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5篇

时间:2023-06-23 作者:Brave 读后感

只有融入了自己对于故事的看法,我们写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考验我们的理解能力,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5篇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篇1

?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个形象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七十来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的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冯乐山,腐化堕落的五老爷克定,又有敢于向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丫头鸣凤,温顺驯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长孙媳瑞钰等;以及受新潮思想、向往自由平等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其实,《家》一书是写在中国社会剧烈大变革时期一代青年走过的历程。觉新、觉民、觉慧三弟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性格,他们出身在四世同堂,黑洞洞的大家族公馆中。因为性格的不同所走的人生道路也就完全不同。

觉慧应该是巴金老先生笔下具有一个代表性的新青年的一个典型人物。巴金曾在他的这个第十版序中这样写到: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一个幼稚然而大胆的叛徒。我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要他给我们带进来一点新鲜空气,在那个旧家庭里面我们是闷得透不过气来了。觉慧正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有着新思想,看到了社会的弊端,他反对旧礼教。同时,他也很幼稚。但是,他敢于反抗,并且最终冲出了那个封建礼教的大家庭的束缚,乘着不停东流的绿水走入了他向往的新生活。

书中还有一个特别显著的气息: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巴金老先生笔下的《家》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家》的那些子弟们正代表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例如:高家中专横、衰老、腐朽的最高统治者高老太爷。他代表的正是政府机构中腐败、贪婪的官员。那些官员仗着自己的官职,随意支配人,在无形中,人们对他产生了怨恨,对他也产生了无形的威胁。还有像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的贪官,他们运用自己的小聪明,毫无顾忌地从公家手中榨钱,行贿受贿是样样不缺。社会中也有像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的青少年,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他们由于承受不了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甘堕落。尽管有如此之多的乌云,但它永远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辉。

总之,《家》这部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对摧残人的青春、生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愤怒的控诉,对那些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下受苦、挣扎最后作了牺牲品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那些为争取自由的生活而奋斗的人们进行了大力的歌颂。

这个社会永远都是在进步的,并不会因为有什么不进步的羁绊而停止,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得了时代的潮流。在走过的途中,它会喷发出应由的水花,这就会形成一股股奔腾的不息的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篇2

读巴金《寒夜》有感

巴金《寒夜》 相对于巴金的《家》等前期作品,《寒夜》不是一个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反而显得异常的朴素、简洁、干净。巴金在《寒夜》这部小说中多次提及“夜的寒气”,作者是有用意的,这是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憎恨,充分表明了他在寒夜里对光明和温暖的强烈渴望。

?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作家在《寒夜》所描绘的悲剧之中, 寄寓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呼唤, 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和反映现实生活的高度的典型性。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 幸福” 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对话上。作者以全知叙事的视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给读者。在读者面前,小说中的人物便以内心和外在的两重感体现出来,人物性格具有相当强的立体感;同时,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更适合曾树生等人知识分子的身份,人物相应地被赋予了自主性和知性的魅力。这便是“复调”创作手法带来的优点。 巴金在小说中紧扣人物的独特个性,较多地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充分发掘和描写了人物内心情感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内心世界中两种对立的因素,从动态中加以剖析,写出它们的起伏消长。

?寒夜》所描绘的悲剧, 虽说比不得催人奋进、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号角, 但它却通过被黑暗所压抑的灵魂的呼号, 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热望, 对假丑恶的世界的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 《寒夜》的悲剧永远具有艺术和情感的魅力。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篇3

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

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我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但在今天,在我看来,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满的。

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家》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

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篇4

?家》,是巴金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以“五四”时期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崩溃的全过程。

在《家》中巴金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真实地写出了这些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性。

浓烈的抒情色彩是《家》的主要艺术特色。巴金的创作从来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是因“情动于中”才执笔的。他的生活经验和他的要求变革的激情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积极地发挥。他对于三位女性角色的把握和怜爱无比表现出他细腻而独特的抒情手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她们平凡之中的伟大。

小说还以“家变”写“世变”,通过家庭反映社会。高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就犹如当时封建制度下的旧中国,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就代表了旧社会中三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专制、保守和反抗。这也体现了作品的现实主义。

