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的范文7篇

时间:2022-10-06 作者:Gourmand 教学计划

撰写教学反思可以增强我们的自我指导能力,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教学反思的范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反思的范文7篇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1

本节课我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中不仅有动画而且插入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首先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的三角形在争吵,(学生录音,把每个三角形说的话录下放入课件中)让学生判断他们在争吵什么,引入本节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眼睛一亮,耳朵受到刺激,吸引珠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巧妙就把学生带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让学生观察每把三角尺的内角和内角和,以及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内角和是多少,利用身边的学具材料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学生带着问题和质疑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时同桌两人一组测量三角形的内角以及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并抽查小组上台把合作探究结果输入电脑表格一便统计和观察。但是由于需要帮助学生输入电脑,不能对每组学生的测量进行指导及询问,很多学生是运用180度这个结论来量的,不过还是有一组学生测量后得出结论是189°,有了误差。下面我就引导学生哪个角是180°,以致学生提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看看能否拼成一平角,,师生共同撕拼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撕拼过程中学生不知如何下手 我对学生进行辅导。但是有时间的有限,不能让所学生都亲自感受一下这一撕拼的过程。但是课件上我运用动画演示,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这一过程。

课堂练习我是通过一个游戏“挑战不可能”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运用课件展示了练习题的多样化,层次化,有易到难,并运用一些可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后有主角“三角形”(音频)出题带到“荣誉殿堂”。游戏是孩子都喜欢,在课堂上设计一些游戏环节可以激起孩子的活力,调动他们高涨的情趣。但是我觉得这节课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只激起部分孩子的兴趣,如果把这个游戏设计成小组比赛或者男女比赛,看谁最终进入“荣誉殿堂”更激发学生的激情。

总之,本节课我和学生完成的教学目标,学生也能感受到课件不仅能播放图片,而且可以播放音频、动画。通过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开阔学生眼界,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教学重点难点可以清晰的展示给学生,可以增大课堂的容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是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致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2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酷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以“窃”引领全文

我上课时首先问学生,窃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偷、盗窃的意思。我问那“读”呢?学生说是读书、阅读的意思。我接着问,说“窃书”可以,但“阅读”怎么可以“窃”呢,这里的“窃”和盗窃的“窃”一样吗?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我马上要他们通读全文。

二、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我接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置于腿上,老师一来,就踮起脚尖,刚好将书顶到课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这样学生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分页标题#e#

三、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我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在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实际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后,我再让学生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如从“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从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体会到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渴望;从“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体会到作者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机灵。这些句子都使人如临其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活动。

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如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还有,学生找到不少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细一读又感觉不太像。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应该算动作描写,可似乎也是作者窃读时的感觉。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弄明白。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3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雷锋离他们太遥远了,雷锋精神更是很难体会和感悟,要雷锋精神在自己身上继续发扬也很难想到。所以就在学习本课的前两天,组织学生观看了《雷锋》的视频,虽然比较卡,还没看完,但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基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最后一小节中的最后一句话“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学生太难深入理解了,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更是困难,要想学生能够理解这句话,就只能变复杂为简单。于是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直观感悟的特点,借助于课文最后“学习伙伴”中的提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也去找一找身边的雷锋吧!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身有这样的同学吗?把学生从文中引到了生活实际。很多学生立刻想到了开学以来班里一直表现很好的宋然、孟旭同学,纷纷说出他们平时主动捡起校内垃圾,主动帮助同学等事情,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新时期的活雷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以此,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能发现身边象雷锋叔叔一样的人并受到教育和影响,鼓励学生向雷锋叔叔学习,向我们身边的“小雷锋”学习。

二年级学生的心灵是纯真的,你为他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他就能长出富有爱心的幼苗,让这种爱心伴随着他们一起茁壮成长吧,真正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人。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4

?推敲》一课讲述了贾岛为了斟酌用“推”还是“敲”好,不知不觉闯进了韩愈的仪仗队,并与韩愈一同思考,最终确定了“敲”字。后来,后人就把斟酌文字称为“推敲”。这篇课文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针对本篇课文以及我班学生特点,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以下评价任务:

1.运用朗读、分角色读、默读等读书方法,学生充分地读文章,并透过文本理解“推敲”的深层含义。

2.多媒体出示文章重点段落,学生感悟人物形象,感受其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因为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已经介绍了贾岛的相关情况,如贾岛“苦吟诗人”这一称号的由来,所以在第一课时学习时,学生对《推敲》的故事兴致盎然,不仅能够概括课文大意,而且对人物形象产生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基于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描述贾岛推敲诗句的句子,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以及行人的反应,感悟人物形象。学生大多数能够从“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这个句子,从“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中体会到贾岛斟酌字词的入迷,感受贾岛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斟酌“宁静”、“安静”之间的差别,在实践中感受斟酌、推敲字词的感受,学习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5

