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茶道的心得体会7篇

时间:2024-05-09 作者:Trick 心得体会

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一定要足够专注,这也是写作的要求之一,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茶道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7篇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1

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2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们开始有公选课,而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茶道与身心健康。一直都很想了解一些关于茶道与养生方面的知识,现在终于有了机会,当然不能错过。在上这门课之前,我虽然对茶道有着极大的兴趣,也上网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但上了老师的课之后我才发现我对茶道了解的太浅。

茶艺与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品茶,煮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在茶道课上,老师给我们泡茶,请我们喝茶,老师还请来了他的茶友。喝着老师泡的茶,听着茶友们说着他们喝茶的经历,无疑是一种享受。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很多种茶,而我最喜欢的是黑茶。听老师说他有幸喝道了有上千年的茶树的茶,让我无比的羡慕,如果有机会,我也想喝一喝,品一品,虽然我知道有些不可能。

泡茶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茶艺并不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茶具的尊敬,也反映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与他们尊重与理解,那么他们也会给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经过茶道课的学习,我觉得自身获益匪浅,学到的不仅是茶艺茶道知识,还提高了自身的耐心,毕竟无论泡茶还是品茶都需拥有足够的耐心。同时我的心态也更加的平和,达到了修身养性的效果。这与老师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总觉得老师是一个很温和的人,很容易相处的感觉,希望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和老师喝茶。当然,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能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平心静气的处理一切,就如品茗一样,真正放松自己,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体会一份纯真,收获属于自己的一份劳动成果,最后,在这里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教导,谢谢您!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3

花语芬芳,茶语弥香。茶花与茶道课开启了一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心灵宁静的大门。

插花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起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起源于人们对生命的诠释。插花在我国已走过近20xx年的历史,兴盛于唐,普及于宋,鼎盛于明,渐衰于清。近代由于战乱等因素,基本消失,直到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繁荣,插花又回到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

插花不是简简单单的花卉组合,而是要求以情动人,神形兼备,将插花者的对生命的理解,对艺术的诠释,融入花卉当中。成功的插花作品,不仅仅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第一感觉,更重要的是赋予花卉生命感。讲求意境的体现,紧凑之中略有空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插花是一项及艺术,知识,审美,情感于一身的艺术活动。

在插花实践课上,老师给我们现场展示了三角形插花,细致的讲解,流畅的动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老师的那句话:“艺术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将插花艺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髓一语道破!在同学们的赞叹声中,外型简洁,安定,大方的插花作品

呈现在我们眼前,非洲菊,百合,蒲苇,牵牛花,玫瑰花等几种不同的花卉经过老师的完美组合变得是那么的富有生机与生命感!蒲苇叶的三角形插法在这充满东方色彩的作品中增添了典型的西方欧式元素。简洁,大方,给人以安定,宁静的感觉。

在课上很多同学也开始在动手做着插花,虽然不是很熟练和完美。但是同学们脸上露出来的开心快乐的笑是最动人的笑。不是枯燥的课本,不是死板的知识,是亲近大自然的快乐和幸福。老师用相机拍下着动人的瞬间。记录的是同学们的'幸福瞬间,是我们的快乐瞬间!

没有考试的压力,没有什么担心忧虑,插花可以说是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舒缓心灵的机会和平台。我们很多人的心灵都是烦躁的,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之下不得不是这样,升学,考研,就业,生存,等等。我们很多人都在追求着很多,但是不知不觉都是失去了很多。很多人看重的往往都是这门课我能得多少分数,等得多少学分。在大学,我能得到多少荣誉,等得到多少赞赏,能为我的就业得到多少证书和保证,我们忘记了关心我们的内心,忘记了停下脚步给自己的心灵做一次缓冲和洗涤。

虽然简简单单的插花课在大学的全部课程中,在很多人看来不是很受重视,但是在我看来,这门课很有意义,我们应该更多的关心关心我们的内心,关爱我们的心灵,在和别人激烈的竞争中,停下脚步看看自己,感受一下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自然,遗忘了很久的花花草草,遗忘了很久的与自然与万物共生的关怀......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4

