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2-12-29 作者:couple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提前准备好的,我们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包含教学任务和目标,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错误教学设计5篇,供大家参考。

错误教学设计5篇

错误教学设计篇1

错误(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引导和训练对诗歌的多元解读

2 在对诗歌的意象分析和古典诗词的引申阅读中,体会此诗的古典美

3 背诵此诗

教学重点:

在多元解读的引导过程中,寻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体会诗歌的古典美

课    时:1

预习作业: 反复朗读诗歌,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诗中隐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 诗中的“你”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  朗读

二  作者简介

郑愁予,台湾诗人,原名郑文韬。(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古典味)

三 多元解读

设问:一首好的诗歌总是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错误》就是这样的好诗。诗中隐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请你们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从对“我”与“你”关系,身份的不同理解出发,会有以下几种解读

1 “你”听到“我”的马蹄声,把“我”当成“归人”,最终发现只是一个“错误”

2 “我”爱上了江南的“你”,而“你”把心扉紧掩,在“你”的眼里“我”只是一个“过客”

3 “我”就是“你”等待的“归人”,但“我”却不能为“你”驻足,“我”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客”

4 “我”就是“你”在等的“归人”,“我”回来了,但又将开始另一次的远行,短暂的离别之后“你”又将遥遥无期地等待

5 “你”是“我”在苦旅中的一个期待,一种想象,一种慰藉,就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若真若幻

根据作者在谈写作灵感时所说,他是要表达“母亲”的等待,大多数评论家也认同第一种解读方式,但是每一个读者用心的审美体验都是值得尊重的。

四 赏析和引申

1 意象鉴赏

设问:请结合诗句说说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提示:把握诗中的意象)

明确:莲花:美丽,容颜易老   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寂寞,封闭,没有生气    青石的街道向晚:冰凉,冷清  跫音不响:细节,暗示在倾听

2 引申

(1)设问:既然是“错误”,为何谓之“美丽”?

明确:“我”达达的马蹄使“你”误会,以为等候的人归来,这是一个“错误”,但毕竟让“你”尘封已久没有生气的心湖荡起了一丝涟漪,经历了失望--惊喜--失望的变化,这种感情历程本身就是美的,美丽却不完美,这就是“美丽的错误”

(2)诗歌的构思来源于古典诗歌中的“闺怨诗”  唐人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和宋人柳永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就是“美丽的错误”(王昌龄《闺怨》)

诗中还有一个隐藏的角色:游子--“你”等待的那个没有归来的“归人” ,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首游子诗来读(马致远《秋思》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杜甫《月夜》)

总结:从题材到意象,意境都能找到与古典诗歌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这构成了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古典美

五 布置作业:读舒婷的《双桅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在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错误教学设计篇2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认识错误,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字里行间,意蕴悠长,很容易使读者一进入课文就产生一种角色置换,仿佛不是在朗读诗歌,却更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地反复吟诵。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去感知,体味,欣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 要抓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如“学习击鼓总有漏拍的时候,练习舞蹈也会迈错脚步”等

3.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4.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 掌握生字“畏”,能正确的书写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活中,老师是个经常犯错的人。如生性比较懒惰,有时答应同学们的事也没坚持做好,爱吸烟等,现在同学们来说一说学习上的你有什么错误,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你有什么不足?

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敢找自己的不足)

二揭题

1.我们有这么多的不足,应该怎样去面对,大家来想一想办法?

2.小组讨论

3.各小组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三、学习新知

1、师:大家都能很好提出自己的意见,也很好,我们来看看沙班.罗伯特是如何对待错误的?

2、生自由朗读

3、同桌读

4、教师范读

5、让学生评价谁读出作者的感情,谁读得好?

6、学生再读

思考:课文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错误

7、生交流

8、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让你留下深印象?

生交流,并说明理由

9、全班朗读

四、拓展

今后,我们要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码,怎样对待别人的错误?

