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从军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3-01-05 作者:couple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学实践分析的一种书面表达,想要今后的教学成果有显著地提高,我们就要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木兰从军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5篇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篇1

本课为《木兰从军》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品读课文,在阅读和体悟中感受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战功赫赫的英雄形象。能在情境中展开合理想象,用几句话写出木兰说服家人的话。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读出感受。

这样的历史故事,似乎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如何架设文本与学生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呢?

一、丰富朗读形式,注重朗读指导

教学中以读为主,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如自由读、默读、男女生读。

分组读、配乐读,想象读等,教师以评价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我好像看到了木兰英姿飒爽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木兰保家卫国的急切心情!”以评促读,读中加深感悟。

二、抓住重点词语,走进人物内心

抓住重点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如“焦急万分”一词的学习。先是读第二小节,找一找朝廷下达征兵文书后,木兰的心情怎么样?说说自己对“焦急万分”的理解,读好词语后联系生活“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可能也会有焦急万分的时候,愿意说给大家听听吗?”联系课文“木兰又为什么会‘焦急万分’?”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介绍背景,进入情境,想象说话,体会面临家忧时,木兰焦急万分;面临国忧时,木兰更加焦急万分。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木兰一次比一次焦急的心情。并进行了适度拓展,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三、采用角色体验,说话写话结合

“如果你就是花木兰,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集体交流后相机请学生补充电视上了解到的战争场面。“木兰也知道战争的危险,但是她为了保卫国家、保护家人,毅然做出了一个决定——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当木兰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一开始同意了吗?你们现在就是木兰的家人,你们为什么不同意木兰从军?”学生从多角度换位思考,从家人的角度说出了自己对木兰从军的担忧之情。“自古以来,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子的力气没有男子大。”“要是木兰被发现是女子,就是犯了欺君之罪,要满门抄斩啊!”“一旦上了战场,就可能战死,再也回不来了!”“家人非常担心木兰的安危,百般劝阻,如果你就是花木兰,你会怎样说服家人呢?”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父亲,您年老多病,恐怕连骏马都跨不上去。弟弟小,连枪都拿不动。我去最合适。”“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情况很紧急,我自小习武,身强力壮,就让我去吧!”“我会女扮男装,不会让人发现我是女子的!”与人物心灵对话,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英雄形象。

阅读教学中的写话受教学时间限制,指导的实效性还不够明显。如何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修改或指导,使每位学生写话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是今后研究这类课型模式时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篇2

?木兰从军》是苏教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诗》改编,通过描写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胜利归来的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女英雄形象,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但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如何让学生通过故事中三件小事的简述,感悟到花木兰的优秀品质?为此我第一课时采用了动画激趣导入——观看《花木兰》。孩子由动画内容对花木兰有了了解,那么再通过文章的三段了解木兰的品质这个难点及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节简介人物,为下文铺垫——英雄?女英雄?为什么称她为女英雄?然后学习重点段第二节。了解花木兰为国为家分忧,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成为女英雄埋下伏笔。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说一说木兰从军的原因;接着简单介绍时代背景,引出第一第二句的朗读,来体会木兰“焦急万分”的心情。接着提出“木兰为何焦急万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明白木兰的“父病弟小,难以出征”的家愁,以及“北方经常发生战争”的国忧,其中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经常”“紧急”等词语,让学生领悟出木兰是一个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女英雄,照应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介绍。

接着,出示木兰的决心,并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一个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师生共同表演,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节她遇到的苦与难,指导孩子抓住动词“披”“跨”“渡”“过”想象路途中有哪些困难?她的勇敢无畏也就体现出来。那么得到赫赫战功会遇到什么事情?孩子也就轻松解决了。但是第四节的学习由于前面拓展想象的时间没有控制好,后面没有讲完,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以后要在时间安排上注意点。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篇3

