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5篇

时间:2022-10-15 作者:Cold-blooded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写好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学设计是一个优秀老师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5篇,感谢您的参阅。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5篇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篇1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体会锐角和钝角与直角的关系。

2、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我们先来猜一条谜语,看谁最聪明。

一物用途可真大,形似彩虹跨两岸。江河湖海有了它,行人车辆笑哈哈。引入斜拉桥的图片。

2、请同学们观察,有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3、该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4、在图片上找出其他的直角。

二、画画量量,探求新知。

1、在找直角的过程中,还发现其他的角了吗?

2、在题纸上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

3、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4、板演:画锐角和钝角。

5、在生活中,在什么物体的面上见过这些角?

三、精练育能,内化新知。

1、小游戏。

按要求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钝角、锐角、直角。同桌同学互相判断。

2、连线。

把角和他们的名称连起来。

3、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4、游戏。

用三角板摆角。

(1)、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2)、用两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钝角。

(3)、用三个三角板摆出一个锐角。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用三个三角板摆不了锐角,却可以摆出钝角,直角还有平角,在以后的数学课上,我们会进一步来研究。

专家评析: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

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现

代科技的发展,要求一个人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

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在教学“锐角和钝角”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学具,无论是引入新知、探求新知、内化新知,都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探究,合作交流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自主的学习了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让学生量一量找出图片上的直角,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除了直角之外还有一些角,为新知的学习打下伏笔,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兴趣。接着,学生找一找,画一画,量一量,独立的发现这些角与直角的关系。之后,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其他同学的意见表示同意或反对,势必引起争论,在争论的同时,明确了新知。为了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又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操作中巩固。通过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按要求摆出角,进一步明确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用三角板摆角使学生不仅巩固了本课的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以及知识海洋的广阔与无边。

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果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能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认真把握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把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工作的意义并不局限于三尺讲台,我们会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里,从一张张喜悦的笑脸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自己的价值。

沈阳市沈河区育鹏小学 高艳

沈阳市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 孙静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二、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②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使学生通过看、说、画、分、互问、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④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四、教学难点:能分辨锐角和钝角的汉字表述。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 三角板 纸卡活动角 彩纸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数学王国里的一位朋友邀请我们去他家做客,他是谁呢?(多媒体出示)

配音:嗨!小朋友们,你们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直角,今天我请你们去我家做客,不过,去之前我想考考大家,你们认识我的这位朋友吗?(多媒体)当你一眼看不出它是不是直角时怎么办?(生:请三角板帮忙)

配音:你们回答得太棒了!欢迎来我家做客。瞧!我的角兄弟们也来欢迎大家了,你们找到了吗?(出示含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漂亮房子)(学生踊跃回答,每答一个,教师鼠标指向相应位置,抽象出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你们能根据角的大小,试着给这些角分一分类吗?

(课件显示)

二、自主探究 锐角和钝角。

1、学生拿出角的卡片练习在小组内分类。

2、指名汇报分类方法。

a: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b:按照角的大小分成三类:直角、比直角小的角、比直角大的角.(师:你们觉得哪一类分法更好,为什么?)

3、比较验证直角、比直角小、比直角大。

你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的?(生到前面实物投影上演示)

4、学生具体说一说如何分?教师多媒体演示。

5、命名引题

师总结:你们真能干,把比直角大和比直角小的角都找到了。其实,比直角小的角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锐角,我们一起来叫它们的名字:“锐角、锐角”。把这种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来大家一起叫它们。今天,我们就和锐角、钝角来个亲密接触!

6、、比较

有一天,锐角、直角、钝角三兄弟为争大小吵起架来,同学们,咱们赶紧帮他们排排队吧。

三、练习

1、师生互动 巩固概念

①师: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活动角,我来说角的名称看谁摆得又快有对。②师:谁来摆个角,同学们来叫角的名称。

2、找角

①找图片中的锐角和钝角

师:大家都认识锐角和钝角了,下面请大家找一找它们藏在图中什么地方?

