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对小说、戏剧或诗歌中人物之间发展的情感线索的审视,读后感是一个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机会,可以让我们思考作品中的价值观和观点,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学校的读后感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1
假期阅读完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了解到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从理论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对我很是震撼。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学校教育的改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书中的诸多观点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通过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幸子与高志相互学习的情景,让自己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钦佩这位老师能够如此机智地为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一帮一”不同。过往自己在教学上会比较关注优生,而忽略差生。即使课堂上有分组教学,往往也是流于形式,正确的说法是不懂得如何让他们共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段,给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培养学生主动求救伙伴的能力,以此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合作学习”为今后我们的聋儿融入正常社会,学会与人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
书中还指出:教师的责任不是“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位儿童的学习权。是的,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往有太多的时候,我们以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必然的为由,从而给我们的“不负责任”找借口。现在想想真不是那样。学习共同体正是包容了每一个人的差异性和参与性的共同体。回想自己的课堂,一次小组课上,一位刚入学的孩子,由于他还不会说、还不懂听,当时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忽略了他,剥夺了他的学习权、挑战学习的机会。如何才能真正的实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权,这需要老师花更多的心思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亲近孩子和接纳孩子。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准备各种各样的'资料来丰富课堂,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文章中还讲到: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我们过往的课堂都是以老师板书授课、学生倾听回答为主。即便是准备充足的公开课,也更像是一场“表演”,看似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训练出来的。佐藤学先生的“精彩的课堂”,我也好想尝试一下。
最后,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共同体。而这本书,真的很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2
尹庄镇中心小学这段时间老师推荐我们班的小朋友们阅读故事书—《笨狼的故事》。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小笨狼和其他小动物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故事。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特别有意思,差点儿把我嘴给笑歪了。
在这本书中我结识了森林学校的校长鹅太太,主教人类的语言的老师牛博士,教算术的老师眼镜蛇小姐,善良、勇敢、正直、乐观的小笨狼,还有棕小熊、聪明兔、乖乖羊、猫小花、伶俐兔、小浣熊等,笨狼和它们之间发生了一连串有趣的故事。
小笨狼和它的同学们很顽皮,经常让老师和校长感到头疼。它们偷偷骑鹅太太的自行车,结果自行车和小笨狼都掉到了池塘里;下课以后,它们捉迷藏,结果小笨狼在树上的鸟巢里躲了三天,让大家都担心坏了。笨狼虽然很笨但它却很善良、勇敢、正直、乐观。当同学们把鹅太太的花弄得七零八落时,既没有摘花,又没有用花朵乱扔的善良的笨狼为了帮助牛博士,居然和爸爸妈妈一起把自己家里的花都搬到了学校的花园里。当棕小熊要欺负乖乖羊的时候,善良的笨狼眼里含着泪勇敢地站在凶巴巴的棕小熊面前说:“你打我吧!”在笨狼的影响下大家都勇敢的站了出来,结果把棕小熊给气跑了。笨狼还很固执,当眼镜蛇小姐说四减四等于零时,固执的笨狼一直说等于八,结果直到把自己的课桌锯成圆形才最终承认四减四等于零而不等八,呵,笨狼够固执吧!
笨狼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走进《笨狼的学校生活》,我喜欢上了这只可爱的笨狼,喜欢他的善良、正直、勇敢、乐观,我愿和笨狼做朋友。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3
假日里,我读了《笑猫日记—云朵上的学校》这本书。书里有一位仙女,她的名字叫“蜜儿”。每天晚上她都会撑着一把美丽的油纸伞,穿着白色的蕾丝纱裙,提着一个白色和黑色的袋子,飞到孩子们的房间里,收集他们做的'梦。她用白色的袋子装好梦,用黑色的袋子装噩梦。她把作噩梦的孩子带到云朵上的学校里,因为那些孩子都是不快乐的。她要把孩子们的快乐还给他们。
在云朵上的学校里,蜜儿在大自然里给他们上课:她让孩子跟着小鸟和青蛙学习飞翔和游泳;她带着孩子们在田野上玩耍,用香瓜捉鱼;她跟孩子们一起在大雨中奔跑,又唱又跳。孩子们在这里都找回了自己希望得到的快乐,读着读着,我似乎感觉身临其境,来到了那座云朵上的学校里,也在里面开心的生活,玩耍。
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多的收获,它的道理让我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而是要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4
