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可以展示我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视角和理解,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具体化,分享给他人,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1
今天,我刚刚读完《老舍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青岛的五月》。这篇文章讲的是关于青岛的花、海、青岛的气候、青岛人和五月青岛的景象。
我读着这篇文章,感觉文中描绘的事物,景象,一个个生动形象地出现在我眼前,闭上眼就能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所有东西。这也是老舍的文章能够吸人之处吧!虽然语言朴素,但是真实、形象,能让读者感觉到如身临其境。
就拿我最喜欢的描写花的那一段来说吧,“公园里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城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緑枝上挂了一层春雪……”这句话用比喻和拟人来说明了花组成的图案,花的形态和颜色。这些花在老舍的笔下惟妙惟肖,既形象又具体。真是一位不寻常的作家!这还有一句“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把两种花的特点结合在一起,语言优美,让读者眼前浮现这画面。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2
我从小就爱看许多著名现代作家写的文章,尤其是大家熟悉的巴金、冰心、老舍等作家,他们写的文章或作品,我是百读不厌。
我们课本的第一篇课文,名字就叫《养花》,是老舍先生写的,我对它非常欣赏,因为老舍用非常朴素、简练的话语,记叙了自己养花的经历以及养花的乐趣。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看似很普通的话语,却说明了劳动是人生活的根本,养花需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你们说对吗?
在平时的工作中,老舍先生也运用了劳逸结合的方法,使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这正告诉了我们平时学习的时候,可以写一会就到室外去晒晒阳光,看看绿色,开阔视野,有益身心。
当然,养花也会得到许多知识。比如说:有的话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底下,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我们在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总会或多或少地积累一些知识,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
这篇课文抒发了老舍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我想,我们也要像老舍先生那样,把自己的爱好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精心的照管它们。你的生活会因此丰富多彩,自身也会感到充实、幸福。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3
一次作文课上,老师让我们看了老舍的作品《母鸡》,它令我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一向讨厌母鸡,但母鸡有了小雏鸡后为雏鸡做了很多事,让作者不再讨厌母鸡了。文中的母鸡那种负责的精神令人敬佩。
而平时的我,却没有想到自己应有责任感。记得有一次,我考试的成绩十分不理想,错题特别多,老师让我们改在卷子后面,然后自己再出一道类似的题。可我错的太多了,心想:把题抄上改完后就行了吧!老师看我改了这么多,应该可以“蒙混过关”了吧!不然,可改到什么时候呀!想着,我便只改了题,出了没几道题,就玩去了。
第二天,老师说:“少题的同学有:‘xxx、陶梦诗’……”我顿时傻了眼,心想:看来还是逃不过这一关,混水摸鱼也不行呀!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改了题。今日想来还后悔万分。我是多么不负责任呀!我竟然没有按老师改题的要求做,欺骗了老师,也欺骗了自己,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母鸡是多么负责任呀!与母鸡相比,我自愧不如。
我学习母鸡负责的精神,再也不自欺欺人了。《母鸡》唤起了我的责任心,敞开了我心灵的大门,我感谢《母鸡》。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4
读了《母鸡》这篇课文,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母爱很伟大,老舍先写对“母鸡”的厌恶,在写对“母鸡”的崇敬,感情先后迥然不同。这种强烈的鲜明的对比,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自然产生了一种幽默可笑的感觉,是我们仿佛在欣赏一个风趣的相声或小品。
这篇文章写出了母鸡对雏鸡的关心与照料;干什么事都处处想着雏鸡,让着雏鸡;而且还教它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教它们挤在母鸡的翅下、胸下……这都是鸡母亲爱他们,呵护它们的表现,这是母爱的自然流露,“当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时,它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教它的儿女吃。”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像文中的母鸡一样,一做我爱吃的饭菜时,妈妈就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并且还说:“慢点吃,别噎着。”我抬起头,嚼着菜,问道:“妈妈,您怎么不吃啊。”而妈妈却笑着说:“你吃吧,我不爱吃这菜。”每当我这样问她的时候,妈妈总是这样回答。现在,我明白了其中的原要。
感谢老舍,感谢老舍先生带给我们的文章——《母鸡》,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母爱的伟大,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从而令我感触良多。
小说通过一个旧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善良、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老实、健壮、纯朴,对生活有骆驼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省吃俭用,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车,但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第二次他又攒够了钱,却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怍了去。第三次,他娶了虎妞,还用虎妞的钱买了车子,本来日子过得已经很不错了,可是虎妞却难产死了,祥子伤心欲绝,没法了,只好把车子卖了来安葬虎妞。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它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他成了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的行尸走肉。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黑暗,多么令人畏惧,竟然有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在社会上是不显眼的,但命运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好强的他,毁了他的梦想,后来沦为自甘堕落的人。悲剧总是令人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祥子胸怀大志,勤劳节俭,为什么最终还是走投无路?为什么非把他逼上梁山不可?难道那是个不让好人有活路的社会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是美好的,幸福的。没有自私,不幸和残酷了吗?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社会,有许多人进步了,也有许多人退步了,这个退步是指人们的心灵变得败坏了,丑恶了,他们去赌、嫖、抢劫……无恶不作。然而社会总是要进步的,我们只能用强制手段去制裁这些人。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6
读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它能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宛如清风拂面,仿佛偷来的悠闲自在,犹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窃喜不断。那美妙的景色,悠闲的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可当人们轻易地拥有并坐享其成时,却发觉“天堂”给予自己的并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种无聊、空虚的美好掩饰。这时“天堂”的实质便是地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生活的意义,多在于付出,而不在于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张鱼网,并非一撒一收间就可收获鲜鱼,而需心境平和地找准时机,勤于劳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为本,不管时间如何周而复始,心中仍是平静。
老舍先生曾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间的老者,游目骋怀,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闲逸之情,用其花养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衬托生命的真谛。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就是生活的真谛吗?
