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教学反思精选7篇

时间:2022-12-15 作者:Animai 教学计划

老师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西教学反思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西教学反思精选7篇

西教学反思篇1

爱是什么?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是呀,这个世界是由爱维系成的。 对于《掌声》这堂课,上课开始我引用了文章的导语,与学生产生了共鸣。让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整篇文章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角色转换,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时而是英子,时而是同学。通过引导学生多次读书,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如“犹豫,慢吞吞等”悄然走进文章,感受英子不同时候不同的心理。通过配乐朗读,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心情。

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其次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不足之处:怎样正确对待课堂生成的问题。

特别是小组合作汇报:“如果你是英子,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你是班里的一名同学,你会对英子说些什么?”同学们都会说,但语言的组织不够理想。我想能不能从前面的教学时间中抽出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此项,并写出来。

西教学反思篇2

本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描写了大作家萧伯纳和一位普普通通的小女孩娜塔莎相遇,一起玩耍,交谈,最后认小女孩为老师的过程。

在教授本课的伊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萧伯纳的身份,作为一名著名的大作家肯定身边有很多吹捧、敬仰他的人,因此不免也会为自己的身份而感到沾沾自喜。当他和小女孩娜塔莎相遇并交谈后,一切都是很自然,在愉快的环境下进行的。但是当萧伯纳在表明自己身份后,却意外受到了和预想中不一样的冷落!

在小女孩的眼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身份的高低之分,因此对于表明表明身份后的萧伯纳,她觉得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作家和小女孩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

而女孩的态度,让一向有优越感的萧伯纳震惊,同时深受教育,觉得女孩是自己的老师。学习了本课之后,我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班上一些孩子因为各方面表现相对优秀一点,就看不起学习差的孩子,不愿意和他们做朋友。既然连大文豪萧伯纳都能认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当老师,在他眼里都可以做到大家都是公平的,那么作为一个小学生是不能对身边任何一个同学有歧视的心态的。希望我们的班级是一个和睦上进的、团结友善的班集体。

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不仅仅是一个语文课堂,还是学生心灵洗礼的课堂。

西教学反思篇3

从我们上学始,伤仲永一课就已选入中学课本,算来已有三十多年了,受之天与受于人的辩证统一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近来教读此课,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字词切入,但这些要建立在学情的基础之上,初一孩子活泼可爱,爱说爱笑,但文言底子薄,阅读此文,大概意思清楚,对于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却不深刻,仅凭课后注释和工具书是远远不够的,要得益于老师的指导啊!

如何指导?思来想去,我还是定位到字词切入,循序渐进,走近作者,走入文本。下边是我的部分实录及反思。

师:请你站在方仲永的角度,用文中的两个字或词,简单概括其学业的发展历程!

学生举手的很多。

生1:异

师:为什么?

生1:五岁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文理皆有可观者。

生2:众人

生2:主要针对其后期的现状而言的。

师:很好!有道理,那么请站在王安石的角度,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方仲永的学业发展历程。

生:伤

老师示意只有一个字,并提醒注意“发展历程”几个字。学生稍作思考。

生:赏

还有学生说到了“赞”“夸”等字。

师:我个人认为“赏”和“伤”两字很好!不仅能说明问题,更是谐音妙用,记忆深刻。

学生点头认可

师面对生:有个问题,“赏”字的支撑依据是什么?

生很迷惑的看着老师,不明白什么意思。

师:也就是说,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赏”的情感。

学生恍然大悟。

反思:老师课堂设计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明确,同时,要用学生能听得懂语言提问。

生:“即书诗四句”中的“即”为立即的意思,五岁就能“立即”写出诗句,作者的赞赏之情足以体现。

生:“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中的“立就”也可以体现出赞赏之情,意思是立刻完成。

生:“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中的“可观”为值得欣赏的意思,这是对其诗作的肯定。

生:“邑人奇之”中的奇,“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均为意动用法,从邑人的角度侧面赞美仲永的才华。

生:还有第三段“如此其贤也”中的贤,也是对仲永的赞美。

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一个“如此”呢?

