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阅读心得8篇

时间:2022-10-13 作者:Cold-blooded 心得体会

一份成功的心得体会是能够引起别人的关注的,实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思想深度得到提高的,而且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论语阅读心得8篇,供大家参考。

读论语阅读心得8篇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1

记得作家曹文轩曾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太阳,能照亮我们的灵魂,照亮我们的世界。为女儿选择哪轮太阳呢?思前想后,我慎重地选择了《论语》——悠悠华夏五千载的文化源头。

对于我的选择,女儿与老公并不赞同。女儿不认同的理由很简单“不好玩!”老公的理由也很有力“太深奥了!”正在我踌躇之时,同事推荐了一本书《教女儿学论语》。作者也是一位有卓见的爸爸,为了给孩子奠定良好的文化素养,他不仅给深奥的语句注音、解释,而且还结合孩子的生活进行了个性化的诠释。他的解读虽然将论语浅显化了,但亦给孩子提供了一道美味的文化大餐。得之,我甘之如饴,亦很庆幸能读此佳作。

果然,拿到这本书时,女儿不再畏惧了,反而饶有趣味。拼音,扫除了字词障碍,甚至还积累了更多的字词。注释,相对深奥些,可是有时读读下文的讲解,女儿就乐滋滋的,也有一知半解的理解了。每一节每一段,如同历史场景重现,孔子和他的弟子如同话剧演员和历史的舞台上栩栩如生,展示各自的性格、思想和命运……如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即使人家误解你不赏识你,你都看得开,不郁闷也不抱怨,这就像个合群的君子了。对此,女儿颇有感触,因为她有时也会与小伙伴发生一点儿小别扭,读到这里,她似乎找到了心灵的阳光:要做君子,大度!

第一道难关通过了,还有第二道理解。《论语》篇章短小,非常适合孩子诵读,但是背诵起来还是挺枯燥的。于是,我决定与女儿一起学习《论语》。结合她每天背诵的句子,略微点拨,交流感受。

例如读到“孝”,我把前前后后的几则阐述结合起来分析:你瞧,孔子可不是一个老夫子,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老师。当不同的弟子来问“孝”道时,孔子就因材施教。子夏问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读到这些,我们不仅被孔子的智慧所感染,更被孔子的用心所感动:那就是《论语》谈孝并不是像后世统治者所宣传的那样,使孝成为一种外在、教条的、束缚人的东西,在他心目中,孝是人内心深处亲情的自然流露。

在我的循循善诱之下,女儿断断续续地背诵着《论语》。不知不觉间,慢慢也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女儿的心又开始慢慢浮躁了,又乱发脾气,认为没必要全背。我听了听女儿的心声,也觉得非常有道理,有时孔子的话语是有历史背景的,有时是阐述政治的,这些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的确太枯燥了。于是,我便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语句来背诵,尽量绕开一些太枯燥的文字。渐渐地,女儿在耳熏目染之下,也能饶一两句有哲理的话了:与同学交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遇到难理解的问题,也会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推辞了;遇到难以抑制的事,也会说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女儿的变化,我暗暗欣喜: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开始充溢世界了。

俗话说“教学相长”,在陪伴女儿读《论语》时,我也再次重温了经典,获得了更多的感悟。读《论语》,就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字里行间的智慧,充满着睿智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质朴与豁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读《论语》,就是一场洗礼。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读《论语》,就是一种享受。《论语》的字字精华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我和女儿的《论语》亲子共读依然在路上,可我却并不着急,因为我明白,对于《论语》的阅读,我们永远在路上。无论什么时候读《论语》,我们都会有新的人生体会。我并不想让女儿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籍,或传达到什么高度,唯一的祈愿是:阅读经典,润泽生命!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2

?论语》为政篇第一句话是: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就是治理,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行规范,对国家而言,就是法律、政策,对企业而言,就是规章制度。规范以道德为宗旨,那么就像北极星一样,自己不动,星辰则围绕着北极星,大家都围绕着规范,执行规范,落实规范。

为政以德并非是孔子的理想,而是他发现的规律。

道德,古往今来,古今中外,其实有很多的不同,因为道德的本质是规范行为的观念,这种观念对大家都好,或是对大多数人好,礼义廉耻,都是道德,一个人有礼义廉耻,对别人而言就是好事,就有好处。境遇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道德观念自然也会有不同。在一部小说中看到,西伯利亚极寒地带,严冬时候你走在街上,敲任何一家人家的门,人家都会开门迎接你,进门烤火吃东西,然后再走。这个道德的由来,是因为太寒冷了,人走在外面很快就会冻僵,因此家家都接纳赶路的人,那可是救命啊,这个观念就不太可能在北京、纽约形成。不过,无论道德的内容有多少或多大的`不同,对别人有好处,对大家有好处,这一点是共同的,以往是如此,今后也还会如此。

