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定一份教学设计,可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学设计的写作,大家一定要认真对待,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教与教学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参考。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
正确圈划、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
三、教时:
一教时[第二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教时,总结:课文《金色的鱼钩》主要出现了两个人物:老班长、我。思考:课文中的人物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二]分段阅读,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第一大段,完成下列步骤
(1)这段文字从哪些内容作了圈划?
在对学生个别提问的基础上,老师归纳:
课文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神态作了圈划。
(2)就圈划内容提问,并体会其作用。
朗读描写老班长外貌的句子,提问:人物外貌的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有什么作用?
体会描写老班长心情的句子,提问:人物心情的描写与课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圈划出描写老班长动作的词语,提问:圈划词语从哪些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品质?
在个别回答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小结:
对老班长的外貌、心情、动作等描写,突出了老班长的有极强的责任心、舍己为人的精神。圈划词语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老班长的这一品质。
2.默读课文第二大段,注意从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1)圈划出表现小病号“我”的心情的词语。
(2)就这些词语从不同角度提问。
(3)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4)小结:课文对小病号的描写,特别是写出了“我”在知道事情真相前后的心情变化,突出了“我”的感激之情。
圈划词语突出了老班长品质的感人,写小病号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老班长的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
3.默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老班长竭尽全力全力不让病号挨饿的神情、语言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圈划描写老班长神情、语言的句子。
(2)提问:这些词语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意义?与课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3)小结:这些对老班长神情、语言的描写,将老班长的形象刻划得淋漓尽致,充分表达出他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的品质。
4.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这枚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与“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是否矛盾?为什么?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可分组进行讨论)
5.总结:不矛盾。因为“长满了红锈的鱼钩”记录了老班长舍己为人最终献出生命的光辉事迹,这枚鱼钩虽普通却闪烁出老班长崇高品质的灿烂光芒,因此它“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揭示了文章中心,有其深刻的含义。
6.讨论学习《金色的鱼钩》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扬同学间团结友爱的精神。
五、板书:
老班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老班长的思想品德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2
课文解读
本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科学的思想方法”的第四篇课文,是一个带有童画色彩的寓言故事。课文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的腿。当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它的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一样事物都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出,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看不到它的长处;另外还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光看它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有存的价值。课文内容有趣,语言生动,适合朗读。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前面刚学过类似的课文《陶罐和铁罐》,所以应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体会为主。感悟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设计理念
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训练、探究、对话为基本元素设计教学过程,体现“情趣、扎实、互动”的教学特色。
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四大环节和板块:打开阅读门、走进录音棚、畅游智慧泉、亮相展示台。
一、打开阅读门:引发阅读期待
回顾课文《陶罐和铁罐》,导出本文:狮子和鹿。
师:《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与缺点。那么这篇《狮子和鹿》又能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走进录音棚:初步读通课文
师:大家都听过音乐唱片吧?音乐唱片里的声音真好听,知道是哪里录的吗?录音棚里。今天,我们的教室也是一个录音棚,录谁的声音呢?录同学们的声音。录同学们的什么声音呢?录大家读书的声音。看看在这个录音棚里,谁读书的声音最真实,最动听。你可以自己一个人读,也可以邀请同桌一起读,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打开录音机实录一段读书的声音。
指名读文,继续“录音”。随机指导读准文中的生字词语:匀称、珊瑚、泛起、撅嘴、抱怨、逼近、犹豫、撒腿、凶猛、甩、扯、挣脱。
读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畅游聪明泉:自主探究体会
师:大家听过聪明泉吗?传说中有这样的一眼泉水,如果你下到里面去畅游一翻,就会变得特别聪明,当然这只是传说。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是是名副其实的聪明泉。现在,请大家畅游其中,认真地读书,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鹿是对角和腿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b、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示?
组织交流,在交流中引导读书,点拨理解,加深认识和体会。
交流问题a的过程中,抓住以下读点:
第3自然段:他从来没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第4自然段: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第5自然段: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跳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
最后一自然段:他叹了一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交流问题b时,先让学生用文中鹿的事例来讲,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
四、登上展示台:诵读积累语??