学生交流

五、作业

1.写片断

假如我错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错误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歌的内涵。

2、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的理解,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自己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并正确对待错误。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 ,采用朗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体会诗的含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能知错就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名言警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

2、学生自读,思考关于什么的名言警句?生活中有没有犯过错误?那当我们面对错误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来聆听诗人的教诲。

3、导入本课,板书课题:《我们的错误》

二、初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朗读情况。同桌互读,指名读,纠正读音 。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犯错误,诗人列举了两件很平常的小事,指名读第一节。当我们犯错误以后,该怎么做呢?指名读第二节。是啊,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勇敢的面对错误,在错误中成长。指名读三四小节。

3、再读课文,你一定还会有新的收获。

默读诗歌,画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认真体会,可以在旁边做出批注;有不懂的问题要标记出来。

三、精读诗歌,感悟内涵。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诗中的哪些话最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关键的词(句、段)

1、“失败也可能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很多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未必真正做过深入的思考过,理解这个句子可以涉及到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失败是成功之母?什么情况下会一错再错?

补充从失败的教训中崛起的人和事情,深化认识。

2、“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

教育要点: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吃一堑,长一智。也就是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接受教训。在哪儿跌倒,在哪儿爬起。在日常生活中,对待错误,要做到,早知道,早改过,才能轻装上阵;错误使人发展,错误使人进步,虽然人们总是渴望不断成功,但是,客观现实总是挫伤着人们的意志,考验着人类的品德,给人们开着不大不小的玩笑。正确面对,错误往往导引着人们的成功之路。

3、“错误是必修的一课,每个人都要细细读。细细读啊,把它读通,读通它啊,你才会成熟。上好人生这一课啊,你将永远不会糊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重心长的叮嘱,有感情的朗读体验。想一想作者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还担心年轻人什么?听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感受?

教育要点:在生活的常理中,错误不会像辉煌照人的成绩那样让人意气风发。错误总是令人讨厌,让人沮丧。但是,诗人却是为错误欢呼歌唱:应该豁达乐观的看待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竟技状态,才能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这样恰恰是成功的保证。

四、阅读欣赏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小节,进行背诵积累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2、熟读成诵,感悟诗人的心意

诗人象一个温和的长者,象一个谦和可敬的导师,用平等的身份,可亲的态度,温和、朴素而简明的语言,和我们娓娓交谈。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没有声色俱厉的责备,他态度和蔼,委婉亲切,从各个角度讲述道理,告诫世人,给人深刻的警示。

让我们再来读诗,读出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再试着把它背诵下来吧。

五、课堂小结

作者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说明了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重要意义。

六、拓展练习:

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你记忆最深的一次错误是什么?当时是怎样处理,学了这篇文,你觉得当时处理得好吗?今后你打算怎样面对错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错误

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知错就改

孩子,你知道错了么

教学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直面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而,当我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是否犯错误?犯了什么错误时?学生们大都在说其他同学的错误,一直在说:“他(她)如何如何?”而对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错误熟视无睹,不肯说出来。我让学生又读了课题,认清是《我们的错误》来说说自己的错误,教育学生能直面错误,然而,学生们还是不说。我想:也许是出于害羞,也许是有碍于自尊,而不去说。正好这时,有一个女生没有认真听课,和邻座悄悄的做小动作,我走到她的面前,请她说一说自己现在犯了什么错误?她说:“xx踢我了。”我又重复了一遍,我说:“那么你现在犯了什么错误?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么?”这个女生还是再强调“xx踢我了”。而对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的错误一点也没认识到,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下课的时间快到了,我没有让她在说,就是让她在说她也不会说,对于自己的错误他一点也没有认识到。此时此刻,我想:不管这节课再如何去讲,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由先前的“她、他”,到最后的xx,学生对于自己的错误却很少去面对,不能正面认识自己的错误,又怎能去改正错误?如果不能,知错就改就成了空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达成。

错误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诗歌与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学会对比鉴赏诗歌的一些写作技法。

教学设想:对比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四首唐代闺怨诗和宫怨诗,总结其特点

1、蒋维翰《春女怨》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

2、王昌龄《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3、白居易《春词》

低花树映小红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阑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4、刘方平《春怨》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闺怨诗、宫怨诗的特点:含蓄,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发心中的怨意,其意象常有花鸟虫鱼、庭院、夜色、月色、高楼、树草等冷景。

三、对比学习《错误》

1、提问:有人说,此诗当属于欧洲现代派诗歌,有人认为此诗继承的还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你怎么评价?

