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反思可以提升我们的自我指导能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6的口诀教学反思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1
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能背出7的乘法口诀,能应用7 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有关的乘法式题,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学生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之前,已经学习了1-6的口诀,对口诀的结构及意义都有所了解,但7的乘法口句数较多,记忆不太容易。因此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我于是对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还有的学生已经抢先背了起来。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然后指名反馈。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利用规律记忆口诀。
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成熟,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充沛的学习精力。如果教学活动机械单调,学生的感受肯定难言快乐和幸福,但如果一味追求趣味性而不注意引领他们真正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感悟数学的内在魅力,这样的教学终将成为形式上活跃、内涵上苍白的病态课堂,因此,怎样在“有趣”和“有益”的结合上做出成效来也是我倾心追求的。这堂课我采用了开放的课堂组织形式,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传递,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互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指导下的口诀记忆,有同桌、小组讨论商量,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如没有让学生谈谈哪些口诀比较难记?哪些口诀记忆比较容易?没能更好的解决记忆口诀的目的,很好的突破教学难点。又如课堂练习的设计没有体现出层次性。尽管我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也有充分考虑,作了精心的预设,但是在最后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与生活联系的练习相对较少。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2
这节课我通过列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探索总结7的乘法口诀。因为课前的学情摸底我发现大部分孩子们对7的乘法口诀已能熟记在心了。所以我主要是让学生探索发现7的乘法口诀中上下口诀之间的联系以及帮助后进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借鉴了翁老的口诀记忆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和七七四十九天,这两句朗朗上口的话让学生对78的口诀更熟悉。然后联系上下口诀的关系,能够轻轻松松地记住7的乘法口诀。这点对我启发的还是蛮大的。孩子们在课上也表现的很积极兴奋。我想课前的学情摸底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摸底,我可能会把大部分时间安排在如何编7的乘法口诀上而不是让学生联系上下口诀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前的学情摸底,能够让一节课的效率更高。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也有很多。如孩子们在自编7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应该让他们合作交流,同桌互说。这样的话,他们交流之后的记忆更深刻。而我只是让他们尝试自己写下来。毕竟这对后进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孩子们在探索上下句口诀之间的联系时,也应该让他们互相讨论一下。由于我是直接点名说一说的。这减少了大部分孩子们思考探索的机会。这点我觉得自己备课时想的比较浅。
整节课总的来说,学生对7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还是很不错的。但仍有少数学生对部分的口诀记忆有点困难。我想如果在课上能给予他们多一点的合作交流的机会,他们对口诀的记忆更深刻,掌握的也会更好。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数学上册《7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5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7的乘法口诀及求商二》的教案设计
★ 小学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 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二年级数学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 二年级《6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3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由于这是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求商的方法,我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的故事比枯燥的数学题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新课伊始,我为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并把它编成了一个小故事:大家都听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吧。(课件出示)后来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带回了一些鲜美的桃子。从而引出例题12个桃子,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呢?”你们能帮猴妈妈分分这些桃子吗?学生听到故事时,都特别兴奋,精神都高度集中了起来。
2.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算法。学生听到问题后,好奇心促使他们很快地进行思考。通过动手操作,思考,在得到结果之后,很多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将手举起来,想要将自己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在学生相互交流之后,得出为什么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原因,探索出“求商方法”。
3.多样化习题训练。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有不断地新奇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设计习题时,我设计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题目,如:“计算速度大比拼”,“谁答对了就把礼物送给谁”,“找朋友”……学生看到这些有竞争性的习题,个个都兴趣高涨,积极的举手回答,唯恐自己落在他人的后面。
通过这节课,学生既学会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我也从中学到了,数学教学一定要多花费心思,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使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充满活力。
不足之处:
1、在学习计算方法时,不细致,应揭示出看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就用那句乘法口诀求商。
2、语言上还欠锤炼。有的环节语出后欠精确,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向他人学习,使语言更具感染力。
3、注意课堂的生成。在找朋友环节,3除以3和1除以1是一对朋友。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4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1、主动探究,自编口诀。
学生已经学过了1到6的口诀,已经了解口诀的一些特点,如每句口诀的第一个字是按顺序排列的,第二个字都是一样的,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画图,再写算式,最后自编口诀。通过向全班展示,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在检验学生的口诀时渗透两个乘法算式等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速记口诀。
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引导学生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规律和生活常识来记忆。学生发现、总结出规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和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规律来记忆。
3、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
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师生、生生对口令、看谁算得快、算一算《山行》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算电子琴的白键个数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
4、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景。
教学中我充分的利用了教学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学习新知,并结合已经有的经验自己总结7的乘法口诀。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自编并熟悉乘法口诀而感到很高兴,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对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课外延伸都进行了很好的关注。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课堂上,我充分的`让学生观察、交流、合作、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的过程,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5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含义进行教学的。本课时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新课引入部分先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是怎么分苹果的?引导学生搜集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及时发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12÷3的结果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求商的方法上来。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习惯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身边的事务。比方说学生看到老师分苹果图马上就会下意识的去数出桌上有12个桃子,是三个三个一分的。学生看懂了图意,也就轻而易举的根据图意提出了“12个苹果,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几人?”的问题,为接下来的探究口诀求商方法做好了准备。
