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化教学设计7篇

时间:2022-10-23 作者:Trick 教学计划

老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写好教学设计可以使我们的教学之路更加顺利,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生命化教学设计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生命化教学设计7篇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2、积累词语。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2、配乐范读: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⑴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⑵ 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⑶ 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3、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⑴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⑵ 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⑶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二、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奋斗

讨论:

1、“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2、“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3、“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明确:“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

明确: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⑴ 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 ⑵ 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体会再塑生命的含义。

思想教育内容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1.梳理再塑生命的历程。

2.体会并能分析出海伦成功的因素。

教学难点

体会到海伦对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达标措施、反馈矫正)

一、导入新课

一个倔强的小姑娘,可以看出她的坚强:她两眼注视着前方,眼里却看不到景象。她又哑又聋又失明,却没有因此而失望。是她的老师莎莉文,用心去哺育她成长。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个奇迹。

二、认识并了解海伦凯勒及莎莉文老师的事迹

资料1: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 ──马克吐温

资料2: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这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

她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学院。她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并在繁忙的工作中先后完成了14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著作。最著名的是其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预习检查

1、字词学习

①觅食(ì shí) 惭愧(cán uì) 小憩(qì) 遨游(á) 冥思遐想(íng xiá )

搓捻(cuō niǎn) 企盼( qǐ ) 繁衍( ǎn ) 迁徙( xǐ ) 花团锦簇( ǐn cù )

②搓捻:用手指搓。 企盼:盼望。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迁移。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看不过来)。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明华丽。 风云突变:比喻变换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四、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仔细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所记叙的主要事件.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1)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2)老师让我认识、了解美丽的大自然。(3)老师引导我认识“爱”的含义。

2、的纲领句是:“对我启示世间真理,给我深切的爱”。

3、迅速浏览课文,再次来见证“重塑生命”的历程。

①生命的原貌:我的生命______(像大雾中的航船,课文第4自然段)

②光辉的起点: ________(相识,课文第5自然段)

③幸福的复苏: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文字,课文第13自然段)

④成长的浪花:生命中拥有了_______(大自然,课文第14自然段)

⑤生命的升华:生命中拥有了______(爱,课文第39自然段)

4、主题探究

①我们一起见证了成功的再塑生命的历程,那么同学们现在对“再塑生命”该怎样理解呢?

原意指“重新获得生命”; 这里指“海伦的生命被莎莉文老师从无光、无声的黑暗世界里引领出来,重新感受到了光明和希望”。

②海伦最终战胜困难,完成了生命的再生。同学们你认为一个人要再塑生命需要具备那些因素呢?

毅力:小海伦没有对认识文字放弃。灵感:小海伦通过水受到了启发。求知欲:小海伦对新事物拥有极大的热情。

好老师:莎莉文小姐富有爱心且教学技巧高超。

③莎莉文老师教会海伦许多东西,为什么海伦只写了“认识文字、了解大自然、理解爱”三件事呢?

文字是人类沟通的桥梁,是走出黑暗的希望。 自然是生活的根基 爱是人类的灵魂

5、课外拓展

海伦是世界上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①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26岁时听觉衰退,35岁时完全耳聋……

——世界不给他欢乐 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与世界

②阿炳:二十多岁时患眼疾双眼相继失明…… 二胡作品《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③奥斯特洛夫斯基:苏联作家,25岁全身瘫痪 双目失明……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④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政治家,41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 下肢瘫痪……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蝉联四届的总统。

⑤张海迪:5岁时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高位截瘫……自学掌握英语 、日语 、德语等,当代知名作家, 翻译家。

6、小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光明有声音的世界里,但不要忘记,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仍然生活在黑暗和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的爱可以重塑他们的生命,带给他们温暖,带给他们光明。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

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

3、 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重点

1、 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 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 《热爱生命》全文;2、 作者的有关资料;3、 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1、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 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材料;3、 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

1、 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

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

3、 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把握

1、 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 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地理解文章。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乱画、不粗心、勤动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该法的优点在于:

(1)批注所感。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闪念。采用眉批,能及时将阅读中所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利于理解、记忆。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给课文作批注。

1、 教师范例: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这地方的狼很多。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学生快速阅读,对“荒原觅食”部分作阅读批注,然后汇报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学习,自述所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自读之所得,听听别人的收获,互相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

(交流以个人所得为起点。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但没有无可交流的学生。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交流以范围分为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以内容分为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顾个人交流、汇总交流、专题交流几种形式。)

四、质疑解疑,把握内容

1、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

2、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

参考问题:

(1)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不求一致,意合就可。)

(3)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

参考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的前进。

(4)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5)“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

参考答案:“他”与其说是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不如说是在与恐惧抗争。作者用精湛的文学笔法,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抗争。让我们从字里行间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这种能量是无法诋毁的,它会让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对的是什么,哪怕是要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兽,或是饥饿、疲惫,生命都会帮助你战胜它。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

参考答案: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五、探究讨论,欣赏语??

