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反思是老师对教育过程思考的一种文字报告,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各具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各具教学反思篇1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并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中我先是让学生观看其他地方民居的幻灯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自由读课文分组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总结的非常到位,很快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六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我让孩子们汇报自学的成果并完成我事先准备好的表格,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言,表现的很积极,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最后我又让同学们欣赏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幻灯片,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各具特色民居的鲜明特点。
回顾课堂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知识迁移做的不够,没有从课内走到课外,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用本节可所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写自己家乡民居的特点。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是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多运用多媒体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具教学反思篇2
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后,回顾课堂教学,我发现不少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与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大致研读,见课程标准中没朗读指导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成。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就把不少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如此一来,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如果让我对教案内容进行再修改,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知识迁移不够。
教学让我们既要教学、研读文本,但又还要切实生活实际,让学生学到更多书本外的知识。
所谓,“得法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我在让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之后对学生进
行了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但我认为还不够,因为,我们美
丽的黔东南本身就是一个民族风情浓的地方,为何不就地方资源引领学生体会我们苗族的风雨楼、鼓楼呢?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效,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形式的研究上。但我相信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各具教学反思篇3
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阅读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发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二是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一下思路:
1.上课伊始,先通过初读课文检查预习,纠正误音,疏通句子,粗知大意。
2.按自然段逐次分析,比如:指明一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学生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孩子们分别从奇葩、崇山峻岭、圆形围屋或土楼等明白了,这一段概括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特点、所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在第二自然段中,明白意思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效果挺好。
3.再读课文,入情入境,了解客家民居的文化。
4.按照以上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傣家竹楼》
5.集体交流回报学习情况,老师点拨补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有很大的收获,不仅掌握了一些说明方法,还激起了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各具教学反思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随着图片,我们走进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现在民居上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师: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材料特点)是的,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坚固,据说,这样的材料建成的房子从来没有坍塌的情况,反而听说地震过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自动的弥合了。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个特点概括的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师: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它的悠久历史,这也正是客家土楼坚固的特点。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出这些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①列数字-通过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准确)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形象直观)。
无数的游人参观了客家民居之后,他们都说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样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来反应出他们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灯表格)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师: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客家民居的体现。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乱。这也是客家先辈对文化的崇尚。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独特的风格。怪不得被誉为是——世界奇葩。
7.师:“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吗?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 罕见的
师: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见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傣家竹楼
1、师:傣家竹楼的研究成果来亮亮相。
环境优美,“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环境十分优美,看见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楼看出四周围的环境很优美,一个“绿”字概括了傣家环境的特点。
2.师: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适,惬意。
这样的建筑又显示出傣家人怎样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可以看出傣家竹楼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
3.师:哦,文中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傣家竹楼的体现。
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大家能从写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写两个地方的特色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a、相同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不同点
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像一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绿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3、结构、建筑的材料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客家民居给人大、坚固,材料独特;傣家竹楼给人清新闲适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风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他们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
课后自由组团,推举一位导游,相信在你们中间会出现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导游。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初我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快速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注意力不太集中,对于这种说明性题材的文章,如何能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我下一个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各具教学反思篇5
本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介绍南北具有特色的民居,是一篇科普性较强的文章,本节课的目的在于孩子们能仿照课文。了解民居特色并且介绍某一民居,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本节课文没有有达到理想状态,其原因有二。
一、设备简陋、收集资料不足,对于地方特色不够了解。
由于本地区教学资源不完善,对于收集到的资料不能以影像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孩子在家收集、整理资料的较少,虽然个别同学有收集,但只能停留在抄写上,并不能用语言介绍,由于资料缺乏,课堂只能停留在课本上,知识量无扩充,使整节课显得干巴巴的。
二、由于本身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估计不足设计不完美。
通过与教研员反馈,了解到基于第一个原因,应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让孩子谈谈本地区民居的这样都是孩子身边的事物。孩子谈起来就会滔滔不绝,既解决重点又避免上课单调。
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在这两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