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6篇

时间:2022-09-24 作者:betray 读后感

写读后感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必须是我们熟读原著之后写出的哦,起草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书上人物的认识,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6篇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1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阅读这套书是个大工程,我只买了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很多评论说这本是整套书最好的。目前已读80多页,虽然少,但有话想说,也大致简单了解了普鲁斯特的叙事风格,文字特点。

追忆似水年华,有译者也翻译为寻找逝去的时间。

作为一个家境优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普鲁斯特自小衣食无忧,但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里没有生存层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钱,艰难,谋生等等普通人一辈子也搞不定,一睁眼就需要面对的东西。

也许是他自动过滤了这些,也许他主动选择不看,不听,不思考。他只表现时间、生命、亲情带给他的美好和感动。

不得不说,面前摊开的书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长的散文体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长却是首先要面对的。初看,说啰嗦一点也不过分。举例如下:儿时,家里来了客人(斯万),母亲让作者去睡觉,匆忙之中忘了和他亲吻道晚安。普鲁斯特辗转难眠,先是让女仆给母亲捎去一张字条提醒,又翻来覆去东想西想。意识流手法,就这么一件小事,足足写了好几页。还有小玛德莱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从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间,味觉,感觉,知觉……全回来了。又是洋洋洒洒好几页。

我的感慨,在普鲁斯特这里,时间慢下来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风。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再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放大无数倍,当你一点点去审视,我想时间原本的样子,就是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时光安静,琐碎美好,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状吧,只是这种感觉与我们隔膜太久。读普鲁斯特的文字,疗愈烦躁的一剂良药。只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否则读不下去。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2

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初略看完了,真的难读啊!我最大的感想,普鲁斯特以哲学的思维方式,用小说艺术的形式,创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学》巨著,不难读,才见怪了呢。

这几天主要翻阅了以前曾读到过的西方美学原著,还有北大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对研读帮助很大。

德国著名喜剧家、文艺评论家的美学作品《拉孔奥》有下面的一段话,对理解普鲁斯特这部小说的美学价值,很有帮助:

“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他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现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源泉。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型的对象得来的,确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现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确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这段叙述,我在读普鲁斯特小说时,我想做第一个人——文学(艺术)的爱好者,我第一个愿望就是读明白它,满足我欣赏的意愿;第二个人是艺术创造者(也是哲学家)这里当然是普鲁斯特(我以后的读后感会详细探讨他的创作理念,这里不详细分析);于此同时,我又想当第三个人——文学评论爱好者(注意不是文学评论家)。我主要想从研读过程中,参阅一些国外研究普鲁斯特的书籍,更好地了解普鲁斯特在创作过程中的想法,艺术表达的方式,以及哲学家柏格森,费洛伊德等对他的影响。我读了第一卷后,感觉对我挺有帮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读不下去,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潜教授的《西方美学史》、《文艺心理学》,很久以前就读过,但最近为了看普鲁斯特的小说,重读感觉收获比以前大。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3

普鲁斯特认为,人必须有艺术审美欲望和能力,那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活,才会赋予情感和乐趣。他把文学、绘画和音乐归结为主要的艺术形式,并认为音乐是最高级的,它要求欣赏者,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乐美学文章,在描述某种音乐时,大多数在乐理知识方面说来倒去,云里雾里,一会儿声调,一会旋律,这个意境,那个象征,有时甚至把同样意境的诗歌都弄上,还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普鲁斯特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在第一部《在斯万家这边》,斯万在一个晚会上,听到一首钢琴和小提琴的奏鸣曲,他用了七页(207—213页)的篇幅来叙述。真的为难了那些音乐评论家们了。

“在细声细语地进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导音响构成的短线下面,他(斯万)突然看到钢琴的雄浑音调如波浪拍岸一般跃起,其形状千姿百态,却浑然一起,平滑坦荡,但又互相冲撞,犹如淡紫色的波涛,在月光下显得妩媚,又如降音后那样平静……这乐句以缓慢的节奏,领他到这儿,然后又领他到那儿和别的地方,引向一种难以理解和确实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达了某一点,他正准备从那里随她而去,她却在短暂的全休止之后,突然改变方向,以一种更加迅速、细微、忧郁、连续不断和温柔的新旋律进行,把他带向陌生的情景。然后,她消失了。”

