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2-11-10 作者:betray 教学计划

为了提高自我批评的能力,我们要认真写一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7篇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1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字里行间饱含着对五壮士的崇敬与颂扬之情。文章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他们的感人事迹所体现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突出了一个“壮”字。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1、齐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这个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2、“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

3、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

4、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

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拔,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此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图文结合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最后在全面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小标题。

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还抓住重点语句、段落,采用指名读、分组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中,采用创设情境、渗透历史资料等多种方式,努力使学生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在读中记住人物形象,激发爱国情感,积累精彩语言,达到文道统一的教学境界。

课文教学的重点在理解描写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全文写出了五壮士志壮、胆壮、言壮、行壮和气壮,通过这五壮,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文章中的语句体现了五壮士的爱国情感,通过感情朗读,可以把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我指导学生抓住五壮士的语言和行动进行感情朗读,学生能朗读出味道,感受到五壮士的精神。这样五壮士的形象得到了提升,精神得到了升华,课文的重点得到了突破。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2

每上新课,教师如果只是用抽象的语言直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方法导入,很难将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要让学生能够及时进入角色,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导入教学技巧,要善于创设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情感升华,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导入,我力求使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又观看了《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录像,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后, 学生自读课文,进入新课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是:

1、课题解得好。通过学生对课题的理解,紧紧抓住“壮”字,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线索。

2、教师的激情导入,生动形象的电影录像比较好。尤其是故事高潮,五壮士壮烈跳崖的场面,把全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五壮士那宁可死也不做敌人俘虏的英雄形象是多么令学生佩服。

不足之处:

1、揭示课题、点明中心,想法很好。但在解题的同时应在“壮”字下板书重点符号,使学生一目了然。

2、观看电影录像形象、生动,虽然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角色,但花费一定的时间,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进度。这个环节可以在课前安排观看。这样,可以提高上课效率。

3、点题后,应及时引导学生:“那么你认为文章中哪些地方突出了五壮士的英勇、壮烈?找出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样,就顺理成章的过渡到第一课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由本课导入设计反思使我想到:虽然我们已经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但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反思这节课,后来的课文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从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上,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3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安全转移,同敌人英勇奋战,最后壮烈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和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对于一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已经教过几遍了。以往教学这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课文,我总是课前深钻教材,找出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发展、高潮)——结果”,把握教材内容,然后精心设计教案:“这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提问”都设计得非常细密,甚至连“学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设计得有板有眼。教学过程中又执行得过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预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来不得一点变更,容不下一丝偏差。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点拨引导,生拉死拖地硬拽着学生往自己设计的“套儿”里钻。

今天回头看以往的教学方法发现:课堂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个性、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忽视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是学生、课堂主要的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

在轰轰烈烈实施新一轮课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读新课标,荡涤旧观念,催发新思维,形成了“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教学方式”,树立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的观念”。当我再次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老教材”时,摒弃以往的“墨守成规”、“话语霸权”,创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4

同样的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以前的教学和现在却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费力地分析着故事情节,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课堂平静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轻松地和学生在一起学习,兴致勃勃地探究着,回味着,激动着,课堂上智慧的火花四处飞溅。课后,我认真反思了这节课成功的原因:

一、首先熟备课文。它使我在课堂上前后贯通,游刃有余。课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框架,只要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完全可以随机应变,以学定教。例如,我事先并不知道学生首先会汇报“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由于我能够把握住课文的骨架,将各部分内容了然于心,因此这部分内容学生想学、愿学、乐学。

二、接着,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如教学完“跳下悬崖”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质疑、答疑后,我问:“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是五壮士喊的,为什么说“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你们能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吗?学生当“老师”,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学生”问住,于是他们互相补充,争相回答我的问题。(“五壮士的声音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壮士的声音,就是中国人民的声音”。)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三、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我再关注学生的的个性化阅读理解,通过学生的读轻而易举的悟到了五壮士通奸敌人壮烈牺牲的壮举,学生被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了,再一次一次的朗读中把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这节课我做到了四“让”: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有机会“问”;让学生能经常“议”;让学生能自由“讲”。如片断中我让学生观看课文插图后,提问“大家看了这幅图想说点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触图生情,纷纷举起了手。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既表达了心声,又张扬了学生个性。

