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教学反思优秀6篇

时间:2022-12-30 作者:Gourmand 教学计划

只有写好教学反思,往后的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对于教学来说,只有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更大提升,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帆教学反思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帆教学反思优秀6篇

帆教学反思篇1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描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美景,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这篇课文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是一篇值得细细品味的美文。

文章主要围绕"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迷人的世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下两点:

一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使学生全身心的融入情境,体会美,感受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小兴安岭特有的美丽,我也尝试着利用媒体开展教学。在导入之后,我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了有关小兴安岭的动画图片。同学们看得非常投入,从学生惊叹的语气和表情中,我已感受到他们被小兴安岭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于是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引入对小兴安岭"春天"这一小节的学习。

在优美的情境之中,孩子们感受着美,随着老师的点拨,很直观,很轻松,很投入地理解了"封""浸"等难解的词义。并有层次地感知了课文,真切地感受着生机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实累累的秋,雪景壮丽的冬。带着美好的体验,孩子们热情的描述着他们最喜欢的季节,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自主学习交流,锻炼自我阅读能力

这一课,因为课文容量较大。而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内容,在学法,步骤上基本一致。于是,我们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进行教学。在对"春天"这一小节重点指导学习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学法。然后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其他的三个季节。刚开始学生发言有些拘谨,回答也缺乏层次性。于是,我鼓励积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才逐渐地活跃起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心目中的魅力的小兴安岭。

但是整篇课文上下来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如:朗读的不多。因为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多。这在一定程度生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学生归纳文章能力没有充分锻炼。因为学生交流的东西比较零散,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在归纳这一环节上,没能有足够的时间训练。

帆教学反思篇2

一、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偏差

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1],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 最初的阐述。

与此相适应,我国生物课程标准结合学科自身特色,将中学生物课程目标表述为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其中具体目标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这“三维”三分别进行设定的。

上述两种“三维”都是在课程目标层次做出的阐述。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层次的“三维”,《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将“对具体内容标准的表述所用的动词分别指向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并且分为不同的层次”[2],这表明生物教学目标也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设定。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达到课程目标地“三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一定的偏差:

第一,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三维教学目标”为一堂课的硬性指标。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在拟定具体教学目标时,“要依据生物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内容标准,并充分考虑到具体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3]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同时包含知识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情感性学习目标,比如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中的“细胞中的无机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细胞增殖”等内容只有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没有情感性学习目标。所以,针对这些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只需针对前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习目标进行设计,不必为了涉猎所有目标而牵强地给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生搬硬套的现象,致使教学效果不显著。例如,在讲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中“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节内容时,除了要达到知识性学习目标和技能型学习目标外,本节内容还应向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大多数教师在本节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时,都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相关材料,最后让学生思考转基因的安全性。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有限的资料并不能全面的看待转基因的安全问题。

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所要渗透给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网络、媒体等资源开发新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最后让学生以辩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形式再深入学习这部分内容,从而达到对转基因安全的全面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独立思考等能力。这种教学设计会比生搬硬套的教学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对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目标理解片面

素质教育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中学生物的课程目标也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来与此相对应,最后将课程目标细化到教学目标进行落实和完成。但是,当这些目标都达到后,学生是否就真正的具备了素质教育所期望的能力?结果不得而知。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质在于提升学生素质,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一“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内容后,达到了知识性目标要求的“说出叶绿素种类和作用;说出叶绿体结构和功能;说明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简述化能合成作用”[4],也达到了技能性目标要求的“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4],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研究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探究过程,使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5]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所掌握的是三个方面分散的能力与素质,基于让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的要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此,而是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巩固所学,最终通过实践来整合三种分散能力的环节。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分散的能力进行综合的运用和实践,最终才能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能力或素质,在其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外化为强大的生存能力,独自生活能力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不应该仅停留在三大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帮助学生整合所学知识与能力,同时尽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来应用课堂所学,才能达到素质教学目标的实质要求。

三、教师不能恰当的运用教学模式和教学原则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创新教育。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中学生物教学中大多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并辅以启发性教学原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存在着诸多误区:

第一,部分教师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教学内容偏难。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思想,这就决定了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与所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模式。而部分教师在选择探究内容时,未充分考虑学情,所选探究内容偏难,导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探究,既影响教师的教,也影响学生的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因此,教师应精准把握每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条件,在全面分析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的情况下,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

第二,部分教师创设的探究情景存在局限性。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般要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探究过程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一节内容时,教师多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发现问题,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如将创设的情境变为真实的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自家的植物做一些简单的实验,增加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更加真实的了解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将该问题的探究过程内化为自己的一套方法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

第三,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启发式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是简单的提问题,也不是提简单的问题。《论语》和《学记》给启发式教学原则做出了最恰当的解释。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为心求通而未得之,即心里想想明白,但又想不通,“悱”为口欲言而未能其貌,即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教师要在学生这些理解的关键知识给予启发即可,不必对一些琐碎浅显的陈述性知识进行提问。

除了在学生思维的关键点启发之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学记》里提到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学,但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学,但不压抑学生个性;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但不替学生做出结论。

四、忽视环境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谈及教育,必定涉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教师、学生、环境(其中环境可以分为教育环境及社会环境)。目前提出的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大致涉及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方法两个方面,在改革教学方法方面以“生物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6]、“课堂教学要设法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方法和媒体”[7]等措施为主,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以“一要指导自学,二要指导观察分析、三要指导实验、四要指导抽象概括”[7]几个角度为主。但无论是改革教学方法还是创新学习方法,大多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忽视了环境对于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实施素质教育有一定的限制。生物学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的自然科学,课本里的有些内容在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无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的体验减少,与之相对应,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和掌握或许就不会特别深入。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限制,学生学到的一些知识无法得到实践和验证,这些知识也就不能很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或素养,这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一定的局限。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已开展素质教育二十余年,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落实,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不断探索、总结、反思和改进,探索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最终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

帆教学反思篇3

拼音教学到这个时候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有深度的地方了。主要是d的出现,加深了bpd的混淆,这对于每届孩子来说都是一个难题。b和p通过游戏区别记忆,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学习声母中,主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想方法记住这些声母朋友。在读中强调读得短,在写中,主要强调写字姿势和静下心认真写的习惯。

在编儿歌的时候,我决定帮助孩子从情境图来记忆字型:闹钟笔筒ddd初步复习和抽查下来,效果相比其他儿歌更好一些。有几个孩子n,l不能正确区分,好象是自身的发音缺陷,纠正非常困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了情境的创设,如学习字母的书写时,我说,哪吒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认为你们比他更聪明,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认识了n和l,并且读准了它们的音。现在,我们又要进入“书写天地”啦,哪吒小哥哥要在你们中间找出一位“书写大王”,拜他为师呢!你想做他的老师吗?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把字写好的欲望,在音节的学习过程中,我又这样创设: 闹钟是个歌唱家,你们听,它在唱什么?乡下孩子割好了猪草,要把猪妈妈和小猪赶回家,他应该怎样喊呢? 你们一定知道小汽车的喇叭是怎样鸣叫的吧!农民伯伯开拖拉机时,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呀?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绪.

帆教学反思篇4

李欣

人们似乎总是喜欢看见繁华,遇见繁华。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语文课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在繁华和热闹中我们也慢慢发现语文课的语文味渐渐淡了,语文课有时变成了创新思维课,有时化成科学实践课,还有的被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等,就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而言,主要体现: 目标宽泛化。所谓宽泛化,就是指把语文教学课堂的内容变得比较复杂,功能开发也比较齐全,语文课成为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天文地理、历史社会、民俗宗教,无所不包,教师俨然成为“一代宗师”.不禁让人深思,到底什么样的课才是语文课的本来面目?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追求的语文味呢?繁华容易朴实难,我在备经典诵读《游子吟》一课就是从最初繁华的设计到历经痛苦的舍弃最后终于回归本真回归朴实的课堂。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决定上以母爱为主题的经典诵读课,这种类型主题阅读课型已经非常多了,为什么我还是要决定要成为这众多当中的一员呢?一是从学生出发,记得在教一年上册一篇课文《借生日》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过生日的时候我们最不应该忘记什么?没曾想孩子们的答案足以让我咋舌!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礼物,有的说不应该忘记生日蛋糕等诸如此类的答案,个个都是只想到自己。做母亲的,谁都不会忘记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有多少人记得母亲的生日?当我们承受母爱的滋润时,是否该在心底留一分感动,一分牵挂,是否该为母亲做些什么。二是从自己出发,我想只有打动自己的才能打动别人,我自己就是一名游子,至今跟父母分隔两地,每每读到有关母亲的诗歌或文章内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抹不开的愁绪。所以这是我心声也是孩子们的需要。