现在初三一个班级的学生大概有三类:
一类学生学习比较认真自觉,但在内容多、进度快的初中学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压力很大,甚至有一种挫折感,需要老师去扶他们一把,助他们一臂;
第二类学生是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上课只想睡觉,作业完成不了,回家除了打电子游戏之类的爱好,其他皆无;
第三类学生是学习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高,成绩优异。
针对这种情况,这学期我校为了初三的孩子们进一步在学业上更进一步,毕业时能升到理想的高一级学校,决定进行分层教学,使得孩子们对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试行半个学期,经调查不同层次的31人,百分之百说有好处,学习态度变了,也有目标了……但我读了《学校会伤人》这本书,结合我是教b班的,想想这批学生原来确实是受到从小学到现在的学校各种“教育”,伤到了:
“每天”丢失学习的乐趣;
相信我们不聪明,不能很好地学习;
相信我们的能力已经固定了,不能通过努力、训练、外来干预或自我理解而得到提高;
相信我们“只是中等或就是差生”而已,感觉自己不断在变得渺小;
在学校里经历了羞辱,这种痛苦和焦灼的记忆产生了广泛的焦虑感,把自己封闭起来;
由于过去在学校受到不公待遇。不被注意的经验,对于老师以及权威人物有着一种长期的、习惯性的愤怒;
由于学校的经历,相信我们在智力或认知方面“不如别人”;
不太愿意动用智力;想要做正确的事情或“就是把任务给完成了”;
容易非此即彼的观念来判断别人和我们自己,比如简单化的聪明、愚蠢,艺术、非艺术的分类。
这样一对照,我把对待b班的孩子态度不仅仅是学业,更多的是情感投入,给他们创造成就感,因为“教学也是一种才能、一种爱,以及一种富于灵感的激情,应该给学生在生活的每一分钟里带来了活力、智慧、平衡以及乐趣”。在与我们的孩子或学校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变得像成人一样对于教育和学习有着一种未经处理的强烈的感觉。
站在家长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和所有的父母一样,我也想让自己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但我也希望他们在情绪和精神层面上,在学校里“过得很好”。所以这样看:这本书又是写给家长们的,你们拷问着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并且在学校保持良好的表现,以及如何在学校体系中有效发挥作用,这个体系似乎一边在邀请你加入和互动,一边又在把你们推得远远的。
站在老师角度看这本《学校会伤人》也是写给老师们的,你们可能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的状态感到困惑,这种状况似乎是孤立与刺手的,你们想要寻找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问题。
我在反思: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学习被当作是一种产品,而不是一个过程,每一种学习经验都可以通过容易汇报的数字形式来加以评估,由此,他们自己就是未成形的产品,在这个制度里等待着被塑造、标记和分出等级来。说到底重要的研究是什么?就是为了我可以上一个好大学,得到一份好工作,住在一个富裕的地方,等等。
但是,我们这样对待肯定是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如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而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和通晓世界是我们当代人们最普遍和最便捷的渠道,互联网的发展如今在世界各个行业上都得到了运用,它给我们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我们的估计。如马云,他并算不上一个聪明的人,从他的求学途中就可以看出。读书时,小马云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他的理想是上北大,但最后他只上了杭州师院,还是个专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他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科技大学当了6年半的英语老师。他不安于现状,他有他的梦想,才创造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伟人也是这样。
而现在的我对待初三b层学生,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他们,找准定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让他们有快乐,有伙伴,有上进的心,公平对待,体验团队的合作及竞争的必要等等,也理解学校为什么会伤人,以及如何医治自己愈合伤口、恢复功能,是我看这本书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学习者有能力治愈这些伤口,这需要他们得到恰当的`检查和找前因后果,并且把教育环境变得更为人性化,更少让人感到羞辱。不过我们还必须承认在人的生命中投入学习的价值。
所以,另一方面读了《学校会伤人》就感悟到学校也是会培养人的地方,做到“多一把培养的尺子,就不会伤人那么厉害,而是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要在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改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我校的百名典型,学业优秀及学业进步奖,还有开展多形式的活动,开展多方面的平台,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相信自己是聪明的,在学校学习上快乐,充满勇气的,都是可以去实现梦想的。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5
酷虫学校,是一本好玩又好看还长知识的书!我喜欢又呆又笨的屎壳郎同学,还有敢吃掉老师和同学的狼蛛001同学还有爱打听消息的星天牛同学。书中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既告诉了故事的情节还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每一集都有大事记,本集是苍蝇老师被吃。事件某年某月末日,酷虫学校甲虫班的.班主任兼昆虫基础课的教师丽蝇,在下课后返回教师办公室的途中,昏头昏脑的撞上杂虫班的蜘蛛同学的网上,被该同学捕获,不幸遇难。
我觉得《酷虫学校》,表面上来看起来是一本讲解昆虫的科普书,实际上是一本妙趣横生、搞笑又能学到知识的插画书。比如对苍蝇老师被吃事件屎壳郎同学的看法是:“我不知道丽蝇老师的死和我没有关系,我只知道新鲜的粪蛋比干透的粪蛋口感要好很多。”鹿角虫同学说:“虽然我努力了很多次但都失败了,因此我代表全班同学感谢杂虫班的蜘蛛同学!”
