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心得不仅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收获,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语言组织和写作能力,认真对待心得体会的写作,才可以让自己的感受得到很好的表达,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林徽因的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1
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2
同事刚刚买了一本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看完之后向我推荐。我看了,开始有些读不下去。不否认,白落梅的文字非常优美,散文写的也极棒!只是别当作传记来看。若当作关于林徽因的散文集,还是不错的。我也是首先摒弃了传记的框架,随机翻阅,才一篇篇读了下来。整体的感觉是:对林徽因反复地赞美,其溢美之辞太多。如果林徽因活在当下,看到被这样赞美,也是很痛苦的。我认为:即便是再优雅的东西,若沦落为妇人般的唠叨,就有了《双城生活》中那位“清咖夫人”的滑稽。
“清咖夫人”出自电视连续剧《双城生活》,该剧由马伊莉、涂松岩、岳红和张小磊等联合出演。剧情喜庆诙谐又具有时代气息,非常好看。由张小磊在里面扮演上海婆婆,也就是那位“清咖夫人”。她把上海人的精致骄傲和十足的底气演绎地淋漓尽致。另外还让她具备了貌似没落贵族骨子里的优雅,喜欢喝清咖配英国小酥饼。犯起混来语速缓慢,喋喋不休,咄咄逼人,也是优雅十足。她常说的两句话是:“咱们是有教养的家庭出来的。”“多少好来!”如此刁蛮的婆婆遇到大大咧咧的北京媳妇也是甘拜下风......
因为,因为我在这篇《林徽因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里看到过多的对林徽因的评价:聪慧、温柔、青莲、才女、淡雅清茶、绝代风华......,把我原来保留的她那一点儿“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的笑,吹成了一直在海面飘,风涛里摇的桅杆。回眸一笑本属无需拨动便能让心中那根最柔软的琴弦震颤。单挑出来反复摩挲就像汤里放多了味精,你喝的了一碗得用二十碗的清水来稀释。看了这本书,我没变优雅却不自觉地想啰嗦:因为,因为重复两遍,是不是也带上了点儿诗意?
因为我也喜欢林徽因,在六七年前曾读过关于她的传记。看白落梅的《林徽因传—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让我又想翻出了龙婧著的《林徽因画传》。昨天忍不住又翻阅了一遍。觉得还是龙婧的《林徽因画传》更贴切实在,符合人物发展背景,更让人信服。作者龙婧也很有才,让人能一气读下去。我认为让人想看的作品都是好作品。
关于林徽因很难作评论。如此聪慧杰出而又多才多艺的女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留下浓重而清雅的一笔。很多作家、建筑大师、评论家都对她有过极高的赞誉。也有很多人着意对林徽因与徐志摩和金岳霖的恋情往深里意淫。不能一概说谁的著作优劣?有一点能得到大家的共识:那就是林徽因是一个有故事的女子。没故事的故事你愿意看吗?
?林徽因画传》给我的印象是: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祖籍福建闽侯。其祖父和父亲都曾游学国外,思想开明,满腹经纶。生活在这个书香门第,官宦大家庭里,林徽因很小就显露出了她极高的天资,所以深得父亲和祖父的厚爱。然而,因为其母亲(是父亲林长民的二房)生下的儿子和另外一个女儿夭折。为了延续香火,父亲又续弦,三房生了四男一女。因此,林徽因的母亲逐渐受到冷落以至后来父亲对她不理不睬。林徽因一面自己受到掌上明珠般的宠爱,一面在母亲这儿体会到无限地压抑。
这种大家庭扭曲的人际关系,在精神上深深地伤害了她,也影响到她后来对人生和婚姻的看法。所以,林徽因很少表现出三从四德式的温顺,却不断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自由。林徽因美丽活泼看似柔弱但很坚强,多少有点儿早熟。
在英国,通过父亲认识徐志摩,初始林徽因是以父亲的好友,叔叔辈的好感接受他的。因为徐志摩是诗人,诗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有传教士的情节。不难想象,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林徽因开始了解喜爱诗歌,并且诗人的潜质得到开发。但是,对于徐志摩后来情不自禁地爱上她,真真地把她吓了一大跳,也把她的父亲林长民吓了一大跳。当时,林徽因才十六岁。徐志摩这个有妇之夫,都已经做了爸爸的人,虽然是自己的好朋友,但是作自己的女婿,在当时还是很不靠谱的事情。况且林长民和梁启超已经有过儿女婚约。那个年代,一个人的诚信还是高于一切的。
林徽因是在爸爸这个监护人的安排下逃走的。先去度假躲开徐志摩的纠缠,再毅然随父亲回国。隐约中是小时候的伤害起了作用?她不想让另外一个女子受到伤害,重蹈妈妈的覆辙。自己也无法承受社会的舆论压力。说到底她还没有真爱。所以我认为:林徽因当时只是对徐志摩有好感而非恋情,最多也只能算是懵懂的被恋。
但是,后来林徽因确实因为《再别康桥》而爱上了徐志摩。因为徐志摩为她离婚离开了张幼仪,又为没有得到她,再娶了陆小曼。徐志摩的凌乱生活和对林徽因的默默爱情,使林徽因一直有一种深深地歉疚。况且,梁思成能给林徽因安宁可靠的家庭生活,事业上也能比翼齐飞,但是毕竟不如徐志摩浪漫。他(她)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在琐碎的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吵,这时候林徽因会想起徐志摩,也就是说,她从精神层面爱上了徐志摩。特别是徐志摩为赶来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而失事之后,这种歉疚和爱简直就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切肤蚀骨的程度。
诗人都有忧郁的气质。林徽因很年轻就患上了肺病,与徐志摩不无关系。林徽因的高贵和成就,除了来自她的聪慧和不懈努力,还有就是她追求卓越。另外也取决于她起步高。所谓机会机遇机缘都具备。
她的一生爱过的三个男人,都是谦谦君子。虽然梁思成在与林徽因热恋的时候,徐志摩也来掺合,被梁思成在门上贴纸条表示了不欢迎打扰,徐志摩选择了知趣地离开。当林徽因苦着脸来告诉梁思成,她同时爱上了梁思成和金岳霖的时候,梁思成苦恼了一个晚上能告诉林徽因她是自由的。而金岳霖更是主动退让。搁现在不得打起来?
