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教学反思5篇

时间:2022-12-27 作者:Iraqis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在老师们的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反思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荷塘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荷塘教学反思5篇

荷塘教学反思篇1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很多的老师也非常喜欢用这篇课文上公开课。但是,如果讲的不到位,特别是朗诵引导不到位的话,讲课是出不了彩的。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许多老师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从何讲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众多散文中比较难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课喜欢找突破口。你从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但不好继续讲下去,想去开导学生,课堂死气沉沉。你从作者行程开始,显得单调肤浅。你从朗读开始,课堂重点不突出。难,真的难,难于上青天了。大多老师上公开课喜欢分析描写荷香月色的那几段,因为比较好驾驭。

今天我也上了《荷塘月色》,总的感觉不好,不喜欢这堂课,可以说是一节失败的课。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不是百家讲坛唱独角戏,而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学生去探究合作。但是我在课堂上这点做的很少。

2、本课应该突出朗读,要学生读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优美的散文语言。让学生读了,但是读的效果并不好。

3、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要突出文中的情和景,引导学生梳理把握情感,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点,并且作为难点来进行处理的,但是在启而不发的情况下,我自己讲了讲,没有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如果让我重讲这篇课文的话,我会先让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抒情的句子,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主要是要学生体悟作者的心理波动,设置高潮应该在“蝉声和蛙声”、《采莲曲》以及“妻儿”的沉睡处,作者用反衬来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内心“不宁静——宁静、孤寂——不宁静”这种矛盾的徘徊的过程。

不管成功的课,还是失败的课,在反思中都是一种成长。

荷塘教学反思篇2

?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的生活。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念之情。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三件事的学习感受体会文章的“人性之美”。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研究《荷塘旧事》一课时,就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课文既有美景描绘,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叙述,因此朗读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现出小伙伴的性格是本课的难点。因此,上课中力求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并贯穿教学始终。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论中,体验作者的情感。这一阅读目标的确立既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开阔、活跃的探究平台,又让他们在有目的的自主阅读活动中提升了探究性阅读能力。

第二段中,作者笔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作者巧妙而生动地运用比喻向我们再现了荷塘的美景。除此之外,一些动词地恰当运用也为荷塘美景地成功介绍增加了分量。如:“浮光跃金”、“嵌”、“泛”、“漾”、“点缀”。我先让学生自读,说说你怎样感悟到美的,再让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去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这样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荷塘的美景,感悟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

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继续采用以上学法让学生体会比赛的激烈和小伙伴们的机智他们的善良与淳朴。教学中我注意了紧扣文本,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学生的回答不是凭空编造,而是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句子进行感悟,手不离书,词不离句,时时引领学生回到文本中,抓具体句子,抓具体词语,学生的感悟是他真实的内心体验,感悟到位了,有感情的朗读便会水到渠成。

荷塘教学反思篇3

?荷塘月色》意蕴深厚,是几代人传诵传教的名篇,可算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了。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也不止一次听别的老师上过课。不知为何,总不由得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自然,朱自清不是王右军,年代久远,地位悬殊。若能转换时间、地点,“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改为“快然自足,曾不知时之将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改为“景随情迁,感慨系之矣”,也大抵贴切。王羲之从兰亭聚会感悟“死生亦大矣”,是大彻大悟。朱自清到荷塘走一遭,消受宁静之美,亦是人生的体验与感悟。而这种体验与感悟,借景抒情,体物畅怀,是能与常人相通的,所以我们能感受它,欣赏它,并与之产生共鸣。

教《荷塘月色》,多数老师习惯把鉴赏、品读集中于文中写荷塘月色的部分。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它作为单一景物来赏析,即分为“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且多从修辞角度品写景之妙,目中只有景,而忽略景中人之心境。是夜之月只是朱先生之月,是月之荷也只是朱先生之荷。试想,换另一夜,朱先生所见必是另一番荷塘月色。未理解这一点,所谓情景交融,终隔了一层。那么,是夜景中之人究竟有何心境呢?

