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10-18 作者:Mute 教学计划

如果没能将教学设计制定更全面,那后续的教学任务就很难更好地完成,写好教学设计,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着很好的作用,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8篇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古诗的内容,能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掌握诗的读法,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5个生字,通过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和用法。

4.转述练习,能清楚、准确地转述开家长会的通知内容。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掌握古诗的读法,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2.通过朗读和理解古诗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练习准确清楚地转述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初读课文,使学生对古诗内容先有一些感性认识。

1.课前在黑板上抄写好古诗。学生自己把古诗读一遍,边读边思考,试着理解每行的内容,要读准字音。

2.请个别同学在班上读,老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语气。

(1)古诗有几行?每行几个字?告诉学生这种格律的诗叫五言诗。

(2)指导五言诗的读法,一般是二、三读法,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音,声音也要拉长些。注意逗号、句号的停顿。根据古诗的内容,最后一行要读得轻一些。

(3)练读,看谁读出了古诗的韵律,然后全班齐读。

二、理解古诗的内容

1.理解题目的意思:所见的意思就是:所看到的。诗中所描写的这一情景是谁看到的呢?(作者)作者看到了谁?他在干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2.学习古诗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1)齐读古诗,想:古诗中写的是谁?(牧童)童指儿童,小孩。牧指放牧牲畜的。诗中所说的牧童,是放牛的孩子。

(2)读第一句,说说这个放牛的孩子在干什么?(骑在牛背上唱歌。)

(3)。振是振荡的意思。林樾指枝叶稠密的树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振林樾的意思。(牧童的歌声非常响亮,振荡着整个树林。)

(4)再读第一句,回答下列的几个问题:(用投影仪显示出问题)①什么地点?②人物是谁?③他在干什么?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默背第一句,想象第一句中所描述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然后让同学们背第一句,说说自己的想象。

(5)学习第二句。

齐读第二句,:欲、捕各是什么意思?(欲:想。捕:捉。)鸣蝉是什么意思?(正在叫着的知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放牛的孩子想干什么?(听到了知了的叫声,他想捉知了。)他是怎么做的呢?再读第二句,想:忽然是什么意思?(一下子、立刻)闭口立是什么意思?(闭着嘴站在那里。)看图:他跳下牛背,站在那里干什么?(他在寻找树上的知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大家观察一下他的外貌和神态,然后同桌的同学一块说说。(他穿着古代人穿的衣服,发髻高盘,光着脚丫。右手握着放牛鞭,左手的食指不自觉地摸着腮,眼睛看着树上,专心致志地在寻找着蝉的踪迹。)

听一个同学读第二句,想象这个孩子听到蝉的叫声后那一连串的动作。(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向树上望去。)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四个动作词语:停、跳、站、望。

说说这首古诗是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夏天)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樾,蝉)为什么?(樾:树阴,夏天树木的枝叶茂盛,才会有树阴。蝉:夏天才有的一种昆虫。)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3.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先读古诗后解释。)

说说振、欲、捕三个字的意思,然后做课后作业 1。

背诵古诗。个人背、齐背。

读生字卡片。

作业 :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一、检查背诵古诗。请两个同学站起来,一个背诗,一个说古诗的意思。

二、读本课的生字卡片,练习口头组词。有些同学常用古诗中和生字相邻的字组词,老师要告诉学生古诗中相邻的字很多都不是一个词,不能随便用。

三、指导书写

1.这五个字中哪几个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的字有几个?(三个:振、鸣、蝉)

2.说这这三个字怎么记。振:右边是晨字的下半部。鸣:口字旁写在田格的左上格里,鸟的第一笔写在竖虚线上,最后一笔要写大些。蝉:为什么是虫字旁?(蝉属昆虫类。)蝉是益虫还是害虫?(害虫,它吸食树木的汁液。)抄字头。

3.欲: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左右各占一半。)谷的第四笔写成点,右边的欠第三笔起笔在前两笔的相接处。抄字头。