一个尴尬的局面至今让我感到愧疚。不过这种尴尬也促我去思考,使我有所得。

全校举办的一轮听课开始了,今天该听我的课了,此时的我心里一直在想:一定要上好这节课,作为课改一年半的我要在老师和领导面前好好表现。这节课我讲的是《木兰从军》,开始上课了,我向同学们提出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等问题,孩子们答得非常好,兴趣逐渐浓厚起来,开始学习课文了,我按照我预先设计好自以为新颖的思路,对学生们说:“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段,然后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怎样用一幅画展示给同学们。”他们读了一会之后,我开始提问,让他们做造型,第一自然段还能有学生摆出拉弓射箭的样子,而第二自然段就出现了尴尬局面,无论我怎样启发,他们就是没人来做,学生就是不配合,一反平时讲课的局面,我虽然反复的启发,可学生就是做不出来,这时我的头有点发大,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勉强按自然段做了几个姿势,这一节课就在无助中过去了。课下我带着羞愧陷入了沉思,回想着课上的情形,在心里多次问自己,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那种局面呢?在“快乐语文”网站上我看了《让我们千百次追问:什么是好课?》这篇文章,让我眼前一亮,我静下心来回想以前教过的较为成功的课与文章中的观点进行比较,最后我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学生不配合不参与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为什么不感兴趣呢?教师没有真正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他们不能做到。我在讲课前只考虑了文章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较远,要让学生理解,必须要创设一种情境,拉近古今距离,然而我却忽视了这些7岁孩子的特点。作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不适合于这些学生,脱离了现实,这种做法也就好比让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说话走路一样。《什么是好课》中崔教授说的“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真是说到我心里去了。我觉得每节课有每节课的特点和标准,学生也不相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自己的个性及学生的特点去备课。激发学生兴趣并不一定是把课堂氛围搞得热热闹闹,而应讲究程序和策略,尊重学生,追求学生语言的活、思维的活、学习的活。教师确定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当然目标不能太高或太低,提提脚能够到,凭真功夫去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学有所获就可以了。

我带着自己的感受又重讲了《木兰从军》。这一次我采用了想象、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然后从中选出喜欢的部分或是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表演给同学们。这一次他们如鱼得水,热情极高,个个积极参与活动,争先恐后去表演、朗读,同时我用那另人陶醉的语调引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真可谓有一种“暂忘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备课得法,课上能迅速进入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浪费学生的时间,要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成绩。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篇4

在常规教学中,我们都是教完课文后,简单介绍一下《木兰诗》,由于考虑到诗比较长,难度较大,所以很少让学生接触原诗。但是翟老师的这节课,却巧妙地将原诗中的部分诗句节选出来,与文本内容相融合,进行对比教学,这样处理教材,个性鲜明、令人眼前一亮。

一、有机整合,凸显主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更决定于教师对文本理解的视野与深度。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充分挖掘原诗中能够凸显文本主题的元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验、探究、感悟。在片段一中,教者将课文第二自然段一句话“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与原诗中一、二两句进行比较阅读,抓住“叹息”一词,细细感悟,从而体会到“叹息”背后的一颗为国为家的忠诚之心,凸显了文本的主题。片段二的教学中,教者把木兰放在战争结束、凯旋而归这一背景之下,让学生揣度此时此刻木兰的所思所想,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教者再次引用了《木兰诗》中的两句,通过读、议,更加体现出木兰的赤子之心。课文与原诗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对文本意义进行主题性概念的构建。

二、亲近原著,诵读经典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增加阅读量。”“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比较阅读,能使学生感受到原著的语言风貌,引导学生主动走近原著、亲近原著。在文质兼美、形神俱胜的原著诵读中,学生不仅对古代女英雄花木兰有了更加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感受到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我以为,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断挖掘与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我们的学生会获益无穷。

木兰从军教学反思篇5

?木兰从军》这是一篇历史传说故事,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故事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第二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的英雄形象,第三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形象,第四自然段为一部分,引领学生感受木兰文静俊美的英雄形象,从而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感知花木兰是一位不同平常的女英雄。

课文语言精练,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学生想象的“空白”。教学时利用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既能更深入地理解木兰的品质,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父亲、母亲、弟弟的。进行这个拓展性训练我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文本深入揣摩花木兰的心理活动,感悟她为国为家,敢于自我牺牲的可贵之处。这时再让学生想象、表演木兰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的。这个拓展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第三自然段的一连串动词短语浓缩了木兰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的艰辛,然后继续出填空题让学生做一做:木兰告别了亲人,敌情, 敌计,敌将。让学生填一填,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填合适的动词,从而也能更好理解木兰的英勇善战。再次,让学生想象当将士们看到一身女装的木兰会想些什么,学生说的头头是道,也更加钦佩这位女英雄。这时引导学生去读,让学生通过读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这样通过在一系列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最后,通过回顾朗读让学生在整体回顾中对木兰的英雄形象和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