提示,我们可从主体和意象及其写作技法分析。

2、关于这首抒情短诗的内容有两种理解,一是错误因女子而起,一是错误因男子而起,你是怎么理解的?根据你的理解有情感的朗诵本诗。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不同,通过朗读来理解。

3、诗歌的标题很有新意,它妙在何处?

明确:它概括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再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

4、总结诗歌技法:结构上双线结构----纵线: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江雪》;横线:倒叙结构。语言上----文字纯净清新,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四、作业

错误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分析全诗,学习诗歌所运用的古典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掌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提高文学修养和创作水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古典意象品味诗歌优美的意境。

2.体会诗歌“美丽的错误”之格调美。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诵读法、思路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摇电子白板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

听安雯《月满西楼》新古典主义歌曲,请学生谈谈感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看歌词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歌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参考:哀怨、忧伤、无奈

(二)整体感知

1.读诗歌

(1)初读:全班齐读,正音。

柳絮(xù)、跫(qióng)音、春帏(wéi)、窗扉(fēi)

提醒:注意音准、重音、节奏、语气、语调

(2)再读: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思考

1)诗中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参考:哀婉、无奈、淡淡的愁怨

2)诗歌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一位痴情女子默默等候丈夫归来,等来的确是他人归来的马蹄声。

2.讲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故事梗概(用自己的语言)。

参考: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这时,街上传来了达达的马蹄声,给极度失望的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这只是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所盼望的归人,而是个过客。(注意故事叙述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作题解

解题:这样一个故事,为何取名《错误》?

参考:“我”的出现是一个错误;女子的判断是一个错误。

(三)诗歌解读与意象分析

1.找寻意象

(1)请同学默读诗歌,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

参考:莲花、东风、柳絮、城、街道、蛩音、春帏、窗扉

看看这些意象分别用了什么样的修饰语?

参考: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小小的寂寞的城、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窗扉紧掩

(2)这些修饰语可以归类吗?

参考:

1)比喻类:(开落的)莲花、(小小的寂寞的)城、(向晚的青石)街道、(小小的紧掩的)窗扉

2)否定类: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

2.诗歌理解及意象分析

(1)前奏部分

思考:

1)谁在等?

参考:闺中女子在等

2)等了多久?

参考:等了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

3)作者如何表达这种久等?

参考: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4)为何选用“莲花”意象?

参考:“莲花”是江南特产,呼应故事地点,莲花是一种纯洁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女子的美貌和坚贞。

5)“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是一个什么句式?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下面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参考:倒装句,应为“容颜如开落的莲花”。增强诗歌的音节美和语言美。音节美:“落”与“过”押韵;语言美: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下面还有: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2)主体部分

思考:

1)此处“东风”指什么?

参考:东风:春风,百花之媒,东风不来喻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2)“柳絮”指什么?

参考:“柳”为“留,“絮”为“绪”,喻指绵绵不尽的思绪

3)作者为什么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是真的吗?

参考:因为女子始终等候在闺房,在她那里只有“听”,没有“看”,自然不会关注外界的变化。

4)作者说“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何心可以比作城?比作向晚的青石街道?

参考:狭小、寂寞、冰冷

5)对于女子的“心”还有描述吗?什么特征?

参考: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封闭

6)这颗“心”会在何时变化?

参考:听到“蛩音”

7)这颗“心”被点燃之后,女子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参考:由“听”转为“看”。揭开“春帷”,希望化为失望。

女子的心:狭小、寂寞、冰冷、封闭

女子的心:盼望――希望――失望

(3)结尾部分

思考:

1)“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在全诗结构上又什么作用?