闭:书写顺序是先外后内,部首是门字框、门的笔顺是:

四、听写。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听写,其它同学在听写本上听写。

作业 :1.写生字。2.默写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讲讲古诗的意思。

第三节

一、导语 :

今天,我们上一节说话训练课,内容是练习转述。根据同学们的理解说说什么叫转述。(把别人的话,说给另外的人。)板书:转述。今天让同学们练习的内容是:转述通知。

二、请同学们看126页:

读一读。先自己小声读,再请一个同学读,边读边想:要求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把时间、地点、内容说清楚。

2.转述要准确。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练习转述

1.默读通知内容,把通知中表示时间、地点、内容的部分画下来(3月18日下午2时,在学校礼堂召开家长会)通知的后半部分是希望和要求。

2.如果你接到这个通知,回家后怎样和爸爸妈妈说呢?老师提示:要把通知上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次序也可以打乱,但内容要说全,说清楚,不能转达错了。

先自己说一遍,然后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练习转述,要互相检查是否达到了题目的要求。

例:我们学校定在3月18日下午两点召开家长会,地点在学校礼堂。一定要准时参加,别迟到,万一有事不能去,要事先和老师说一声。

3.最后让几个同学在班上练说,大家评议。

四、巩固练习

1.老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好通知,让学生练习转述。通知内容是:为使学校门口不再发生堵塞现象,从明天开始请学生家长在离学校门口 50米外的地方接自己的孩子。希望同学们做好家长的工作。

2.先让同学们把通知的内容读明白,想一想怎样转述,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转述要准确,把内容说清楚。

3.请几个同学在班上转述,大家评议。

4.老师小结: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听到很多事情,当你用自己的话向别人学说另一个人的话时,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把内容转述清楚,说准确,既不要罗嗦,也不要漏掉内容,要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转述能力。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平静”等9个词语,根据上下问理解“若隐若现”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或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课文分段。

3、能背诵课文3、4自然段,积累语言。

4、通过同伴互助的学习,根据所学的课文,用自己的话来介绍钱江潮,发展语言。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江山的思想感情。

6、拓展阅读,初步了解对潮的一般写法;让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激起对潮文化的探究。

【教学重点】

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感悟句子的意思,感情朗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钱塘江大潮。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自学能正确地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7个生字;读写部分词语;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初步学会分段。

2、学习课文第一段,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平静”等词语的意思;了解观潮胜地的景物及江面的特点;体会人们等待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图片,通过自主选择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潮来前的观潮胜地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过盐官看过潮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钱江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钱江潮是我们海宁人的骄傲,海宁潮壮观天下无已家喻户晓。凡是去看过潮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有一个人,他也看了潮,还写下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分享他看了潮后的感受。

出示:

观潮。

读课题:

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如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2、读后交流:

指名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3、学习分段:

⑴ 课文可以怎样分段,你的理由是什么?

⑵ 学习阅读提示,明白分段的方法。

⑶ 小结方法:

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或时间顺序:早上、午后、霎时。

4、质疑:

你在读课文时,发现了什么问题?

三、学习课文,感悟特点

1、默读课文第一段:

给你留下很深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

2、交流:

⑴ 将你读了后留下很深印象的内容与同伴交流一下。

⑵ 读江面的句子,体会其特点:

宽阔、平静、横卧、笼罩、薄雾。

⑶ 读人们的句子,体会心情:

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⑷ 理解:

昂首东望

你能演示一下吗?

⑸ 自由选择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课件:

盐官的风光。

4、说话练习:

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古镇盐观迎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潮还没来,可大堤上已是人山人海,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将眼前的情况介绍给观众朋友呢?

