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反思7篇

时间:2023-01-23 作者:Animai 教学计划

教学反思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可预料情况发生进行的反思,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需要习惯性地撰写教学反思,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摄影-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摄影-教学反思7篇

摄影-教学反思篇1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几乎任何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阅读过或者学习过之后,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而《小摄影师》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许多教语文的老师,在教过这篇文章后,都会做一篇《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文章,所以呢,关于《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文章,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愧疚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 :“今天,我让你多照几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本课的难点在于要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才会在续写中实实在在地运用这种写法。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还写得比较好的愿望。

好啦,关于《小摄影师》教学反思的文章,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到这儿啦,其实,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啊,如果大家愿意的话,不妨自己亲身读一下这篇文章,想必你们也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

摄影-教学反思篇2

本学期开始三年级的教学工作,从初中一下子落到三年级确实让我很不适应,也找不到好的方法,一直处于半混沌状态。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重点,而且还天真的以为三年级的小学生会和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一样,知道自己预习,知道自己把课文中不认识的字都解决呢!以至于自己在开学第一课就没有认真的给学生讲生字新词,而是让他们在课下的时候自己完成作业,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大跌眼镜!错的一塌糊涂!这一下子就把我天真的想法给浇灭了!

从第二课开始,我便开始了生字的教学,并且是很认真的!直到讲到第六课《小摄影师》,虽说生字是没有什么问题了,但是这节课结束后,我就发现了自己的授课存在着很多问题!原本计划好的,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到了真正上课时就把这些东西都抛至脑后了,完全没有想起来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能想起来了,但却又有些担心。不知道究竟是在担心什么?或许是害怕学生读不出来那种语气、感情,所以就干脆不去挑战这项内容。这是一个特别失败的地方。没有迎难而上,而是看到困难就退缩了……

其实这一课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在备课时我也有计划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以后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这一课的故事演绎出来。可是,又想到之前我们排过的课本剧,我就好害怕。

最最关键的是,一直听在郑州上班的同学说,他们学校现在上课用的都是“杜郎口”模式,用导学案上课,我也不知道是哪根筋打错了,就也想试试。明知道聋生的自学能力非常差,就是老师带领着学,那也是一知半解的,老师累,学生也累。可是,我还是在学校的打印室把我的导学案打了出来,一共9份,学生每人一份。同学之前给我发了一份他们的模板,我感觉太难了,我们的学生估计理解不了,于是把它修改了一下,改成了我自认为还比较容易的学案。谁知道让我头疼的事情真得就发生了,学生根本就看不懂导学案上是什么东西,什么“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知识链接”等等,里面我设计的有关于高尔基的介绍,学生也是看的晕晕乎乎,全然不知说的是什么。不知高尔基是谁,是做什么的。就连我解释过后,仍然是一片迷茫……

这节课啊,真得让我上得乱七八糟的,本以为可以用导学案一起上完这一课,可是最终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失败啊!!

摄影-教学反思篇3

我一直觉得我的课堂缺乏灵性,语文是一个大而通的学科,不仅要准备充分,还要具备更广博的知识来应对学生不时闪现的问题,和根据学生的水平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很多时候,我都在课堂上才发现问题,应对问题。这次的开课让我认识到了很多的不足。以下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

一、引导开课:

首先我以高尔基发问,让学生介绍一下高尔基,但是孩子们不是很积极活跃。在我班,这样拓展类型的知识性问题总会遇到这样的尴尬。而那些积极的同学却总是不厌其烦高高举起那只小手跃跃欲试,但很少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快速的将孩子们拉回到我的课文中来,一起读高尔基的简介,并借此推荐高尔基的名著。

二、初读课文:

我会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或在四人小组互查互读,并自学课文读一读画一画。

三、概括课文内容:

总揽课文,概括主要内容。锻炼用一句话简单介绍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讨论之后,效果并不好,很多学生都会照着课文读一遍。我出示两个中心词:照相、高尔基。学生在上面添加时间、人物和事情。这个样子,降低了难度,学生都在抢着说。但是总是不举手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对学生说完整的话的训练不太好,在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试图从说完整的话入手,让单个孩子单独回答问题。

四、解析课文:

我从两个人物的不同表现入手,找出相关句子并分析,高尔基通过哪些表现来帮助小男孩的,为什么?小男孩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在我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问题没有主次,有深度的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较少。

五、改进方向:

首先是字词方面,可是把字词的大部分放到预习上,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字词,也掌握的课文的阅读部分,更有利于理解课文部分。其次,教学策略要有主有次,教学目标明确,给孩子一个中心问题,让学生发散的找答案,讨论,谈体会。这样走进孩子内心,总比只是单纯地讲要好。

