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之际,很多人都会关注试卷的真题,今年的试卷你关注了吗?以下是范文社小编和大家分享的95后的女飞行员登上高考试卷,高考满分作文3篇,提供参考,快来看看吧!
6月7日上午,2022年全国高考拉开大幕。首场语文考试于上午11:30结束。目前已经公布了2022年全国甲、乙卷,全国新高考Ⅰ、Ⅱ卷,以及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的语文作文试题。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浙江卷语文作文题聚焦了创新、发展的话题。
浙江卷语文作文题给出的材料写道:近年来,浙江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深入实施“鲲鹏行动”“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人才工程,全省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材料还列举了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的例子:如95后姑娘徐枫灿,在空军航空大学刻苦训练、满分通过考核,成为我国陆军首位初放单飞的女飞行员;90后青年工人杨杰,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浙江工匠”,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之江实验室智能超算研究中心团队,35岁以下成员占比近九成,勇闯国内智能超算领域“无人区”,斩获超算应用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戈登贝尔奖……
上述作文题出炉之后,“金华发布”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了进入今年作文题的95后金华姑娘徐枫灿。
文章介绍,1999年10月出生的徐枫灿,小学、初中均就读于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高中毕业于金华一中。2017年9月,成绩优异的徐枫灿从全国12万余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陆军培养的首批飞行员。
徐枫灿参加学院第五届“砺鹰杯”军事技能对抗赛获得三等奖;参加实装训练以来主动研学,检飞筛选综合排名第一,被确定为首个初放单飞女学员,并圆满完成了同乘协助其他同批9名女飞行学员初放单飞任务。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员、优胜学员。她的飒爽英姿和励志故事,还曾上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去年7月,徐枫灿从得陆军航空兵学院毕业时,浙江媒体中国蓝新闻曾刊文介绍:近日,陆军航空兵学院首批女飞行学员完成了毕业联考全部课目,徐枫灿和她的同学们巾帼不让须眉,顺利通过包括军事基础飞行技能、飞行理论等13项考核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再一次登上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微信,刷屏了朋友圈。
徐枫灿在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无论飞了多少次,每次坐在驾驶座位上都很紧张,考核非常严格,总担心因为技术不达标而被停飞。
“其实飞行员这个职业不是大家看上去那么风光,想要坐上直升机,甚至独立操作,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和实战训练。我们有一门课程是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听到这个名字,大家就能猜到不成为一名学霸是学不透的。我们还要学习发动机工作原理,很多人会想你又不是干机务的,学这个干什么,但就像我们教练员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当成单纯的驾驶员,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驾驶员,这些知识是我们未来冲上云霄最重要的东西。”
“都以为飞行就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实际上,你要熟悉掌握上千个零部件的功能,驾驶时要同时关注几十个数据。”所以,不是“学霸”,根本搞不透这些东西,而徐枫灿在训练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阅览室。
除了成为学霸,体能也必须是杠杠的。比如,要想成为一名飞行员,最基础的一个考验就是“抗眩晕”:
“坐在上下左右高速大角度旋转的转椅上,检测抗眩晕能力。几分钟后转椅停止,此时你可能已经高速旋转了几百圈。然后要迅速起身,并在2秒内精准回到自己原本站立的位置上。”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你能适应各种各样的飞行环境。
为了通过测试,徐枫灿几乎每天都要经历各种各样天旋地转的“游戏”。而这些只不过是开胃菜,3000米跑、蛇形跑、曲臂悬垂……都是家常便饭。
在毕业考试中,全身运动五项则主要考验学员的综合能力。项目包括推举杠铃、下蹲起立,跳绳、绕圈跑和冲刺,锻炼了下肢力量和上肢力量,协调能力、灵活度和爆发力。
除此之外,女飞行学员们还完成了3000米和400米两项跑步课目。
“女儿很能吃苦,训练时,手上、脚上都是伤,她愣是没吭一声。”家人没有听过徐枫灿的一句叫苦叫累,但是身为母亲,徐妈妈每次见到女儿,都能寻找到新痕旧疤。
简单一句话:国家要的是万里挑一,精英中的精英。正如徐枫灿自己所说,“对于军人来说,不分男女,只看实力。”
高考满分作文1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等中国共产党人的成长历程。他们有爱国情怀,有历史担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志向;他们是探索之人,是播撒革命火种之人。他们担负着发动民众、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这些革命先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定社会主义在中国大有可为,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欺骗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在这些革命先觉中,最让我敬佩的是陈延年,他是“可为与有为”的践行者,是我心目中永垂不朽的英雄。
在《觉醒年代》中,陈延年决心要靠自己,不仅不愿接受父亲陈独秀的接济,也拒绝了祖母等人的接济,自己在外谋生,半工半读,之后赴法勤工俭学。这基本符合真实历史中的陈延年的经历。历史上,在1915年,陈独秀把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接到上海读书,但很快兄弟俩搬了出来,白天打工,晚上读法语学校。1917年,兄弟俩双双考入震旦大学。1919年下半年,陈延年和弟弟拒绝了父亲让他们去俄国留学的提议,决计到法国勤工俭学,得到他人的帮助后,他们终于成行。在留法期间、陈延年积极学习理论,研究、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他的思想从对无政府主义的不满发展到彻底抛弃无政府主义,因为残酷的现实提醒他,无政府主义不可为。之后他认定马克思主义可为,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便毅然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光明大道。
陈延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积极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7年,陈延年被国民党军警逮捕,囚禁于龙华监狱,敌人对他用尽酷刑都无法从他这里得到任何情报。没多久后,他英勇就义。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话大概是说,一个人要有所选择而行事,舍弃不重要之事才能成就根本要事。陈延年就是这样的人,他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是中国青年的楷模,他对党忠诚、勇敢顽强、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勇往直前。
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有先觉的不朽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我们要向陈延年等革命先辈学习,辨析清楚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树立远大理想,担当时代重任,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成为真正的有为青年!