一样的教材,不一样的教法。该片段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要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只有老师把时间、空间慷慨地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其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5

1、 注重学生读书。

这类的抗战文章,距离学生年代较长,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体会、感知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坚强不屈、面对强敌无所畏惧、面对死亡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接着小组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互读文本,这是和文本的第二次对话。接着全班汇报,这个时候学生会用到这样的句式:我最受感动的地方是——————,因为——————。我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是第三次读。接下来,对于大家都愿意读的地方,最能突出五壮士品质的段落,让学生齐读、展示读、感情朗读。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书中,就和作者产生了一种共鸣,就对五壮士多了一种理解和钦佩,就能水到渠成的体会文章的中心。

2、 课件辅助教学。

由于学生历史知识较为匮乏,所以学生对于当时的抗日战争了解不够深刻,如何让学生更深的体会当时的背景,我较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活动的过程中,我主要播放了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件的图片,配以《江河水》的音乐,很好的烘托了气氛,使学生产生了对日军的愤恨,对当时中国人民深深的同情,这样就奠定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思想基础。

在教学“英勇跳崖”这一环节的时候,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这一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感知了文本。这个时候,我用五壮士跳崖的图片,配以《国际歌》,引读最后一部分,在这样的旋律中,读着这样感人的文字,不仅仅是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到文字的美,听课人、做课人,同样有相同的感受。

不足。

注重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注重了创设情景,但是忽略了对学生个别朗读的指导。整节课上,学生激情澎湃、热血沸腾,但是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感情,老师指导不够。

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性还略显不足。应该确确实实体现以学定教,今后在这方面要多作尝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6

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是学生的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教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后,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方面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说说在这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的。

一、凭借教师示范读

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但教师范读时必须充满感情和有一定的朗读技巧,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启发和感染。这样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中,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五壮士的英勇顽强的精神后,但就是读时体现不出来五壮士的这种精神,这时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来这种精神。这无形中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语言文字就知道怎么读了。

二、指导学生抓重点词语读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使教学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朗读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完班长领战士们走上绝路这一部分时,怎样让学生读出班长的果断和坚定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这部分中的重点词语去谈自己的体会,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很快地就找到了感觉,读出了班长的斩钉截铁、坚决果断。如果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语感在自然而然当中,也就训练出来了。

由此不难看出,在教学中,凭借教师的示范朗读和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抓住句中重点词语去训练学生的朗读,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当然,训练学生朗读,增强学生语感的方法还有很多,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教学反思篇7

颜老师的职称评审课选择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有幸听了她的试讲。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紧扣,体现了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颜老师的这节课是第二课时,导入课题开门见山,直接从课文内容入手,回忆并板书文章的五个环节,前两部分内容的配乐朗读,将同学们的思绪拉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第3——5部分。

颜老师的设计体现了以情动人、以读促思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

1、 过渡语慷慨激昂,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敌人的憎恨、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如,“想到南京大屠杀,想到敌人对老百姓的罪行,怎能不叫人充满仇恨!”

“这是伟大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精神是他们舍生忘死的源泉……”

2、 多媒体手段巧妙运用,调动学生情感。

颜老师搜集大量历史资料,抗战背景的文字资料,战争图片视频资料、狼牙山五壮士电影剪辑、背景音乐资料……声与影的结合,形象地再现了那个动人心魄的战争场面,英雄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领学生热血沸腾。

3、 以读促思,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颜老师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有意识地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在学习顶峰歼敌这一个环节时让学生配上动作边读边演。整段的教学设计没有做任何繁琐的分析。这种开放灵活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让课堂充满生动和乐趣。在感受五壮士跳崖的悲壮这个难点上, 为了学生能深地体会壮士英勇跳崖的壮行,颜老师引导学生品读了对描写五壮士的神态、动作与语言的语句,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视频,使学生对五位英雄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