百年后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变迁。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绚烂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内没有永恒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星宿,没有永恒的.回忆,有的只是永恒的变迁。
孩提时无忧无虑,青年时逍遥自在,壮年时谨慎小心,直至半百后痛定思痛。蓦然回首间生活已近尽头,才幡然悔悟……
什么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在追求我们梦想中苦与乐的过程,它是一种心境,一种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态去客观看待人世盛衰、花开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苍穹有雾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缤纷四季陪伴,过往有晨钟暮鼓陪伴,而我们只有它来作伴。
人生在勤,只为了更为美好的未来!
老舍的作品《猫》读后感篇7
您用优美的语言来诉说着五月的青岛,您用平凡的事来记录着五月的青岛,但你却写下了不平凡的语句五月的青岛在你的笔下如仙境般、梦幻般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在您的笔下青岛的风雾挡不住草木的生长,绿色在蔓延,在海上、在天边、在鱼帆……鲜绿、浅绿、深绿、黄绿……到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微风吹动少女们的头发与衣裳,像一层面纱,笼罩着五月的青岛。来自不同地区的舞女,在这里展示不同的舞姿。随风飘动,如蝴蝶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共同为这个日子庆祝。在您的笔下,有一种似紫而色略略发蓝的花,我特别喜欢,我相信插在花瓶里定然好看,给人以拥抱大自然的感觉。
那漫天飞舞的桃花和樱花,仿佛给人带来冬春之意,为大自然增添一种梦幻般的神采,仿佛置身在仙境中,为这个地方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繁华街道上的生意,如火般红火,家家装饰着自己的'新房,庆祝五月的到来,到处使人眼明神爽、焕然一新。我最喜欢的还是你笔下那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在告别一个冬天的开始,又可以重新在草地玩耍,脱下厚重的衣服,呼吸大自然那新鲜的空气,在漫天飞舞的花瓣下,拾花瓣、看猴、看鹿……并且过几天还要大红的樱桃可以吃,在玩耍中倾听大自然的心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
五月的青岛,洋溢着热情与激情。而如今的青岛更是一个美丽而又令人骄傲的城市,2008年的奥帆赛在这里举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将齐聚在这里,白帆点点,扬帆青岛……《百合花》虽然描写的是战争年代的故事,但是作者没有对恢弘的战争场面或是高亢的男儿热血进行描写,而只是对人物之间细腻的感情,以及主人公所具有的珍贵品质加以描述。
“我”既被通讯员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品质所震撼,也被新媳妇和“我”对通讯员真挚的情谊所感动。为何给文章取了这么一个名字《百合花》?全文出现这样三个字眼一共才两次,初看却怎么看都不觉得有任何联系,但是随着渐渐地深入了解这篇小说,这朵仅仅只是绣在那条“枣红色的假洋缎”的被子的纯洁的百合花却愈显得夺目鲜艳。
文章中的三位主人公——“我”、通讯员、新媳妇就这样被一朵花一条被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借被子的时候,因为部队伤员需要,通讯员被“我”拉着一起去借被子。而在这之中,“我”能轻松借到的被子,通讯员却死活都借不到,以至于说新媳妇是“死封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耿直和爽快——一位农村拖毛竹青年的特征。
但当我告诉他这不是一条简单的被子而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的时候,他觉得误会了人家,惭愧地想把被子还回去。在这一来二去之中,从摩擦到相互理解,因为这么一条被子,彼此之间增进了认识和了解。在这之后,个中种种都体现了“我”和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和祝福。
包括新媳妇刚来包扎所时就大厅通讯员消息,以及中秋节时“我”吃着月饼就想到了在战地的通讯员,还有便是“我”在登记伤者时看到“通讯员”三字时的紧张和揪心。或许大家都在期待着胜利,期待着与通讯员的在此见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第二次的相聚却成了永别。
通讯员小小的身躯在战友危难之际竟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和无穷的勇气,他为了保护同志,舍身扑在快要爆炸的手榴弹上,牺牲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当小媳妇见到担架上的尸体时,她的心情是如此的复杂,也许是后悔,也许是悲痛。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不顾“我”绝望的劝阻,认真地缝着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以及她抢过被子倔强地说:“是我的……”,再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百合花”被子认真地盖在他的身上。
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着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位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与善良,更让我看到了一颗诚挚的心,一份如百合花般纯洁的感情。百合花带领他们互相认识,却又残酷地让他们说了永别。花开花落,几度春秋?战争是残酷的,但是这朵花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骄傲地绽放,代表着他们的纯洁与感情,代表这他们的一切美好品质,洁白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