鉴于以上思考确定了母爱主题,并选定了教学内容,开始有了第一稿教学设计。

一备:繁华下的热闹

既然是经典诵读,内容的挑选上一定要是经典的,关于母爱的经典诗歌孟郊的《游子吟》是最合适不过了,从古至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引起多少游子的共鸣,另外还选了孟郊的《游子诗》以及王清秀的儿歌《妈妈的爱》作为拓展内容。

学贵在质疑。课始,从孩子已有学习经验出发,我选择了白居易的《草》引入课题,从白居易笔下我们感受到草的坚韧和顽强,孟郊《游子吟》中的草又是指的什么呢?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课中通过想象画面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儿子临行前,在昏暗的灯光下连夜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透过古代吴越民间的习俗,让孩子们明白母亲把针线“密密缝”是担心孩子“迟迟归”.通过多媒体辅助进一步创设情境透过母亲苍老的面庞、斑白的双鬓、粗糙的双手我和孩子们一遍遍诵读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夜静悄悄的,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梦,可惟独我家的油灯还闪烁着,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师:屋外寒风呼啸,屋外寒气逼心,在微弱的灯光,只见“――

生:”慈母手中线----迟迟归。“

从儿子临行前母亲”密密缝“的画面我们切换了到儿子远行后母亲”依堂门“的画面,开始了《游子诗》的学习,透过”萱草“让孩子们知道这朵”母爱之花“的含义所在,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位依靠着堂门焦虑不安、望眼欲穿、满眼泪花地盼望儿归的母亲,从而点名主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的最后通过《妈妈的爱》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中进一步拉近古诗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联系生活找到妈妈对自己的爱,最后在《妈妈颂》的歌声中结束了本节课。整节课以读代讲,情感层层递进,课中看着孩子们好几次湿红了眼眶,好几次潸然泪下,我以为这节课到位了,但是教研员听完课后的一句:这节课是让孩子感受母爱感恩母亲呢?还是通过学习古诗来体会诗中母爱之情引发我的'思考。纵观本节课,看似内容饱满,情感浓郁,但是主题却不突出,三首诗歌平均用力,听课老师不知道这究竟是一节经典诵读课,还是一节常规的语文课亦或是一节感恩母亲的品德课。整节课情感有余,语文味却不足,因为情浓了势必冲淡了文,孩子们的情感虽然和文本一起产生了共鸣,但是这节课我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孩子们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引起我的思考。

二备:初见”真“的模型

鉴于第一次试教之后引发的种种思考,我又回答最初,回到经典诵读这四个字上来。关于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选的上课内容《游子吟》和《游子诗》绝对算得上是经典,对于儿歌《妈妈的爱》和最后歌曲《妈妈颂》是不是经典这个有待考量。诵读就是指读出声音来,诵读诗文。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为了突出经典诵读的主题,第二次备课在第一次的基础上加进了平仄和吟诵,我把整节课分成了读、诵、吟三大部分。从学生自由读,熟悉诗文到现代的朗读诗歌和古人的诵读诗歌,最后到吟诵,把《妈妈的爱》这首儿歌删掉,内容让看似删减了,步骤上看似清晰、明了了,实则依旧是十分繁琐,读和朗读还有诵读的环节明显重复,导致第二次试教整节课拖了8分钟,原因在于我舍不得丢下那些我认为热闹的,繁华的部分,以至于整节课情感依旧很浓,语文味依旧很淡,舍弃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在自己的内心,难在习惯了繁华却要回归本真。痛定思痛,在历经两次试教之后决定开始忍痛割爱,大刀阔斧地――删!