生:给人感觉话没说完,还有重要的话要说。

师:重要的话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回答。

生:用“如此”,是想引出下文的`“且为众人”以及“得为众人而已耶”两句。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伤”字了,那么,你从文中的哪些字词里能体会到王安石这种“伤”的情感?

学生谈到了“利其然”“日扳”“环谒”“不使学”“不能称“”泯然众人“”等词语或短语,并且从词义和语境的角度做了详细的解释。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作者重在“赏”,还是重在“伤”?

学生异口同声:题目中的“伤”

师:为什么还要大篇幅写“赏”呢?

生:“赏”的越高,“伤”的就越深。

师:说的深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伤”是文章的主旨,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主要目的所在。

师:能否用第三段评价中的一句话概括“伤”的内容?

生:受于人者不至也。

师:后天的教育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共勉吧!

西教学反思篇4

“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新教材又把数的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想通过对教材的充分利用和深入挖掘,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注重已有经验,体验“多样化”

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主要理念之一,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更是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重要途径。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这两方面入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方法“多样化”:在学生交流不同口算方法的过程中,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通过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解决“乘船问题”中,对“估一估,一艘船做得下吗?”“大约需要几条船?”“两个班坐一条船,可以怎么安排?”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重视比较归纳,实现“优化”

方法是多样的,但也有“巧”方法和“笨”方法之分。在提倡和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归纳,吸取各种方法中的精华,悟出最佳方法;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过程中,更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西教学反思篇5

教材分析:

乐曲形象鲜明、情绪欢快、明朗,特别是表现小闹钟节奏的音型非常突出。乐曲为c大调、4/4,中庸的快板,采用回旋曲式写成。乐曲开始用木鱼声模仿钟摆的走动声。开始它很有规律,带有装饰音的主题。这种偶而出现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在单调乏味的四分音符节奏中,出现了一种不安分的性格和幽默的情绪。

乐曲分为三个部分,开始是给小闹钟上弦的声音,使人一下就明白了乐曲要表现的内容。接着梆子模拟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节奏声,出现了欢快、诙谐的第一主题,装饰音和切分音的运用使乐曲显得更加轻快、活泼。主题之后,是第一插部。它转成了g大调。旋律以附点音符为特色。主题再现,接第二插部。乐曲进行中不时插入闹钟的铃声和不规则的走动声,更增添了乐曲活泼的情绪,当主题第三次出现时,加有反复后接尾声,使得乐曲具有更为风趣的性格。

教学目标:

1.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记忆主题旋律及插部音乐,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3.能够用打击乐器伴奏、用自编的动作表现乐曲,从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表现力和创造力。

4. 德育渗透让学生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小闹钟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2.通过各种活动深入理解音乐结构并初步了解回旋曲式。

教学准备:

打击乐器、小闹钟图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律动、感受音乐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请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一段有趣的音乐。

1.师生聆听音乐,有规律进行声势活动。

2.教师鼓励学生并提问: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猜一猜是谁发出的声音呢?

3.教师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钟表的种类。

4.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知道小闹钟的两种特效音“嘀哒、铃”。

5.用弹舌模仿小闹钟嘀哒走路的声音、在主题音乐背景下进行。

二、游戏:记忆主题

师:同学们扮演的小闹钟走的真带劲,请大家看看老师也带来了小闹钟。

?数格子》游戏

1.格子中没有小闹钟的就表示空拍,出现小闹钟的格子用手拍一下。

2.通过多种演奏方式,使学生熟悉主题旋律,并能配合主题音乐进行演奏。

3.学唱主题音乐。

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方式。

4.师生交换进行模唱和伴奏,牢固记忆主题音乐。

师:我们刚刚唱到的是小闹钟走路的音乐,是由美国作曲家安德森所创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

