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经历的,优质的教学反思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也是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励志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励志教学反思篇1
上这一课,我选择了走极端,正如雪山草地所说,把错误坚持到极致就是真理。我成不了真理,但这丝毫不会削弱我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大家都说爱国太大,太空,于是我就是要让这一课充斥着厚重的爱国味。
真正的中国人!
你们中国人!
我们中国人!
每一次的追问,就是一次爱国之情在心中的激荡。
“你们中国人!”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是讽刺,是嘲笑,是蔑视!可第二次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时,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承认,是佩服,是赞扬!这样的变化,作为中国人,你不为之而兴奋吗?
“我们中国人!”历史的原因一度使我们中国人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可文章结束时,徐悲鸿虽没有言语,课文中隐去了文字,但“我们中国人!”的那份自豪,那份被承认,还是激动地可以!
“真正的中国人!”更是大家一直思索的,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我愿意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能成为这样的中国人吗?我也可以成为这样的中国人!
“中国人!”三个字反复地在我的脑海里萦绕,
五千年的风和雨啊,
藏了多少梦?
……
让世界知道我们都是中国人!
这样的歌声又从心底唱响!
以上是对课的设想以及我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的一点说明。
上完课,几点反思:
一、“课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我做到了吗?今天的课上,我说得不少,学生说的也不多。因为上完课发现自己蛮累的。原因就在于自己预设的东西还太多。我所崇拜的翟启连老师曾经对我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精心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一度时间,我以为我理解了这句话。于是精心的预设每一个环节,甚至上课的每一句话。这样的课堂别人看起来是流畅了,但自己觉得轻松吗?稍一处差错,自己就慌得满头大汗。后来想想,是自己曲解了。要预设的是思路,是开放的问题和答案。自己越想说,无非是学生的想法不对你的路子。你要用言语把他拽回来。
二、仍然没有跳出内容分析的怪圈。不分析不放心,但又因害怕分析,所以总是太匆匆,这就导致了我所说的“飘在云端,晕”的感觉。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对于要教什么还不是很明确。
三、一些环节走过场,或者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如第一环节的设计看似好看,其实无效。原因有二:一是没敢让学生充分地说,这也与第一课时上的不扎实有关系。磨刀不误砍柴工,这里的说是对全文的回顾与思绪的整理;二是却是老师命中要害的点与提。所以没开好头。还比如“你认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没有基于文本,如能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后,再来说,会更好。
另对晓月风所提的问题,开始我确实有想法。就是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句,让学生对俗语、过渡句和串联起整篇课文的作用的一个认识,后因自己平时的意识不强,上课时又担心割断了文脉、课感而遗忘忽略了,也算是一个遗憾。
从来就不善于写大而理性的东西,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存在缺陷,以上算作上完课的一点总结。诚恳地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与帮助。
励志教学反思篇2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
(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
(2)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读文、提问的时间还不够长、空间还不够大,要切实将读与领悟、感受结合起来。
励志教学反思篇3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时,一学生质疑: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这样傲慢,这样看不起我们中国人?面对这意外的提问,教师很沉着,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同学们,有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徐悲鸿是个穷学生。”“有道理,但仅仅如此吗?再去读读书。”很快,有学生在书上找到了答案:“因为那时在1919年,当时我们中国很穷。”“当时的清朝皇帝很软弱,所以我们中国人受欺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可教师并没有这此打住,“面对如此傲慢的外国学生,如果你在场,你会怎么做?”“我会对他说,你别得意,我会证明给你看我们中国人有多了不起!”“我会说,我们中国不会永远贫穷的,总有一天会超过你们!”……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走进了徐悲鸿的内心世界,这没有预约的精彩让大家回味无穷。孔子强调教学中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都需教师制怒戒躁,在沉着冷静中思索,才能形成教学机智,迸发智慧的火花。
思考:
在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不断被挖掘,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行行色色的“课堂意外”会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而这些“意外”都会或多或少地延缓或促进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扰乱教师预设的教案。如果教师感到反感,情绪一旦失去控制,迁怒、训斥便随之而来,课堂顿现死沉。面对“课堂意外”,教师若能沉着冷静,才能迸发智慧,长善救失。
励志教学反思篇4
核心提示:
上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主要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 由徐悲鸿的《奔马图》导入,初读课文,要求能将课文读通读顺。
2、 指名分节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出示课后第三题的词语让学生尽量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扣题质疑,说说“励志”是什么意思,徐悲鸿励下什么志,从而引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句文本之魂。
5、紧扣“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6、以“徐悲鸿,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
回想自己的教学,有两点体会非常深刻:
1、第二课时的教学紧紧抓住“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中心,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一找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志?又用哪些“事实”来实现自己的“志向”。引导学生在关键词句的品味中感受徐悲鸿为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在这基础上指导朗读。整堂课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非常到位。这节课深刻感受到了这样的大问题的设计有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2、语文教学应抓住语言文字的训练。如何让学生感受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需要学生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应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了“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感受到徐悲鸿的奋发努力、勤学苦练。在第六节,抓住“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和自己的生活做比较,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却能忍受是为了学习绘画的需要,是为了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真正的中国人。
