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教学反思通用8篇

时间:2023-01-14 作者:Youaremine 教学计划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来快速提升教学能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所写的教学反思才能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19教学反思通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9教学反思通用8篇

19教学反思篇1

教材分析:

乐曲形象鲜明、情绪欢快、明朗,特别是表现小闹钟节奏的音型非常突出。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这种偶而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开始是给小闹钟上弦的声音,使人一下就明白了乐曲要表现的内容。接着梆子模拟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节奏声,出现了欢快、诙谐的第一主题,装饰音和切分音的运用使乐曲显得更加轻快、活泼。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更增添了乐曲活泼的情绪,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旋律及插部音乐,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3.能够用打击乐器伴奏、用自编的动作表现乐曲,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表现力和创造力。

4. 德育渗透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闹钟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各种活动深入理解音乐结构并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教学准备:

打击乐器、小闹钟图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律动、感受音乐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一段有趣的音乐。

1.师生聆听音乐,有规律进行声势活动。

2.教师鼓励学生并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3.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钟表的种类。

4.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知道小闹钟的两种特效音“嘀哒、铃”。

5.用弹舌模仿小闹钟嘀哒走路的声音、在主题音乐背景下进行。

二、游戏:记忆主题

师:同学们扮演的小闹钟走的真带劲,请大家看看老师也带来了小闹钟。

?数格子》游戏

1.格子中没有小闹钟的就表示空拍,出现小闹钟的格子用手拍一下。

2.通过多种演奏方式,使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能配合主题音乐进行演奏。

3.学唱主题音乐。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

4.师生交换进行模唱和伴奏,牢固记忆主题音乐。

师:我们刚刚唱到的是小闹钟走路的音乐,是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所创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1.播放完整的音乐,学生分辨主题旋律出现几次。

2.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出现了3次,教师演唱歌谣:小闹钟它真调皮,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小闹钟它真可爱,铃铃铃铃铃铃铃。

3.师生共同演唱歌谣,教师指挥,注意休止符休止时间的指导。

4.师生边走边唱。

三、激发兴趣、获求新知

师:小闹钟每天一刻不停的走啊走!时间长了,他太累了,生病走不动了。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进入角色。

2.感受第一插部悠扬、舒展起伏的音乐特性。

3.用身体动作表现卧床不起的、生病的小闹钟。

师:生病的小闹钟到了钟表修理店,技术高超的老爷爷很快把它修好了。

1.学生用心聆听音乐。

2.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4.再次聆听第二插部。(闹铃响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学生配合音乐摇响8次铃铛,教师语言配合:“起床起床快起床”。

6.随着音乐师生分角色扮演小闹钟和小主人进行情境教学。

四、知识拓展、表现乐曲

师:我们再一次完整的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老师这里准备了几张卡片,谁最先听出是哪段音乐,就请他到前面的卡片中选择与这段音乐相对应的图片卡,贴到黑板上。

1.聆听完整音乐。

2.学生聆听后选图片卡并粘贴到黑板上。

3.看图片直观感受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4.知识能力拓展:

介绍聆听作曲家安德森其他代表作品《打字机》和《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主题片段。

5.师生伴随音乐结束课程。

教学反思

结合现场教学部分,应该说整节课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教师能引领孩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在娱乐中养成良好的欣赏倾听习惯,设计时做到了让孩子能学,会学,愿意学,坚持学。看到孩子们高兴的表现,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快乐。不足:1课堂刚开始时,教师过于紧张,课堂气氛不是很好。2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还需加强,要关注每个孩子。3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有时就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其余孩子会有些失落。

19教学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 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19教学反思篇3

教学《看电视》时,我让孩子们看课文插图,随机提问:“图上画了谁?”不少孩子的回答爆出“明明”这两个字眼。我听得有点雾水,片刻反应过来。原来文本里有这样一句话:爸爸明明是个足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它给孩子们造成了误解。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提“我”的`。于是泾渭分明,课堂上出现“明明”派与“我”派。我便向正确答案持有者——“我”派成员提问:“你为什么说‘明明’不是名字?”答案既显力度又显深度,可谓精彩纷呈:(生1)如果“明明”|是名字,课文里会说“爸爸和明明”;(生2)这里的“明明”的意思是“本来”;(生3)“我”都不知道为啥换成京剧,所以换频道的人就只是爸爸,没有“明明”……“明明”派成员全军覆没,因为他们恍然大悟的表情“出卖”了他们的心。