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语文。学语文,就要以读为本。本文的语言文字生动传神,精彩纷呈,应通过反复的朗读进行品味、体验,形成学生的语感。
师: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学生交流中随机激发:这篇课文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语言也很生动,很有意思。请大家再次亮起你动听的嗓音,朗读这篇课文,读到你特别喜欢的句段,可以反复地多读几遍,把你的体会都读出来。等下,大家要登上展示台,一展你动听的读书声。
学生自主练习朗读。然后指名朗读展示,为让更多同学有机会展示,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
拓展延伸,推介《伊索寓言》:2500多年前古希腊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往往通过狮子、狐狸、狼、蛇、羊、乌龟、兔子等动物来创编生动形象的故事,通过故事告诉人们一些深刻的道理和生活经验。《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狮子和蚊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寓言故事。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辨证的看待事物.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查字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勿、尘埃、拂拭、饱和、依附、
湿漉漉、朝晖、日晕、单调.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新型玻璃,知道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许多帮助,我们都对科学家的创造发明感到欣喜,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最不起眼的灰尘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呢.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得正确、流利.
出示生字生词,引导学生正确认读.
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
a.默读课文,看看灰尘有什么特点?用“——”画出来.灰尘有什么作用?用“~~~~~”画出来.
b.与同组同学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a.灰尘的特点:
(1)小.
(2)来源于土壤和岩石.
(3)在空中飘浮.
b.灰尘的作用:
(1)反射光线.
(2)反射光波较短的光线,吸收光波较长的光线.
(3)灰尘具有吸湿性能.
通过学习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了解,假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出示句式:假如没有灰尘,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说明方法
我们能这样清楚、明白地了解灰尘的特点和作用,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来告诉我们的?(列数字、做假设.)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4
【背景分析】
?给予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含有丰富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讲述的是金吉亚在商场选购圣诞礼物时,在一棵“给予树”的卡片上,发现有一位小女孩渴望得到一个穿着裙子的洋娃娃,于是金吉亚放弃了为亲人买礼物,送给小女孩一个洋娃娃。从金吉亚的言行中折射出善良、仁爱、同情、体贴的高贵品质。下面是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的教学片断。
【案例描述】
师:金吉亚的哪些做法让你敬佩?请同学们自由读4、5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
生:带着问题读4、5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
生1:金吉亚送给小姑娘洋娃娃,让小姑娘如愿以偿,她的这种关爱他人的精神让我敬佩。
生2:为了满足小姑娘期待已久的心愿,舍弃了给亲人买圣诞礼物,给她买了一个洋娃娃,这种做法让我深深敬佩。
师:金吉亚送给小姑娘洋娃娃,还送给她什么?
生1:送去一片温暖。
师:让小姑娘感到温暖。
生2:送去一份浓浓的温情。
生3:送去人世间最珍贵的善良。
师:多么可贵的善良!
生4:送给小姑娘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仁爱。
师:是呀,送去的不仅是一个洋娃娃,还是一种人世间最可贵的善良和仁爱的品质,使我们为之敬佩,让我们带着对金吉亚深深的敬佩一起朗读最后一段。
生:(深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师:当姑娘收到这份梦寐以求的礼物时,她的心为之一颤,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此时此刻,她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把它写在书上。
生:(在《爱的奉献》乐曲中学生自由准备。大约3分钟)
师示意学生汇报。
生1:这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份浓浓的温情,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它。
生2:谢谢,真的非常感谢,你帮我实现的期待已久的愿望,我实在是太激动了!此刻,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你对我的关心和友爱,你是好人,好人一定有好报。
师:同学们,记住一个真理──好人会有好报!
生3:是你用珍贵的温暖,可贵的善良,使我期待已久的愿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千言万语化为一声“谢谢”。
师:饱含真挚的语言。
生4:虽然我不认识你,但从这份珍贵的礼物中,我可以知道你是一位充满爱心、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师:只有善良的人才能发现善良的心,你是一个善良的人。
生5:谢谢你帮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心愿,虽然我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但我还是要真诚地说声──谢谢。
生6:我日夜等待着,是那位好心的朋友送给我久久未了的心愿──洋娃娃,您不仅送给我洋娃娃,还送来一份沉甸甸的温情,我激动万分,祝你身体健康!