(自由准备。)

(提示:可以利用第一段课文内容。)

5、交流:

⑴ 学生展示。

⑵ 及时评价。

6、小结:

我们在作介绍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将它变为自己的语言。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学习,留下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潮来前,江面是______人们_____。

为什么称海宁潮为“天下奇观”呢?下节课学习。

五、练习提高,拓展延伸

1、写一写生字和词语。

书写指导:

盐、昂、震

2、搜集有关潮的资料。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 提升对生活的认识, 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 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 讨论的意义

2) 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 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央视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四、讨论”的实战演练(在讨论中学会讨论):

?演练一】

组织活动,评价学生表现。明确答案。

讨论演练:在一些人气较高的中学生网络论坛,评选“班花”、“校花”的帖子颇为热闹,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学生们乐此不疲地评选各自班级、学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学校园中的这种现象?

讨论的职责:组织者——及时归纳,巧妙引导

参与者——用心倾听,坦诚交流

记录者——用心倾听,记录梗概

汇报者——归纳要点,择要陈述

1)任选一小组展开讨论,其余同学观看;

2)学生评价各成员体验角色的表现。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练二】

组织讨论活动,评价学生表现。

讨论演练:以武侠取代经典,用现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对于高中语文教材这样的“大换血”,舆论一片哗然,支持者有,担忧者有。你的意见呢?

1)全班学生分组讨论;

2)小组陈述讨论概况。

理性地参与、评价“讨论”活动,在讨论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对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组讨论时,如果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前面的发言者基本一致怎么办?当对方提出一种观点,而你不赞成时,该怎么办?小组讨论气氛沉闷,组员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有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使别人没有时间发表自己的见解,主持者该怎么办?

小组讨论中遇到意见不统一时,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汇报者发现本组意思和另一组汇报意思大致相同,请问这组汇报者该怎么办?大会交流时,某组的汇报者发现本组汇报的意思与前一组的汇报意思完全不同,请问该组汇报者该怎么办?

以抽签的方式,选择讨论话题。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六、“讨论”的总结评价

组织评奖,

依据本堂讨论课同学们的表现设立一个奖项,提出获奖者并说明理由。

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5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个栏目,有处处留心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以及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认识几种野生动物;学习修改一段话。

2.写好字右边带有撇和捺的钢笔字,掌握小诀窍。

3.读背成语和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4.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难点:

修改一段话,成语的识记,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懂得生活中处处要留心。

2.学会一些修改的方法。修改一段话。

教学过程:

处处留心

一、指导学生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小芳学到了什么?

小结:语文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练习实际谈谈体会。

二、认识动物标牌。

1. 生自己认一认。

2.抽生读。

3. 说说对几种动物的认识。

三、修改作文

1. 自读小芳写的日记,看看有哪些地方要修改?

2. 小组讨论。

3. 集体交流。

4. 共同修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写好汉字右边带有撇和捺的钢笔字

2.熟记8个成语与李峤的古诗《风》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 观察所写的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

2. 读小提示。

3. 练习书写。

二、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

2. 抽读。

3. 理解成语的意思。

4. 背诵。

5. 读《风》这首诗。

6. 体会诗中的意境。

7. 背诵。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说说曾得过谁的帮助,应怎样向她表示感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刚才有个同学悄悄地在我的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老师要感谢感谢他,谁来替老师对他表示感谢?

采访被感谢的同学: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小小的感谢会让我们感到甜蜜和温暖,让我们学会感谢吧!

二、设置不同场景练习。/article/

1.父母踏着晨钟送你上学;

2.同学为你解决了学习疑难;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第八、第十、第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教学难点:

初步领悟文中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契柯夫的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课文录音、卡片若干

板书设计:

现实:惨

凡卡

回忆:“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1、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你从凡卡回忆的这些往事感受到他在爷爷身边时生活得怎么样?(板书:回忆 快乐)

2、凡卡给爷爷写信,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凡卡希望爷爷把他带回村子里去。)凡卡为什么希望爷爷把他带回去?(板书:现实 悲惨)

3、今天,你想进一步知道什么呢?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

二、 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1、 快速读信,看看课文的哪几个小节最能反映凡卡生活的悲惨?