巴金说,他写《家》的目的,就是“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这句话概括了他对旧制度憎恨的心情和基本思想,而它也正是巴金热情写作的动力。 我认为,整部作品的人物形象可以这样分:

一.3位男性

若说到《家》中男性的代表人物莫过于高家的三兄弟了。 大少爷觉新是我很欣赏的一个人物,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过于重要的地位注定他无法逃离被囚禁的命运。就像巴金先生说得那样:“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也有过理想,有过抱负,有过爱情,但他更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让他不得不放弃前面的一切,包括与梅的感情。这一放弃害死他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女性。他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爱自己的家人,为了弟妹甘愿委屈自己。但他的牺牲并没有得到弟弟们的理解,反而成了他们仇恨他的根源。就如他奉行的“无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一样,不仅无法使他维系住整个家族,而且还害死了他生命中第二个重要的女性。正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最终,命运将他逼上了爆发这一条道路。

二少爷觉民在三兄弟当中是个相对来说不是很鲜明的人物,但他与琴之间的爱情以及为爱所做的斗争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同三少爷觉慧一样,也是一个进步青年,但他又不像觉慧那样激进。然而面对爱情即将失去的现状,又使他不得不站起来进行反抗。他也是幸运的,他爱的人恰好也爱他,他们的斗争又有觉慧在帮忙,而且又恰逢老太爷病重,无力再对他进行干涉。于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他们暂时胜利了,成就了与觉新和梅完全不同的命运。虽然这与他们不懈的斗争是分不开的,但这其中难免有侥幸的成分存在。

三少爷觉慧在书中可以说是第一主人公了。他可以说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进步青年,对一切旧的事物进行抵抗,参加学生运动,办报纸,帮二少爷抗婚,同情下层人民。他是有勇气,有决心,有毅力的,他信奉一句话“我们是青年,

不是畸人,不是愚人,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所以他去努力争取自己的一切。 但他所有的斗争都是激进的,现在看来,不免有“愤青”的嫌疑。而且,三少爷的地位使得他不需要承担像大少爷觉新那样大的压力,这让他无法理解兄长的痛苦,还一味地责怪大哥已经失去了勇气。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除了旧的制度让他压抑之外,几乎不需要承受任何生活带来的痛苦。所以,他无法看到整个社会造成的氛围,而只是一味地仇恨家族中的旧势力,甚至迁怒到爱他的人身上。而作为一个少爷,也使他养成年少轻狂的个性,他曾经给过鸣凤幸福的承诺,但最终却因为要专心斗争的借口而放弃了鸣凤,所以,当得知鸣凤第二天就要嫁人的时候,他也并未加以制止。而当鸣凤自尽后,他也只是经历了短暂的哀伤,通过对“我是青年”这一信仰的重新理解之后,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了。从对待爱情这一角度看,大少爷觉新反倒是一个性情中人,而口口声声要革新的三少爷反倒是一个冷漠的人了。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即使鸣凤最后不是因为要抗婚而自尽,恐怕也会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三少爷的爱而像梅一样郁郁而终了吧。而三少爷对琴存在的另一番感情,不得不又让我们感觉到他实在是一个多情的人,不知他是爱琴,抑或是鸣凤,或是两个都爱?由此看来,对于鸣凤的爱可能真的就是一时糊涂了。可怜鸣凤还为他失掉了性命,不知是不是值得。 虽然他在感情方面是如此的不负责任,但这也许是年纪还轻的缘故。对于他努力与旧势力斗争的事实,还是不能抹煞的。