历来,教学教参大都把《荷塘月色》中朱先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为切入点,并结合当时的政治背景,当然是有道理的。《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的清华园,南方血雨腥风,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也在分化。像朱先生那样仍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者之低谷的时代苦闷,是觉醒的一代面对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因此,朱先生通过文章表达自己苦闷的心境,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将朱先生的苦闷仅归于“黑暗”现实,是不全面的。《荷塘月色》是作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欣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与其说眼前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不如说他在构造心中渴望的“梦”。尤其朱自清是属“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像他那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必然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中。他在《一封信》、《那里走》等文中也表露过抉择的困惑。发现和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结束,“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这些困惑不仅体现人物内心的苦闷,也符合“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观。

?荷塘月色》所表现的苦闷不仅有政治性的,也有伦理性的。至写本文时,朱自清已有六个儿女,“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他养活,他便陷入了人生担荷过重的生存境况,而家中又常生龃龉和矛盾。从《背影》可知,1920年后朱自清的家境,已非常惨淡。朱自清月薪的一半寄给家里,但还是不能满足父母要求。妻儿生活在家中,倍受折磨。因为穷,家庭失和,为减少矛盾,节约开支,朱自清从杭州一师回到家乡任扬州八中教导主任。由于庶母挑拨,其父借着和校长私交,朱自清的薪水,本人不能领取,被直接送到家里。迫于此,朱自清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另组小家庭。1922年,朱自清又带妻儿回到扬州,打算与父母和解,结果不仅未解决矛盾,反而加深了精神痛苦,父子关系并未缓和。此后,朱自清几次欲回扬州,但又怕父子关系难以和解,一直犹豫不定。因此,朱自清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也可理解为一种伦理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当然,伦理自由,并非与政治自由没一点联系,但那是比较间接的、次要的。

无论政治原因、“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原因,还是家庭失和的伦理原因,都应是外在的、间接的,或说是导致苦闷的诱因,真正原因还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人天生就是孤独的动物。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动物”(达尔文语)。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中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时,他心中除了为人类赎罪的崇高感、悲壮感之外,定还有深深的孤独。他以救人类为己任,却屡遭驱逐追杀,甚至被自己的徒弟犹大出卖。他无私献出博爱,却收获仇恨。他心中怎会不孤独?屈原走在汨罗江畔时,他心中也一定满是孤独。以统一天下、振兴楚国为己任的屈原,纵有内政、外交才能和对楚国的耿耿忠心,怎抵谗佞小人冷箭和中伤?眼看祖国被强秦欺凌甚至灭亡却无能为力,他心中怎能不悲愤、无奈和孤独。近来,也有评论对《荷塘月色》中作者表达的情绪界定为“世人皆醉我独醒”、“曲高和寡”式的智者的“孤独”,这种心理水平的定位,似有违朱先生的“真实”。但我们从原文中所能读出的,确是一种无人理会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孤独。朱先生的挚友俞平伯先生,根据朱自清本人的说法对他当时的生存境况作过高度概括:“⑴家庭的穷困和冲突;⑵社会的压迫。”(俞平伯《读〈毁灭〉》,引自《朱自清研究资料》)面对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心理的紧张和抉择的茫然,应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也是朱先生“孤独”的深层原因:生存中的诸多矛盾和痛苦使他欲语还休,烦闷不得释放,难有人理解,便会产生灵魂上莫名的孤独。当然,人的个性、秉赋不同,对孤独的感受与表现方式也有异。有人因孤独求同望断肝肠;有人因孤独痛苦难觅出路;有人则可能寄情山水,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自然的细腻和优雅,体味人生“孤独”的矛盾,感悟生命过程的深刻和复杂,如朱自清先生和他们相比,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只要我们面对生活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微笑,就不会再感到无奈和孤独!

荷塘教学反思篇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篇文章,我听过许多老师讲过公开课。可以说,几乎每个老师的讲法都不一样——有的着重于品味语言;有的偏向于体会作者的感情……听得越多,便越觉得这篇课文不好讲,尤其是要讲出这篇文章的精妙之所在,真是难上加难。

一篇文章的学习,不可能种种能力面面俱到,只能突出其中一两个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突出重点,“小切口,深挖掘”。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语言运用的理解。语言文字可以表现多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摄影美……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到这些美呢?选取什么样的切口呢?我陷入了深思。

一段《神秘园》中的音乐飘了过来。是的,美妙的音乐能给人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其实,美丽的文字也有这样的审美功效。艺术是相通的。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引导学生动用他们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感觉、凭借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来体会这篇文章的美。

