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2-12-07 作者:Brave 教学计划

我们写好教学反思之后,可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反思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李时珍》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李时珍》教学反思5篇

《李时珍》教学反思篇1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一篇人物故事,描写的是一个他们察访药材的一个小镜头。从这个小小的镜头体会李时珍为修好《本草》不怕吃苦、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我主抓三点:一是古寺的破败,二是在古寺和徒弟的谈话,我抓住李时珍夜宿古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编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三是以身试药。因此,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紧扣“苦”字,对课文进行有效地整合。文章写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白天一直在察访药材,错过了客店;写古寺非常破败;写李时珍在古寺里吃得差;充分体会他“衣食住行”之苦,文中没有描写衣之苦,设计了让学生想象会遇到那些苦,然后继续拓展还会有那些苦,体会李时珍生活的艰辛。

二、通过古寺的谈话体会李时珍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并通过长年累月再次体会他们的辛苦,通过“笑”字体会他们以苦作乐的精神。

三、通过鸡肠草和鹅肠草的学习理解端详,指名表演,感受李时珍严谨认真的精神,并采访学生说说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答“为了万民得福……”再次升华中心。

本片课文还涉及一个知识点,就是文中穿插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所以一上课我就出示了课文最后一段“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配上西北风的音乐,让学生读一读,说说感觉,谈谈体会。大家都感受到了阴森恐怖。在课文讲完后再次出示这段话,说说为什么在这阴森的环境下,李时珍却心似一轮圆月?体会他为编写本草纲目忘记了害怕,忘记了休息,因心中只有本草纲目,只想着一心为民。再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段话没有写李时珍,去体会到这么多,说说环境描写的好处?总结出:能渲染气氛,更加突出主题。在文中找找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环境描写,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也能恰当的运用。

这节课把重点的、有语文价值的归纳出来讲,其他的不多讲,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主动性很高,实现了有效教学。

本课教学能让我有所长进,有所收获,很感谢广源老师认真、耐心的指导。再次说声谢谢!

《李时珍》教学反思篇2

星期三,我上了《李时珍》一课,整堂课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缺少一种味道,少了一份激情,一种个性!

李时珍的伟大表现在他有一部伟大的巨著《本草纲目》,还表现在有一个伟大的编书历程。这些只能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我想这就是我刚才觉得缺少一种味道的原因所在。

如:在解决李时珍在编书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这一问题时,我说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当学生说出令他感受最深的语句时,应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里令你特别感动?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通过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我却没有把说的'机会、读的机会留给学生,忽略了他们的独特感受。

上完这堂课,我不觉产生了以下几点感触:

1、阅读课教学重点是什么?阅读教学之所以称之为阅读教学,其原因在于一个“读”字,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 “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朱作仁先生也认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了。我想我的这节课就属于读不到位吧。可见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涵。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课上把书读顺、读好,从小养成正确的读书习惯,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教学中,教师应重在读的训练,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帮助学生解读文本,选择读的方式,制定读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读的过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小学阅读教学应倡导什么?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应将人文教育融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寓教于乐、寓教于嬉、化静为动、教与学统一。要防止从知识本位、教师主宰的极端走向情感本位、学生主宰的另一个极端。既不能以牺牲认知目标为代价来换取认知目标的达成,更不能以牺牲认知目标为代价来换取情感目标的达成。我们阅读教学应努力做到人文性地读,达到情知交融的境界,使学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清。第二、我们的阅读教学要返朴归真,要努力做到“活”与“实”的统一。在活的形式中要有实的内容,达到形式活泼,内容充实,过程朴实,训练扎实,教学时在吟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去阅读感悟,活化语文学习,做到活中有方向,活中求实效,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活”。

我觉得我们对新课标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并没有领悟其精要,我们的语文课程改革任重而到远。

《李时珍》教学反思篇3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重难点是引领学生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认真的踏实作风。

文章分别从三部分入手来体会李时珍严谨认真,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由于课前让学生查找了李时珍的资料。在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很到位。

第一部分:因为一直忙于采集草药、寻访百姓,错过了客店,只好住在破败的古寺中,体现了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学生们在初读课文时一下就能抓住关键词语“灰尘”、“青苔”、“蜘蛛网”体会到古寺的破败,再次品读课文时,学生就能再次的从文字中寻求到文字的魅力,还未等我的提醒,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的要发表自己的新发现的“老师,我觉得‘到处、长满、厚厚’这些形容词更能看得出古寺的破败。”教学到这时,我就感觉到对于四年级这样课文深层的理解,孩子们已经开始慢慢得走上了轨道,而且走的还是顺利的。

古寺非常破败、李时珍师徒俩不计较,啃干粮也不在乎,最重要的是修订好《本草纲目》,体现了李时珍为民造福,学生抓住师徒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一字一读一品中告诉了我,他们已经走进了那个为民造福的李时珍。

深夜了,李时珍不顾劳累,借着月光在认真地记录白天的寻访收获,为了记载准确,不怕风险,亲自品尝草药。学习这一部分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告诉我什么?”我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让他们充分的读课文,自主学习,同时要抓住语言文字来感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谈谈,充分给予时间来让学生之间有一个更好的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的是告诉我了解到了有关中药的作用,有的是说当医生真不容易,而更多的孩子能够抓住课文中心体会到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受累严谨认真,为民造福这一中心。

