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火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2-18 作者:Mute 教学计划

编写教学反思能够提升教师的自我批评能力,通过写教学反思,我们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日月火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日月火教学反思7篇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1

?日月水火》是教育部审定2016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识字(一)的第四课。其教学目标是:“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日、月、水、火”四个字的字音;能正确朗读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感受汉字造字的奇妙。”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书中插图认识象形文字理解字义,并能根据田字格中的范字把字写端正。识字教学是重点,由此我在教学时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 图文结合,感知象形文字。

本课中的“日、田、禾、火”图片精美,象形文字古朴美观,其形特别传神,形象生

动,让人能一眼就想到其字。于是,我就想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片,问问学生能从图中想到什么,再结合图片边的字,教学学生认其形,解其义,读准音,从而让学生充满对象形文字的好奇。然后结合课后“猜一猜,练一练”从图片中的象形文与现行字相连,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一步增进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借助“麦田识字”,教学规范写字

利用“麦田识字”软件,教学“日、田、禾、火”等几个生字。这个软件能很形象直观的教学生如何在田字格中怎样规范地按笔顺写字。再结合书中田字格的范字,让学生描红,临摹,能正确规范的教导学生如何在田字格中端正的写

字,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正确的执笔和书写顺序有很大的帮助。

三、训练习惯,积累语感

教学生字时,教会学生组词,并说话这是每节识字教学课必备的环节。在教学’日“月”时,可以结合“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我的生日是九月八日”等这样的语句进行训练。甚至可以渗透“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端午节,“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等爱国主义和尊老敬老的思想。

语文教学除了教“知识能力”外,还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2

?日月水火》是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第四课。本课是象形字归类识字。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汉字演变过程,让学生理解字义,认清字形,初步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体会人类造字的智慧。

学习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学习的动力。在学习《日月水火》这篇课文时,我先通过富有童趣的语言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认识象形字;第二、在了解象形字构字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探究动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发现构字规律,产生识字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生字卡片帮助识字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针对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我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教学课件、生字卡片来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这样既化解了教学难度,又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分层教学,象形识字

“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象形字”这个概念学生还是初次遇到。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分层教学。先让学生观看“日月水火”四个字汉字演变的动画,学生从具体实物到甲骨文逐步到现在的方块字,这样才会对汉字的演变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从而对象形字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逐渐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中实践探索、学习新知。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机会,如“日像什么?”,“月像什么?”等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学生猜到的和看到的一致时,他们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生字的强烈欲望。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低年级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想象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等。

五、不足之处

1.练习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

2.讲话时要抑扬顿挫,语速要调整,让学生听清,听懂。

3.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

4.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练字。关键笔画反复强调,反复书空练习,最终写好每一个汉字。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3

?日月潭的传说》一课,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描述了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为了解救被恶龙吞吃的太阳和月亮,用金斧头和金剪刀为民除害,最后化做了两座青山,永远地守侯在潭的两边。

故事凄美动人,情节并不复杂,在上这节课时,我便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来自主学习课文的各段内容,并且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梳理课文脉络。于是,学生们四人小组就忙活开了,待到汇报时,各组争相发言,百花齐放。

有的标题是:想法擒恶龙—恶龙躲潭底—挺身杀恶龙—恶龙被降伏

我的点评:孩子们颇有创意,会以小小标题的形式,根据课文故事的发展顺序去编写文章结构,真不错!

有的标题是:起因—恶龙吞日月 经过—英雄降恶龙 结果—恶龙被制服

我的点评:故事的前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佩服孩子们的清晰思路。

孩子们的发言还有很多很多,有的是以抓住任务的动作来编写,有的是以人物的行为并结合品质来批注,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着,于是灵机一动,把自己按部就班的板书改动一下,结合孩子们的意见,于是就变成了:

恶龙吞日月,天地黑一片。聚众想办法,英雄挺身做贡献。恶龙被降伏,英雄变青山,长留日月潭。披荆斩棘过难关,精神驻心间。美名代代传!

孩子们看着我写的朗朗上口的板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有个学生挺认真地站起来说:“麦老师,我觉得‘英雄变青山’的‘变’没有‘化’字用得好,‘化’字非常恰当地体现出英雄的高大形象。”哇!真不可小看这些聪明可爱的孩子们,于是我立即虚心接受意见,把“变”改成“化”字。这也可谓是“推敲推敲”吧!看着这样的板书,孩子们大声自豪地朗读起来。最后,他们还不忘夸我一句:“老师,读了这个新颖的板书,我很快记住了课文的内容。真好!”