在345—353页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鸣曲小乐句,第二次描写斯万参加圣欧韦尔特侯爵夫人府晚会,听到的同一首奏鸣曲,唤起了他过去恋爱的种种回忆,无意识记忆,其小乐剧跟对奥黛特的爱情一起消失。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4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长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的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总的来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5

拿到这本书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在整个年假期间竟然没怎么翻阅,着实觉得惭愧,于是,给自己定下了计划,刻下了时间,用任务来激发自己的纸质书阅读兴趣,很明显,效果还不错,于是就有了这篇随笔。

这是本意识流的'书,所以,只研究书序就用了将近十多个小时,莫洛亚点评的很到位,我觉得,不比小说本身差。

目前印象最深的是这三点。

一, 小说的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这对峙之间,其实就是我们彼此的人生。记忆胜利,你活在了过去;时间胜利,你没有了未来。得失之间,取舍之间,矛盾之间,颇多玩味。

二, 一种奇特的表达方式—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记忆里最深刻的食物味道可以形容你想表达的一切。书中文字这样呈现:好好看,世界的全部秘密都藏在这些简单的形式下面了。

三, 除了上述两点,其实书还没开始读多少,但是收获已是满满,尤其是关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美的本质理解,更是精辟:在一项描写中,人们可以无穷尽的罗列位于被描写地点的各种物体;但是真相仅在作家择定两件不同物体、指出它们的相互关系的那个瞬间开始披露。艺术世界中这一相互关系类似科学世界中唯一的因果关系。

每次读到这些,心里总是拿来印证自己觉察到的一切,深感无有不是,似乎是为自己曾经的疑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当然,书还没读完,当然会继续,就像人还活着,所以也要继续一样,带着过去,珍惜着现在,走向未来。

未来就应该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大白兔软糖:简单不失纯真,线条轮廓清晰,以及还没吃到嘴里时,心里就溢满的口水,到处是香甜。

追忆似水年华的读后感篇6

?追忆似水年华?这本书是由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__1922年)历时十四年之久呕心沥血之作。对普氏而言该作品既是其人生意义之全部所在。

作者并未给文中主脚起一个名字,所有文中主脚的出场.体验以及意识流动,皆是用第一人称"我"来完成的。读这本书就特别能理解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中心论点-----世界的存在是以"我"的意识为支柱而存在的。通过"追忆"这一独特角度,普氏在写作技巧上进行了崭新的尝试,创作目标更多的'转向关注人物的精神领域。借助回忆,(一种味道,一道风景,一种浮动的暗香都是其追忆模式开启的阀门)普氏轻而易举让读者追随着"我"的意识跳跃时空的限制,随时复原过去某个时刻。读者就好像落在普氏礼帽上的一颗尘粒,随他去他的似水年华里徜徉......

大部分读进去了的读者可能都会产生和我一样的感受。普氏是一个才华横溢极度感性甚至敏感到了痛苦状态的人。文中对景物,对人的感觉,对往事的印象的描写,无不给人以细腻到家的感觉。再加上文中数不胜数的明喻,像蓝黑海面上那一浪浪的波涛冲刷着堤岸,又好像老师在黑板前讲得眉飞色舞,用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你灌输同一个知识点。?追忆?并不以情节取胜,情节反而有些乏善可陈。那些无聊的沙龙社交活动甚至让人昏昏欲睡。由于本人性取向正常,又无好奇心。因此只要提到夏吕斯男爵大人和他的男朋友的情节,都是我头大如斗的时候。

个人认为,和历史上那些极度敏感感性的高才一样。普鲁斯特就是上帝造人时的失误。本应给普通人浇上一勺意识让其用于感知世界。轮到他们时,上帝打了个盹,浇过了又浇了一勺。如果再浇一勺,恐怕普鲁斯特都能带着人类找到回去的路了。

我一直认为人类的理性其实是走入了迷途,理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已经确定无法解决人类的困境。而一切艺术,美学几乎均来源于直觉以及印象。普鲁斯特虽没有明喻人生的荒诞和无意义,用心的读者自会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