一直以来对茶感兴趣,喜欢茶在热水中翻滚,渐渐沁出清浅不一得茶色,然后细细去闻茶香,品尝或饱满或苦涩得茶香。

以前对茶得理解便限于茶色茶香,也只是偶尔闲来,在家中沏上一些,或粗或浅地品尝。不想,这次地茶道课上,让我对不仅认识了更多茶的分类,更我让体悟到的是茶的气味所传递出来的更多的东西。

茶,生根于土壤,接受阳光、空气、水分的滋润,直到枝叶饱满,被采茶人适时采摘,或直接揉捻、干燥,或经过不同程度发酵,制成不同的茶品。由于制作工艺不一而茶色口感不同。本以为关于茶,到此,至少粗线条的可以理解了,却不想,到此,可能才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原来我们所品尝到的茶香,除了来自它本身的气味,还有的便是周遭与茶相互交流。一颗茶在它生长的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沾染”上它周遭的味道,或是山涧的花香,或是石缝中的狂风。它只需静静地接受它需要面临的世界,然后充分地向上生长。原来每一种茶都是在通过它的味道在向我们表达它的过往。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每一份独特的味道背后一定有它独特地境遇。人们所做的和茶一样,便是,沿不同的轨迹,去见各自不同的风景,然后让沿途的风景在身上刻下不同的烙印。下次品茶,可细细闻来,闻那生长所需的阳光,闻那大地传来的朴实,闻那山涧的清香,闻那岩缝中的狂风。

所幸,能遇上好茶,遇上懂茶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可能去懂茶香的故事。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5

学期,抱着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我选修了校选课“中国茶文化”。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

任课老师运用幻灯片和自身专业知识详实地讲解了茶的文化及分类、茶具的发展、茶艺与茶馆经营。

对我来说,最受用的就是学习了茶叶的分类以及各类茶的特性。

(一)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即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据熏花种类的不同分为:素茶和花茶。茶叶的制造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初加工,深加工。

1)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

2)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3)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①,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4)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5)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6)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这种黄色主要是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三类。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7)黑茶属全发酵茶。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叶色多呈暗谒色。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数民族饮用,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喜好饮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艺上,黑茶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二)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1)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2)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3)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4)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5)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6)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9)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10)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认为茶道不单单是一种烹茶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开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脏茶室,保持洁净。日本茶道倾向于通过冲泡茶的过程呈现庄严的仪式感,表达日本人的内敛谨慎民族精神。而中国的茶道更类似于结合了对自我修养的提高,如朱熹所说“正心诚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时,寻找人生乐趣,体会人生哲理,提升个人思想境界。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6

茶,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不会喝的。

跟精一老师修习茶道,常听她说,看上去我们是在品茶,其实我们是在通过品茶品自己、品生活。茶道的体验,是藉由老师的引领,以茶为师,以己为师,通过体验了解自己生命状态的一个过程。

茶道教室

这次的茶道体验课主题是“童蒙养正”,通过“养正”延伸到对“礼”的表达。

茶道体验中,要求同学们的坐姿端正,内心宁静,然后细细的品茶。一个“正”字、一个“静”字都是我们对茶、对自然、对一切因茶而起的缘的恭敬与感恩,这也就是“礼”啊!

什么是正?实际上至诚就是正。《易经》讲归位为正。通过茶道的体验来养正最是方便的法门,在茶道的仪轨中、冲泡的技法中无一不是从“正”字入手打基础。

什么是静?通过调匀呼吸让内心进入宁静的状态,这是回归内在能量源头的路径,是创造力绽放的起点。当我们的内心归静后方能品出茶的真滋味!