1、课堂教学要有预见性,更重视课堂生成性。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预见,教师才能设计出最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动态。在这节课上,我让学生猜三角形的内角和,结果学生非常肯定的说是180度。还说不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时候与老师的预见是不同的。原本以为学生会猜出不同的结论的。但是付老师表现出了教学机智,他问,究竟是不是180度呢?你怎么证明呢?这进一步的提问一下子把学生的思考的引向了课堂的中心所在。

2、找准教师“导”与学生“行”的平衡点,关键词是相信学生是能行的。

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的教育理念的一轮轮冲击下,逐渐被广大教师在思想上摒弃,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师变满堂讲为适时导,学生变“听”为多方面“行”的课堂局面,还需要教师找准“导”与“行”的平衡点。

本节课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结论很多同学早就知道了,但是这节课的目的很显然不在于只教给学生结论,而是要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遇到问题努力求证的科学精神,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推理判断的能力。我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放手更多一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去实验求证结论。在相互的争辩中明晰概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根据孩子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启发和引导,把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逐步形成稳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来激起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浓厚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活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生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看出,学生有独立探索的精神,也有去证明求知的能力,我们要的只是信任他们,设计好实验方案,做好组织,让学生的操作、讨论、练习等活动有条有理。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6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仿写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

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捉迷藏游戏、给字分组、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调动孩子多种感官,孩子们通过读一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学习生字。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从小猴子的三次“扔”入手,引导孩子总结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并在孩子劝说小猴子的过程中,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仿写,又将本节课的字词句训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分析句式后,我要求孩子能用上本节课积累的量词、表示可爱的词和动词,进行段式的仿写练习。为了降低难度,我以填空的方式呈现,又给孩子图片,为孩子提供仿写的环境。由于日常我重视对孩子读写结合的训练,孩子们能根据句式进行仿写,用上积累的词语。孩子结合以往的知识经验和课堂中的收获,写出小猴子来到草莓地、苹果树、小河边、松树林、樱桃树下等不同的地方,大部分同学能用上积累过的词语。

总之,本节课教师能够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特点扎实地进行字词句的各项训练,在训练中关注孩子的语言发展,符合孩子认知水平与发展的需要。也能通过课件,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激发孩子兴趣。在孩子读的环节中,形式的多样性还应该凸显,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读中,做到每次训练后都应以读收尾,以读促讲,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有梯度的读书,巩固词句训练的效果,使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从文本中来,回文本中去,在文本的解读中学习、积累、运用。

教学反思的范文篇7

这篇课文写了“我”——一个琴艺糟糕、丧失自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历程。而创造这奇迹的幕后高手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她的真实身份是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不知不觉中给予了作者真诚无私的帮助。老人的爱心和善良默默带领着我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揣摩老人的语言和眼神,感悟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

这篇课文是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也曾作为督导课细细揣摩、精心设计。今天再次拿来当初的教案,文章的思路、主线没有改变,却上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效果。

1、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有疑必有议,有议必有得”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阅读的方法。

在揭示课题以后,要求同学们就课题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唯一什么意思?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度课文之后,学生基本解决了前两个问题,并学会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第三个问题是课文重点,包含的意思很多,学生大抵能谈到“因为我拉琴很难听”这一层。这里我没有急于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言行来慢慢体会。

2、以第二条线索“老妇人的语言”为主线,品读感悟老人真诚善良的美德。

教学中,我启发“老妇人与我一共说了几次话”?通过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画一画等环节,要求学生思考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是怎样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自己的思考的基础上再和同学讨论。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思路,想到了老妇人撒谎的原因是她看出“我缺乏自信,以耳聋的谎言来鼓励我、维护我”。

有一句话含义深刻“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平静”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每次有什么不同含义,从她的眼神中你读出了什么?在交流和发言中,我看出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思索着、实践着,发言踊跃,讨论也较为热烈。他们在老妇人的语言神态描写等句子上进行批注,或多或少的写上了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上课初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听众”迎刃而解。

3、巧解课堂意外,促进思维发展。

这节课,我紧紧抓住老人言行的重点句子反复品读,感悟老人爱护鼓励年轻人的美好品质,学生也随着情节的发展走入故事中。这时有一个同学提出了问题“十聋九哑,为什么老妇人是聋子还会说话”,听到这个问题,我也蒙了,对呀!老人这个谎撒的有漏洞啊,作者编故事也编的不像啊!这时,杨龙祥答道,“假装假装嘛,假的东西还能跟真的一样?”虽然说的不是很有道理,但这句话提醒了我。“是啊,老人撒了个善意的谎,既然是谎言,就什么都能发生,大家不用较真。其实老人有个动作也能说明她并没有耳聋”。学生一下子茅塞顿开,惊喜答道“她手指还能打节奏”“她脸上还会漏笑容”……我没有评价孩子们的对与错,只是留下一个想象空间,让孩子们的想象越飞越远吧!

这节课的成功与意外,让我感受到:同一篇课文,同一个教案,给不同的学生讲,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要抓住契机,开发学生思路,促进思维发展。所以,再熟的教案,也要认真备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