是的,我也觉得真好,板书是文章的眼睛,同样也可以充满人文的色彩。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4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描绘了著名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是按照这样的游览顺序描写的: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语言流畅优美、清新自然,是一篇供学生品词析句的好文章,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文中还配有一幅日月潭风景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给学生浓浓的“情”。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极大触动,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学生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指我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乘飞机旅游,听导游介绍”的场景。这个情境再现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场景,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时,必然会激起情感,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要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教育的主线,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引学生细细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一段的第三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读后看看图和多媒体画面,再来体会哪里美,学生就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并且学生还能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来理解“群山环绕”这个难点词。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情激情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还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导读。如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就通过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3、让学生真正地“活”

小语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贴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开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学生能把书读好,一次没有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就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活动。

(3)为学生创造活动的时空,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四人小组无疑是较好的一种形式,但一定要落到实处。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将他们的学习任务制定为:成立一个四人导游小组,用自己的方式为“客人”介绍日月潭。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指导背诵的过程。最后让他们上台介绍时效果相当不错。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5

?日月水火》这篇课文采用象形字识字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激发识字的兴趣。课文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8个象形字,每个字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揭示了象形字观物取象、以象示意的特点。图片与汉字对照,便于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初步了解象形的造字方法,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教学重点为通过观察,发现图画与汉字的关系,认识“日、月”等8个生字。会写“日、田”等4个字和捺、点两种笔画。初步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识字。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如,生活识字。“日、月、水、火、山、石、田”这7个汉字与生活联系密切,有的学生学前已认识,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还可以让会认的同学教大家认读。比如“禾”,教学资源就在身边,我们班孩子都是农村的,课上展示学生课前拍的禾苗图片来帮助加深理解,调动了学生识字积极性。字理识字。借助图片,了解字义,识记汉字。本课图文对应呈现的8个象形字结构比较简单,在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容易理解和识记。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发现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在图文对照中理解字义,结合字义识记字形,了解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如“日”,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接着出示汉字“日”,根据图片的意思知道“日”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也可以用一个“日”字来表示。教师分层教学,学有余力的学生搜集了解“日”字演变过程的不同字体,了解“日”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字义,识记字形,最后通过组词等方式,在运用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写字。教学时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注意写在格子中间,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结合“日、田、禾、火”的书写,认识笔画捺、点,教师先用卡片认识笔画并指导写法。“日”与“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日”窄窄长的,上下一样宽;“田”宽宽扁扁的,上大下略小。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走下讲台,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一对一指导,大部分学生书写认真、规范。

二、成功之处

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如学习“禾”字,学生课前拍禾苗照片。

三、不足之处

虽然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反观整节课堂,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遗憾:学习生字时,教师仅指导学生认读、会写汉字,缺少对汉字的理解运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本课生字是典型的象形字也是生活中的常用字,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尝试组词说句子,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识字效果。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6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教师进行教学前,面对大部分学生都熟识的生字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与此同时更要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能够感受汉字背后的秘密,将学生熟悉的生字上出新意,这是非常关键的。在《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中,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掌握象形字的识字特点是非常关键的。我就结合本课的教学过程来感受一下象形字带给学生的乐趣。

一、了解学情,攻破重难点。在教学本课前,我了解到班级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已对本课需要认读的八个生字有些了解。如何赋予学生新的认知点,这成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教材已经很好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篇课文需要认读的生字都是象形字,让学生掌握我们人类的造字过程,体会人类造字的智慧,就会成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掌握字--形--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认读象形字,利用象形字来集中识字,这是本课需要我们教给孩子的重点。因此,了解学情,分析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将重难点一一分解,体现学生的分层学习,将是非常重要的。

二、分层教学,象形识字。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和本班学情--“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象形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的情况。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分层教学。

1.导入激趣,初识象形字“象形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要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怎么来的。因此我先以谈话导入:“一年级我们已经开始认识汉字了,但是你们知道汉字是谁制造的吗”接着播放视频《仓颉造字的故事》,引出新知,使他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故事的播放,既然学生能够知道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还可以了解到汉字的创造过程,引出象形字和本课的需要认读的“日月山”三个字。既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起到了铺垫作用。

2、精讲“水火”,深触象形字。对于象形字,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感受实物-字形-汉字之间的关系,就要让学生再次感受汉字的演变,我让学生观看“水火”两个字汉字演变的动画,学生从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逐步到现在的方块字,对汉字的演变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象形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巧妙的将本课的重点攻破了。更让学生产出了对汉字的兴趣,动画生字讲解的呈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3、看图猜字,巩固象形字。学生通过看《仓颉造字的故事》,《水》《火》的汉字演变动画,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我利用“猜一猜”的环节,让学生学习利用象形字识字。我先让学生看象形字,猜一猜它表示的是什么事物?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再认识现在的方块字。这样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到的和看到的对上了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字和图的相似处。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生字的强烈愿望。掌握了识字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识字了,对于以后的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媒介,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诵读识字,快乐认读。儿歌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根据本节课的八个生字,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出儿歌:“高山藏玉石,良田种谷禾。秋日明月夜,流水伴渔火。”简单的生字,融入儿歌中,向学生提出了挑战,也让学生感受识字用到阅读中的乐趣。使学生们乐读,爱读,在读中,加深了生字的记忆,更让他们感觉到儿歌所描写的美好意境。