(课件展示:毛衣“v”字领、跳高架、双面梯、路灯、剪刀……)

学生指出锐角和钝角藏在哪里。

②找身边的角。

师:我们在图片中能找到锐角和钝角、直角,那么在我们的身边能不能找到它们俩呢?(黑板、桌子、板凳、红领巾)

师:当我们看不出红领巾的这个角是直角时,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判断。

小结:看来像这样用眼睛无法判断是什么角时,我们可以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③用身体的某些部位表示出直角、锐角和钝角。

3、画角

用不同的方法画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标出名称。

4、创造角

a、拼一拼。用多个三角板拼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b、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布置

师:角真美丽,它能创造出美丽的图案。看这一张简笔画吧,它身上有哪几类角?相信你也能用直角,锐角,钝角来创造美丽的图案,课下试试吧!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37—38页,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九中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学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直角、锐角、钝角的表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三角板一套,各种不同形状的角若干袋,卡通头饰3个。学生准备三角板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节假日,同学们一定去儿童公园玩过,谁愿意把你都玩过些什么告诉大家?(让学生充分地说。)

师:今天,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儿童公园去玩玩,好吗?

师:出示教材37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哪些不是直角吗?

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后谈话导入:你们知道吗?在数学王国里,“角氏家族”有三兄弟,我们已经认识了它们中的老二──直角。你们还想认识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吗?今天,我们比一比,看哪位小朋友最先认识它们,并和它们交上朋友!(赋抽象的角予生命,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操作体验,初步感知直角、锐角和钝角。

(1)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①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装有各种角卡的袋子,把这些角展开在桌面上,看看你能把它们分成几类?

②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生:我们分成了三类:直角三角形是一类,比直角小的分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又分为一类。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明确锐角和钝角的含义。

师:比直角小的就是直角的弟弟,比直角大的就是它的哥哥。我们来为它们分别起个名字好吗?

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引导小结: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相互讨论: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学生讨论(得出和直角比、用眼睛看等方法。)

3.体验练习:给下面的角填上正确的名字。

投影出示练习题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练习九的1、2题。

2.画一画:请你分别画出一个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游戏活动

1.折一折,比一比。

让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折出不同的角,并相互认一认是什么角?

2.摸摸、猜猜。(分小组活动)

活动规则:把一同学眼睛蒙住,另一同学用活动角掰成不同大小的角,让蒙住眼睛的同学通过用手摸后说出是什么角?其它同学当裁判。然后组内同学交换活动。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外拓展

观察你家的日常用品,看看这些物品上都有些什么角?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篇4

一、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②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使学生通过看、说、画、分、互问、互答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④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来认识锐角和钝角。

难点:分辨锐角和钝角,它们都是有无数个

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 活动角 作业纸 三角尺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①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师: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这里面藏着哪些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看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看得真仔细,谁来指出这些角藏在哪?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课件显示,去掉背景图后的大小不同的角)他们长得一样吗?你能根据他们的特点分分类吗?

2、给“角“分类。

(1)要求: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还可以怎么分?分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2)学生汇报分类方法,师标出锐角和钝角的特点。

师:同学们说得挺好,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师边讲解边标示出锐角和钝角)

(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

谁能说说锐角长什么样子?钝角呢?

3、用手势表示角(直角、锐角、钝角)

(1)师:同学们说的多好啊!为了确定同学们对新朋友的认识,我们来动手做做。来,愿意的伸出2食指,师做生学,先做一直角(你怎么证明你做的是直角),再把它变到锐角,告诉大家它的边是怎么变的?

生:我是把两条边往里靠近,就变成锐角了。

(2)他说的和你们做的是一样的吗?(生答:一样)再把它变回直角,这回就要把两边分开,回到了直角。如果再分开呢?会变成钝角。叫一生说变化过程。

4、找角

①找图片中的锐角和钝角

师:大家都认识锐角和钝角了,做角也已经难不倒我们,那么你能从这里找到角吗?(课件展示:毛衣“v”字领、跳高架、双面梯、路灯、剪刀……)

学生指出锐角和钝角藏在哪里。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②找身边的角。

师:我们在图片中能找到锐角和钝角,那么在我们的身边能不能找到它们俩呢?各小组同学找一找,互相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红领巾,校徽,等上面都有角。来看看老师找的角,好吗?你有什么发现?(课件展示:篮球架,屋子,栏杆,自行车)

5.画一画

锐角和钝角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有,说明他们的用处很大。接下来我们也来画角,只要你喜欢的角,都可以。动手吧,看谁画角技术最好,动作又快。

汇报画的是什么角,并说说你的想法?同桌互说。

6、折一折、摸一摸

(1)师折一个角,让学生闭着眼睛摸,说出角的名称,并说想法。

(2)同桌互相折角、摸角、猜角。

7、神奇的活动角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手中的活动角摆出锐角和钝角吗?引出有无数个锐角、钝角。师报学生做角举高。

7.全课总结:

安静地想一想: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怎样学的?