为政以德,这里的德,就是那种给别人带来好处的德,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给大家带来的是好处,大家自然会围绕着这些规范做人做事,那不就是很好的管理局面吗?可事实往往并不是如此,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为政以德的德,并非都能让人理解,一个对大家都好的事,未必对某一个个体的人是好事,任何规范都会对不良行为进行制约,不良行为危害了别人,危害了大家,制约它就是为政以德,然而不良行为却往往会给个人带来好处,比如任性而为,率性而为,不是很爽吗?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为政以德的德,要很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规范的内容,还在于实施管理的人,必须是道德修养足够的人。我听说有管理者要求部下要五加二,读后感。白加黑,这话不仅可笑,也是道德修养不够的典型表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有工作有休息,这方面的法规和规章都体现了为政以德,五加二,白加黑,就完全违反了这个德。常说的,经很好,被念歪了,念歪了的现象其实很普遍。有位研究《论语》的先生把“为政”与“执政”分开来,为政,就是制定规范,执政,就是执行落实规范,为政以德需要有足够道德修养的人来实施才能落地。把为政与执政分开的看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论语》为政篇的大量内容,说得都是管理者的修养问题,谈理解人民需求,谈孝,谈提升道德修养的道路,这大概就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3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4

我与孩子制定了寒假计划,每晚诵读论语20分钟,今天,我在当当网上买的台湾《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也到了,晚上我们打开了它,开始读了起来。

德行类第一单元是论道德,分为五章,第一章内容如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第四.一五)

我和儿子分别读了一遍 ,儿子说:“我读不懂什么意思。”

我说:“我也读不懂什么意思,咱们来看看注释吧!”

注释:

1.参 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九里)人,小孔子四十六岁,与父亲曾皙都是孔子的学生。

2.一以贯之 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

3.唯 对长上恭敬的应答之词。

4.忠恕 朱熹《论语集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推己,谓推己及人。

再读一读析论:

“道”是最高的理想和方法,因此它的内涵比较复杂。孔子心中最高的道是“仁”,而“忠恕”是通向仁道最基本可行的门径。“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因此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解释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应该是很适切的。

读完以后,儿子还是一脸茫然,我说:“我也不是很明白,咱们再来看看本章的章旨为:曾子以“忠恕”来解释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先看看文中的人物都有谁?”

读完后,儿子说:“有子、参、曾子、门人。”

根据注释参与曾子是不是同一个人?

是,应该是子,曾子,门人。

对,本文中的子又是谁呢?

当然是孔子啦。(反应倒很快)

文中三个人物的的关系是什么呢?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门人也是孔子的学生,应该与曾子是同学。

那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内容改变一下,把孔子当做宋老师,你是曾子,门人就是你的同学,看看课文内容能改成什么?

儿子兴趣大增,把课文改为:

宋老师说:“盛泽西,我的方法就是一以贯之。”我说:“是”。宋老师出去了,我的同学问:“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说:“老师的方法,就是忠恕啊!”

那忠恕是什么意思呢?

儿子摇摇头。

咱们再看一下析论:。“忠”是尽自己的全部能力,“恕”是推己之心来对人。“仁”是至高之德,不易晓解,而“忠恕”之道是学习者当下的功夫,人人可以尽力。是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尽力学习仁道,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现在是不是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那看看你能不能把它改成现代文。

好的,我试试。

改后如下:

孔子说:“参,我是以“一”来贯通我所有的道。”曾子说:“是。”孔子出门,他的学生问曾子说:“老师的道是什么?”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啊!”

改的不错,现在明白了课文的内容,背诵就会很容易了,看我们谁能把课文的内容背下来。

我们很容易的背会了课文。看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很容易的。

最后,我问儿子,通过今天的诵读,你有什么感受?

儿子说,刚开始觉得很难,不过慢慢体会,就懂了其中的含义,也觉得有趣了。也让我明白了用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的道理。我以后还会坚持诵读的。

那就让我们互相监督吧!但愿我能与孩子一起进步!

由于本人也是初学《论语》,有错误之处望大家给予指正!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5

第一部分是《论语》与“对话录”。《论语》书名之意说法不一,它主要记载的是孔门师徒言语形式的对话录。论,是论纂之意;语,则为语言。今人赵纪彬考证诸说,认为“论”字有整理、撰次之义,“语”是二人相等而说,有论难、答述之义,因此,论语就是整理、撰次的对话,《论语》一书就是对话录。

中、西方世界的文化源头都出现了相同的对话体。一方面是这个媒介形塑的结果,纸质媒介的缺乏使口语交流成为主要的载体;另一方面是古典时代的人与人渴望沟通交流的需要使然,它并没有把人视为客化的一种认知对象,而是强调主体之间相互商量来涵咏人生。纵观《论语》,因为对话的主题涉及到孔子与弟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等人,可以说《论语》是孔门的集体之作。

第二部分是孔子的历史形象。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中国最可爱的人”。孔子及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邃,当深切的体认到孔子思想的原创魅力与孔子其人的人性的伟大之时,绝对的崇拜、无条件的皈依,视孔子为文化偶像,情不自禁的加入了数目庞大的追星的大军。孔子被视为至圣先师,因此,孔子就成为中国最可爱的人。第二是“中国最可塑的人”。第三是“中国最可怜的人”。