在讲文章的第四、五自然段的时候,我发动学生动用所有的感官来欣赏这两段文字,然后问他们:“在这两段文字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同学们读着、讨论,教室里非常热闹。

把这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的,还是关于第六自然段的讨论。我先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种艺术形式来表现第六自然的内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是画?是音乐?是舞蹈?还是别的?”大家的回答比较一致,都认为应选择一幅画来表现这段文字所传达的内容。我的下一个问题接着来了:“绘画有很多种类,按照表现技法的不同,可以分为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画和水墨画等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会选择哪一种绘画技法来表现这段文字呢?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呢?”

“素描!”一个声音很快地响起。

“来,来,你说说看,为什么选素描呢?”

“因为素描画简洁。第六自然段描写的景物不多,就只有树和山,如果用别的画来表现,画面就会显得比较杂乱。”

这个心直口快的孩子很自信地坐了下去。教室里忽然一片寂静。有的学生在点头,有的学生却皱着眉在摇头。一只手高高地举起来,是个秀气的女孩子。

“老师,我觉得素描画不好。因为素描画的线条太硬,层次感、黑白对比都非常分明。但这段文字所表现的内容很朦胧,很含蓄。您看:树色阴阴象一团烟雾,远山也只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与山的界线是不分明的。所以我觉得用素描画不好。”

“那你认为用什么画比较好呢?”

“用水彩画吧!”她想了一会儿,“因为水彩画比较适合画景物,它能表现出景物朦胧、含蓄的美”。

“不对!不对!”这个孩子的话音未落,另一个反对的声音响起来,我点点头,示意他发表他的观点。

“水彩画的颜色太明丽,一般用来表现白天的景物。这段文字写的是晚上的景物,色彩哪有那么鲜艳?”

我又问:“你说说看,用什么种类的画表现要好一些呢?”

“我还没有想好。”他不好意思地搔搔头。

“你学过画吗?”我问。

他摇头。

“那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凭感觉!”

哦,感觉!好玄的词儿!这不正是语感吗?

“好!班上有同学学过画吗?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如何?”

一个男生很神气地站了起来,还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笑了。

“我觉得用中国的水墨画比较好,水墨画色彩淡雅。在这幅画中,可主要选取黑墨,通过墨的深浅来表现远山近树的层次。水使墨荡开,使山与树的界线呈现出一种隐隐约约的状态。而且,中国的水墨画讲究一种‘留白’艺术。就是整幅画并不画满,而是适当地留取一定的空白,给欣赏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因此,中国画最适合表现空灵、含蓄的意境。而未自清先生在这段文字中表现的淡淡忧伤与落寂,也就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通过整个画面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教室里安静极了,接下来便是雷鸣般的掌声。讲得多好啊!我们的学生总会有让老师惊奇的潜质。我从他的一番话中知道了许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他们的回答让这节课更加精彩了。

同学们都很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话十分有说服力。上课,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汇聚了许多闪光点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过程。

我想,我应该把这节课记下来。

荷塘教学反思篇5

?荷塘月色》讲完了,用了四节课。成与败,得与失,记之。

?荷塘月色》是传统名篇,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备课时,我花了一些心思,阅读了多篇文献和课堂实录,积累了九千多字的资料,教案五易其稿,收获如下:

一、对朱自清的生平事迹有了较多理解。

朱自清,1898年出生,1948年离世,年华虽短,但生命璀璨。我提炼出四个关键词——懂事、能力、才气、骨气,从求学、成长、治学、做人四个角度来讲述朱自清的一生,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二、根据不同的文段设计多个问题。

以前,我比较会“依文答题”,但往往不会“依文提问”。现在,有了长进。《荷塘月色》的第4段、第5段是重点段,我设计了10个问题,有难,有易,还有趣味性。比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可否改成“叶子出水很高,像锅盖”?为什么?

“月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可以换成哪些动词?它们和“泻”相比,谁更好?

