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将教学重点做好突出,很多人在写教学设计的时候,都要将自己的思路梳理好,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_教学设计模板6篇,供大家参考。
_教学设计模板篇1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两段歌词及表达的不同情感,在学会唱歌的基础上学习用轻柔、跳跃的歌声加以表现。
2、尝试创编歌词及制作图谱,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
3、感受人与动物间和谐美好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图片《迷路的小花鸭》(一)(二),图谱(一)(二),哭笑脸谱各一个。
三、活动过程:
1、练声:我爱我的小动物(5个音阶)
2、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出示图片(一),师:你看到了什么?
师讲述故事:有一天,小花鸭在池塘边的柳树下玩,玩着玩着它迷路了,找不到家也找不到妈妈了,它哭了,哭着喊着叫它的妈妈。
3、教师随旋律跳一段舞,让幼儿猜猜老师想要告诉大家什么。
4、师生合作填充完成图谱(一),学唱歌曲第一段。
(1)出示图谱,了解每一格表示一句歌词。教师唱,幼儿按序指图,师:碰到了什么问题?
(2)指4、5、6三格,师:你听到老师刚才在这几个地方唱了什么?
(3)师:小花鸭在什么地方叫妈妈呢?
(4)师生一起看图谱唱歌,检查贴得是否正确。
(5)请幼儿一边看图,一边唱歌。
5、学习制作图谱(二),创编第二段歌词。
(1)出示图片(二),师:小花鸭迷路了,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时谁看见了它?
(2)师: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师:小朋友很高兴,她是怎么唱歌的?找找应该贴哪幅图片?
(4)引导幼儿将小房子贴入最后一格,并检查是否正确。连唱第二段。
(5)边看图谱,边试着唱出歌曲第二段。
5、边指图谱,边完整演唱歌曲。
6、体会歌曲不同情感,学习有感情地演唱。
出示哭、笑两张表情脸谱,请幼儿分别贴到图谱前,该如何贴?为什么?
师小结:第一段讲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妈妈,心里很难过,我们要用轻柔的、伤心难过的声音来唱,第二段讲小朋友把小花鸭送回家,小花鸭心里很高兴,所以我们要用高兴的、跳跃的声音来唱。
7、尝试用动作进行歌表演。
(1)请幼儿边唱边想想可以用什么动作表现每一句歌词。
(2)请幼儿找个空位子进行歌表演。
_教学设计模板篇2
教学理念:
新课标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万能的手》是集唱歌、欣赏、创编于一体的综合课。这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这节课设计成歌唱、创作、律动表现为一体的综合课。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既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新鲜的学习感受,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和意义所在。
一年级的小朋友好动、爱表现,这是他们的天性,而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是比较肤浅的。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是在表演活动中逐渐地进行渗透,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的体验、发现、创造来完成,从而感受音乐的美。根据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本课中设计了从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学唱《理发师》——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和表演唱《理发师》——认识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将体验音乐美、欣赏音乐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的愉快,并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2、通过互动去了解双手的重要作用,从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与“友爱”精神。
3、通过编创动作和表演,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并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体现劳动的快乐。
教材分析:
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历数了一双手的功劳,洗衣服等家务劳动,补图书、平操场等爱校园的劳动,拾麦穗、拔野草等生产劳动。真是样样事情都会做,因而得到爸爸的夸奖,使学生在歌唱中明白劳动光荣的道理,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理发师》是一首热情、欢快又不乏幽默的澳大利亚民歌。旋律采用了八度大跳、同音反复等发展手法,并将模拟理发的`“咔嚓”、“沙沙”声与有规律的节奏型向配合,生动表现了理发师认真、快速、愉快地忙碌的形象,深刻反映了劳动时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教学内容:
1、聆听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2、学习歌曲《理发师》
教学重点及难点:
激励孩子们大胆运用自己的双手进行表演、创造,并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电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律动
2、师生问好
二、新授部分:
(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很高兴和你们见面了。今天梁老师要考考你们,请你们猜个迷语怎么样?(出示课件)仔细听:十个丫丫,分成两家,光会做活,不会说话;弟兄五个,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你猜它是啥?(手)那你们知道手有哪些做用?请小朋友看了大屏幕听了音乐再回答问题。
(二)初次欣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1、初听《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师:好,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手有什么作用”谁来回答?