2、 默读第8小节,找找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标注在书上。

a、 学生交流

①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

追问:看到凡卡挨打时的惨状,请同学们想想凡卡真得做错了吗?(凡卡生活苦)。

②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

③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

b、交流后引导学生总结:凡卡吃不好,睡不好,还常常挨打,被伙计捉弄。

c、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样呢?

d、出示(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

③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向爷爷倾诉自己的不幸?(乞求)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亲爱的`爷爷,……”

③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意思?(因难过

而写不下去)

⑤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⑥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前面的四句话。

3、 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凡卡痛苦的心情),把读后的体会写在书上。

a、 交流反映凡卡悲惨生活的句子和体会。

b、 学生质疑(估计):“凡卡为什么不怕爷爷结结实实地打?”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凡卡在乡下的生活很苦,可是当学徒的生活更苦,以及凡卡失去亲人疼爱的孤独。

c、 在10和15节中选一个小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自由读、两小节各指名一人读、评读。

三、进行对比突破难点。

1、 凡卡一边写着信,一边想起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在他看来乡下生活是美好的。请同学们在读读回忆部分,想想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缩成一团儿”、“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

2、乡下生活既然很苦,为什幺在凡卡的回忆中确是那幺美好呢?(引导学生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3、板书小结:苦中乐。

4、 讨论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

四、 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1、 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

2、 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

a、 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信。

b、想象: 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以后……(说一说)

追问: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

再问:假如爷爷通过别的途径了解了凡卡的遭遇,接回了乡下,爷爷能帮助他摆脱悲惨的命运吗?

c、 是啊,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在再这样的社会,他还得在莫斯科痛苦地生活下去。

d、全班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声音轻轻的,好让凡卡甜蜜的梦多停留一会儿。)

3、 练笔(任选一题)

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如教学时间不充裕的话,就作为作业。)

五、 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掌握并会运用新词。

2.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自学课文的能力;渗透相关写作知识。

重点难点:

1.体会“军神”惊人的毅力、钢铁般的意志。

2.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情的发展变化,深入体会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勤于朗读,乐于背诵。

2.善于倾听,踊跃发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情导入

1.揭题

2.媒体出示(十大元帅图):同学们,你们看,这十位庄重威武,气宇轩昂的军人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十大元帅。他们是——(生读元帅名)。

3.指图,这位就是被德国医生尊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元帅。

媒体出示:简介刘伯承

二、初读,自主发现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比较难读?

3.组织交流,指导读好难读的句子。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军神,好响亮、好威风的称呼,为什么要称他为军神呢?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事情的?

板书:

手术前(1-10)

手术经过(11—17)

手术之后(18—26)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默读思考:

(1)划出描写沃克医生神态、情绪变化的句子,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简单批注在书上。

(2)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互相质疑。

3.小组讨论交流。

4.在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读划的相关的句子,简单说体会。

(2)解词:

审视—仔细看。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填空:课文中的“军神”是指_________,这是________对他的敬称。

2.指名朗读课文。

1、板书课题,齐读。

2、课件出示词语

伤势镇定担心职员邮局损失一声不吭汗如雨下

指名读,齐读。

3、文中的军神指的是谁?(刘伯承)是谁称刘伯承为军神的?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沃克医生称赞刘伯承的句子,并画下来,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

课件出示:“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4、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刘伯承。

二、抓中心句突破全文

1.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呢?你知道沃克医生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三、根据学生回答,导学课文

(一)导学“求治”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沃克医生开始是怎样识别刘伯承是军人的?这么重的伤势到底有多重?

3.刘伯承的“镇定”是从哪几个地方反映出来的?

平时你们生病时是怎样找医生的?再读读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的对话,这番话该怎么说呢?

4.分角色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导学“术前”部分

1.读读、想想、画画、议议。

刘伯承为什么不肯用麻药?

2.联系课前收集的关于刘伯承的资料猜想:刘伯承担心损坏脑神经只是从爱惜自己身体的角度考虑的吗?说说你的理由。

3.不用麻药意味着什么?