备课时,我忽略了这个“明明”,因此乍听课文中小主人“我”变成“明明”很惊讶。殊不知一年级的小嫩娃阅读能力有限,对某些句子的理解产生偏差再所难免。我站在成人角度想当然,却产生了应该需要避免的失误。往后,我得注意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去解读教材,思孩子们之可能所想,继而真正服务于学生,让教师、文本、学生展开更有效的对话。幸亏这次能亡羊补牢,可是引以为鉴,下不为例才是最重要的,毕竟风云万变,亡羊补牢并非都能成。

19教学反思篇4

这是一堂气氛极其活跃的语文识字课 , 这是一堂充分挖掘学生想象力的语文课 , 学生们争先恐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植树的季节》第一课时。本课中生字 17 个,而且笔画繁杂比较难记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自学后的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没有像以往一样把每个字是怎么认识的告诉给大家,而是把自己记字的好办法与同学们交流,有这样几名同学的发言使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概括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李峥赫同学说:“我是这样记‘漉'字的,小鹿在雨中奔跑把身子浇得湿漉漉的,” 多美的一个句子,给‘漉'字赋予了生命同时也把知识教给了大家,叶帅同学这样记‘捆'字,“人用绳子把木头捆起来需要手,”说得简单明白,而且解释了每个部首的意思。在我们大人看来‘葱'没有什么特别记的好方法,可范书铭同学却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说出了自己的记字方法,他告诉大家:“我们在吃葱时心里会觉得‘忽然'一辣,所以葱字下面是‘忽'字。”多么富有童真的想象,可它带给孩子们的却是永远的记忆。

看着孩子们高高举起的小手,看着他们得意洋洋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那种幸福感和成就感早已写在了每个孩子的脸上,这样的成功哪里去找?

19教学反思篇5

薛法根老师是江苏省特级教师。他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

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

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整个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新颖独特,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具地把朗读、感悟、想像、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地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训练思维,培育智慧

薛法根老师一向重视思维训练,他认为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一个问题就是“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题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的确,不但是语文教学,现在的中小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智慧培育的问题。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个人可能学富五车,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为他完全可能千万次地重复人家的思想,自己却不善思考,不去探究,更不会发明创造。在今天的背景下谈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首先要考虑让谁提问,这牵涉到谁是教学的主体,第二考虑的是问题的多少和价值。问题过多,对时间固定的课来说,就意味着学生疲于应付,就意味着学生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果一堂课就只有那么几个问题,而且都有思考价值,我们认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完全可以使学生活跃起来。

薛老师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薛老师只提了一个半问题。一个问题是在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接着又熟读课文后,薛老师问: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显然,这个问题需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方能解决。请看学生的交流情况:

生:吴王从这个故事一下子想到了自己要攻打楚国的事。他明白了自己就像那蝉和螳螂、黄雀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没想到攻打楚国所隐伏的祸患。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

生:如果其他诸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接话)国破家亡啊!

生:吴王明白了大臣们的劝说是有道理的,心里一定很后悔,就自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觉得吴王还是一个明君。

师: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个好大王嘛!(众笑)

接下去就是那半个问题,为什么说是半个问题呢?因为是薛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质疑,学生提出的两个问题也不算容易,但都指向吴王,薛老师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提出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学生走进那位少年的世界,这样的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显然在挑战学生的智慧。请看实录:

师: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

生:少年所讲的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吴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生:吴王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为什么会听那个少年的话?

师:这两个问题提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只要认真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和最后两段话,你就会明白的。老师现在想到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呢?

生: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谁再劝说就杀谁。少年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这个故事,用意就是劝说吴王,吴王一定不会听的。

生:那样做会使吴王觉得很没面子,一生气反而会把少年杀掉的。

生:如果在大臣们面前讲这个故事,吴王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以为是少年编出来的,就不会想到故事中的道理。

生:那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为的就是等吴王。少年装出打鸟的样子,是让吴王相信(螳螂铺蝉)这件事是真的不起疑心。这样,少年就可以通过讲这个故事,让吴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少年表面上是讲故事,实际上是??