二、2个配角

书中出现的另外一个新青年就是与高家三兄弟有亲戚关系的陈剑云。书中对他的描写并不多,他是属于一个落魄家庭的,靠教书养活自己,可以说从家境方面来讲,与高家三兄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他是一个忧郁的青年,身体又不好。但是,他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也爱琴,可他知道自己无法与觉民竞争,又或许是认为自己无法给琴带来比觉民更多的幸福。总之,他放弃了,甘心把琴交给觉民,自己只做一个默默的祝福者,为自己爱的人默默祝福着。从这个角度讲,他可以说是觉民和琴爱情下的牺牲品。而更广来讲,也是门第财富下的牺牲品,是这个黑暗社会下的牺牲品。第二个值得提一下的配角是高家的小姐淑贞。她可以说是配角中的配角,但她又是另一类人的代表。她是高家的小姐中唯一一个缠足的,她不是长房的小姐,而且是小姐,不是少爷,从小自卑就笼罩着她,这样的情况让她怕了,所以她让母亲为她缠足来避免将来可能因为天足而产生的悲剧,是她自己选择了做旧制度的跟从者。但现实让她迷惑,她不知道自己用残疾换来的出嫁时的荣誉是否值得,她的残疾注定她只能做高门大户中的小姐,无法出去外面,像琴一样的斗争了。目睹过太多悲惨的现实让很多人如她一样对眼前的一切感到迷惑,不知道何去何从,他们是在徘徊中游荡的人。

三、一个助推器

书中曾提到过一个特别的人物,他从没有正面出场过,却对情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就是冯乐山。他和高老太爷一样是旧势力的代表,而且是个纯正的配角,但是,他所起的负面作用要远远超过高老太爷。他曾涉及过高家的三段婚姻。第一段是他要娶鸣凤做妾,直接导致鸣凤投湖自尽;第二段是要给觉民做媒,使得觉民离家出走;第三段只是略带了一下,说是给小姐淑华做媒,这个不作为重点。前两段婚姻都是整部小说的转折点,可见这个冯乐山的重要之处。如果说书中有反面人物的话,他实在可以算是一个了。他的存在

加速了高家解体的过程。所以说他既是社会转型的助推器,也是整部小说情节发展的助推器。

四、一个高高在上的老人

整个高家得以维系这么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老太爷的存在。虽然家中的事一直由三叔克明和觉新负责,但遇到重大的事件时,这位很少露面的高老太爷就会出场主持局面了。他是一位守旧的官僚大家长,但他又是开明的,不然三兄弟不会上洋学堂,更不会出现胆敢反抗他的觉慧了。可是传统的观念使得他极其重视维持自己的权威地位,才导致与觉民、觉慧两兄弟的对峙,这其实并不是他所想要的局面。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观念的人,他极力想维持住这个大家族,不希望它破碎;或许他早已预示到这个家族最终破裂的命运,所以才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它,即使是只保住一个完整的假象。最后,他发现他失败了,这个家族其实早已经从内部腐烂了,不可能再像他想象中那样“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了。于是他放弃了,放弃通过改造觉民、觉慧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了,所以,他在临死时说:“冯家的亲事不提了。你们要好好读书。”这是一个旧的家族大家长对新局面的妥协,或者是期待吧。只可惜,剩下来的守旧的人们无法理解他最后的含义,依然朝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这可能也是高老太爷生前所没有想到的。

整部作品塑造了数不清的人物,这里仅是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巴金先 生通过对人物等的细节描写,再现了一个旧的官僚大家庭的全貌,从而映射了整个社会。

最后我想借作者的一句话,“《家》自然不是成功的作品,但是我请求今天的读者宽容地对待这本27岁的年轻人写的小说.我自己很喜欢它,因为它着少告诉我一件事情:青春是美丽的东西。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作品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有许多值得反思的东西,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值得推荐。

巴金的作品《家》读后感篇5

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喜爱。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让巴金走进痛苦的深渊。

还比如说:读巴金写的《我的梦》,带我进入他那坚持写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弃的想法:有一个心理在阻挡他前进的理想,在敲击他心中竖立的信念,在关上窗户,迎来“放弃”的客人,把“信念”赶走在门外。但是巴金从不受心中的阻拦,把那个阻挡的心理推开;把竖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坚固;打开窗户,迎来“信念”的客人,把“放弃”赶走在门外。为了写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弃了常人所拥有的:光明﹑爱﹑自由﹑幸福,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全都抛弃了。而选择了整天在书堆中,勤奋的写文章,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的努力、坚持、奋斗、克服……我认为巴金他坚持写文章的想法是那么伟大!让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不计其数的人也像巴金一样,有着永远不放弃的信念,为了考上好的大学而努力学习,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奋斗,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坚持,为了心中的梦想去克服困难……

我希望每个人能像巴金一样,有着永不抹灭的信念,去面对生活中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