4.刘伯承能忍受这种难以忍受的疼痛吗?课文是怎样反映出来的?

5.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提示读出坚定的语气。

(三)导学“术中”部分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手术中刘伯承、沃克表现的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各起什么作用?

2.课堂交流:

比较句子(正面描写):

一条崭新的垫单竟被抓破了。

一条崭新的垫单被抓破了。

比较句子(侧面描写):

手术中,一向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手术中,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却双手微微发抖。

3.联系自己生病的经历,说说刘伯承忍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从对比中感悟刘伯承的“军神”形象。

5.小结

(四)导学“术后”部分

1.默读课文。

2刘伯承在手术中除了一声不吭紧紧抓住垫单外,还要求什么?

3.沃克医生听了有什么反应?

4.你觉得沃克医生可能会“失声喊”些什么内容呢? 5.沃克医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6.指导感情朗读:“做完手术……了不起的军神!”

7.震惊的沃克医生不敢相信地注视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他心中可能会怎么想呢?

8.为什么问名字时,要“关上手术室的门”?

9.画出本节中的提示语,根据提示自由朗读,注意根据提示语揣摩语意、把握语气,突出“军神”形象。

10.指导分角色朗读,表演这一段。

四、小结全课,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现在,慈祥的刘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说些什么?

2、出示诗歌,让我们把这首诗送给我们伟大的军神刘伯承吧。(学生齐诵,升华情感。)

赞军神

赫赫壮举显军神,气煞当年刮骨人。七十二刀何所惧,为有钢筋铁骨身。

3、同学们,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绝不仅仅是因为这次手术,他文武双全,戎马一生,为祖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堪称中国的----军“神”。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共和国元帅,建议大家读一读《中华名将――刘伯承》

板书设计:

2022年语文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

3、体会文章用词的确切与严密,体会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文章中所介绍的知识要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板书预设:

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什么叫冬眠?——自然现象

冬什么时候冬眠?——漫长的严冬(低温)

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列数字、举例、作比较等

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蛰时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单元提示,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提示,揭示课题。

1、学习提示的第1句话。

我们在第七册第六单元《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等课文中已学过怎样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知道要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还要想想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今天要学的这个单元的文章也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学习上有什么新要求呢?请同学们划出“学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读读说说。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冬眠》,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

(2)从课题看,你推测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板书:什么叫冬眠?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知识要点。

1、自由放声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想想词语意思,并质疑。

(1)重点正音:靴xuē窑jiào刨bào拎līn驯xùn

(2)重点字形指导:靴窑

(3)重点字义检查:

状况如故(原来)——样子和原来一样。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了。

野性难驯(使驯服)——野蛮的性情不容易驯服。

(4)质疑:生理机能?(放至深读时解释)

惊蛰时节?(二十四节气之一,3月上旬)

细刨花?洞穴?地窑?

2、再读课文,想想你从文中读懂了作者向我们介绍的哪些科学知识,请把要点记在书上。(提示:可以参照看课题时所提出来的问题来进行思考。)

3、交流,点拔:

(1)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的句式进行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要点。并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依据,并相应地指导读通读熟那些句子或段落。

(2)据生交流,师随机归纳,板书。

a、知道什么叫冬眠?指导读通第4自然段。

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雨后出彩虹,天要下雨等。)

冬眠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练说,说熟练为止。

b、知道什么时候冬眠?(冬天、三伏天都可以,关键原因是要低湿,低到7度左右。

c、冬眠的特点呢?(体温下降,生理机能减弱,每隔两三个星期醒一次,撒尿,进食。)

d、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絷时节)

(穿插理解:哪些是生理机能?减弱表现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回答课后第1题的第(1)小题:

(在文中起总起作用,引出下文。下文分:(1)什么时候冬眠;(2)冬眠的特点;

(3)什么时候结束冬眠等三部分来说这个意思的?)

