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8篇

时间:2022-12-23 作者:loser 教学计划

做好相关的教学设计可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把教学设计制定好,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8篇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4

【设计理念】

立足语文课程综合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从大语文观入手,加强古诗文精神文化的引领,让学生在整合式的教学中,想象入境,诵读悟情,在诵读中加以理解感悟,在拓展中积累升华,同时渗透

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古诗,并熟练地背诵。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二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诗句的情味,感受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4.在与现代诗的对比感悟中,提升阅读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诵读理解二首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同学们,从古至今,母爱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战国时的孟母三迁,到东晋时的陶母剪发退鱼,再到南宋的岳母刺字,这些故事都在演绎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板书)这节课我们就??

起走进《古诗三首》中两首以母爱为主题的诗。(板书)首先学习第一首汪中的《别母》。(板书)

二、学习《别母》

(一)初读感知

1.自由读一读,看谁能将诗句读准确而流利。(生自由读)

2.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3.带着节奏再读古诗,看看谁读得更有味道?(同桌互读)渗透方法“朗读有韵律”。

4.指名读诗,生再齐读。

(二)理解诗意

1.师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

2.默读古诗,借助注释,用心来品味一下,想想诗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渗透方法“默读明诗意”。

3.生汇报

(1)(前两句)当时的环境怎样?这样的环境描写会更让你觉得无比——(生回答)

(2)汪中从小就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可想而知,他们在生活中会一定会经历许多艰辛,你能想象出来吗?(出示说话练习)

(3)指导朗读前两句诗。

(4)而此刻,儿子也不忍心离开——这个家,不忍离开自己的——白发老母。于是他便想到了——出示后两句诗(指生读)

(5)(出示“涯”字)透过这个“涯”字,你能想到什么?就请你再次用心来品读一下这句诗,看看透过作者的想象,你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渗透方法“品读想画面”)

(6)指导朗读这两句。

(7)此刻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此刻他们难舍的是人,难分的是这母子二人的心啊。(生分组读全诗)。

(8)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环境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想象,以小见大,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份浓浓的母爱。读诗就要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让我们体会其中的情意。(渗透“诵读悟诗情”)同桌之

间背一背,看谁能将这首诗铭记于心。

(9)指名背,生再齐背。

三、学习《游子吟》

(一)过渡

正可谓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夜伴灯前念远游”。其实在感受这份离别之苦时,我们应该有更加深入地思考,那就是如何回报母爱。而这在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有了一个很好的诠释。(板书)

(二)学生自学

1.回顾《别母》的学习方法,“在朗读中读出韵律,在默读中整体感知了诗意,在品读中联想到了画面,在诵读感悟了诗情”,学生在组内按照这几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游子吟》这首诗。

2.学生汇报

(1)朗读有韵律

这首诗流传甚广,我相信你们一定都能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读一读?(指3名,齐读)

(2)默读明诗意

①这首诗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指生说,其他人可以补充,再找人完整地说说)

②同学们,此刻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出示句式训练,指名说)

(3)品读想画面

此刻,透过这首诗,你们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诵读悟诗情

生谈体会,并背诵这首诗。

三、延伸意境,升华情感。

1.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在母亲的心里;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视线。那是因为,(出示)临行前,引读——“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远行后,引

读——“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大家看,在这两首诗中,诗人各有侧重,或是重在离别,或是重在感恩,但最终却都在赞美这深深的母爱。

3.拓展诗句,生齐读。(白居易的“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周寿昌的“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李商隐的“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4.出示两首现代诗,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首诗与我们学习的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生读,汇报)生续写现代诗。

5.学生读自己写的诗。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6

【教材分析】

?江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之一。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所作。诗人借描写风雪之中垂钓的渔翁,来衬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其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正是诗人不屈不挠和孤独情怀的人格化身。

【学情分析】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文质兼美,已得到人们的重视。四年级的学生对读古诗、赏诗境、悟诗情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讨论,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了解诗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故事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精炼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议论等形式,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教法、学法】

教法:

1、情境创设:让学生观看视频,充分感受老翁寒江独钓的画面。

2、引导示范:在学习古诗时,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学法:

1、朗读感悟: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熟读的基础上感悟古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老师的引导示范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在大雪纷飞,寒分啸啸的时候,人们都已回家避寒,江面上却有一位老翁在垂钓,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齐读诗题,总结题目意思。(江上的雪景)

3、观看视频,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了解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指名交流汇报)

3、学习生字,扫除拦路虎

孤蓑翁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1、同学们,《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寓意深刻的“寒江独钓图”,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

千山鸟飞绝。(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

绝:尽,没有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

3、小组合作学习

用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诗句。

要求:

(1)、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2)、重点抓“灭、孤、独”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理解

(3)、根据关键词,把整句诗的意思翻译出来,并读一读。

4、交流汇报

第二句:万径人踪灭。

径:小路灭:消失

此句解释为: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

第三句:孤舟蓑笠翁。

孤:指江面上只有一条船

蓑:指蓑衣 笠:指斗笠

此句解释为: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

第四句:独钓寒江雪。

独:独自一个人

此句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5、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

所有高山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一片洁白,一只飞鸟也没有,所有的道路上都没有行人,一片沉寂。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有一叶孤舟,一位老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6、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

7、此情此景,诗人为什么还在独钓呢?

8、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升华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简要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

2、古人说“诗中有画”。你能将《江雪》想象成一副画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课后搜集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四年级古诗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arr;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arr;找出不理解的字词arr;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arr;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arr;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