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先作赏析示例,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示例:

1、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六、拓展延伸,发散创新

1、 你对比尔的独自离去有什么看法?

2、 你认为“他”没拿比尔的金子,没吮吸比尔的骨头是不是傻呢?

注意:

(1)设计这些具有多向思维、无限定性的开放式问题,可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过早对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的思维火花,这些问题的评价一定要采用延时性评价。

(3)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要确立动态、全程学习的观念,使教学结束于问号而非句号。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不求数量而求质量,重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重视探究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4

【教材分析】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文章告诉我们,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设计思路】

紧扣课题展开教学,以读激情,以读促悟,以情助读,情景交融,让学生在不断读书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文中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课题卡片。

【课程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老师出示板书《跨越海峡的 桥》: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2、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而我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却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生命桥是什么意思?围绕海峡两岸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齐读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力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3、交流初读所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初读课文,你对“生命桥”一词是怎样理解的?

4、这座生命桥联接着大陆和台湾,让我们跟随作者手中的笔,一同走进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2、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你会油然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⑴ 老师范读,请同学们闭着眼睛想像一下: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城市的各个角落会有哪些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呢?

⑵ 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3、换位思考:

同学们所描绘的这些画面,使我们感到生活是多么美好,然而这一天,对于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⑴ 第2自然段,学生用准确词语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⑵ 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4、指导朗读,课件出示: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入。

⑴ 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充满生机,而小钱,却只能躺在病床,命运对他是如此的残酷,让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感情朗读这段话。

⑵ 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老师引读: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⑶ 合适的骨髓对小钱来说那么宝贵,是挽救他生命的唯一途径,然而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

课件出示:

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指导朗读这段话。

⑷ 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患了白血病,生的希望是如此渺茫,小钱有没有一线希望获得重生呢?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有的同学可能会发出感叹,小钱真幸运呀;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小钱怎么会在台湾找到合适的骨髓呢?在这里我们必须提到一个人,也就是下文所提到的李博士。

出示课件:李博士照片及简介。

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博士这样热心公益的人,还有许多自愿捐献骨髓的热心人,才会使像小钱这样的白血病患者看到了生命的曙光,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他们表示敬意!

四、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并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到小钱所遭受的不幸,以及合适的骨髓对小钱的重要性。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深入阅读文本

1、默读3~6自然段,了解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所发生的一切,请你用一个词来谈谈你的感受。

2、为一个毫无关系的陌生人捐献骨髓,对于这件事,你是怎么看待的?

学生谈自己感受,老师引导:帮助他人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捐献骨髓的事例,并不止这一件,而作者却单单写了这件事,那这件事例有什么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请找出来并作上记号。

(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地方以及感动的原因。)

──这例骨髓移植手术跨越海峡两岸,有着深远意义。

抽取骨髓的工作是在剧烈的余震中进行的。

4、有那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余震的可怕?找出来读一读。

5、同学们,我们可以想像余震每一次发生时的情景:大地颤抖,房屋摇晃,玻璃破碎。人们惊慌失措……这一切让人感到多么可怕,而此时,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6、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更深入体会台湾同胞不顾亲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来帮助小钱的精神的可贵。

7、台湾青年的爱心和骨肉同胞的亲情,伴随着那涓涓流出的骨髓,被带到海峡彼岸,给小钱带来生的希望,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三、点明主题,想像拓展

1、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

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

课件出示:

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

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

2、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小钱在进行骨髓移植手术后,他的身体一天天恢复健康,苍白的脸也红润起来了,生命之花傲然绽放,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感激。假如你就是小钱,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情感得到升华。

3、老师小结。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大陆─────────台湾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由题开门见山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题目。

2、板书:

跨越海峡的桥

注意峡的山字旁要瘦些。

3、同学们有什么疑问?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醒地很好,老师漏了一个词。重新板书“生命桥”。

4、师: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生命桥?让人好奇,感觉与众不同,来,再读题。

5、师: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刚才所提的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探讨性,看来同学们不仅读书能力强,思考能力更是不一般。那就让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吧。

二、初读感知,字词理解

1、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碰到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课文中有许多生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跨越、白血病、骨髓、移植、辗转、余震、袭击、期待、空旷、暂停、血脉亲情。

3、这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谁能概括地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完整是概括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标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简洁,刚才他的概括简洁吗?怎样说才能做到既完整又简洁呢?”

三、再读理解,交流感受

1、体会第二段:

⑴咱们先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绽放)读到这里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

骨髓

⑵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⑶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容易吗?看来这希望也很渺茫,从哪些句子你体会到了?

⑷ “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概率小。

⑸还从哪些词体会到。“辗转”。

⑹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个词“辗转”。读这个词时,你想到了什么?大家想想看,要找到适合的骨髓,首先会找谁?

