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实践过程中有了一些特殊的感受,就可以写心得体会进行记录,心得体会写得越详细就越能证明你的思想深度,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立场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立场心得篇1
别人向我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为谁工作》。闲暇时细阅,颇有感触。就象书中所言: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欢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的确,一个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人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是无数本书铺成的。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好处,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必须会充实幸福。
?我为谁工作》就是这样一本好书。虽然我只是把它粗略读完,但封面上的一段话给我很大的感悟: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就应把心态回归到零,把自我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个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体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能视工作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结果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没有裨益。我们当中的有些人,时常处于消极颓废的心理状态中,觉得社会太大,自我所学、所想的在现实中经常行不通。完美、成功的境界离自我更是遥不可及。于是,便有些垂头丧气,驻足不前,面临人生的道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也有时候,对自我当前的工作不太满意,导致了一些负面的情绪。这样,抱怨与痛苦就产生了,在这个时候,一本好书,它能够帮忙我们,它启示了我们的思维,掀起了我们久违的热情,亦诠释了某些灰与黑的现实本质。
然而,工作又是什么呢我认为,工作是每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职责,如果没有机会工作或不能从工作中享受到乐趣的人,就失去了人生的好处,他们就不能完整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工作是付出努力以到达某种目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目标,也有自我的梦想,正是为了获得某些东西到达某些梦想,或是成就自我,为了拓宽、加深、提高自身的技能,将自身全面发展成为和谐美丽的人,我们才会专注于一个方向,并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工作是一个施展自我才能的舞台,除了工作,没有哪种活动能有如此高的充实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以及如此强的个人使命感,和种.种活着的理由。工作的质量往往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要明白,工作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情。你,在为谁工作让我们一齐来调整好自我的心态,一齐走向成功之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热情去重燃工作的活力,再来一次触动心底的反思,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理解: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我工作。这个朴素的人生理念,职责、敬业、忠诚就从而诞生了。敬业铸成灿烂人生。爱岗,在自我的岗位上闪闪发光。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的辉煌,勤奋努力、自强不息,要明白我们不是在为谁工作,更不单纯是为了赚钱,我们是在为自我的梦想而工作。我们要把自我当作工作的主人,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不言而喻,答案已经很明显,我们是为自我而工作,在为自我的人生工作,既然这样,我们就就应负起天经地义的职责,义不容辞以诚信为立身之本,言必有信,行必有果,尽心尽力,忠诚第一,忠诚于工作,忠诚于同事,诚实坦率,视诚实为生命,敞开心扉,坦荡处世,率直为人,把职业当作生命的信仰。记住,我们是在为自我的人生而工作,一齐努力、一齐奋斗,为建立和谐社会而尽我们每一个人的职责。
儿童立场心得篇2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寒假里,一阵浓浓的书香味伴着充满求知心的我成长。《不抱怨的世界》就是它温柔而醒目的名字。
在这书中,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无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无能,有意识的有能和无意识的有能。这也就是养成不抱怨的21天中的四个阶段。
其中书中有两件事最令我震撼,第一件事是:“有一辆卡车撞道了作者家的狗,然而那个司机却跑了,作者死命追上他,而且还有这样的想法:等我追上他,一定要把那个卡车司机揍死。最后,在愤怒之后,他就明白了:那个卡车司机虽然撞道了狗,但其实他才是内心最受伤害的那个人。第二件事是:“一位因车祸而截肢的太太,在重大车祸之后,她经受了千辛万苦,不停的开刀与康复,饱受身体和精神的挑战。而她是个很有资格怨天、怨地、怨命运、怨撞击她的驾驶者的人。但是她却没有,她相反每天祈祷感谢救助他的医生、护士和每天照顾自己的丈夫。”这两个事例,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抱怨的人会失去快乐,失去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因一点小小的事情而去抱怨他人,从不去理解他人。这使我想到书中的一句话“诚实面对情绪,安于自己的不安,对发现自己的不足不必惊慌,既然已经产生了,就应该诚实勇敢的面对它;就应该去想办法结束它,也才能最终安于自己的不安。”这就是要求我们勇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于改变自己。由少说到学会沉默,再到安于不会沉默,再到安于不说的状态,最后就能真正拥有“不抱怨的世界”。当我们没有了抱怨,我们的心理就只剩下快乐,当人人都抛弃了抱怨,那这个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谐!
