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同学们对名著思想的理解,所谓读后感是我们看完书之后记录我们内心的感受的文章,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诗经.氓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经.氓读后感篇1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诗经.氓读后感篇2
胡适曾说:“古代的书,只有一部《诗经》可算得是中国最古的史料。”——题记
受到网络知识竞赛的压迫,沿着浮云走过的痕迹,天空的浅蓝色曾令人憧憬,但那看似沉重的铅蓝色也曾使人思绮。于是,买了一本沉甸甸的《诗经》,走在回去的路上。就我脑袋里这点儿国学知识,没有一本读过的“经书”是不能过国学知识网络大赛关的。小部分是久闻大名,其中的风、雅、颂三部分更是让我期盼。
?诗经》是由孔丘主编,收录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我很想瞧一瞧出名得不得了的孔老夫子在国际声誉这么独具一格,那眼光也是否异常独到。我带着期待翻开了《诗经》的封面,贪婪地吸允着油墨的芳香,这种心情一直持续到我合上这本深入人心深处的著作。《诗经》的题材十分丰富,不仅有思乡、借物抒情、感叹时光等常见的题材,还有许多素未谋面的题目。赞扬、憎恶、传诵,引人入胜。——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十分之一是我十分惊奇“风”、“雅”、“颂”是何其理解,想参透孔子如何把这三百多余首诗歌分为三个大类。“颂”的意思较好理解,其中的“风”却应用怎样的理解方式去读懂?品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百分之二十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品读与领略西周至春秋的岁月风尘。我想掌握古人写文章的方法,如何用无数个中华汉字的几个就能表达尽一篇翻译过来有几百字的文章,每次看那几个字和译文时,一长一短,一少一多,一段一句,区别好大,因此自然心里总赞叹古人的笔好神奇啊!这次国学知识竞赛,考题很难,每个考题都需要经过细细精读的古文的理解和熟读来答做。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结束了第一场考试,考试成绩虽不太理想,但我也懂得了这不是随便考考就九十多分的,而是需要正真下功夫的,钻研、翻透的。我更加努力地翻了翻仅有的《大学中庸》和《诗经》,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那几张薄薄的纸瞧,总希望能看出什么名堂来,一旁的母亲看着我,吓呆了,似乎从来没有看过我这副模样,她却一边说:“我们家温馨真用功啊!”经过一番考试前的“垂死挣扎”和临时抱佛脚,我凌然进入了第二次考试,终于比前一次考试高了几分,这让我十分高兴。所有的考试都像起伏不定的旋律,一会儿沉淀,一时轻浮,在往事里慢慢锈化,叫人捉摸不透。哦,不,考试成绩是自己把关的,都要靠自己努力!
最后几次考试,虽然成绩不太好,但至少拼尽了全力,也因此异常满意自己的成绩。《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当然,其它经过汗水与智慧调和而成的著作也一样啊。我只能在墨香里静静徜徉,伴随着阵阵朗读,将成长在岁月的洗涤中漂白、膨胀,然后晾成飘渺无间的书卷,在回忆里浸润,蔓延……
诗经.氓读后感篇3
有一种情感依托于时间的酝酿,是晨露未晞的江堤漫游,是春光姣姣的曲水流觞,是月出皓兮的闲数河星......就像愈磨愈碎的香料才会辛香交融,时间发酵的不仅是文人墨客的雅情志趣,还有平头百姓的生活劳作,达官贵人的赞颂讴歌。风情逸志雅而颂,赋叙铺陈比起兴。在诗经里赏花赏月赏秋风,快意恩仇任平生。
鲜衣怒马的少年郎,云游四海志八方。随风而停,以地为席,不知何处是家。一日,蔓草妖野,少年随着北斗星的指引驰骋原野。夜色融融,零露漙兮,有一倩影,翩若惊鸿,有一美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便是缘,有些人只一眼便知逃不开也躲不掉。从此过客般的停留也变为了温柔乡的永驻。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善良勤劳的女子自是男子的好配偶,一旦情思燃起,便是星火燎原。幸未将深情错付,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娇滴滴的女子以果相送,事之所从,皆予君。而君子如玉,贴身之佩回赠之,意为交心。愿永以为好也。
小窗幽阁,从日出淡然到日落雄浑,凭栏远眺,玉阶久伫而温润。女子看似若有所思,眼神却平静到空洞,唯有握紧那手心的眷恋,才有一丝相思哀怨在眼眸中流转。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思之如狂,哪顾得什么封建伦常。情之一字,总叫人乱了方寸,失了礼节。终究,抑制不住内心的悸动,夜幕降,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男子喜出望外,一袭白衣,两袖清风。无奈佳人调皮,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看着玉冠少年,尽染凡尘,为爱而羞,不知所措之举。佳人忍俊不禁,几日无处排解的相思苦闷亦尽得宣泄。回首初遇,一见君子误终生,不见子都,乃见狂且。戏谑中却见情深,这便是情中的你情我愿,爱中的宠溺包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日光透过满空攀紮的繁枝,影子被剪得细碎,伴着漫天芳华,忽明忽暗,摇摇晃晃,但它却承载着生命的灿烂与绽放。大红轿子红盖头,柔情似水的美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男儿的英雄抱负,或许只有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击鼓其镗,我独南行,我心有忡。家藏于心,天下在怀。漫漫征途,渺无归期。一瞬触及内心深处的柔软,新婚燕尔,岂有不思。伴着更鸣,誓言在耳,无心睡眠。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指之手,与子偕老。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这是思妇的愁绪,你可知我也时刻在想你在念你。但即使我在无心劳作,为了撑起这个你给我的家,为了等到见你的那一天,我也会拼命活下去。可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未知来生相见否,陌上逢却再少年。风雨如晦,将空气压制得胶着黏稠。一种深沉到化不开的情愫在蔓延,在宣泄。幻想过彼此无数次的重逢,只得一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沉醉于诗的悠扬,在经的奥义中领悟。读一本《诗经》,应带着生活的情趣去品鉴。因为经典的文学是生活的升华,而最真切的感受便是将诗意融入生活。诗经里的一生,是我幻想的一生,却也是最真实的一生。
诗经.氓读后感篇4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共有三百零五篇。诗经里面的内容,就是歌曲的诗词。是表达社会和政治的问题。诗成了文化教材,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曾经焚烧过所有儒家典籍。到汉代又得到了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的吕老师平时就喜欢让我们读古诗并且背诵。有一次,妈妈让我背《木兰诗》,我听了,立即行动起来,可是等我看到《木兰诗》原来这么长,我问妈妈这么长的是怎么才能背下来。妈妈说:“一段一段先明白意思在背不就可以了吗?”