摄影-教学反思篇4

?小摄影师》这课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语言、动作、表情来反映人物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的。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找出小摄影师动作、语言、表情的句子,然后读一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从他“鞠躬”、“摆弄”、“跑出去”、“哭着”等词语和句子体会到了小摄影师有礼貌、对自己负责办墙报的摄影工作认真负责、懂得体谅他人、对自己的大意非常自责等等。高尔基的语言动作的词句有:“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是个小男孩吗?”从这些句子体会到高尔基非常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不让杂志社的记者采访,说明他不慕虚名,不图名利。不是为了宣扬自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的孩子能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精神。

既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可以反映出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我们来写一写:小摄影师第二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了吗?请接着往下写。

看李南池写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他来到办公室,还是非常惦记着昨天来的那个小男孩。为此,他昨晚一夜没睡好觉。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马路,叹了口气说:“哎!多可爱的一个孩子啊!多么希望今天能够再来啊!”高尔基一整天都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一直等着男孩的再次出现。傍晚,高尔基正准备下班回家,突然听到秘书的禀报:小男孩来了。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叫小男孩进来。只见小男孩气喘吁吁跑进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愧疚地说:“对不起高尔基同志,昨天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请您原谅!今天本来不想再打搅您了的,可是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喜欢看您写的文章,非常希望在学校的墙报上看到您的照片,所以我只好在放学后赶来了”。高尔基抱起小男孩,非常激动地说:“你终于来了,知道我有多惦记你来吗?你真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孩子!来吧,给我照,多拍几张”。小男孩这次很麻利地拍完照,正准备走,高尔基喊来秘书,还让秘书给高尔基和小男孩照了一张合影。

刘雨秋的:

第二天,高尔基早早地起了床,来到办公室,正在自言自语地说:“多么可爱的一个小男孩啊!可惜他可能再也不会来了。哎!”突然,高尔基眼前一亮,在昨天小男孩往地上坐着哭的地方有一张小男孩掉下的学生证。高尔基喜出望外,赶紧吩咐秘书循着学校地址去找那个小男孩。果然小男孩找来了。小男孩非常惭愧地低下了头说:“昨天真的很抱歉,浪费了您宝贵的时间,今天又麻烦您派人接我来,真的谢谢您。您知不知道,学校的同学听说我给您照相失败,都非常失望,遗憾。都埋怨我做事马虎呢!我可是惭愧得一个晚上都没睡好觉呢!” “呵呵,我就知道你会这样。”高尔基一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一边说 :“今天,我让你多照几张相,送你一些书,拿回去给他们看”。“太好了!太好了!”小男孩高兴得蹦起来。

本课的难点在于要求从对话中把握人物心理。让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才会在续写中实实在在地运用这种写法。

续写故事是想象力、表达力、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我在这堂课中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使他们产生了想说想写,还写得比较好的愿望。

摄影-教学反思篇5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根据我对我们班孩子们的接触,发现虽然班级的底子不太好,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欲望非常强烈。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先让孩子们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给我们创设的情境中,我给了学生一个熟悉文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途径:

一、整体感知,现境激情

在我发现学生对于表演课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后,而且有这样一个契机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本的领悟,进行内化后表演给大家看,同学们自然是热情极高。我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先是四人小组自主表演,然后推荐几组不错的上台表演,相机理解几个重点词句,如“摆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

在表演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让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太好,上课听课的习惯也不怎么好,所以要让他们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让语文课变的有趣,我就想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里徘徊,探着脑袋往里看,而扮演高尔基的学生则坐在教室里,手拿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纸团,高尔基连忙拾起纸团打开一看,这个时候,由旁白在旁边念纸团上写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学生集体智慧的闪现。接着,高尔基向窗外望去,对蹲在路边的小男孩说道,我让他们放你进来。等小男孩进来后,摆弄了很久正准备拍照时,才发现自己的胶卷忘记带了,与刚进来时的兴奋和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扭身就走,高尔基冲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而男孩已经飞奔而去。表演到这里嘎然而止。

二、学生融情时,及时点拨

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我在表演开始前,就指派给了他们几个任务:

1、当评委,选出你认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2、当导演,你觉得哪里表演的好,哪里不好,可以怎么改。

3、当观众,发现在欣赏的同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表演过后,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帮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摆弄”、“赶紧站起来”等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吩咐”这个词体现了他对下一代怎么样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带胶卷时,高尔基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又表现出了什么?

在学生正融入情境中时,及时地把这些问题抛出去后,让学生在已经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让学生知道安排这样的一个表演不仅仅是让他们看,更要从中感受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的体会,深刻地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三、体验内化时,想象提升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

小摄影师回来了吗?