用口诀求商的算法教学部分我也事先预设了几个教学层次: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计算12÷3的方法,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出多种计算12÷3的商的方法后,进行算法优化,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共识:即采用乘法口诀求12÷4的商的办法最简便。然后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力求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用口诀求商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第(1)个问题的方法,并列出12÷3之后,分小组讨论解决“怎样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交流求商的方法。对学生想出的计算方法给予鼓励,促使学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通过了解、尝试各种不同的算法,体会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好。体现了优化算法的思想。
第(2)个分苹果问题意在使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通过设计两组有层次的口算练习,使学生体验到用口诀求商的关键在于看除数,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那么,两组题目训练下来,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比较熟练的用2-6的口诀求商的程度。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6
本节课教学9的乘法口诀。而9的乘法口诀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阶段,因此在课始我就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课的中心,这样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的一开始,我呈现了一个10×9的方格图,每行的10格中都有9颗☆,由此提出问题:1行有9颗☆,2行有几颗?3行、4行……9行呢?要求学生根据图意独立完成“几个9”连加的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让学生直接利用列表计算的过程和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填出9的乘法口诀。
接着,我安排了“试一试”作为练习题,要求学生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计算相应的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因为教材没有通过例题来教学这类算式的计算,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计算经验独立完成,这样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逐步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有了之前的做题经验,这一题学生做起来没有困难。
由于记忆9的乘法口诀有特殊规律可利用,即:是几个9的和就应比几个10少几,所以在“想想做做”的第1题中,教材组织学生再次观察例题图并借助填表探索并发现上述规律,启发学生利用这个规律帮助记忆9的乘法口诀。第2题,通过题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一句乘法口诀直接写出相关的四道乘、除法算式的得数,进一步巩固基本的计算方法。第3题,通过每组两道算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加深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巩固对一些难度较大的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第4题,是用竖式计算有关9的表内乘、除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刚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由于我在寻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花了过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而浪费过多的时间,导致设计的练习,没有全部做完。该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探索和进行适当的练习并不矛盾,但是两者都需要时间,该如何合理整合呢?我有些困惑。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7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在预习作业中安排学生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并让学生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让学生明白“口诀”在计算乘除法中的作用,为学生顺利地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也便于学生把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
教材有意识的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做花环的实际问题为素材,让学生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情境中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结合自学提纲进行小组交流学习。学习菜单:
1、观察:一共有几朵花?
2、如果每7朵扎成一个花环,可以扎几个花环?你能列式解答吗?
3、如果扎成4个花环,平均每个花环有几朵花?你能列出怎样的算式呢?
4、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从实际操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中获得启发,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利用数量关系正确的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新知,在活动中去思考、探索、发现、应用。
?补充练习》上有这样一道题,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每人分到多少个?由于题中隐含了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人?学生读题不仔细,没有看清条件明明和他的6个同学,就是一共有7人这个数学信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列出了:42÷6=7(个)。讲评时,通过要求学生仔细读题,说说把42个苹果平均分给了几个人?这7个人是怎么算出来的?通过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教育学生读题时一定要细心体会题意,多读几遍,审清题意,才能下手解决问题。
6的口诀教学反思篇8
在一个多星期的日子里,孩子们接触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从孩子们的反应来看,学习的兴趣是很浓厚的。在经历了乘法初步认识的学习,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与练习中,乘法的意义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已经随着孩子们对乘法的逐渐熟悉而突破了。在近几天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巩固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了解。发现乘法口诀很多孩子都有一些了解,还有一些孩子已经能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因此,在教学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动。 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比如5的口诀只安排了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共5句。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都教学了九句。比如5的口诀就从一五得五一直到五九四十五。但作业的内容还是基本只围绕着前5句口诀的内容进行。主要想让孩子能对口诀提前熟悉、记忆的时间更长一些。
在每一节口诀课的教学之后都会让孩子们制作口诀卡。每句乘法口诀由两部分组成,前两个数字是乘法算式的因数,习惯上把较小的因数写在前面,较大的因数写在后面。口诀的后半部分是积的部分。基于此,孩子们制作的口诀卡分为两种颜色,一种颜色用于制作口诀的因数部分,另一种颜色用于制作口诀的积的部分。便于孩子区别和使用。口诀卡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运用。
1、使用口诀的因数部分:孩子们在记忆口诀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一口气从第一句背到第九句好象很熟练、完全没问题,但如果从中任意的抽出其中的一句让孩子说得数,孩子往往要想好一会儿。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记忆口诀。就可使用口诀卡来帮忙。孩子把口诀卡的因数部分面朝下,随意的拿起一张,如果能很快说出积,说明这句口诀记忆得很熟,就放在一边;如果拿起的口诀卡,要想好一会儿才能说出积,则把它放在另一边。一直到把学过的口诀卡都说完,并按熟练程度分成两堆。这时已经很熟练的部分就不用再练习,着重练习还不熟悉的那部分。一直坚持这样的练习方法。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口诀记忆不熟的问题。
2、使用口诀的积的部分:方法同因数的使用基本相同。从结果来看因数的积的部分的使用不仅可以增进孩子对乘法口诀的记忆,而且可以对孩子今后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进行浅意识的渗透。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生活中要培养、或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与乘法有关的现象。比如:我们每天摆的筷子,都是几个2。平时就可以让孩子边摆边说,今天有几个人吃饭,筷子的数量是几个2。还有每幢楼房有6层,有这样的几幢,就是几个6;每个单元可以住几家人,几个单元住的户数就是几个几;还比如说,一只小猫有4条腿,3只小猫的腿的只数就是3个4等等。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引导孩子观察这些现象,不但有助于孩子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观察这些生活现象培养孩子解决与乘法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长期坚持培养孩子用思考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对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相信会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