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2-11-22 作者:Animai 教学计划

优秀的教学反思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会写教学反思是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但是写得深刻详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8篇,供大家参考。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8篇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1

教材说明

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与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数的尾数省略,求它的近似数。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先分别求出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而且除数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从哪位起省略尾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使求出的两个近似数可归结为表内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数、除数都要先求出近似数,比第六册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要难。

例6,通过运酱油的情境引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材给出了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近似数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近似数后,用乘法口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教学例6,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6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取538和62的近似数进行估算比较合适?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学生明确:取近似数时首先要考虑所取的近似数与原数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虑运算的方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的口算。

让学生做“做一做”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取近似数后再计算。

3.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提示学生怎样取近似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51页最下面的思考题。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据题意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从图中看出:①只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是28-10=18(人);②只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是14-10=4(人);③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数是42-18-10-4=10(人)。

教材说明

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过程,实质上是先除以几,再除以100的连除过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这个过程中,用一位数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则是用十除的类推。因此,教材首先复习了用一位数除、用整十数除,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例4教学用100除一个数。教材从除法的意义入手,明确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学用整百数除。所出的两道口算题,一道是商一位数的,另一道是商两位数的,都通过方框中的话突出用几百除的口算方法。两道例题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2

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出现如下几种情况: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准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再三启发: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单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

静心思考,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3

?乘法估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一节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习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计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数再写出近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③桔子日销售量也只能根据某一天的销售状况作大概的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4

?乘法估算》四年级上册内容,我在按计划上完这一节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关健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采用了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后每一个环节,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从而体验到教学学习的快乐,认真反思,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素材源于生活,让学生产生估算的需求。

做算天天要用,估算日日存在。可当我们教学估算时却发现,有时学生根本不去估算,或者是先算一个准确结唱歌再写出近似数。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素材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学生面对这样的信息,情感上没有引起共鸣,没有估算的需求,干脆算个准确结果完事。而这节课的主要三组素材都来自于身边或社会生活实际。例如:

①估人数选择活动场地,参加活动人数没办法一个一个地数,活动场地的座位也没有一个一个地数的必要,那就根据经验估算。

②写作文时,通过规定的字数确定要写的面数,一般不会一格一格地去数和精确计算,而只需要根据每面行数和每行格数估算。

这样,估算在学生眼中成为生活中的一种需求,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数学知识,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同时,这样的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猜测、探索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2、同题源自学生,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要以看到,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虽然不是这节课的惟一目标,但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传统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给出封闭的,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然后进行机械的记忆与重复地训练。而本节课,我给出了一些来自于生活实际的信息,主要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共同质疑、互相交流。在各自观点的交汇处,让我们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成功喜悦,乘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自然是水到渠成。尽管有的学生在交流中想法还不够成熟,但这一过程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方法的总结也有自己的功劳,满足了学生自尊、交流、成功等方法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它们始终都积级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数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有关问题,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我将在数学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5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这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始,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1、一节好的课,不仅应追求近期的知识能力目标,更应追求高远的育人目标。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该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始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生活问题的思考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考问题,经常保持对周围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2、一节好的课,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学生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学生掌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从而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学生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3、一节好的课,要有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学生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个性化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有矛盾的产生、与有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学生参与了,但缺少同伴间的交流,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辩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一定的了解,还查阅了很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准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许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知识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小学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掌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知识。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6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教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生从情景图中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有了问题就必须解决,从而,每个同学都积极动脑筯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新课环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方法,强化了学过的动脑、动口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总结两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撑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7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体育场》

教科书第33页、第3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同桌准备一篇文章、黄豆1千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出示:宝鸡体育场举办的《同根同祖·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图片。

1、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2、师问:你估计这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让学生认真观察体育场座位排列情况(投影出示课本主题图),估一估能做多少人?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估算方法,估算结果。

(3)小组选派代表,反馈结果。

学生a:每小块看台大约有100个座位,一共有26个看台,大约有2600人。

学生b:体育场每排大约有1300个座位,一共有10排,大约有1300人。

学生c:体育场上下两层为一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00个座位,大约有14个区域,大约有2800人。

学生的估算方法只要合理,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投影出示一个看台的放大图,让学生进行估算。

(1)数一数:一个看台的人数,告诉有28个看台,你能估算出这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吗?

(2)理解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28×72≈2100(人) 6×12×28≈1800(人)

把28看成30,72看成70,30×70=2100,所以28×72≈2100

把12看成10,28看成30,6×10×30=1800,所以6×12×28≈1800

小结:一般情况,估算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把数据估算成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简便。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2题。

算一算“东方书报亭”10月上旬的营业额(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四、合作交流,实践应用。

(1)估计一张报纸,一张版面的数字(同桌合作)

a、数一行的数字和总行数。

b、报纸折出一块的字数与整版字数

(2)小组活动:每小组拿出自带的1千克黄豆,估算大约有多少颗?

活动要求:

1、学生每四人一组,各小组准备一千克黄豆。(提前布置好)

2、提问:每组有一千克黄豆,估计有多少粒。

3、先讨论估计步骤,再操作。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汇报方法:

①抓一把黄豆,猜测有多少颗。

②一个盒子盛出有多少颗,看1千克黄豆能装几盒,计算出1千克黄豆的颗数。

小组汇报估计结果:

a、一把大约有一百颗,可以抓56把,估计有100×56=5600(颗)

b、一个盒子大约盛出有500颗,一千克黄豆大约能装11盒,估计有500×11=5000(颗)。

以上活动只要学生说法合理,都要进行肯定、表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师教学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因此,在设计课时,巧妙的利用近期在体育场举行的“演唱会”导入新课。这样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快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接下来用估一估、算一算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初步的感受到生活中像这样的乘法估算问题随处可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估算的氛围。

2、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专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吸取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缺点。

3、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对具体事物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启发学生发展思维,使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个人都有表现的空间。

4、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策略,并能运用自己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乘法的估算教学反思篇8

数学《乘法估算》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年级开始,一直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学生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学生说什么好。

三年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所要达成的知识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别罗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注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

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因为,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专门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示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另外,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须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方便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安排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单问题,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