三、弄懂了“以动写静”和“以动衬静”的差别。

课文中有好几处“以动写静”的句子,它和“以动衬静”有什么差别,以前我没有深究;这一次备课,我弄懂了。

“以动衬静”的目的是要烘托环境,使静景更静,它主要运用反衬手法来表现;“以动写静”的目的是要写活静物,让静物呈现出动态的形象,它主要通过想象来刻画。另外,“以动衬静”的“动景”可能是现实中存在的自然之景,而“以动写静”的“动景”则完全是虚构的、想象的。

四、部分知识讲解,做到了“活学活用”。

讲“以动写静”时,我以教室里的灯管为例,要求学生把静止不动的灯管,通过想象,让它动起来。(灯管亮着,就像一只白烛正在流泪。)

讲“反衬”时,我以学生午餐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不去食堂吃,而是争前恐后地拥到校门外的小吃摊前,为什么?(“反衬”学校食堂伙食差。)

讲“通感”时,我以“听班主任讲话,就像 ”为例,让学生造句,试着把“听觉”分别转化成“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学生真是太聪明了,有两个答案,我难忘:

听班主任讲话,就像投进了妈妈温暖的怀抱,幸福极了。

听班主任讲话,仿佛美丽的春天就在眼前。

五、重视了课堂结束语。

以前讲课,我多是“虎头蛇尾”。开篇语,反复酝酿;结束语,却草草收场。这一次,我特地写了一个结束语,以托物言志为主线,串起了文章的两大内容(柔美恬静的荷塘、素淡朦胧的月色),表达了“荷、月是朱自清的精神栖息地”的观点;以一副对联为副线,勾勒了朱自清一生的平凡与辉煌,表达我对他的钦佩与敬意。

对联如下:

自华改名,因家庭,勤奋求学,终成文化学者;

秋实拒粮,为祖国,凛然抗争,铸就人格丰碑!

欠缺之处,多,且显而易见。

其一,忽视了朗读。

由于要开展小组学习,学生交流、讨论后,还要给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时间,课堂流程紧巴巴的,朗读就退居了“次席”。教学时,除了一次齐读全文,两次朗读重点段落外,教室里再也听不到琅琅书声。不读,文章的美感和韵味,就感觉不到;不读,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无从落实。

忽视了朗读,教学就丧失了应有的“语文味”。

其二,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没有调动起来。

学校实行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采用“一学二练三考核”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小组讨论,老师少讲,学生多动”。学生分组了,开始讨论了,他们真的在“研读文本,寻找答案”吗?真的在“探究问题,交流思想”吗?即便是真的,为什么我看不到喧闹的互动场面?听到不激烈的争辩声音?教室里,总能发现有几个学生趴着,根本不说话;有的在说话,却是闲聊。

设置问题,小组讨论。学生讨论不起来,怎么办?

那就改变设置问题的方式,让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可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变得”生动、有趣的啊!

如果不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又该采用什么方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呢?

我的招数不多,难。

其三,学生学习被动,自主学习的意识并没有得到培养。

对于文章的重点段,我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它的好处,可以起到“一衣带水”、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但问题是,这些问题都是我一个人发现的、设置的,学生被我“牵”着走,他们思考的习惯、质疑的精神、自学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园地。”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心难安,也慌。

其四,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

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好是好,但班级人数多,教室小,分多数人为一小组呢?四人,六人,还是八人?分好后,学生如何坐?

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只能派一个代表。一个小组,如果总是这个代表发言,单调,也容易养成组内其他成员的惰性。换一个代表发言后,他(她)的声音小,且吞吞吐吐,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听”,这又该怎么办?

多与少,换与不换,难以找打一个平衡点。我不会随机应变,只能“顺舟顺水”,任其“从流飘荡”。

这是一个“结”。

其五,重点段,讲不出精彩来;思想性,讲不出濡染来。

?荷塘月色》的重点处,有三:一是月色下荷塘的柔美,二是荷塘上月色的朦胧,三是《采莲赋》中的浪漫怀想。讲课中,虽然我穿插了一些案例,进行了一些拓展;但总觉得,重点段没有讲出精彩来,思想性没有讲出濡染来。

有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说我掌控课堂的意识太强。他的潜台词是,我太喜欢“独霸”课堂了,总喜欢一个人“表演”。

我自责的是,即便我“独霸”了,“表演”了,但还是达不到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效果,没有感染力,没有震撼性,没有濡染心灵。

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

为什么讲不出来?内功差,积重难返。

“一辈子学做老师。”此话,绝非谦辞,是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