生7:当我收到这份礼物时,我十分感谢您,是您那善良的心灵,给了我一个开心的面容,带给我珍贵的温暖。
生8:千言万语化作一声“谢谢”送给您,这声“谢谢”,饱含了我的真诚,饱含您的善良,更饱含了我对您的感激之情。
师: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声诵读。
【案例评析】
一、课堂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础学科,语文课堂即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从以上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感受到触动,在和文本的对话中获得心灵上的震撼,在诵读中获得精神上的净化,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思想的升华。这样,语文课才能成其为语文课,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让学生和课本亲密接触
课本是个“富矿”,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是发展学生感知、理解语言,情感熏陶的凭借,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在以上案例中,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去研读课文,有边读边思,有感情朗读,有默读等形式,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的要求。让学生和课本亲密接触,这也是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重要途径。
三、为学生创设可亲历的教学情境
从以上的成功的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精心创设适合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实践并提升实践品质的重要策略。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认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对直观感兴趣事物的关注,决定了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案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学生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当姑娘收到这份梦寐以求的礼物时,她的心为之一颤,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此时此刻,她最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把小姑娘的感受写在书上。学生在在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下,在音乐氛围的渲染中,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的情感流露,学生想说、爱说、会说。这时,孩子们就会真情洋溢、各抒己见,你会欣喜地发现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灵性得到开启,你会一次又一次地被精彩的发言所感动、出色的表现所折服。这篇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获得了生动的演绎。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的关系。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动手实践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感受“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状态,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体验互助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ppt课件、每小组准备三个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直尺、彩笔等。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思
引言:细心的同学一定听出来了,刚刚老师播放的是哪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就从西游记的故事说起。
讲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经磨难。一天,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幸好路过一个村庄,化缘得到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唐僧心想:三块饼,四个人不太好分呀!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一个分饼的方案,他对徒弟们说:我准备将第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八戒吃其中的二分之一;将第二块饼平均分成4份,沙和尚吃其中的四分之二;将第三块饼平均分成8份,悟空吃其中的八分之四,你们同意这样的分配方案吗?师父的话音未落,猪八戒便跳出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分法,师父你太偏心了,凭什么猴哥吃那么多有八分之四,而我却吃那么少才二分之一。同学们,请你们判断一下,猪八戒说的对吗,师父真的偏心吗?
生发表见解。
二、自主合作探索规律
1、反馈引导:1/2=2/4=4/8。“三个徒弟分得的饼一样多---等式---仔细瞧瞧这组分数等式的分子分母相同么?但是它们的大小却?再用变化的眼光瞧瞧,(师画正反向两箭头)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改变了,什么却没有变?师贴板帖分数可真与众不同呵!
2、提出探究任务:那如果我让们动手做或者联系生活实际想,像这样大小相等的分数,只有一组吗?你们能不能找出一些给老师看看?找之前请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每个小组找出一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并想办法证明这组分数大小相等。
(2)思考:在写分数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内商量一下然后开始行动!
3、小组研究教师巡视
4、全班汇报
交流评价(教师相机板书)圆纸片汇报长方形纸汇报正方形纸汇报及联系一组人数说发现规律把每组数从左往右或者从右向左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分子分母的怎样的变化规律?(可以举例说演绎推理深入)随机更换贴图
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打出幻灯
5、反思规律看书对照找出关键词要求重读共同读
6、引证规律:3/4=12/16刚刚动手做我们验证了这组大小相等的分数的正确性并由此发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你能否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再一次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自学例题运用规律
过渡:同学们刚刚的精彩表现展示出了你们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老师请你们自学课本96页的例2并完成相应“练一练”。现在开始生自学
集体评议:例2练一练1和2,请说说你的根据和想法!重点让学生说说根据什么,分母、分子是如何变化的。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
2/9=8/36,4/9=2/3,3/4=3a/4a,5/10=3/6,1/5=4/8
2、把6/20,70/100,45/50,1/2,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能有什么作用?
3、圈分数游戏圈出与1/2相等的分数
4、对对碰与1/2,2/3,3/4生生组组师生互动
五、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结语:你看,运用数学知识玩游戏,也是乐趣无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
作业:余下来的时间请完成课本97页练习十八的1-3题,做在书上。
教与教学教学设计篇6
一、复习导入
名家名篇大家谈。(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诗” 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然开朗 俨(yǎn)然 阡(qiān)陌 垂髫(tiáo)
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并请其他同学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