生: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

生:暗示攻打楚国隐伏的祸患。

师:所以,少年的劝与大臣的劝有一点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动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称得上是——

生:(纷纷抢答)智劝、巧劝。

师: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我们可以看出这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三、发展语言,注重创造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读熟是前提,离开这个,勿谈语言的发展。所以薛老师是很重视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好的。读熟还只是学习语言的第一层次,准确来讲还不到位。薛老师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是依据课本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例子。完全跳开书本去学习语言,往往是低效的,“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在自然而然间能复述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不过薛老师做得了无痕迹,铺设的台阶很适合学生走上去,而且还能别出新意,有所创造。他先通过默写四组词语,“暗暗”帮助学生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梗概,然后联系这四组词语,教师边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学生再根据四组词语和挂图复述故事,最后才是指名复述故事。实践证明,几位学生的复述不但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如把“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说成了“蝉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闲地唱着歌,自由自在地吮吸着甘露”,显得更为生动。

二是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比如课文写这位少年为了劝说吴王,拿着弹弓一连在王宫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才觅得机会,碰到吴王。花园里此时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薛老师就让学生以写台词的形式补一补,在学生表演时做旁白用,结果学生写有目的,十分成功。这里不妨抄录一位学生的练笔:清晨,朝霞映红了吴王花园。郁郁葱葱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鲜花都被镀上了一层金黄色。几只黄雀躲在树丛里欢快地鸣叫着。这时,一位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花园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时地朝吴王的寝宫东张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却又装出一副专心打鸟的样子。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他也浑然不知。这时……(学生开始上场表演。)

四、用语活泼,充满欢乐

教师的课堂用语非常重要,它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等都紧密联系。在共性之外,特级教师在课堂用语上又有个性,薛老师的教学用语轻松幽默,他的语文课充满笑声,所以有人曾以“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来形容他的教学艺术。

我们不妨来欣赏一下他的某些课堂用语:

在学生默写完四组词语后,薛老师说:“同学们听写得很认真,老师奖励大家一组词。”此时,学生都开心地笑了。其实第五组词语:“不堪设想、隐伏着祸患、恍然大悟”本来也要默写,只是薛老师这么一强调,学生紧张的情绪马上得以缓解。本该默写,现在成了“奖励”,奖励是虚的,实是体现薛老师的育人之道:“听写得认真”,才有奖励,才能多默写一些。

在学生复述“螳螂捕蝉”的故事时,薛老师表扬那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的学生,说:“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多么形象有活力的评价!多么有激励作用的评价!当第二位学生发生口误“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正站在它身后……”时,薛老师没有否定和生硬批评,而是以“能站在黄雀背后的是超人”这样儿童化的语言巧妙地启迪学生。

在学生成功表演后,薛老师又真诚地说:“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既是在肯定学生正确理解了课文,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形象,又饱含真情,寄予厚望,颇为“煽情”,轻松的话语,实在又很深刻!

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

19教学反思篇6

?葡萄沟》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课文“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为主线贯穿全文,主要介绍了新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产量高,老乡热情好客,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的特点。以此来引发同学们对葡萄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实习生王xx老师执教了这篇课文,下面结合讲课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本次讲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利用猜谜语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2、在自主识字这一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读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彩,不枯燥,也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

3、在读课文这一部分,采用同学之间互评的方式,再找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再次朗读,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互相学习,以资鼓励;

4、在精读课文时能够结合图画比如五光十色的水果,阴房等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本课的印象。

5、课堂气氛较好,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

第一次讲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板书课题后,没有让同学们齐读课题,只是读了“葡萄”二字,题目是课文的“眼”,要让同学们读课题,才能更快的把握课文所讲内容;

2、展示葡萄沟资料时,指名让同学读葡萄沟资料的时候磕磕绊绊,妨碍其余同学更好的理解葡萄沟;3、初读课文遗漏了整体感知这一部分,不能引导同学们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把握;

4、对于同学的评价语太过于单一,几乎都是“很好”,没有针对不同同学的不同回答作出针对性的评价;

5、指导写字时,板书不够美观,粉笔字不够漂亮;

6、在精读课文时,课文进行的太快,没有把握好时间,只用了25分钟就讲完了全文;

7、老师讲的太多,学生们读的太少,很多优美的句子都是老师代替读的,老师读的过多,无法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学生在下面小动作不断,教师也没有发现,也无法引发情感的共鸣;

8、对于课堂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不好,比如有的同学只是盲目举手,并没有认真思考问题,答不到点子上。

有不足要通过不断的改进来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

1、在导入猜谜语环节,可以提问同学们是如何猜出葡萄来的,以便加深本课印象;

2、在让同学读课件所展示的葡萄沟资料的时候,如果有同学们不熟悉的字词,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者是让语言功底较强的同学起来读,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葡萄沟;

3、在读字词的时候,可以增加些记字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字词记忆的印象,比如以旧带新,形近字对比(谁准堆—维);联系生活识字(梯—电梯,维—维生素)等;

4、本文语言生动,要设计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读书,让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通过读表达对葡萄沟的喜爱,赞美。比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说说葡萄沟为什么是个好地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讲解;

