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制定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老师在制定教学设计时,要有着较强的逻辑思维,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牧童遥教学设计7篇,供大家参考。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
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
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2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反思
进入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诗文的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改写牧童: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这时,晚风中断断续续得传来了一声声的笛声。草原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循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了一个正吹着笛子的牧童。他的衣服不太平整,衣服上还留着几颗饭粒,一副吃饱了的样子。他悠然自得地躺在软软的,仿佛胜过一切床的草坪上,旁若无人地吹着牧笛。羊群们也听懂了这笛声,听话地在牧童的旁边吃草。牧童吹了一会儿,仿佛累了,便翻了个身,穿着蓑衣,望着明月,两手逗弄着手边的青草,继续在这美丽的风景中自得其乐地享受放牧的自由,享受晚风的吹拂。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3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能用歌声表现歌曲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掌握歌曲的大跳旋律和切分节奏。
2. 通过简单的乐器演奏更好的学习歌曲。
教材分析
?牧童》是一首斯洛伐克民歌,旋律流畅,节奏轻快,加上简单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把小牧童在美丽牧场快乐放牧的情景展现在人们眼前。歌曲分为四个乐句,切分节奏使音乐显得活泼、跳跃。一、二、四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演唱起来十分轻松。第三乐句连续运用切分节奏使音乐富有动感、充满活力。全曲旋律不断上行,形成歌曲热烈欢快的氛围。
通过学唱歌曲,感受体验歌曲意境,并用自己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活泼的情绪。通过演唱歌曲,训练学生二声部的演唱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1 2 3 2 1 音名演唱
2、1 2 3 4 5 4 3 2 1 音名演唱
3、5 4 3 2 1 元音演唱
4、1 3 5 3 1 跳音演唱
二、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斯洛伐克的民歌《八只小鹅》。
介绍斯洛伐克,观看图片欣赏斯洛伐克。
三、歌曲学习
1、欣赏《牧童》动画,说说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 仔细聆听歌曲,(《牧童》音频)同学们听到歌中唱了什么?是用什么形式来演唱的?
学生回答:听到小牧童在吹笛子、放牛、放羊;歌曲采用合唱形式……
3、学习大切分: x x x ▏x x ▏
4、全曲学习演唱
5、运用双响筒、三角铁打旋律
双响筒: x x ▏x x ▏
三角铁:x? ▏x? ▏
6、两人双响筒,两人三角铁击打旋律,全班同学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草地上的牧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了欢乐的牧童,希望你们能够利用课余的时间多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的美。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5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 听辨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2. 联想乐曲的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 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材分析
?牧童短笛》是贺绿汀在1934年创作的,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乐曲的名字源于我国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乐曲的旋律优美、淳朴,具有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风情。是典型带再现的三段式。
a段4/4拍,速度徐缓、悠扬,犹如一幅水墨画。旋律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用钢琴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让听众仿佛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b段转为2/4拍,活泼欢快,具有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与a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一段再现第一主题,这一乐段采用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手法,曲调更加的流畅。
教学过程(一份供任课教师参考的完整教案)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牧牛图》水墨画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小牧童正在放牛……
二、欣赏乐曲
1. 初听乐曲《牧童短笛》。
教师:有一首乐曲就表现了这幅图画上的情景。
提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请你给这首乐曲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学生聆听后回答。
2. 听辨乐段。
教师: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牧童短笛》,是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再次聆听乐曲,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可以分成几个乐段?
教师指导:听辨以后请学生说出是怎么分成三个乐段的。
听辨乐段,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回答,如根据速度的变化听辨出来的,根据节奏的变化听辨出来的等。
3. 分乐段欣赏乐曲。
(1)第一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第一乐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一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一乐段,学生跟随音乐哼唱旋律进行记忆。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一乐段速度中速、旋律优美、节奏舒展、情绪抒情等。
(2)第二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二乐段。
② 提问:这个乐段与第一乐段相比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让你联想到什么情景?