四、改变方式,提升素养。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记忆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综观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动画,直观感受汉字的演化过程,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看到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到现在的简化字的演变,专注认真、兴趣盎然,充分了解汉字的渊源。又通过看图识字,在图不离字,字不离图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象形字的特点,落实了看图识字的目标,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古人就是根据事物的外形样子画出文字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象形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感受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优秀文化。儿歌的编写与朗读,让识字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到生活中主动发现汉字,学习研究汉字。这样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相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仓颉造字》,《汉字的演变》历程,还是《三十六个象形字》的水墨画欣赏,都在渗透热爱祖国文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更让孩子们树立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让学生们以作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

作为低年级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序且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想象能力、积累的能力等。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练习、训练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乐此不疲,乐学其中。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同时,授课老师的语速也要调整,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语速一定要慢,给他们听清,听懂的时间,并掌握快速节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日月火教学反思篇7

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是因为它“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那被光华岛分成两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注重情感的生成。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书与形象的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去想象日月潭的美,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1、合作学习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抓住“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各学习小组学生分组学习交流,再请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教学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是在汇报学习成果时如果我能多请几名代表交流会更好。

2、学会交流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让学生想象黄昏时日月潭的美景,接着给他们欣赏几幅黄昏时的日月潭图片。让学生欣赏后进行说话训练黄昏时的日月潭怎么样?有的说:“黄昏时,日月潭变成金黄金黄的了,好像披上了一件金色的轻纱。”有的说:“黄昏的时候,金色的阳光照在湖面上,银光闪闪,美丽极了!”还有的说:“黄昏,日月潭和周围的建筑变成了金色,好像穿上了一件金色的衣服,亮晶晶的,十分动人。”随着孩子的回答,不时传来孩子们的阵阵掌声。这样的设计不但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达交流,正确运用词语。

3、重视朗读教学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指导朗读上,采用多种读书形式,如自由读、默读、指导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例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先由学生默读,理解本段内容,再让学生看课件,让学生明白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然后带着感受再读课文,逐步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再到有感情的朗读,落实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行为。在读中使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注重情境教学

在本课教学中,多次利用了图片,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充分利用好图片,把看图与朗读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语言。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日月潭的迷人之处。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老师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一理念,例如:在教学3、4自然段时,让学生小组自由读书思考,读自己喜欢的景色,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在解决疑难中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就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并为学生铺设体验成功的平台,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6、总结全文时:分层作业,既有基础部分:读(有感情地读课文)、抄(摘抄好词好句);也有课外拓展部分:查(查找有关日月潭的传说)。

7、教师的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一、给学生浓浓的“情”

记得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这句话给我极大触动,没有灵魂、没有情感的生命是可悲的;虽有灵魂然而情感麻木的生命是平庸的;只有高尚灵魂和细腻情感相结合的生命才是丰富的。所以,作为教者,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生命。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给学生最浓的“情”。

这里的“情”首先指我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我对课堂的投入之情。假若没有我的抛砖引玉,又怎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为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导入中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乘飞机旅游,听导游介绍”的场景。这个情境再现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场景,当学生进入了这个情境时,必然会激起情感,进而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他们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这里的“情”还具体指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要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所以“你觉得什么美?”是我教育的主线,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二、引学生细细地“品”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品读第一段的第三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这句话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这时,我让学生再读,读后看看图和多媒体画面,再来体会哪里美,学生就能感受到“树木茂盛”很美、“群山环

绕”很美、“许多名胜古迹”也很美。并且学生还能用动作演示的方法来理解“群山环绕”这个难点词。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教师的示范品读意在情激情中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融入文章之中,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在“品”中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能力。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还利用模具演示的方法指导读。如第二段中对日月潭名称的来历的理解,就通过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让学生真正地“活”

小语教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为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应是没有强制的活动,禁锢的要解放,潜在的要诱发,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中真正地活起来,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近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开课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小旅客去日月潭游玩,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活跃起来。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在引导。相信学生能把书读好,一次没有读出来没关系,让他们继续读,直到能读出来为止。如“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这句话,刚开始学生只觉着美,可是到底怎么美却感受不到。这时我就让学生再读,并且边读边看图体会。果然学生自己通过读、看,感受到了“湖水碧绿”很美,我及时肯定了他们的读法,并鼓励他们再读看能不能又有新的体会。于是,学生又通过自己读感受到了“很深”也说明日月潭美。就通过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读书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给他们一个结果。这种过程就是一种活。

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在这节课中努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