5、鼓励同学们多读优美的语句:比如引导同学们读一读是哪些语句使他们喜欢上葡萄沟的?看插图说话,比一比谁用上的词语多(喜爱,茂密,五光十色,热情好客…),也可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并不仅仅是背诵教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课堂中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进来;其次是要控制好教学时间,分清主次,语速不可过快也不能过慢,声音要洪亮有感情,不能软绵绵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学生的读,要让学生多种方式读,反复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仅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上好一堂课并不是容易的,要多加练习,不断反思,弥补自己的不足。

19教学反思篇7

?彩色的翅膀》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文章透露出来的是感动,战士带着昆虫归队,大家对那个来之不易的瓜的爱,扩大开来,是对海岛对祖国的爱,那样的爱由那彩色的翅膀舞动着,没有豪言壮语,只是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浓浓的爱。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1、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朗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标志。本课的教学我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男女生比赛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是这节课的特点。

2、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思、议、写”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

?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

?彩色的翅膀》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先写“我”发现小高探亲回岛时带回了一只装小昆虫的纸箱,晕船时他把纸箱紧紧地抱在怀里接着写“我”参加战士们的尝瓜会,听到了关于西瓜的不平凡的经历,看到了战士们尝瓜时的喜悦最后写第二天天亮时,“我”看见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赞扬了海岛战士建设海岛、热爱海岛的高尚品德围绕着本单元的主题和表达方法基于略读课文的特点,教学时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方法学生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发挥连接语的提示功能解决两个学习任务——一是想想文中的小战士为什么把昆虫带回宝石岛?二是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在交流中体会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本文时,我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一步一步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引向深处

首先,从课题入手,在课题中质疑谁的翅膀是彩色的?让学生围绕问题,整体把握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很容易明白课文写的是“小高带一纸箱昆虫入岛给花粉授粉并同我参加了尝瓜会”的事紧接着,又质疑“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岛?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垒出海岛田”“又被暴风雨袭击”“远离大陆”感受小岛生活的艰苦最后,以问题“宝石岛远离大陆,条件艰苦,又是一个不毛之地,战士们能在这里安心守卫?”让学生在文本中抓住重点词句来感悟战士建岛、爱岛的深情

其次,我通过体验与想象丰富学生的感受在教学“战士们都笑着,用两个指头捏起一小片来,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这段文字,我不仅让学生从战士尝瓜的动作中体会战士们对岛上结的第一个西瓜的珍爱,还让他们边学着尝瓜的动作,边想细细端详着,轻轻地闻着,慢慢地咬着,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好象有一股甘泉流进战士的心田”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战士们笑什么?端详着什么?闻着瓜香,咬着瓤汁,发出怎样的啧啧的赞叹声?把这些想象融入句中进行品读,在读中感受“战士们这么小心翼翼地吃”的原因是西瓜来之不易,体会他们为了西瓜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这西瓜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啊!学生在此情感基础上,进而找到体现西瓜来之不易的语句:有的孩子从“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这两句表面上是写西瓜的收获不容易,其实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士们在海岛如此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勇于战胜困难,以苦为乐、艰苦奋斗的建岛精神

最后,我抓住了文末极富内涵的句子“我忽然发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小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进行品读感悟这“朝阳”不正是海岛的未来吗?如一缕初升的太阳,绽放出彩色的光芒映照在“五彩的蝴蝶”身上,荒芜的海岛开始显现绿色的生机,寂寞的海岛也有了多彩的生命!这情,这景很自然地能让人思绪万千、心潮腾涌我并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了练笔训练——“此时此刻,我亲爱的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就让我们也扇动着彩色的翅膀,放飞想象想一想,经过十几代海岛战士的努力,现在的海岛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新景象呢?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它们写下来吧”同学们放飞思绪,一幅幅海岛新景在孩子们的笔端如灵泉般地涌现

19教学反思篇8

为了迎接中学生信息技术考试,我所带的班级即将进入复习阶段,提到复习课怎么上,大多数教师的反应是:把握考纲,加强训练,熟能生巧。的确,这种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而且很多老师也是这样上的:课前阐述当堂课要复习的知识点→布置课堂任务→学生完成课堂任务→教师讲解。

按这种模式上的复习课,从学生的课堂提问及学习态度来看,这种复习方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反复使用这种模式进行复习,学生会感到厌烦,从而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这对于解决问题是相当不利的。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要想获得好的复习效果,在复习课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复习课的实效。这就要求教师对复习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延续学习兴奋点,通过有效的讲练评调动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