的风景”,所以朋友,即使分别,我们也要报以高歌!

可不可以信友谊?可不可以信未来?可不可以相信好朋友一辈子不分开?若是可以,让我们为这份友谊立下一份誓言,让它永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高考2023高考作文篇8

“红雨衣”从“让大家都沾点光”的语言及心理转变到为他人扫清路面的实际行动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飞跃。同时,“我”也由一个旁观者加入到这个为人扫清路面的行列,这都是一个心理上的跨越,同样也是在攀登。

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里,一谈到攀登,人们立刻会想起向上攀登,很少有人想到在同一水平面上也可以攀登。材料中的“红雨衣”和“我”,就是这种特殊形式的攀登的典范。他们没有爬高,也没有登山,但他们同样在攀登,攀登在少有人行,甚至遭人鄙夷的精神文明领域中的高峰。他们成功了,至少自己能感觉得到。

如今,在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国度,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从语言心理到实际行动。这种攀登不只是“红雨衣”和千千万万个“我”的共同的责任。我们的民族要想更伟大、祖国更昌盛,同样也离不开这种攀登。

评析:

本文是在考生自己写的前一篇记叙文《红雨衣回来了》的基础上加以议论的。利用前篇作文议论,好处是在议论中省去了许多叙述,便于直接提出论点。

文章的最大优点是立意角度新颖,“红雨衣”从原来的“让大家都沾点光”的损人行为,转到为他人扫清路面,这是一个心理上的跨跃,是一个思想境界的升华,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攀登。作者把这种攀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认识深刻。把一件普通小事上升到一个新高度认识,不能不给人以启迪。正是在这一高度上,文章希望我们为祖国的更昌盛而人人进行这种攀登,这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