(亲人)没有,又会去找谁?(朋友)还是没有,怎么办?整个杭州都找不到,怎么办?为了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他们绝不放弃一丝希望。

⑺试想,18岁,该是一个怎样的生命?而他却因身患严重的白血病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用朗读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再读第二段。

2、过渡:小钱是幸运的,有适合骨髓的人终于找到了,是谁捐献了这骨髓,又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移植了骨髓,这里又有许多感人的情景,请同学们自由读3~5自然段,哪些句子使你感动了,找一找,划一划。

体会: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⑴此时此刻,是怎样的情况?是他们的什么令你感动?

⑵让我们想一想:手术室里有什么陈设?余震来了,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此时的心情。

⑶把你心中的那份感动用朗读表达出来:

以生命挽救生命。

体会: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周围随时发生余震,李博士为什么还能沉着地工作,台湾青年为什么还能静静地躺着?他们在想些什么?

体会李博士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在灾难面前,病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精神。体会青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一心想着他人。

师:正是这位一心想着他人的青年,正是这位在灾难面前尽心尽责的医生,他们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体会: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⑴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⑵在不知道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的情况下,青年首先想到的是谁?此刻,病床上的他仿佛看见了什么?

⑶你们有没有同样的感动,能帮他把那份感动读出来吗?

3、因为骨髓的保质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

读奔波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

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以时间换取生命。

四、拓展资料

骨髓移植手术成功了,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及时提供的骨髓使小钱重新获得生命。其实,到目前为止,慈济医院已向大陆提供骨髓约180例,每一例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李博士”是李政道教授,他是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他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于是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人骨髓资料库。现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余万,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捐赠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

架起这座生命桥梁的仅仅是骨髓吗?你认为还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1、读了这段你有什么感受想和大家交流吗?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小结: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这是这种亲情使台湾青年在生命攸关的时刻首先想到了大陆青年,尽管小钱不是他的家人,但胜似家人。我相信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五、拓展交流

小钱得救了,也许他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都不会见面,可是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有千言万语想对那些帮助他、关心他的人说,现在请你帮小钱写一封感谢信,把他内心的感激用文字表达出来。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18岁青年爱心台湾同胞

白血病血脉亲情以生命挽救生命

以时间换取生命

【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而展开的。先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正确;接着指导、帮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种以读为本的设计,首先要注意读的层次性: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循序渐进,层层拔高。其次要注意读的目的性:每一层次的读都不是走过场,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落实不同的目标。这种读的训练还要注意它的指导性:一是指导学生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如,“间隔”的“间”读jiàn,“骨髓”的“髓”读suǐ等。二是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如,“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断开。三是注意对读得差的学生的指导。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读好的信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四是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当读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并能通过朗读的语气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再比如,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这位台湾青年和李教授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他人的高尚品德,从而体会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真正含义。这样,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中又有所表达。学生能不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答案是肯定的,就看教师放不放手。

在课堂教学中,我虽然抓住读来感悟,但形式比较单一,读的过程中悟得不够,还需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6

教材简析:

生命是什么?台湾女作家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能力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 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继续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高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vcd《生命的活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名??

1、板书课题并诵读。

2、谈话铺垫,交流学生收集的有关“生命”的名言:作者开篇就提出自己的疑问,古往今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人生解释什么是生命。可是,有的人的一生过的平淡无味,有的人的一生过的精彩纷呈,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命 生命》一文,愿同学们有所领悟。

(二)初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诵读全文,要求: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困难学生)

2、说说作者在文中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3、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但这对于阅读一篇文章来说还不够,还应对文章进行仔细的研读。这篇课文有许多含义很深的词句,读时令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

(三)细读段落,情感体验

1、默读,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把自己的感悟写在旁边。(出示有关阅读的“温馨提示”)

2、小组交流学习:将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读给同组同学听听,并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位同学畅谈自己的体会,可以互相交流、质疑、辩论、研讨,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情况,并予以个别指导。)

3、全班交流学习:以“生命”为主线,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体会三个事例中各自所展示的强大生命力。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5、小结: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都让作者感到生命的伟大。随着文章的层层推进,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水到渠成地昭示了这样一个观点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联系生活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体验,感悟提升

1、观看自制vcd——《生命的活力》,思考:从这些生活、学习的片断中,你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吗?

2、交流观后体会

(1)借助提示句式谈体会

“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就在……”

(2)写小片断:生命的活力。

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挣扎

瓜苗生长 冲破

倾听心跳 跳动

生命化教学设计篇7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

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

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

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

2、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教师出示词语认读。)(略)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提: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拓展小资料:我国大陆的骨髓库起步较晚,人们对骨髓的知识欠缺,意识淡薄。目前捐献者库存资料加起来还不到3万份。而台湾有目前亚洲最大的骨髓库,库存资料30多万份。)

生2: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激趣,铺垫下文

同学们,这场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否能够成功?小钱最终能否获得新生?海峡彼岸又发生了哪些惊心动动魄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将把镜头切换到宝岛台湾,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相信你对“生命桥”这个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