文章虽然是三部分,但是紧随中心来刻画人物,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表现李时珍的高贵品质。在教学时紧抓中心,细细品悟,和孩子们一起受了洗礼。

《李时珍》教学反思篇4

教学反思:

一、朗读,感悟“苦”

语文的生命是读出来,没有了读,语文实际上就是不动的文字。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越读越深入。如在读“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一段话时,我紧抓一个“笑”字,进行多角度点拨,学生每读完这段话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感受,随着阅读的深入,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做主角,这样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像这样的品读在教学中有多处,我深深觉得,学生在朗读中的体验逐渐加深,感情变得丰富起来,对人物及情感的把握越来越准确。

二、想象,诉说“苦”

在学生体会了喝山泉、啃干粮已经很苦后,练习填空,让学生发挥想像,a、这天忙着赶路,又一次错过了的客店,他们只能在路旁的雨棚里过夜了,他想:……b、满眼寒霜,冷月还在天上,李时珍这时候又起早赶路了,他想:……c、岁月不饶人,50岁了,天天和水啃干粮,李时珍的胃病又犯了,生生的疼,他想:……d、已经在外好几个月了,中秋月明,李时珍不禁思念起深爱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他想:……李时珍的高大形象就在心目中树立起来了。

三、讨论,体会“苦”

在第二课时设计中,我紧扣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抓住了三个关键问题展开课文,1、李时珍为什么要投宿在古寺? 2、李时珍夜宿的古寺是怎么样的?3、李时珍在古寺中做了哪些事?在让学生分别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有关词句,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李时珍的生活做了对比,使学生体会到李时珍吃这么多苦是为了万民得福这个崇高的理想。

另外,在对文章中多处景色描写在教学中显现的略轻些,如在处理时13节时,可引导学生对这处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加以引导、探究。这样教学过程不留遗憾,却又理解了文本。

《李时珍》教学反思篇5

?李时珍》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的事。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受到李时珍刻苦钻研、勤于实践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精神,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愿望和积极性;同时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教学本课时,针对以上重点,我主要抓住了以下两点。

(1)、抓住主要事件,理清文章顺序。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了解叙述的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记叙事情的方法。”个人以为,李时珍这篇课文记叙顺序阴晦,不但学生不能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就是教师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书建议认为“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为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而两部分合起来却为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不无道理。然而“立志学医”的叙述顺序是:李时珍的“父亲不愿让他学医--他立志学医--留心学习并有成效--父亲同意他学医”。从父亲不愿让他学医到同意他学医,这是事情的开始和结果,作者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的`(这是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叙述文章的);而他编写《本草纲目》一事,是从他“为病人着想--决心编书--编书成功”。

整个事件虽然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然而却是从李时珍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个人以为两部分叙述角度的转换,不利于孩子们学习围绕中心选材按一定顺序叙述的方法。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只指导孩子们抓住“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两件事理清了作者叙述的顺序: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两件事的小顺序只字未提。

(2)、抓住两个“伟大”,进行辐射教学。教学本课时,围绕课文开头与结尾两个自然段中出现的“伟大”一词,我采取了辐射教学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

生:自读课文。(同学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作者是围绕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根据课下的预习,谁来说说“伟大”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出色;非常了不起;不同一般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伟大”包括很多方面的意思,有品格崇高;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敬仰佩服的等等。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立志学医”和“编写《本草纲目》两部分,边读边用笔画出:这两部分的哪些地方写出了李时珍的“伟大”?画完以后,同桌讨论一下。

生: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生:他看到医生能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就从小立下志愿,要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

师:你真会读书!这里写了李时珍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决心和为穷人看病的志向,从而看出李时珍的品质伟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话,体会一下李时珍想穷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的善良品质。

生:读书。

师:本文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李时珍“伟大”?

生: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从这里能看出李时珍的善良和他的志向。

师:你说的真好!从这段话中我们看出李时珍不但心地善良,时刻为病人着想,而且有远大的志向--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发现了药物书有错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算编这部药物书的呢?

生: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

师:同学们的思考让老师吃惊。从这些地方能看出李时珍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生:做事认真,不马虎,给人治病和研究药物不马虎。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本文还能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李时珍的“伟大”?

生: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判断药性和药效。

师:你们真会发现!这是从行动方面写李时珍的伟大。下面,我再找同学读一遍这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这部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李时珍行动的“伟大”?

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画。讨论:四个方面。

师:下面咱们采取接读方式,仔细体会李时珍的毅力和行动的“伟大”之处:师读第一句话,其他同学读后四句话。男女展开朗读比赛。

师:课件出示:几年以后,他回到蕲春老家,开始...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体会“整整”、“终于”、“著名”的含义和用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自然段。文章说《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书上是怎能样具体描写这部书的“伟大”的?

生:有一百多万字(字数多),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记载草药多),每一种都有插图(很繁琐,劳累),被译成了好多国家的文字(价值高)。

师:这里的“伟大”是什么意思?

生:字数多,记载草药多,很繁琐,劳累,价值高等。

师:也就是“规模宏大,有价值。”这和第一段中说“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中的“伟大”一样吗?

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两个“伟大”的不同。既明白了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意思不同,又吃透了文章的内容,同时理解了李时珍的高尚品质,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