佳作点评
1、从观后感的角度切入,引人注目。在这篇观后感中,考生先简要概括了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剧情,然后引出写作对象——中国共产党人陈延年,接着介绍了他在剧中和历史上的人生经历,阐明“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一中心论点,构思巧妙,也展现了独特的见解,令人眼前一亮。
2、适当使用议论句,突出主题。如“一个人要有所选择而行事,合弃不重要之事才能成就根本要事”,既紧扣中心论点,又展现了陈延年“可为与有为”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高考满分作文2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人生当有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林则徐、邓世昌等爱国英雄,李大钊、张自忠、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等革命烈士,黄旭华、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黄大年等时代楷模……他们,哪一位不是以天下为公?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我们应该跟随先辈的脚步,牢记先辈的初心,在新时代书写自己“有为”的人生篇章。
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人生需有为。如今,新时代鼓励万众创新,号召大众创业,大力发展新经济。各行各业的人才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们,如大勇不惧的徐立平、大术无极的卢仁峰、大巧破难的周平红、大艺法古的孟剑锋等,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以匠心报国。
生活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我们当勇立潮头,像雷锋那样奋发向上、勇于担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生需有为,方能不负青春,不负新时代。
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生须有为。当下,有些人被“精致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蒙蔽了双眼,受“躺平”“佛系”“丧”等思想影响而变得消极颓废。我们有“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钟南山,有怀揣“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努力拼搏的平凡的奋斗者,你又何必悲叹生不逢时难有为呢?
在这个人人自强的新时代,在这个离中国梦更近的新时代,我们又岂能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我们吟诵着《沁园春·雪》,读着《荷花淀》《红岩》,明白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道理,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条。人生须有为,方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异彩。
心中有了“可为”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有为”的无穷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为时代正“可为”,人生当“有为”。
佳作点评
1、分解中心论点,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考生从“英雄辈出的国度”“奋斗的时代”“大有可为的时代”三个角度,将中心论点分解为“人生当有为”“人生需有为”“人生须有为”三个分论点,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时代正‘可为',人生当‘有为'’的中心观点。整体思路清晰,论证层层深入,较好地阐述了主题,有一定的深度。
2、素材丰富,正反对比,论证深刻。文章巧妙地引用了作文材料,并列举了古今大量名人事例,考生既以丰富的事例为论据进行论证,又从反面通过当下一些“无为”的不和谐现象与钟南山、袁隆平等大有作为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了中心,使论证更为深刻。
高考满分作文3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有所作为?答曰:“心向作为。”
“心向作为者”,引时代之潮流,担国家之重任,燃青春之星火,照前路之通达。百年前,陈独秀和李大钊地跨南北而相约建党,同为青年,陈李二人之约可称佳话。在秩序混乱、亟待和平统一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有为者敢为天下先,不畏流言蜚语,不惧列强顽寇与时局的黑暗,为生民立命,为百姓谋安定与和平。看往昔,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以尖锐的文章改变了国民之思想,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视如今,国人未辜负鲁迅先生的期望—科学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创造了“嫦娥号”飞天、“蛟龙号”入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等许多惊人的奇迹;一代又一代护林人让塞罕坝变绿洲……心向作为者,举精神之旗帜,领事业之进步,引科技之发展,助国家之富强。
或问:“孰能有为?”答曰:“欣向有为。”
“欣向有为者”,不言利益,不念安危加身,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科学家们不因苏联撤走专家而一蹶不振,而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将数十载青春与光阴交付于神圣而伟大的国防事业当中,用最短的时间为中国研制出了强大的国防战略武器;袁隆平院士历经艰辛与坎坷,带领团队尝试上千种稻型而终得“野败”,他们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为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向作为”与“欣向有为”缺一不可,彼此相承。如今,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有无数“作为者”与“有为者”竞相奔赴于时代的舞台,向世人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奋斗者的风采。
佳作点评
1、行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文章开头从作文题中的材料切入,主体部分分别从“心向作为”“欣向有为”两个方面展开,从不同角度选取素材加以论证,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2、采用板块结构形式论证,新颖别致。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先解释何为“心向作为者”,并结合鲁迅、中国取得的科学成就等例子阐明“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有所作为”,然后解释“欣向有为者”,同时列举了中国科学家们的例子加以说明,观点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文章结构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