三备:繁华落尽见真淳

认真学习

(1)繁华落尽见真淳―给优美的言语

低年级学生不同于中高年级段,儿童对声、韵的敏感度非常强,诗歌语言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吟诵又是最能体现诗歌的韵律美,因此在《游子吟》的教学中,放弃了繁琐的分析和讲解,就是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用平长仄短的方式一句一句的吟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学生能在诵读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一种音韵美,通过一句句诵读更能体会到母亲每一针每一线都是对儿子的担心、牵挂和祝福。

(2)繁华落尽见真淳――给浓厚的情感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备课中也有浓浓的情感,只不过那种浓浓的情感是借助多媒体营造出来的,而这一次浓浓的情感是一句一句读出来的,《游子吟》中我重点抓住了平声字的进行教学,每一个拖长音的平声字”中“、”衣“、”行“、”迟“、”言“、”春“、”晖“里面都包含浓浓的情感,在”中“字里我们吟诵出了在昏暗的灯光下穿针引线的母亲,在”衣“字中我们读出了深情凝望着母音每一针每一线的游子,在”行“字中我们诵出了儿子即将要出门远行,在”迟“字中我们读出了母亲的担忧和害怕,在”春“”晖"中我们更读出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

(3)繁华落尽见真淳――给生动的形象

在一遍遍吟诵美美言语的基础上,在一遍遍吟诵浓浓情感的基础上,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就赫然地显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了,没有讲解,没有泛滥的多媒体,只有读,只是读,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美美的言语,在读中我们体会到了浓浓的情感,在读中我看到了母亲那栩栩的形象。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掌握了平声字拖长音的规律,并能运用到其它古诗当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退去繁华得到了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从最初的备课到最后的定稿,这节课前前后后大改三次,小改无数,从一开始只想完成我的教学设计到后来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的转变;从一开始想着怎样把这节课上好到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优质高效的课转变;从一开始的我想上什么到学生这节课究竟能学到什么的转变。三备三改,从课型的转变到思维的转变,退去了繁华,回归了本真,我和孩子们一起收获了很多!

帆教学反思篇5

滚动、滚翻、攀爬等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比较复杂的体操动作,这也是体操教学的基础。通过技巧的教学,能训练学生的平衡能力,发展灵巧、柔软等身体素质。攀爬练习对发展小学生的上肢力量具有显著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品质也是非常有益的。

选择《前滚翻成坐撑》作为一年级汇报课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与挑战性的。因为根据教材安排,与前滚翻相关联的辅助课时安排只有一个,也就是说需要教师在两个课时内教会一年级小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前滚翻成坐撑的基本动作,而且动作要求到位。

通过反复试教与思考,发现同学们在完成前滚翻动作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头顶着垫。因此,在本次汇报课上我从解决这个问题出发,精心设计了教案。利用情境教学手段,带领孩子玩了一个时空穿越的游戏并且在游戏结束时埋下伏笔。小渔夫带着打到的鱼来到一个洞口,准备逃离,这时魔鬼也追到了洞口。魔鬼藐视小渔夫说到:“如果你能不用双手完美的将自己和鱼从这个洞口带走的话,我就答应不吃掉你”。

同学们很是激动,想出了很多方法,我选择了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来进行展示。我将画有一条小鱼的卡片夹在下巴下面,并且把动作要领变成了口诀:一蹲、二低头、三蹬地、四赶快跑。通过夹卡片这个小小的设计,大部分同学都能用后脑勺着垫,本课要解决的问题顺利的被解决了,但是还是有部分仍然不能顺利的滚翻,这是出乎我预料的。

汇报课结束后,与同事反映了这个小疑惑,听了经验丰富教师的一席话,再仔细研究了教材发现由于自己过度注重解决教学重点以至于忽略了前滚翻动作的连贯性,用过度分步教学来代替连贯教学。也就是说会翻的同学都是自己摸透了窍门才翻过去的,而不是我教出来的。

看来,自己考虑问题还是欠周到,有点死板,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了,争取下一次汇报课能更优秀。

帆教学反思篇6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