如此微妙的感情关系,不产生纠葛,还能长相聚,还能真诚相待,不能不佩服林徽因的驾驭能力。经常在“太太客厅”聚集着那么多社会名流,充分显示了她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而能与梁思成在建筑事业上取得辉煌,才是她真正为之奋斗的主业。
林徽因一生光明磊落,实话实说,热爱建筑。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抢救了国宝工艺景泰蓝;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梁思成一起长途跋涉,考察测绘了我国大量古代建筑,并写下了很多填补建筑空白的专业巨著。这时候的林徽因是属于梁思成的。
林徽因爱写诗,常常在晚上,清风明月,身穿白纱睡衣,点一炷清香,采一朵莲花,面对一池荷叶,静思冥想。她的内心是骄傲和自负的。她的才情这个时候可能只有徐志摩能懂。因为她曾经对梁思成说过:如果山中有男子见到,一定会沉醉晕倒。梁思成听罢顽皮一笑,回答:“我看了就没晕倒。”不是梁思成不懂,而是他的兴趣点不在这儿。林徽因的心是属于他的,他允许她有时候在精神上越轨。正因为梁思成的大度,才把林徽因宠得像仙子一般完美。
金岳霖这个哲学家,对心中的女神追求太明晰。明晰到无可取代,终身不娶。即便是林徽因去世了,他也没有忘记她。这不能不说是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正因为金岳霖作为一个爱的旁观者,才对林徽因的一生有那么准确而又崇高的评价:“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成功就是:人们记住了她的美丽和优雅,也能记住她的贡献和成就。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3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4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 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5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林徽因的心得体会篇6
很早就知道林徽因,知道她是一位才女,知道徐志摩对她的爱恋,知道她是梁思成的夫人,知道金岳霖因爱恋她而终身未娶,知道她于五十年代早逝。但她的才,表现在什么地方,我不了解;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情感纠角怎样,我不了解。对于她五十年代早逝,我竟然在心底里为她庆幸:她这样的人,到了“”,估计会受到很大的冲击甚至非人的折磨;早逝,未必是件坏事。周迅主演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好象是在为林徽因作传,但因不喜欢周迅沙哑的声音,也没有去看。所以,对林徽因,我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个人”的水平上。
在图书室偶然看到一本张清平著的《林徽因传》,仔细阅读之后,惊叹世间竟有这样的女人,集美丽、才华、骄傲,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兼具文学 家的敏锐与建筑学家的缜密,在中国文学史上和建筑史上都颇有建树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上的女人,是一个用一生追求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林徽因的生命是短暂的,她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又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作为女建筑学家,她亲自主持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读后感《林徽因传读后感》。她的美丽有目共睹,众人称羡;她才思敏捷,分析、评论 头头是道,这一点令许多男士自叹弗如。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她的丈夫梁思成曾说过:“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她又是骄傲的,她不流俗,不惧权贵,有着知识分子的高贵的灵魂。
民国初年,乱世纷争,却有这么一位才女横空出世。我欣赏的林徽因,不做作、不娇情,尽管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没有丝毫贵族习气,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和任何人都能相处融洽。她不追求浮华,也没有去走捷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人生道路上跋涉着。否则以她的才学和美貌,她完全可以过另一种生活。八年抗战她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贫困与疾病始终困绕着她,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坚强地乐观地面对生活,孜孜不倦地钻研着她的学问。为了考察古建筑,她和梁思成深入荒野山乡,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和弘扬中国的古建筑 尽了心血,以至于五十一岁便因肺病离开了。
世上有一种美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纵然已被时光覆盖,当你再一次翻开它的时候,仍然掩不住它的烁烁光华,让后人为之赞叹,而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就是拥有着这样美丽光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