宁静

至诚

我国古代非常讲究用茶来养生,讲究五脏对应五味:肝脏好酸味、肺脏好辛味、心脏好苦味、脾脏好甘味、肾脏好咸味。苦乃茶之本味,茶是五味之上首,是诸味之上味也,因心脏好苦味。心脏好,则诸脏安也。

日本在隋唐时期有很多人来中国学道、学茶,他们认为中国人心脏无病,都是因为吃茶的关系。

今天的体验课用的是六大茶类(中国的'茶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六大类)中的红茶,夏季在五脏中对应的也正是我们的心脏,所以夏季是养心的好季节,喝红茶还可以消暑解渴,除湿,带出身体里的重金属,还可以解盐毒。

能做到一个小时的“正”和一个小时的“静”,对好动的同学们来说是有挑战的,但是同学们都体验的很投入、很认真、很有秩序。

5:20分同学们在带班老师的引领下来到茶道体验教室门口安静的等候。

然后由玄义老师带领大家向至圣先师行礼,整个教室都被虔诚的行礼氛围笼罩着,顿时大家的心都不自觉的庄重起来。

接下来,同学们安静的入座,由玄义老师给大家讲解茶、茶具以及茶叶的基础知识;中间精一老师协助,为同学们讲解了摆放在面前的土样以及茶样,通过对“正”字的了解为大家分享了茶席仪轨中一些礼仪细节……

20位同学分别由坐在茶桌两头的玄义老师和精一老师各负责10位,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充分体验,奉茶环节是从泡茶台开始,由同学们自己分别为旁边座位的同学奉茶,这个互动环节让同学们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也从中了解和掌握了奉茶的手位礼节。

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意犹未尽,已经到下课时间了,

6:30在玄义老师的引领下,大家全体起立,由精一老师带领大家读感恩词:

感谢天地造化之恩;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

感谢师长教诲之恩。

整个茶道体验课紧凑、流畅,尽管是在炎热的夏季,但是在老师们精心布置的清凉茶室中,伴着茶香,我们安安静静的度过了美好的一个下午。

同学们相聚四海书院夏令营,缘结当下,珍惜欢喜!

学茶道的心得体会篇7

从小到大一直在喝茶,却都是基于简单的生理需求,就像饿了就要吃饭、冷了就要添衣一样,虽然对于茶道一直心向往之,对茶道更丰富的内涵我却基本没有了解,这学期的茶道课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由于报名的人太多,我没有机会亲身实践,但是现场观摩也让我有了很多的体会。

在上课开始时,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包括茶的由来、分布、种类、文化内涵以及和医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等,丰富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老师还亲自示范泡了一壶茶,并让同学们也尝试了一下,最后让我们一起品他们泡的茶,让我们体会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老师泡的茶无论是色泽还是香味都要更加浓郁,续水后茶的味道也没有减少多少,而同学们泡的茶在色泽和香气上也要差很多。老师告诉我们,茶道与养生一样,强调眼耳鼻舌身的协调,泡茶就像为人处世,不能太过急躁,茶叶也是有灵气的,在加水的时候不能直接加到茶叶上,而应该沿着杯壁加进去,让茶叶在水里翻滚、发散,只有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激活”,而同学们往往倒水的时候比较急躁,直接倒到茶叶上把茶叶内部的细胞都给破坏了。老师把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茶道向我们阐述,同学们都受到了触动,明白了泡茶同时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而接下来的亲身实践更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这个道理。

泡茶时需要跪坐、净手、小心动手,这些都强调泡茶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现在这个快速的网络社会,每天接受数不尽的信息,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我们已经很难完全静下心来认真做一件事情,而茶道就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机会。抛开网络,放下手机,和老师、同学一起坐好,互相注视,顿时就有了浓浓的人情味,传统的交往方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插花、焚香、鼻吸口呼,排除一切的杂念,身心也回复到空灵的状态,让我们可以好好体会茶道的深刻内涵。

茶者,饮也;茶道者,饮食处世之道也。为人处世的道理就体现在茶道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传递点火器时点火口朝向自己,爱护也;奉茶时放低身子,谦逊也。正襟危坐,一丝不苟,本来就体现着对客人、对朋友的尊重,在看到对方喝到自己亲手泡制的茶时,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奉人香茶,心留温暖。人与人的距离在奉茶的过程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泡茶的过程不仅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加深情谊的过程,茶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热情、谦逊、友爱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是几千年来茶道源远流长的秘密之所在吧。

上课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而我们学到的东西却很多。心神不定时,泡上一壶好茶,品茶思人,感受情谊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