1.播放完整的音乐,学生分辨主题旋律出现几次。

2.学生听辨主题旋律出现了3次,教师演唱歌谣:小闹钟它真调皮,嘀哒嘀哒嘀哒嘀哒嘀。小闹钟它真可爱,铃铃铃铃铃铃铃。

3.师生共同演唱歌谣,教师指挥,注意休止符休止时间的指导。

4.师生边走边唱。

三、激发兴趣、获求新知

师:小闹钟每天一刻不停的走啊走!时间长了,他太累了,生病走不动了。

1.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进入角色。

2.感受第一插部悠扬、舒展起伏的音乐特性。

3.用身体动作表现卧床不起的、生病的小闹钟。

师:生病的小闹钟到了钟表修理店,技术高超的老爷爷很快把它修好了。

1.学生用心聆听音乐。

2.结合音乐中的特效音响理解小闹钟的用途和作用(催人起床)。

3.聆听音乐,情境创设(分辨音乐中铃声响了几次)。

4.再次聆听第二插部。(闹铃响了8次叫主人起床。)

5.学生配合音乐摇响8次铃铛,教师语言配合:“起床起床快起床”。

6.随着音乐师生分角色扮演小闹钟和小主人进行情境教学。

四、知识拓展、表现乐曲

师:我们再一次完整的聆听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老师这里准备了几张卡片,谁最先听出是哪段音乐,就请他到前面的卡片中选择与这段音乐相对应的图片卡,贴到黑板上。

1.聆听完整音乐。

2.学生聆听后选图片卡并粘贴到黑板上。

3.看图片直观感受乐曲结构,教师介绍回旋曲式。

4.知识能力拓展:

介绍聆听作曲家安德森其他代表作品《打字机》和《跳圆舞曲的小猫》音乐主题片段。

5.师生伴随音乐结束课程。

教学反思

结合现场教学部分,应该说整节课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教师能引领孩子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在娱乐中养成良好的欣赏倾听习惯,设计时做到了让孩子能学,会学,愿意学,坚持学。看到孩子们高兴的表现,我感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与快乐。不足:1课堂刚开始时,教师过于紧张,课堂气氛不是很好。2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还需加强,要关注每个孩子。3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由于时间关系,有时就让几个孩子回答问题,其余孩子会有些失落。

西教学反思篇6

?渔夫的故事》主要讲了一个贫穷的渔夫,到海边去捕鱼,意外地捞上来所罗门王封锁魔鬼的瓶子。他打开瓶子,狡猾凶恶的魔鬼钻了出来,想要杀死他。渔夫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锁在瓶子里。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不可战胜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围绕导读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1、读好人物对话感悟形象特点

本文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对话非常生动,课文亦是以对话展开情节的,所以读好人物的对话,就把握好了渔夫和恶魔的形象特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心理与语气,夸张地读出两人物的口吻。同学绘声绘色地朗读,生动展现出恶魔的狡猾、凶恶和渔夫的从容机智,这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学们准确地把握住了故事人物的特点。

2、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

在赏析课文之后,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首先请学生把课文分为三段。然后概括每部分主要内容,第一部分都提到了渔夫无意中救了魔鬼,第二部分说的是魔鬼要杀渔夫,第三部分交代了战斗的结果,渔夫用智慧战胜了魔鬼。最后把每段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就行。又请学生总结了这种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认真阅读课文后,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脉络理清后,学生都能抓住要点进行概括,说的很到位。

不足:个别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态度不认真,怪腔怪调,老师要正确引导。

西教学反思篇7

1、“画图”是学生们感兴趣、乐于学的内容。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学生画图,教师展示作品,学生对作品的部分演示,让学生丰富对画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同时,在作品演示时引发学生思考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让学生明确画图要注意选用绘图工具的技巧。

2、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要注意分层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不同基础的学生赋予不同的任务。

3、要对学生更加耐心一点,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协作意识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