(2)师总结:分一分(认识了锐角和钝角)

做一做(体会直角、锐角、钝角之间的关系)

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锐角、钝角是无处不在的)

画一画(深入了解锐角、钝角的特点)

变一变(体验锐角和钝角是有无数个的)

数学知识就藏在我们身边,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就一定能找到它,不信你就去生活中找一找吧,下节课告诉老师你的收获。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篇5

1、 钝角和锐角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战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使学生通过看、说、摆、画、互问、互答、互评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理解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正确画角。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活动角。学具:活动角、尺、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概念

找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

出示有锐角、钝角、直角的漂亮房子。

师:这座漂亮房子是“角”的家。今天我们去角的家里作客。你们看!话外音:“嘿!小朋友,我是直角娃娃。你们还认识我吗?”

a:你能在房子的平面中找出直角吗?根据学生说电脑操作演示。

说说生活中哪里有直角。(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新知做好充分准备)

b:看,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热情地迎接我们来了。仔细观察,找找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姐姐,哪里的角是直角的妹妹。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直角娃娃的生活情境,在感情上贴近儿童,并让学生的在想和说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有两种角,一种比直角大,一种比直角小)

c:集体汇报。屋顶上的角是直角的姐姐,你为什么说它是直角的姐姐?

屋檐上的角是直角的妹妹。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直角的妹妹?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它们都找出来了,其实,直角的姐姐和直角的妹妹也有自己非常好听的名字。直角的姐姐叫钝角,直角的妹妹叫锐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标出拼音并齐读)。

操作实践,综合内化做角

1、老师用活动角做一个角,请学生判断。

2、 师:用桌上的纸片、活动角或你身边的任何东西做出三种角。

要求:小组合作,由小组长安排,一个做直角,一个做锐角,一个做钝角。待会儿向组长汇报。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多。

小组展示汇报。

全班展示。

2、判断角:我会认!p39练习第二题。

抢答。并问学生是怎么看出来的?强调*开的比直角大还是比直角小。比较这些角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归纳:判断一个角是什么角,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或者说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最后一个角是什么角呢?究竟谁说的对呢?像这个角,不能用眼睛很快看出来,我们可以怎么办?这是什么角?为什么?用三角板的直角帮助判断要注意什么?

(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操作,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学生探究出量角的方法。 )

3、我们来给角的三姐妹排排队。(板书)你是怎么想的?

(二)画角。回想画角的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要求: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并写上它们的名称。比一比,谁画得又多又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评价。

老师黑板上来画角,规范画法。强调先画端点,再画两条边。老师画两个,钝角请学生画。

联系实际,应用概念

电脑出示图画。直角一样,生活中可以找到许多的锐角和钝角。欣赏杭州湾大桥。(听说过杭州湾大桥吗?南起宁波慈溪,北到嘉兴市,全长 公里。建立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这是桥梁的主支撑部分。看似简单,这可是凝结了多少桥梁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设计和施工时角度不能有丝毫差错。)

p37主题图,找一找、指一指三种角,同桌之间交流。

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的锐角和钝角。

当小小设计师。设计要求:应用直角、锐角、和钝角以及所学习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先构思,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的图案最美,并给自己的画取一个好听的名字。最后展示作品,评价。

(练习的设计又把锐角和钝角放在了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角,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也让学生体验到使用数学的乐趣。)

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看看书p38~40

我们在“角”的家里作客,你有什么收获?

你的表现怎么样?

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和大家交流交流。

课后作业:p40第4题。

板书: 认识锐角和钝角

钝角 >直角 >锐角

比直角大 比直角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努力让学生在亲身初中中进行自主探索。课堂教学中,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如找角、画角、折角、剪角、评角、应用角、创造角等,使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机械的理解和记忆之上,而是经历了一个亲身体验和不断反思的认识过程,在“做数学”的活动中,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我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如让学生给角进行分类这个环节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个意图,先让学生动手分类,再经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分类的理由,学生自己不知不觉地就找到了要找的答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到后来的亲自动手实践量一量的活动中更进一步的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验证,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参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