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

把课文中没有写完的结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说完。

学生略加思索后,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老师所预料不到的,在教师的引领下,给学生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学习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创新。

摄影-教学反思篇6

五年级上册有篇课文,题目就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小作者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读完觉得“精彩极了”,父亲的态度却截然相反,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而作者就是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努力前行着。

当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小摄影师》一文,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突然就有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念头。纵观整节课的习得,孩子们的表现真的“精彩极了”,再细看每个孩子,有近一半孩子的表现“糟糕透了”。

?小摄影师》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在学习中,我先和孩子们一起梳理课文的脉络:照相之前(第1~5自然段)→照相的过程(第6~11自然段)→照相之后(第12~15自然段),并把文章分成三大部分,同时板书出课文的两位主人公:小男孩和高尔基。在自读自悟、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小男孩”和“高尔基”的语言和行动展开,而孩子们也总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两人的心情变化,感悟两人的优秀品质。

一开始,孩子们就被这个彬彬有礼的小男孩的语言和行为所吸引,小汤从“鞠了个躬、请”读出了他的有礼貌。小仪补充道,从“您”同样可以看出他的有礼貌。关注语言、关注表达是语文课堂的关键。有了同伴的引领,接下来的交流精彩纷呈,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高见。

一、聚焦“小纸团”

“小纸团”在第一堂课上掀起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从小男孩扔小纸团给高尔基,可以看出他很会想办法,课文中有个泡泡也提醒我们‘这个少先队员真会想办法!’说明他真的很会想办法,很聪明。”有的说:“小男孩的聪明还表现在他能用简洁的话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有的说:“从小男孩想出扔纸团这个办法,可以看出他真的没有其他的办法了,这样的做法很大胆。”期间,我们也质疑了小男孩这一做法到底可不可取,得出这一做法虽然不礼貌,但出于“任务”(给高尔基照相,要贴在墙报上)的驱使,这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而小男孩当时并没有一丝一毫对高尔基不敬的样子,因为当高尔基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马上“鞠了个躬”。

那么,从这个“小纸团”来看高尔基呢?孩子们认为,高尔基是平易近人的,因为他是个名人,却没有拒绝小男孩的请求。高尔基也是充满爱心的,因为他没有因为小男孩的举动而批评他。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有礼貌、聪明、大胆、平易近人、爱孩子。

在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少先队员称高尔基为“同志”觉得奇怪,于是,对于这个称谓加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孩子们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二、关注“很久很久”

第7自然段中写道:“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这里的“很久很久”也让孩子们久久驻足凝望,通过对“很久很久”的解读,使小男孩和高尔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孩子们从“很久很久”感悟出小男孩的做事认真,晓琪还从中想像出小男孩可能拿着照相机对着高尔基研究,到底哪个角度拍出来最好看,可见他平时就很会照相,于是得出他照相的技术也很好。

同样是“很久很久”,对于高尔基的优秀品质感悟更深,孩子们体会到高尔基的耐心,对小男孩的工作积极配合,没有丝毫的厌烦感,因为等男孩准备停当后,高尔基还侧过脸来对着他微笑。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对于孩子的工作也非常支持和配合。

听着孩子们精彩的发言,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深入文本,我真的很高兴。特别是在课文的后面讲到小男孩因为忘带胶卷而哭着离开时,我让孩子们上下文联系体会男孩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他们还是能结合“很久很久”体会到男孩此时因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而惭愧、失望、难过。

从对课文的体会和感悟中,孩子们的表现真的很精彩,也真的佩服孩子阅读的水平,由表及里,对人物的品质逐步推进,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静下心来一想,整堂课中有的孩子脸上的表情从未改变过,他们在思考吗?有的孩子一脸茫然,他们听懂了吗?有的孩子干脆低着头做小动作,他们会有收获吗?

课间,我随意叫了几个上课极少举手或不举手的孩子询问了一下学习内容,大多数都是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听了,我不来。”有几个是一副受惊的样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还有的直接承认自己在开小差,没有认真听,并表示接下来要认真听。只有少数几个能说出大概,想来是在认真听。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作为教师,我似乎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是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感悟了全文,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但这样的感悟和习得并不能面向全体,感兴趣的孩子积极参与,全然一副“你不叫我,我绝不罢手”的架势,而兴趣不浓或不感兴趣的孩子呢,有的已经一再地游离于我们的课堂之外,那么,精彩的课堂对他们来说却是——“糟糕透了”!

摄影-教学反思篇7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因为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对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孩子不了解高尔基,于是,课前,我要求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以此加深对高尔基的认识,课上与同学交流。其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为引起学生积极探讨,我在学生了解叙述顺序之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师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等方式引导孩子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