师:那你们的小手又做过什么?
(三)、教学表演《理发师》
1、过渡:哗,小朋友的小手真灵巧,能做那么多的事,梁老师决定奖励全班小朋友们,带你们去一个很美的地方澳大利亚。(课件介绍澳大利亚风景)带来一首澳大利亚的歌曲《理发师》听完后,请和小伙伴分享你的感受。
2、初听 《理发师》并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
3、歌词教学。
(1)师范念歌词。
(2)分小组自由念,碰到以前不认识的字,不懂得词互相讨论。
(3)全班边读边拍节奏。
4、学唱歌曲。
(1)师范唱。
(2)听歌曲,轻声跟唱。
(3)跟琴轻声唱歌曲,然后再运用其它形式去演唱歌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歌曲。
5、艺术处理及表演。
(1)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分角色表演歌曲。
(3)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
三、拓展部分
(一)巧巧手
1、教师表演魔术
2、师:同学们,手不仅能帮我们做很多事情,还能做出优美的艺术造型,请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师:这段舞蹈美吗?
那你们知道跳舞的叔叔阿姨都是些什么人吗?
他们在无声的世界里,手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表达。小朋友,让我们也来尝试用手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好吗?
(学习手语,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
四、 小结
1、师作小结:“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通过这节课,梁老师发现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勤劳灵巧的小手,相信你们以后一定能学会更多的本领,长大了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他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建设祖国。”
2、学生随《我有一双万能的手》音乐走出教室。
_教学设计模板篇3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五年级教案:月光曲。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进一步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贝多芬的《月光曲》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介绍贝多芬。
一、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提出问题。(要求教师给学生实在而充足的时间去预习,一般花整节课时间让学生去预习。)
自学要求
一、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要求识记生字,理解部分新词。(可参考 运用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
二、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提出你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问题 ① ② ③ ④ ⑤
(学生在自学卡提出的问题,本人给予了归纳统计,在附页。)
二、课堂检测,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一) 预习检测
1、生字新词的检测
a、词语
幽静 清秀 陌生 纯熟 清幽 琴键
霎时 恬静 波涛汹涌 陶醉
● 抽生读
● 说说你最理解哪个词语
b、生字、多音字
chuán( ) tán( )
券:( ) 传 弹
zhuàn( ) dàn( )
● 请学生组词识记
2、课文朗读检测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防止读破句。
3、对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检测
课文讲了一个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美丽动人的传说。请大家打开书本,再读读课文,读过之后,看谁能把这个传说说给大家听听。
a、学生自由读全文。
b、课文读好了,你们把这个传说记住了吗?在讲这个传说之前,我有个小要求,就是要求大家只把这个传说的大概意思讲出来就可以,这就叫概括地讲,这可比具体讲要难。请你们先同桌准备一下,思考该怎么讲,想过了,自己可以小声练习练习。(学生思考,各自练习。)
c、抽生说(多说几个),教师随时请学生点评,要求说出优点和问题。
(二)小组讨论,初解问题。
课文的大概内容我们已经了解了,但是,课文里边还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的地方。大家对课文也提出了不少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在四人小组内来讨论你们不懂的问题,看看凭四人的智慧是否能解决掉一部分难题。
● 小组进行热烈地讨论。
● 教师随时巡回点拨,参加讨论。
● 小组内整理出剩余的问题(经过这一环,那些粗浅的表面的问题就解决 掉了。)
三、集体反馈,自读课文,疏理问题。
请每一小组的组长把小组内剩下的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板书,并同时进行问题的归纳与疏理。
疏理后可能还留有的问题:
● 为什么叫它为《月光曲》?
● 《月光曲》真的那么迷人吗?
● 贝多芬为什么要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 盲姑娘为什么会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以上部分是关于《月光曲》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那位盲姑娘弹钢琴曲?
● 为什么他弹完一首后,又弹了一首?
● 盲姑娘问他是不是贝多芬,他为什么不回答?