儿童立场心得篇3
?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更加的坚定了我内心深处的想法: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改变不了外界,但一定可以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总是在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我们的心情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心情低落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消极的行为,消极的行为则肯定结出消极的果实,如果没有采取积极主动的做法,那么我们不就掉进了消极怪圈了么?
面对这些,《不抱怨的世界》告戒我们:立即停止抱怨!这就像一个人得胃病了,得吃药!但是吃药不是根除胃病的最终办法,而是养胃。同样,我们“不抱怨”的好习惯,也需要通过某些程序促进养成。而这些程序就是“改变”。如何改变呢?《不抱怨的世界》里,改变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当你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积极的改变自己的心态!
很多时候,不在其位,不知其事,改变自己的心态要求我们先要学会换位思考。当感觉别人很风光,而自己事事不如意时,不要抱怨自己运气不佳,或许别人比自己付出了更多不为人知的代价。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尽管自己真的受到委屈,你也许都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就是《不抱怨的世界》送给我们的:很多事情,就怕人去“做”,只要你敢于去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的顺畅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让自己思虑重重的困难,竟然本是小事一梉。真正优秀的人都是不抱怨的人,她们总会把消极的想法从自己的内心扫除怠尽,让自己的内心充满阳光、充满希望。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世无难事,重在行动。
儿童立场心得篇4
儿童的世界是纯真烂漫的,儿童的想法是天真活泼的,作为成年人我们经过岁月的打磨后已经感受不到这种天真烂漫,身为教师,我们天天接触的就是儿童,和儿童打交道就是我们的工作,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他们的世界里去,用他们的思维去看待他们的一切,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走近他们的心里。因此,我们需要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我们必须学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就如教育家成尚荣在《儿童立场》中所讲的一样,教师不应当忘掉自己的童年体验,而应该回到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样就会改进如今的教育行为。
儿童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就必须去研究儿童,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和快乐,有什么愿望和需求。所以,当孩子向你告状时,你是很烦恼还是耐心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向你分享自己的快乐时,你是与孩子一起快乐,还是应付?当孩子有诉求时,你怎么做能让他能感受到你是他温暖的依靠和臂膀......这都是我们作为老师需要思考的。我们需要的是蹲下来,俯下身去找一找自己在他们世界中的位置,听一听他们的心声,学会从他们的视角想事情、看问题。
一、课间活动,让师生拉近彼此的距离。
一个被学生接纳亲近的老师,拥有儿童立场的老师,一定会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会突然被学生觉察,情不自禁吐露“我也是这样的”的感慨,同时积极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参与者,比如:聊一个他们之间受欢迎的动画片和游戏;评论下最近新上映的电影;分享下超市新发现好吃的零食;展示下自己新买的图画书;炫耀下你的可爱贴纸等等。
二、体验学生的立场,坐在同等的高度看看周围。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和高度来评价孩子在我们眼中的行为,往往不能很好地用孩子视角去理解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漠不关心,甚至胡乱指责,结果却因为误解孩子,或者只用了错误的指导方式,给孩子带来了更大的伤害,让他们离我们渐行渐远。
要想成为儿童站在儿童的中央,不妨多蹲下来和他们说说话,坐下来找找你的发现。遇到学生的失误和冒失,把自己当做孩子,找找行为背后的原因。请记住,把自己当做孩子,保持冷静,控制情绪,放宽心。
三、谦虚地把学生当作老师,敬畏你的学生。
“三人行,则必有吾师”,小孩子也许在一些领域,学问不如自己的老师,但不代表着他们什么都不如老师,优秀的老师会在学生面前表现的很谦虚,敬畏自己的学生,这才是师生和伙伴之间相处该有的样子。
做一个谦虚的老师,在课堂或课下与学生沟通时,遇到没听过的信息,就多问问,毕竟,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你的学生对新鲜事物的了解不会比你少。当你怀着敬畏的心,谦虚的态度去观察,向孩子学习,就能被孩子信赖和接受,就能拥有儿童立场。