看了《酷虫学校①吵吵闹闹的甲虫班》以后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玩的科普书了。我不是虫子,所以我不知道虫子的世界是怎么样的。有一天你走走着走着被鸟吃掉了,就捐躯了。和同学去往学校的路上就被同学给吃了。非常可能发生!所以还是当一个人比较好过着幸福的日子,吃好穿好,多幸福呀,不像他们,随时可能就捐躯了。
我喜欢《酷虫学校①吵吵闹闹的甲虫班》,正是因为它妙趣横生、好玩又长知识富有插图的内容。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6
我读了一本名叫《云朵上的学校》的书,里面的主要人物有:笑猫、小白、蜜儿和球球老老鼠。笑猫很多事情都是用笑来表达的。他会微笑、狂笑、冷笑、狞笑、嘲笑、苦笑,还会皮笑肉不笑。它是一只有思想的猫,喜欢观察人,也能听懂人说话。小白有一双乌溜溜的圆眼睛,一对漂亮的长毛耳,是一只小狗。蜜儿是小白的女主人,同时也是一个神秘的女老师。
这里面主要讲了:初夏,球球老老鼠的子孙为我们带来了一个令大家惊讶不已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云朵上的学校,小白和她的女主人——蜜儿就在这所学校里。这是一所充满了魔力的学校。那些曾经在学习的压力下噩梦连连的孩子,在这里都变得快乐无比。可是,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所学校的老师竟然是蜜儿!蜜儿带着孩子们去了很多奇妙的地方,吃了很多食物,有抹了草莓酱的花卷、又松又软的米糕、煮熟了的鸡蛋、奶香四溢的牛奶、抹了酱的面包果,鲜花沙拉和树奶。蜜儿还常常在人们睡觉的时候去收集孩子们的梦。噩梦装在一个黑袋子里,好梦装在一个粉红色的袋子里。每当下午四点的时候,她便在书房里研究孩子们的梦。蜜儿把平常不愿意写作业、内向的孩子慢慢变成了把写作业当成一种乐趣、活泼开朗的孩子,并给他们讲一些故事,让他们画雨后彩虹,在雨中翩翩起舞,在雪山上打雪仗……很多有趣的事情,让孩子们快乐无比。
这些从严冬到金秋的故事,犹如温暖童心的“心灵鸡汤”,犹如陪伴你成长的“心情宝典”。相信你将会在幽默好玩、美妙温暖的文字中,发现一条联通现实和幻想的秘密通道,相信你会感动,会流泪,会哈哈大笑,会开始生命中最初的思考……
去学校的读后感篇7
?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的著作,时至今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时近百年,杜威这本著作的价值仍未被中国社会真正重视,更不要说发现可行的实践方法。中国高喊教育改革,高喊减压减负,高喊课程改革,这些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国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读书越来越辛苦,辛苦到父母都不舍得的地步。在现在的中国,还只能看到“明日之学校”的海市蜃楼,不着边际。
现在教育所用整个方法残酷它为了遥远不确定将来而牺牲了现在社会使得家长变得敏感家长越来越害怕孩子浪费童年不做事?可难道快乐不算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吗?人一生永不会忙碌了卢梭说:“自然要求儿童在成人以前还儿童如果想要颠倒这个程序就会结出不自然果子……不到成熟就烂掉了”现在孩子所能接触到教室里课桌、书本、黑板、同学、老师家里电器、书桌、父母大自然慷慨赐予人类广阔奇妙世界:西瓜虫变成两断还在蠕动蚯蚓水稻小麦……人类在自己儿时尽情享受过这些自然赐予宝藏后却禁止下一代接触、抚摸、探寻这对后来出生孩子不公而社会实际也这个权利去剥夺孩子们贴近自热发展天性培养美德权利这人类发展悲??
杜威认为“误用时间比虚掷光阴浪费更大,教育不当的儿童比完全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离美德更远”。孩子童年时至关重要的两样活动的时间:一是嬉戏玩耍时间,二是和家长共度亲密时光。当中国儿童刚牙牙学语和蹒跚走路时,各种名目的兴趣班就如飞机投弹般狂轰滥炸而来。兴趣班、特长班、考级、考证书,儿童在作为儿童而有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过得比父母还要沉重和繁忙。在这种情况里,父母更多地成为了孩子的督导员。儿童是羊,父母是放羊人,父母拿着鞭子将小羊从这块草地赶到那块草地。儿童还没到自己能决定是非和反抗的力量,任由父母摆布,过着看似放养实际豢养的生活。赶场子的时间多了,父母和孩子一起游戏玩耍的的时间就少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就会大打折扣,在儿童的内心深处,也许父母更多时间的角色是严格的家庭教师,孩子始终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