△ 这一部分的问题是关于贝多芬内心情感变化而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疏理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这一小组不能回答,其他小组能回答的就随机解决掉,教师抓住一些重点问题设疑。)
四、再读课文,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对于黑板上疏理后的问题,请同学们再细读课文,先独立思考,你认为哪些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深入研究。
(这一回答可能不是一致的,有些人认为第一部分内容,有些人则会认为第二部分内容。)
五、合作探索,以读为本,解决问题。
1、第一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细读第9小节,思考这小节讲了什么?(《月光曲》的内容)
b、请学生闭上眼睛欣赏《月光曲》,听完让其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学生对这里的回答可能不是文中兄妹俩听时的感受,教师也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感受,这就解决了《月光曲》真那么迷人?的问题。)
c、盲姑娘和她的哥哥听了贝多芬的弹奏,他们似乎看到了哪些景象?
(学生对这里的回答都是文中第9小节的内容,即月亮从海边升起及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这就解决了为什么叫《月光曲》的问题。)
小结:这么美的景象把盲姑娘兄妹俩陶醉了,连贝多芬也是激动万分,所以没等他们醒来,就飞奔回客店记录刚才的曲子。
d、课文把《月光曲》写得这么美,我们想办法把第9小节也背出来。
2、第二部分内容的探索
a、请学生浏览课文2~7小节,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 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时心情
● 贝多芬弹完第一首后听了盲姑娘的话,心情
b、汇报小组讨论结果(学生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第二部分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小结:贝多芬从感动到激动,正是怀着这种激动万分的心情才创作出了这么优美的《月光曲》。
六、检测目标,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抽生背第9小节。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2、出示句子:
a、同学们
小结: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再加上适当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
请再读读第9小节,看看哪些地方写的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
c、学生边读边划,然后指名读出联想部分的句子。
3、如果丢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只有实实在在的事物,那这段文字就失去了99%的美。不信请看: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那睁得大大的眼睛。
a、请同学们读一读,觉得还美吗?
b、小结: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写文章的时候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得很具体,又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4、下面有篇短文,请大家把联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下。
大公鸡的头通红通红的,就像醉汉的脸,高高耸立的红鸡冠就像用红宝石制作的皇冠。脸下面两片鲜红的肉,红得透亮。眼睛圆圆的炯炯有神。身上的羽毛有金黄色的,有红色的,有墨绿色的,闪闪发亮。两只金黄色的粗壮的腿,托住它那肥大的身躯,走起路来像个威武的将军。尾巴弯弯的,高高翘起。它每天按时打鸣,唱起那令人振奋的《早起歌》:天明了,快起床!一遍又一遍。每当听到它的歌声,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二年级学过的《美丽的公鸡》那篇课文。是呀!它不光外表美,还能帮助人们做事,多可爱呀!
a、如果去掉了这些联想的句子,会怎么样?(生:公鸡就不那么可爱了。……)
b、小结:阅读时分辨出事物和联想,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了。
5、下面,有篇短文,写得不错,我想如果能适当加点联想,文章就会更美。
荷花多美的荷花啊!碧绿荷叶把池塘挤得满满的。白荷花,红荷花竞相开放,全开的,半开的,姿态各异,争奇斗艳。一朵刚刚绽开的花骨朵躲在一片荷叶后面,一只蜻蜓在上边飞来飞去。
a、学生修改,教师巡视。
b、交流反馈。
(这些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从文中练习拓展到文外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_教学设计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同类诗歌语言艺术现象。
3.感受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实质则是谈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具有暗示性的重要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前学生要充分自主预习,能借助段落的中心句,把握主要自然段的大意。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欣赏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屏幕显示):广阔的苍穹上突然上演一出绝世的舞蹈。然后,一个“雁字”,接着一个“雁字”。我呆在那里,无法动弹,直到夜幕徐降,芦苇荡的尽头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声。
年少的我,并不知这里边有一种民族文化哀愁。后来,我在古代名篇中,读到了“雁阵惊寒”,顿时感到了一种彻骨的诗意。于是,我一次又一次仰望天空,努力寻找大雁的影子。然而,我失落了,它们越来越少,“雁阵惊寒”般的名篇也很少问世……
是谁偷走了“雁字”的影子?