参考:响应首句“我打江南走过”,将镜头放大拉远到虚无而广阔的空间和连绵不断的时间长河中,不但使前后文互相呼应回照,更重要的是能使本诗结构均衡,不致前挤后空或前空后挤。

2)既然是错误,又说是美丽的?不矛盾吗?如何理解?

参考:不矛盾。从情感上来说,因为马蹄声是美丽的,女子因为听到这个心情发生变化;从情节上来说,这个故事是美丽的,因此错误也是一种美。 3)请同学找找身边与“美丽的错误”类似的现象。

参考:善意的谎??

(四)小结

1.尝试背诵诗歌

建议:尝试背诵线索:我――你――我

2.艺术特色梳理

参考:句子长短错落,音韵和谐;意象传统,比喻别致;诗歌融语言美、意象美、情感美与一体。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将郑愁予的《错误》与温庭筠的《望江南》相比较,二者的相似和不同之处。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o洲。

参考: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小词,每当看到思妇闺怨的诗词,首先萦回于我眼前的就是这望江楼上痴望终日的伊人形象。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一千多年之后,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诗中也有一个倚楼望归的女子。它莫非意味着人们也许永远也等不到他们所爱、所期待的东西,任凭魂牵梦萦,望眼欲穿。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o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二者都是描写了女子万般期盼佳人归来,却终究没有等候到心上人归来的画面,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也是写“美丽的错误”,在这些词句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女子一股幸福的暖流袭遍全身之后又骤然化为深深失落的情感。我们在温词的“过尽千帆皆不是”中一样读到了那“美丽的错误”。不同的是,温词中的过客是乘船,而郑诗中的过客是骑马;温词中的有对女子出现了正面描写,而郑诗中没有。

教学反思与探讨

1.作为一堂公开课的教学,我们没有华丽的雕饰,只是朴素的教学。通过一首新古典主义歌曲把学生带入相同的诗歌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歌奠定一定的感情基础。初读之后,让学生来自行讲述诗歌叙事化的内容,这样又将诗歌文本内容降低一个层次,使得郑诗可以走近学生。随后,让学生自行提炼本诗理解的最大障碍――意象,通过引领性的解读分析,学生可以渐趋深入到诗歌意境。主体部分一连串的比喻修辞为本诗那个“楼台”上的女子形象作了一幅很好的塑像,一种中国独有的古典女子情节油然而生。带着此种认识再来回归诗歌主题、总结诗歌特色,显然已不再有太高难度系数。

2.对于职高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错误》本身存有一定难度,好在第一单元讲解时,《沁园春》《相信未来》等诗歌,我们已经针对意象、情感等展开过一定解读,学生至少对于诗歌中的意象感觉不再陌生。尽管后人对于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分析种种,但我们认为,文本的解读始终是第一位的,诗歌教学如果没有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疏通,再深刻的哲理传授都是一纸空文。故而,我们结合学生的自我认知,将文本分析落实透彻,每位同学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都能各抒己见,特别是初读之后,笼罩着一层浪漫色彩的情感诗歌,更是职高生的青睐之作。我们以一首充满古典意味的《月满西楼》歌曲掀开本诗教学,或多或少带给学生几丝哀怨美的感受,学生可以跟随老师问题的预设,老师可以跟随学生理解的困惑,彼此主动地去疏通诗歌、品味诗歌、鉴赏诗歌,过程中他们积极表达着自己的意见,浸润在诗歌的情感中理解男女主人公,甚至于设身处地地延伸心理想象。我们认为,在纯熟的文本解读基础上又能做到情感的升华,这样的诗歌教学是成功的。

3.诗歌文本历来以开放的文本结构存在,读者既是欣赏者,又是创作者,品读诗歌本身也就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但凡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打开,空间想象被激活,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通对话就能自然实现。因而,引导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