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3-01-28 作者:Fallinlove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的书写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境界得到提升,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学,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6篇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1

北师大版教材与之前一直教的人教版教材有着很大不同。北师大版教材课文数量多,每篇内容也多,且有些篇目学生较难理解。这学期时间少,语文课又少,新接手一个班级师生需要更多时间磨合、相互适应。我曾经一直为此苦恼该怎样高效高质高情趣进行我的语文教学。今天这节课比较满意,学生学习效率高。以前学古诗时一般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而且时间比较紧。今天这节课我们一下子学完了《江畔独步寻花》和《游园不值》两首。以前理解古诗时让学生结合注释解决,现在北师大版教材古诗下没有注释。我抓住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边看图边理解古诗的意思。师:同学们看课本中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看图上都有什么?生:蝴蝶 黄莺师:你从能从诗中找到相关诗句吗?生:千万朵花师:真的有一千朵,一万朵吗?生:不是,有很多,诗人都数不过来。生:老师,你看诗中说“压枝低”,把树枝都压弯了,说明很多朵。师:这美丽的景色作者在哪看到的呢?生:作者站在路边,花都长满了小路。师:诗中说“花满溪”,“溪”指的是(小路)师:你能用一段话说说图上描述的景色吗?能看着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吗?学习第二首古诗方法相同,教师告诉学生“应怜屐齿,小扣”的意思。师:同学们看课本中这两幅插图,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异同?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情的不同。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看图比较感兴趣,学习起来较主动。结合看图有助于理解诗意。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2

一、授课内容:《古诗二首》第一课时

二、授课重点

1、认识“泉、流”等7个生字,会写“无、树”等5个生字。

2、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图文结合等方式了解“惜、晴柔”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三、学习难点

1、书写难点:

无:四笔写成,第三笔撇不超过第一笔的横,从竖中线上起笔,第四笔是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心起笔,竖要写在竖中线上。“无”不要写成“天”。

树:左中右结构,两边高中间低。“木”和“又”的捺变成点,注意穿插和避让。

爱: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爪子头”,注意“点,点,撇”的方向。下半部分是个“友”,不要写成“又”。

角: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刀字头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下半部分“用”中间的两条短横不能碰到左右两边,中间一竖在竖中线上。

尖:上下结构,上方”小“字竖钩变成一条短竖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2、朗读指导:

本课为古诗,同学们要学会:(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2)借助停顿符读出古诗的节奏。

3、理解诗意:

同学们在试着说古诗大意的时候,要学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回答问题时要有条理,先读出诗句,再说出诗句的意思。

本节课整体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借助提示对古诗进行理解,也有少部分学生可以不借助提示准确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古诗朗读方面,“惜细流”学生读错率较高,通过老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纠正读音。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3

?古诗二首》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两首诗都从不同角度写景,所以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的认识。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同时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蕴含的道理,并理解诗中几个词语的意思。

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两位诗人的背景资料和学过的相关诗文;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相关资料,以及联系诗文的方法,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大致理解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对于学生仍然不能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教师讲解的方式共同解决。

因为两首诗歌比较相似,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边比较,一边区分进行理解:比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引导学生抓住“千寻”等词语体会飞来峰的高耸入云,并且用传说引发学生联想“鸡鸣见日升”的辉煌情景,进一步体会在飞来峰上视野开阔,诗人朝气蓬勃,信心充沛的情景,从而得出“登高望远”,“站的高,看的远”的道理。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我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重点理解“题”字的意思,然后抓住“横、侧、远、近、高、低”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庐山景象的“各不同”,同时也借助庐山的图片帮助学生,感知庐山在不同角度观察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让学生边读边感受庐山风景,激发学生的联想,最后引导学生抓住“不识、缘”等词语进行对比,从而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掌握了一定理解古诗的方法,同时能够理解诗中所包含的哲学道理,课堂效果良好。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4

一、设计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坚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沛激发学生的潜能;充沛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发明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战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时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二、设计特色

通过“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鼓励学生复习平日积累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古诗内容时,采用“想怎样读就怎样读”的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提出自身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学法指导;采用“闭上眼睛用心听,想像古诗画面”的方式,鼓励学生畅谈自身对古诗的理解。“在读中感悟,在悟中美读”,背诵古诗自然水到渠成。与此同时,大胆采用“学一首古诗,放一首古诗”的教学方法,积极设计“学古诗挑战赛”反馈形式,在由易到难的“三星题――四星题――五星题”设置中,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补充,体会合作学习和相互竞争的乐趣;“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和“向你推荐一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拓展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懂得借月抒情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更好地激发课下搜集查阅资料和了解明月诗句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流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我来板书题目,请大家仔细看。(板书:暮江吟,请大家齐读课题)

[古诗的学习来自于平日知识的积累。“看图猜、背古诗”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动身,拉近了语文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黄昏江边的美景。

[教师板书古诗题目,进行“把每个字义连起来说题意”的学法指导。]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2.谁有信心站起来读读这首诗?

3.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站起来大声读;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鼓励学生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不同体验。]

4.大家读得又投入又熟练。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课件变红字“残阳、瑟瑟、可怜”)

板书: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5.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6.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出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出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出现碧色。你们看!演示课件――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誉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全班学生交流讨论,相互间协助解答,谈谈自身的理解。对学生能自身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进行讲解,主要引导、点拨学生的困惑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和个体收获。]

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九年级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多么美的夜景啊!在这里“可怜”不只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

7.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结合诗句,学生畅所欲言)

[鼓励学生通过自身展开的联想和想像,用自身的语言描述古诗的画面,充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板书:江边残阳月夜美)

8、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像,谁能读出它的美?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

1.“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采用怎样的方法学习《暮江吟》的?(板书:读通――读懂――想像――背诵)

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依照这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鸟鸣涧》,待会儿我们进行“古诗挑战赛”。

2.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干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像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学古诗星级挑战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各自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

(四)总结拓展

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月。

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5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从图上看到些什么?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诗人登高望远,看到了太阳落下,看到黄河滚滚流入大海。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分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看谁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继续深入,孩子们很难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然后引导孩子们将后两句与学习等联系起来,有什么启发?孩子们逐步感悟,意识到了诗人的宽大襟怀,也明确了今后为人、学习等应积极向上。

望庐山瀑布:

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句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

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以至“联类比照,感悟诗风”这环节匆匆带过,原来预设时自认为的亮点就这样以遗憾告终,写字教学也无法进行,作业也忘布置了。真是有“虎头蛇尾”之感。

二上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篇6

1、描述

本课两首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是写马诗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又各具气象,特色鲜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以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表达了对朋友的期望,更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李贺的《马诗》通过写马表现贤才的雄心壮志及其怀才不遇的愤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多种朗读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充分,再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经历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志向和感情。

2、分析

整体感知诗意,不做逐字逐句的诗句对译,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本课两首诗的学习我遵循了这一规律,以“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提高了审美修养。另外在学习中,我还为两首诗配以优美的古筝曲,使学生置于古雅沉静的文化氛围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综合素养。

3、规划

本课的教学在拓展性方面做得不够。《马诗》描绘了一幅相当生动的画卷,正所谓“诗中有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诗中的画面,用手中的笔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的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写马的诗篇,在交流中开拓思维,增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