励志教学反思篇5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立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学习这样一篇课文,我和往常一样,布置了预习单,也布置学生去找找相关徐悲鸿的材料。课上由挂图骏马图引入徐悲鸿,请学生交流查到的相关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好多手都举起来了。听着他们的介绍,我很欣慰,看来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做的非常好。下一个环节,是检查预习生词的情况。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已经不难了。读到“嫉妒”一词时却卡住了,大部分的声音把嫉读第四声,有几个微小的声音妒第二声。和谐的读书声嘎然而止,我的教鞭也停在了这个词上。心里顿时凉意四起。这就是预习的结果吗,连课文的生字词都没有解决。接着就是几个人的小型辩论会,大多数的人一头雾水。
小玉:课文的朗读磁带我听过了,也读第二声。
一部分人随即点头
甜甜:应该是第四声,平时常常就这样说。
刚点头的一部分人又点了一次头
对于这个场景我无奈又好笑,我没有履行法官的角色对此作出“判决”,我把这个“审判权”留给学生,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有力的证据对此有个“判决”。我说:“我很遗憾,没有一个同学拿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这个词语的读音,说明你们的预习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电脑的漏洞多了会系统瘫痪,而我们学习中漏洞多了会......(同学们七嘴八舌接过话题)那么请在课后补上漏洞,希望你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漏洞。
反思:预习不是一样形式作业,要抓量的同时要把好质的关.预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应该针对性的布置量力而行的作业.语文的学习要从基础抓起,特别是字词.是重中之重.虽然词语的书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不是难事.然而,词语依然是根据.在预习中把课文读准,读通是最基础的事,也是最容易的事。分析课文理解课文都是从字词入手,然后才是句。
励志教学反思篇6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受到外国学生嘲笑后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赞扬了他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本课的重点句子,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
理解能力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原因及做法。
2、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树立立志爱国,矢志报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有志者事竟成”、“有眼不识泰山”的含义,体会徐悲鸿励志成才的做法。
教学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体会徐悲鸿是怎样为民族争气争光的。
教学方法:引读法、读中悟,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上节知识回顾
1、课文介绍了徐悲鸿的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能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语句。
二、深入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出示课文片段,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1)徐悲鸿初到巴黎时遇到了什么事?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
(2)“激怒”、“偏见”是什么意思?
2、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思考:“真正的中国人”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说说你的理解。
3、指导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徐悲鸿说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又是如何来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想一想: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
3、比较句子。
(1) 徐悲鸿每天坚持画马。
(2) 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想一想:两个句子哪一个写的好些?为什么?
4、播放徐悲鸿学习作画的图片。
5、交流:说一说你对“功夫不有心人”的理解。
6、指导朗读课文。
徐悲鸿以自己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作画,作品轰动了巴黎画界,是欧洲人为之震惊,实现了他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愿望,连那位嘲笑他的那位外国人为之折服,让我们听一听外国人对他的评价吧!
(三)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1、 齐读课文 想一想:
“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
那位外国人为什么会向徐悲鸿鞠躬?
2、“震惊”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课文。
(四)合作交流 升华感情
想一想:外国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说一说:此刻你的想法。
三、课堂总结。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讲的是——在法国留学是因为——而被人瞧不起,最后在徐悲鸿的顽强努力下,是那位外国人认输的事,告诉我们——-------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徐悲鸿的伟大的爱国精神。
四、延伸拓展,升华主题
1、 用上下列词语,试着复述课文。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2、 以“徐悲鸿爷爷,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自己学习课文的感想。
励志教学反思篇7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配套的《补充习题》上有一道阅读题:先让学生阅读一则名为《大师》的短文(主要讲一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的一个事例),然后问,“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先让学生独立做,接着没进行集体交流就收上来批阅。还是老样:阅读能力差的胡言乱语、不知所云;阅读能力较好的,能一眼找到文中有一定含义的话语,更好的同学还能想出“勤奋、刻苦”甚至“要求严格”等概括主人公品质的词语来。唉,还是得评讲一下,不少人才会订正呀!
但是,且慢,这些想出“勤奋、要求严格”的学生真的能算阅读能力强吗?或者说,能很快从文章中概括出中心思想之类,从而在答题时能写到点子上的学生,就算他的确拥有阅读理解能力,但他会触动、感动吗?会与文中人物同喜同悲吗?会视阅读为终生相伴的乐趣吗?……再去读读题目要求:“读了这则故事,你的内心有什么触动吗?请写下你的思考。”我恍然有悟,题目本来就只要求学生谈触动、写思考,我怎么仍习惯性地认为必需写出文章内涵、具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于是,讲评时我这样指点:“要真正读懂作品中的人物,你必须去关注他说的话、做的事。当你因为刘开渠大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而有所触动时,便停下往前阅读的脚步,静静思考:我的心为什么而触动了一下呢?”
孩子们听了,纷纷重新读起这则故事来。继续交流时,有学生说:“当我读到大师将画撕碎时,心里触动了一下。”我急忙追问:“那么,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吗?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思考后,一生:“前几天,我跟妈妈去买青菜。妈妈问卖菜的能不能便宜点,卖菜的不肯便宜,可也没有把菜撕了呀。大师为什么要把画撕碎呢?”另一生:“前文不是写大师非常穷吗。那个外国人不肯出500美元的价钱,那就400美元卖给他好了。画撕碎了,就一分钱也得不到了呀。”我高兴地说:“对,这就叫思考。有触动、会思考,你就开始学会阅读了。下面继续……”
由此,再反观我已匆匆教完的《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满课皆是为提高解题能力而设的训练——先找出具有概括性的词句(“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再为这个中心句搜寻具体描写的依据,什么“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什么“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等等;接下来更是匪夷所思,要学生根据“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去全文寻找并概括出徐悲鸿有着怎样的心(可怜学生们根本就无法想出我预设中的“决心”、“耐心”、“恒心”、“清心”,真是痛苦啊!)……而且,在设计教案(当然也不全是自己的设想,会去参考精品教案之流,选取自己认可的)时,我还为教案的重点突出、层层深入而沾沾自喜呢!现在想来,我真为自己牵着学生的鼻子逼着他思考的教学方法感到汗颜。
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有所触动时主动思考,这才应该是阅读教学简单而一直被我忽视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