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通用7篇

时间:2022-12-16 作者:Indulgence 教学计划

教学设计写的好也是对我们教学生涯很有帮助的,在写教学设计中,老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一定都有所提升,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通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通用7篇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家的房子要扒了,老师想买个面积大一点的房子,现在老师有两套房子的平面设计图,你能帮老师选择买那套房子吗?看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出示投影)

二.探究新知、

1、计算

师:下面就请你们来当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课前我们已测量出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请你们把教室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你的白纸上,并完成表格。

师:在画之前,先看清楚要求。(课件显示):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

(3)在下表中填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2、展示交流

你这样想?怎样画?请告诉大家。(学生展示交流)

谁有不同的想法、画法?(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的意见)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学生思维互相碰撞,提高认识。另外,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3、评析感受感受比例尺的价值

他们画得像吗?

(指画得像的图片)问: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

请想一想,说一说。明确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是一定的,画出的平面图才逼真。

(设计意图:思考图形画得象不象?为什么?产生认知矛盾,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4、揭示概念

象这样,在绘制平面图时,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叫做这副图的比例尺。

投影出示比例尺的概念。

5、总结求比例尺时的注意事项

(1)求你所画那副图的比例尺

(2)求老师所买那套房子的实际面积

三、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片断的训练,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作业。中的两个勺子的不同意思,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片断,“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关词语。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船长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船长》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文中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他的灵魂是伟大的?)

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震荡 调遣 大副 井然有序

威严 履行 深渊 忠于职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哭泣 机械 灵魂 争执 控制

调遣 呼号 斗殴 克莱芒 可怖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哭泣:小声地哭。

调遣:调派,差遣。

威严:威武而又严肃的样子。

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肇祸:闯祸。

大副:船长的主要助手,驾驶工作的负责人。

深渊:很深的水。

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4.默读课文,按提纲“遇险一自救一牺牲”给全文分段。

讨论:第一段(第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28自然段)

三、作业

1.生字描红、临写,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 自救 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2)交流讨论:“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 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小组交流,讨论。(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指名读。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四、巩固练习

1.分角色感情朗读全文。提问: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哈尔威船长的?从中你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哪些品质?举例说明。从行动和语言上来描写的,我们今后在写作中要学习这种写法。

2.看板书总结。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遇险的万分紧急的时刻,巍然屹立在船长的岗位上,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着救援工作,果断地下达了一个又一个命令,使船上60人脱险,他自己却以身殉职,英勇牺牲。课文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板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3、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齐背   指名学生背

五、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

[船长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

一、 背诵课外选编的四字词。

二、 阅读练习。

三、 看图作文。

教学重点:

看清图意,推前想后。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回忆诗歌,背诵。

1、 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 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四字词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 统计,评选最优秀的四字词背诵者。

二、 背诵四字词。

1、 听教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四字词的规律。

2、 学生齐读。

3、 教师讲述反义的四字词的特点。

4、 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5、 检查。

三、 默写四字词。

第二课时

一、 师生以环保为话题讨论珍稀动植物。

1、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珍稀动植物?

2、 为什么要保护珍稀动植物?讲解生物链。

3、 珍稀动植物的处境。

二、 阅读短文《画龙点睛》。

1、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 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 解释植物熊猫,引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繁衍的近义词是什么?

2) 说说为银杉保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担心 火灾 威胁 国宝

3、 为什么买了保险后就能起到保护银杉的作用?你还有其他的办法保护银杉吗?

4、 学生自由讨论保护其他珍稀动物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 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二、 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 分析图意。

1、 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 析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物或景物。

我最钦佩的一种行为和我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3、 哪些是非写不可的?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 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 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 学生拟题纲(段落式提纲)。

五、 构思五分钟后开始写作,教师巡视。

第四课时

讲评作文。

从图意的表达。故事的完整、句子的表达三个方面重点分析。

?本单元复习四课时:听写生字词、四字词,讲解同步训练,设计自主练习,默写古诗三首。】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4

主备人:郑建彬

一、单元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就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长征组歌》用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场面,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陆定一的《老山界》一文,以细腻、生动的笔法描述了红军翻越长征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草》借一个普通战士的视角塑造了周恩来的光辉形象。

?长征》则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反映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种种经历,展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2、了解不同样式的作品表现同一题材内容的一般方法,感受红军指战员的高大形象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3、记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句。

4、学习理清一件事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5、学习当节目主持人,做到有信心,有口才,有连缀语,有服务意识。

三、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课文《七律  长征》                    (1课时)

课文《长征组歌》两首                  (1课时)

课文《老山界》                        (2课时)

课文《草》                            (2课时)

课文《长征》节选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音:逶迤   岷mín山   难 nán 困难,难能可贵    横 héng 横竖

nàn 苦难,难兄难弟       hèng 蛮横

更 gèng更加       蒙méng  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          mēng  蒙骗,欺上蒙下

měng   内蒙古

磅 páng磅礴       尽  jǐn尽管

bàng磅秤           jìn尽心

形:崖  悬崖          岷  岷山      逶   逶迤

涯  天涯          泯  泯灭      诿   推诿

睚  睚眦必报                    萎   萎缩

义:逶迤   磅礴   走泥丸   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两首》--歌词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3.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五.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六.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七.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八. 作业:

1. 词语积累

2. 预习“诵读欣赏”: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如:作者是何许人;诗中化用的诗句(“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望断南飞雁”“梅花漫天”“北国风光”等),分别出自毛泽东的哪一首诗词。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总复习)]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3、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 小组内进行交流.

3、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5、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5、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6、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1、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6

6、开国大典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教案设计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三、作业

1、背诵6~8节。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教案设计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作业设计:

1、根据词语的意思,用“       ”画出正确的字

(竟 竞)争 (宣 宜)读 (再 在)现

(连 联)欢  事(绩 迹)  (捡 检)阅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四( )八方 ( )山倒海 水到( )成        长( )内外 大江( )北   五( )六色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典:①标准,法则; 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③典礼。

1).雷锋永远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 )

2).开国大典的每一声炮响,全场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3).我知道“将相和”这个典故的来历。        ( )

融:①融化;②融合;③流通。

4).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 )

5).冰雪消融,春回大地。                         ( )

6).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反义词。

1).我们的语文老师讲课很幽默,本来很抽象的道理,经他一讲就显得具体了。( )-( )

2).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决不能浪费。( )-( )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

[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比较,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读背名人名言,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言的习惯。

3. 喜欢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 搜集对联,阅读对联,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感兴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温故知新

1. 读句子,比较。

2. 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3. 总结拓展练习。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 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 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综合性学习“搜集对联话说对联”

1. 介绍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词语相对,内容相关,语言鲜明简练,声调优美和谐。)

2. 说说对联经常挂在哪些地方。

3. 对联有什么作用呢?

4. 把自己搜集的对联进行分类。(如:景色类……节庆类……)

5.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 挑选几副贴在教室里。

五、习作百花园

1. 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 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既可整理故事,又可自编故事。激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

3.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

4. 学生自主进行书面表达,鼓励创新。

5. 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6. 自我修改完善。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内涵,唐朝的汪伦就用妙语与大诗人李白结下了深情。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自己读读《妙语结深情》这篇文章。

2. 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汪伦说的话,然后联系第2段的有关语句感受汪伦用语的巧妙。

3. 再读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可先勾画,再摘抄,最后背诵。

参考资料

☆“语海拾贝”中的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多采用民间口语。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作家。一生共写剧本五十多部、小说五部和其他著作多种。著名剧本有《华伦夫人的职业》、 《人与超人》、 《苹果车》等。

[积累与运用(六)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