我听了妈妈的办法开始背了起来,结果只背下来两行,我奇怪的想:“为什么这么长时间只背了这么一点,难道是我不够专心?”我又试了几遍,随着阅读越熟悉和理解,还真背下来了很多,下面就剩几行了,我高兴的笑了,又开始接着背了起来。
不一会儿,我就背下来了,妈妈过来看了看我,微笑着说:“只要多想一些办法,就一定没有解决不了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时的退缩可能就与成功失之交臂。”
我听了,认真的点了点头,我爱背古诗,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会好好珍惜。
以后我要多动脑筋,遇到困难多思考,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完成作业,学习必须要勤奋刻苦才会成长。
诗经.氓读后感篇5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氓读后感篇6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在诗经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的有脚踏大地深耕易耨的辛勤;有“如金如玉”“如切如磋”的高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的明德;有人间苦难离别相思的同情;有纯真浪漫乐而不淫的爱情。《诗经》将诗歌文学的触角伸向那些胼手胝足的百姓,唱出古代中国人民各种风俗情态,生活际遇,而不是补天浴日的怪力乱神,也不是战场上的嗜血好杀。
古人相信以“诗”可以观“民风”,他们遣送王官,在如此辽阔的地域空间内采集,加工,传唱各种土风,民谣,以为“风”。《诗经》中描写恋爱与婚姻的篇章尤为动人,总量占到约《诗经》的三分之一,体现了先人的浪漫和对爱情、婚姻、幸福与美的理解与想象。读《诗经》,我们先走进其中如痴如醉令人神往的爱情。
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成为了多少青年表露款款深情的佳句。心爱的姑娘啊,你怎忍心,让我无时无刻不思念你,让我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深情表白你听到了吗?我爱慕的你如月光美好,心中牵挂让我坐立难安。《召南·摽有梅》是女子在娓娓倾诉“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梅子熟了初春,我的爱情啊从青涩变成了苦涩,你什么时候来娶我呢?《郑风·女曰鸡鸣》那句“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是多少人心中期盼的婚姻模样,佳肴做成共饮酒,白头偕老永相爱,女弹琴来男鼓瑟,和谐美满在一块。
?诗经》中大量婚恋诗篇的存在,是因为婚姻关系的缔结以及婚姻关系的稳定关乎王朝政治。从“生死契阔,与子同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致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下婚姻观念的从自由到保守的改变。从自由浪漫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婚姻,到礼制渗透的婚姻,相思悲歌的苦恋,以及伤感的离别。这是周代初期礼教初设古风犹存,是西周后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孔子提倡的礼教,是对爱情的无情打压。但是人们对真爱的理解和追求没有改变,使中国人民即使跨过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后,还是回到《诗经》中描写的那些最高尚最纯朴的爱情中去。
?诗经》婚恋篇唱出了人人之和,群族之和;宴饮篇唱出了上下之和;劳役篇唱出了家国之和;而农作篇唱出的是人与自然之和。如此说,《诗经》如何算不上一首和谐之歌。美哉,诗经!壮哉,诗经!(兰华)
诗经.氓读后感篇7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字词解释:
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侍奉。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莫我肯顾: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顾:顾念,照顾。
逝:读为“誓”。
去:离开。
女:同“汝”。是“你”的意思。
适:到...去。
乐土: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 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爰(yuán):于是,在这里。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
劳:慰问。
“之”:犹其,表诘问语气。“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号:快活,逍遥。
在上古汉语里,“麦”念mie,“德”念die,“国”念gue,“直”念tie。
莫我肯顾(德/劳):句式均为宾语前置。
原文翻译: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硕鼠赏析:
硕鼠全诗分为三章,意思相同。
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
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