又是谁,荒芜了文化的天空,扼杀了我的诗意?……
(20__年高考江苏卷《怀想天空》)
一种美好事物的消亡,代表着一种生活情景的消逝,这位敏感的作者对此充满了叹惋和怅惘。请大家找一找古诗文中包含大雁这一美好意象句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_教学设计模板篇5
第一课时 家,温馨的港湾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悲的积极情感。
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赋予的义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孝敬父母的积极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父母的感激之情转换为孝敬父母实际行动。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在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教学过程:
播放《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听着这首歌我们会不约而同的想到我们自己的家,家,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指导学生阅读《可爱的家》,思考走遍天涯海角,最思念的地方是什么?在家中是谁给我们带来了温暖?自己又该给家里做些什么?今天我们来一起分享家庭的温馨,一起思考对家庭的责任。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照片,介绍一下自己选择这张照片的原因。介绍完了之后,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揭示家庭的美好——是落叶回归的根,是孤雁向往的巢,是江河拥抱的海,是航船依靠的岸。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教师引导、组织活动:说一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活动:略
教师讲故事《她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介绍英雄母亲——卢映雪。
学生总结:父母从生活上无微不至的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父母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树立人生的目标,教会我们如何做人。父母把子女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教师请学生讲“香九令,能温床”的故事,告诉学生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法律应尽的义务。(讲解中教师注意引导)
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胶片:你会怎样做
父母要出远门时,我会
父母在工作中遇到烦恼时
父母生病时
父母给我们提意见时,我会
还能做到:
通过活动,学生知道要多理解,关心 、体贴他们,尊重父母等等
收获平台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打算怎样做?
课堂练习
布置作业:行为作业
回家做几件孝敬父母的事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
一、温馨的家庭生活
二、不忘父母恩养育恩
_教学设计模板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学习仿编儿歌。
2、懂得吃水果前要洗干净手。
3、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重点:在理解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学念儿歌,懂得吃东西前要洗手。
活动难点:尝试改编儿歌。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教师出示神秘口袋(内装有大苹果一个),请幼儿猜一猜、摸一摸口袋内是什么?
2、出示大苹果(今天大苹果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
二、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模仿大苹果的口气,念儿歌一遍
问:你们刚才听到大苹果跟我们说了些什么呀?
2、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及时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片,以方便幼儿记忆
问:为什么大苹果要说“要是手脏别碰我?”
三、幼儿学念儿歌
1、看着黑板上的图文来跟着念一念
2、请幼儿表演儿歌
四、尝试仿编儿歌
1、出示香蕉(可是这里香蕉很伤心,为什么会伤心?)(因为小朋友刚才念的儿歌里都爱苹果,所以很伤心,小朋友你们喜欢香蕉吗?那我们也为香蕉编好听的儿歌)
2、苹果的歌和香蕉的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教师引导幼儿如何仿编儿歌)
3、你除了喜欢苹果、香蕉还喜欢那些好吃的东西呢?
4、通过请幼儿为“大苹果”的朋友编儿歌尝试改编这首儿歌
5、请幼儿自己选择一张图片编儿歌
五、知识迁移
1、请幼儿吃苹果:“谁想吃?”
2、引导幼儿吃东西前要洗手
3、幼儿品尝苹果
六、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在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这节教学活动中,从教材的选编到教法的设计,较多的考虑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喜欢儿歌,朗朗上口,喜欢角色扮演。心里特点:活泼、好动,对吃的东西感兴趣,让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学念儿歌,并有兴趣的尝试仿编儿歌,在迁移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明白吃东西前要洗手。通过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性发散思维,让幼儿不但喜欢吃苹果,而且也喜欢吃其他的水果。
七、不足之处
1、在教具的制作上,我运用了图文,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儿歌的内容。但是在教具的准备上,有些不够充分,在幼儿进行仿编的过程中,我为幼儿准备的就只有各种水果,没有准备别的食物,比如:蔬菜、蛋糕。这就会让幼儿产生一种误导,认为只有吃水果之前要洗手,吃别的食物就不用洗了。所以这里可以准备的丰富一些。更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2、教师的引导不够,没有让幼儿掌握好的办法,将儿歌进行创编,导致在儿歌创编的过程中,幼儿比较困难。
3、活动的每个环节时间的浪费比较严重,导致一个小班活动的时间超标了。
4、幼儿学念儿歌的次数不够多,幼儿还没清楚记住儿歌的内容就开始创编了,不能为幼儿创编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