学生自由回答。
③ 教师用琴带学生慢唱第二乐段旋律。
④ 再次播放第二乐段。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跟节拍轻轻的用右手指尖点左手掌心,不出声音。
⑤ 学生自己总结第二乐段速度稍快、旋律跳跃、节奏紧凑、情绪欢快等。
(3)第三乐段。
① 播放《牧童短笛》第三乐段。
② 提问:这一乐段与前面的哪一乐段相似?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与第一乐段相似,但节奏有变化,节奏紧凑了。教师总结:第三乐段采用了民间音乐中常用的加花的方法,使乐曲的曲调更加的流畅。所以这首乐曲的结构是aba’。
(4)教师分别弹奏书上谱例,学生完成书上练习。教师提示:提示学生三个谱例的节拍不同。
4. 完整的欣赏乐曲。(《牧童短笛》动画)
教师提示:请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到a和a’的时候,跟随音乐旋律用手划4/4拍指挥图式。
三、介绍乐曲背景
1. 贺绿汀简介。
2. 介绍乐曲背景。
四、知识拓展
教师:这首钢琴独奏曲由于受到众多音乐家的喜爱,被改编成了不同演奏形式的乐曲,我们来听一听。(播放长笛演奏《牧童短笛》音频)
教师:贺绿汀一生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还有《游击队歌》。播放《游击队歌》音频。再欣赏一首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的具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森吉德玛》。播放《森吉德玛》音频。
五、课堂小结
“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音乐家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多么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啊!
牧童遥教学设计篇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
意,从中感悟人物的不同品质。
2、分角色朗读不同人物的
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指导生字的书写,注意
书写时的姿势。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课文分析了解文中
重点词汇的意思并加以记忆。
2、引导学生能通过多种形
式的朗读体会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的人才
称得上是一名大画家吗?(学生谈对画家一词的理解)你认识哪些大名鼎鼎的画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大画家叫戴嵩,他和一个小牧童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熟读课文,感受画家的品质。
1、请学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想想画家戴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朗读)
总结学生的意见并板书“著名”
2、戴嵩的“著名”表现在哪里呢?能不能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总结: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
教学反思:
本教案的三项学习目标抓住学生对教材及课文人物的感悟理解,并试图通过反复的
诵读感悟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这突出了对结果性目标的设定上,但课标中强调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的把握,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教案目标缺少对学生语文意识和兴趣的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需要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加强体验性目标的确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和探索。
作为本课的第二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及文中的人物已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案中设计让学生讨论“画家”的含义及交流自己了解到的画家这一环节就显得不必要了,已是对第一课时的重复,也很难激发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兴趣。可采取直接入题的形式,揭示本课重点问题。
在对戴嵩著名这一特点的分析上,教案设计安全按课文的内容顺序进行,问题的设置也以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造成教学过程繁琐,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无法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在练读旁观者赞美之词时,采用边演边读的方式收效较好但缺少一定的提升练习,即可让学生试着模仿文中的句子也来夸一夸戴嵩的技艺,使技能的训练不只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维的实现。
另外,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学生不易
多人来欣赏。”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
从这些句子中你分别看出戴嵩的什么?(远近闻名,技艺高超)
3、如此厉害的大画家会引来旁人怎样的称赞呢?请大家练读以下两句话。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学生朗读过后选取一两名学生进行表演读,并谈谈从自己朗读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
(齐读练习,注意读出旁观者看到画后的惊讶和赞美)
4、可是正当大家对戴嵩的画大大称赞的时候,听到了一声“炸雷”般的声音,这是怎么了?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下一个自然段,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并作答)
原来是一个小牧童的声音,他的声音像炸雷一样,说明了什么?(声音很响,“画错了”与别人的称赞声不一样)
听到这样的喊声,如果你在场会怎么想?(学生交流)
5、如此胆大的小牧童竟然敢说大画家画错了,可是戴嵩生气了吗?请找一找戴嵩是怎样做的?
“这时,戴嵩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地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指名学生朗读)
从朗读中你感觉到戴嵩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板书:虚心)
请你试一试,读出戴嵩的谦虚和真诚。(学生练读,老师选
由“……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发现戴嵩的著名,需要老师及时处理这一偶发事件,较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浓
墨涂抹”与“轻笔细描”的意思,从而感悟出他技艺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