成尚荣老师在书中反复写到过:“教师的智慧在于:人总是要长大的,但是教师的眼睛不能长大——永远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保留喜欢观察、发现的习惯和目光敏锐;人总是要变老,但是老师的心不能变老——永远有一颗童心,好奇、探究、想象,同时善良,同情人,帮助人。”说的真好,教师要有童眼、童心,必须学会做一位小孩,同所有小孩一起,站在儿童的中央,以儿童的思维和体验来诗画、优化我们的教育行为。掌握如何做,往往比知道应该做什么,更重要。
儿童立场心得篇5
帕斯卡撰写的哲学名著《思想录》里,留给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人的身体没有尖牙利爪,没有虎背熊腰,也要经常遭遇疾病、灾难的折磨,在大自然面前是就像是一株脆弱的芦苇。但是,人也是高贵的,聪慧的。在自然界无数的花草树木中,人是独具慧心的一种存在。哪怕是一株芦苇,也闪烁着智慧之光。
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芦苇。每个家长、老师都应该“蹲下来”,跟孩子平等对话,正视孩子甚至仰视孩子,孩子才愿意和你交流,你才能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
某天,带着闺女儿子一起去园博园玩。走到入口,闺女说走着太累,想骑四轮观光脚踏车,我们一路观光一路欢声笑语,闺女骑的很带劲,到了园博园南门,俩孩子被一些游乐设施吸引了,闺女想玩淘气堡,我让儿子也去玩,儿子不玩。我第一反应是小孩傻不傻,那么好玩的东西你竟然不玩?!但我并没有责备他,而是对他进行了刨根问底式的的对话:
问儿子:为什么不玩。
他不说话。
我戏谑地说:你是不是不敢玩。
他说:我敢玩但是不愿意玩。
为什么不愿意玩呢?
在我的在跑追问下说:怕脱鞋。
怎么还怕脱鞋呢?我纳闷。
我笑着说:是不是怕你的臭脚丫薰了人家的淘气堡?
“不是,我怕我脱了鞋,人家把我的鞋拿走了”。
好家伙,我的儿,原来是怕人家拿走了他的鞋,他没鞋子穿了。
多亏站在他的立场去更深入的了解他,没有发火,没有嘲笑,了解了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成尚荣先生说:儿童立场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一种表面的尊重,其深度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唤醒、激励与赞赏。
向先生学习,致敬。
儿童立场心得篇6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工作的内容是教书育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孩子,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对待儿童是我们终生思考的问题。当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我们应当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介入我每一次教育行为发生之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所以当我一看到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一书,就立刻被它吸引,立场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立场才能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教育行为,这本书的立意可谓是直指教育问题的核心。“教育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又是从哪里出发?”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成先生在这本书里指出,一切教育的核心都应当是围绕着儿童本身的,发自内心的尊重孩子,赏识孩子才有资格去谈论教育的技巧。
儿童的本质是自由。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规之上的自由。经常遇到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只要快乐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这简直是谬论。成先生在书中指出,学习和勤奋并不矛盾。我时常告诫我的学生要勤奋,并学会“玩”。人要快乐,但这快乐,如果是建立在勤奋之上的快乐,如此便能让自己的快乐更具意义。
儿童的最伟大之处是创造性。成先生在书中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可能性,既要关注现实性,也要关注可能性。应当着眼可能性,着力现实性。可能性是教育出发点和目标,现实性是教育的实施过程。同样,儿童完整的生活,也包括现实生活以及可能性生活。既要步步生风,也要抬头览月。游戏方式是儿童的生活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应当遵从儿童的学习方式。而我认为,这种游戏,并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而是创造真实的游戏情景,让学生在游戏情景中,运用自己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幻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或者接受新的知识。
“教师,在赶往伟大的教育事业的路上也常常撞到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知道儿童在哪里?儿童是谁?教育的愚蠢与错误也正是因为“儿童缺场”,对儿童的漠视和误读。”有时候,不得不痛心的看到,教师:高高在上,对学生:管教、施压、重成绩……过程中缺乏温情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