这次的听课,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孔子,进一步走进了《论语》这本书。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6

每当一个人读完一本书,心里就有了想法,如:"这本书的道理,是谁写的,这本书你的意思等……"你们读过论语吗?如果不知道论语,那你看看我对论语的心得,就能理解论语了。如果你已经读过这本书,那你也来看一看,当是复习。

论语这本书里面有很多句子,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学子们一起创造的。我特别喜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

论语这本书里面也有很多句子,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学之不尽,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等句子。

这本书我很喜欢孔子,因为他非常有学问,他的学子也很聪明。

这本书值得我们学习,你知道孔子是多少年出生?是多少年去世的吗?如果你不知道,那我来告诉你吧,孔子,前551年一前479年。

这本书很好看,你们可以去书店买。

家长巜论语》心得

论语是孔子及学弟行言的书,孔子死后,由他的子弟及再传子弟记录而成。这是一本十分值得去阅读,去品味的书。这里面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丶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各个方面的言论。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读了这句话,我有很深的感悟。是的,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别人,就一定会有所提高。可是有的同学认为问别人会显示出自己的笨不聪明,这是不对的。连孔子这样的知识渊博的人,也请教过别人,我们就不能吗?孔子认为,什么人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所以他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虚心向别人请教。

论语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得到的乐趣不计其数。它真的是一本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的书。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7

初读《论语》,或是无法参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灵犀,但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却总能让我心存快慰,欲罢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读她,品她,悟她,尽管只是片言只语,但字字珠玑,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或睿智从容,如天之辽远;或纵横开阖,如飞瀑流泻;或恬静悠然,若和风习习……面对《论语》,我犹如面对一位巨人——从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边读边记,边记边思,在品味与欣赏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场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叶贪婪地汲取其中的养料。越走近孔子,愈发感觉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过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对,聆听他“任人唯贤”的人才观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义”的教育主张……

读《论语》,令我感念至深的当属孔子的“学而不厌”。孔子“学富五车”,却一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用行动践行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教育思想激励了无数教师,也照亮了无数心灵。孔子的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的治学态度吗?再想想自己,虽然也很敬业,无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学生的学业更加进步,但是却很少从“学”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职业倦怠感日增。其实,我们的教育生活本可以达到一种清风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学”以教之始,只需我们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向前人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我们就会发现那“潺潺小溪、绿草茵茵”的精神家园。正所谓“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了。

读《论语》,让我心灵震颤的当属孔子的“诲人不倦”。他的 “有教无类”令人感动,也让人倍感温暖。《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孔子对其学生颜回的观察:“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他们因材施教。的确如此,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我们面对的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走进学生心灵,开展“周记对话”,健全“班级档案”,开展 “教师赠言”,开设“心语班刊”,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呵护,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诲人不倦”的大乐!“有礼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是历代师生关系的典范,他们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则是像朋友。正是在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10年弘道,诲人不倦,终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 。仁者爱人,爱众亲仁,应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应成为我们的为师之道啊!

“书香能致远”,的确如此!读《论语》,为人师,就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从容的心态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灵,用经典的睿智之语指引前行的方向。为人师,读《论语》,让我更确信:做好教师这一职业工作,必须用爱播种,用心耕耘。

读论语阅读心得篇8

初看《心得》是在《百家讲坛》节目中,看到于丹用一种泰若的淡定来细解这本古书时,我迷上的不仅是书的内容,更是于丹讲解时的感觉,但当她用论语精髓来破解现代人的迷惑时,我深深地陶醉其中,内心平和而满足。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结合现代生活、社会、人、道理,把《论语》的精髓“仁”、“仪”、“礼”、“信”表现的淋漓尽致。全书深入浅出,用通俗的语言讲解《论语》,讲解孔子及三千弟子对儒道的理解和诠释。行云流水,简简单单,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中庸、谦虚的行事之道。读《心得》,不仅仅只是读《论语》的儒家哲学,也是在透过《论语》看于丹老师的心境,从她的悟中品味她的内心世界,品味她对生活、工作、人生、朋友的态度。古人云:“观明镜以正衣冠”,而读于丹则可以更加了解自己,让自己的修为更加长进。

其实,人生活在世间,家庭、工作、朋友是我们的中心,而与其相处的道理奥妙颇深,这本书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借鉴的道理,甚至可以说捷径,帮助我们更好处理各种事情。于丹教授精辟的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在工作中,我们努力,我们上进,但有时也许不被领导认可,但我们充实的是自己,内心是安逸的;在生活中,我们尽好自己的职责,也许生活回馈我们的和付出不成正比,但我们努力生活了,这就够了;对待亲人、朋友,我们付出尊敬和真诚;总之,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这样,就会使我们自己的内心变得完美而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真正的成功,才会从容地享受生活中的美满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