2、据此给文章分段。

(1)(2)║(3)——(8)║(9)——(12)║(13)——(15)║

3、说说各段的意思;完成课作6。

四、设疑结课

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下节课重点研究。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巩固动物冬眠的知识,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复习“单元学习提示”。

1、上节课已经知道阅读科技文章时要抓住哪两个重点呢?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齐读单元提示第一句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要点?(提示:看板书回答。)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真实、准确、生动的呢?这是这节课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什么叫冬眠和动物什么时候冬眠这两个知识点介绍清楚的呢?请读读这段文字。

2、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2—4句。

(1)第2句:

a、“它”指什么?(冬眠)

b、缩句: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c、理解修饰语:

漫长的严冬,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冬眠的时间

减少精力消耗(联系第5自然段的内容理解)

d、熟读成诵。

(2)作者用了哪些词把动物冬眠的时间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动物冬眠主要原因介绍准确的呢?(引导找出并圈出“一般地说”、“但是”、“因此”。)

(3)想想这几个词语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加上“一般地说”,说明这是一般情况,下面一句用“但是”转折,提出了特殊情况:动物并不是只有在严冬才会冬眠,放进冰箱因为周围温度低了,即使是三伏天,它也会冬眠。这里用上“一般地说”,判断更加准确、严密。第二句用了“因此”,是在一面“一般地说……但是……”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4)完成课作3。

(5)小结:这里用上“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把动物冬眠时间的一般情况、特殊情况以及引起冬眠的`主要原因介绍得一清二楚。足见其用词非常准确,判断严密。

3、齐读第4自然段2-4句。

4、背诵这三句话。

三、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1、作者又是怎样把动物冬眠时的特点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

2、默读,思考: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概括后举例,多次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还采用比较的方法。)

3、填表:(课作4:先填“呼吸”和“心跳”这两格)

4、你觉得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动物冬眠时,生理机能一同减弱有什么好处呢?

(用了数字,比较准确,通过对比,能更清楚地说明生理机能的减弱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再读这一段,你觉得作者除了用列数字的方法使你感觉到知识点介绍得非常准确、形象外,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用得也很准确?

(至多……甚至……而且常常……)

6、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自读6——1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刺猬冬眠每隔两三周要醒一次,撒尿、进食和结束冬眠时间的知识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请自由读6——15自然段,继续完成课作4。

2、反馈交流第4题,看着所填写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

(1)用词准确;(2)观察仔细、认真。

3、再读6——15自然段,说说还有哪些词令你觉得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1)这小东西跟我还不熟……恐怕它也不肯让我把……测量体温。

a、“恐怕”什么意思?

b、这个词若删除,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

(“恐怕:表示一种推测,而不是事实。若删除,就表示一种事实。)

(2)走近一看,我发现从……,我断定这是它撒的尿。

a、“断定”什么意思?

b、如果把“断定”改为“想”或“知道”等词好吗?为什么?

(“想、知道”等词语意不如“断定”来得肯定。而作者这里已经十分确信是刺猬撒的尿,所以还是用“断定”确切些。

c、这里作者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即使……也……至少)

(4)它似乎对饮食比睡眠更感兴趣……。

五、朗读全文,质疑。

1、朗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再质疑、解疑。

2、再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第(3)小题:

(仔细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结:以后我们对事物感兴趣也一定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六、总结全文,小结方法。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地点、气温、样子、时间、作者的新发现等方面去概括。

2、我们还知道了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时要注意两点:(),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也要怎么做?

(把科学知识介绍清楚,还要注意琢磨用怎样的词句把科学知识介绍得更准确、生动。)

七、扩展延伸

1、“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

2、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八、课外作业

1、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2、推荐阅读:中国科技公众网新年爱护动物杂谈人类陌生的鲸鲨

乌鸦也是“右撇子”射水捕食的猎手森林里最快的舌头

夜晚出没的伞兵——北美飞鼠会“轻功”的蜥蜴

海豚爱照镜子动物也喜好音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