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开阔视野,看待世界的角度也会因此而不同,读后感是一种文学审美的体验,让我们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之美,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明日诗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1
本次读书选取的是赵祥麟翻译版本的《明日之学校》,是杜威1915年最后一本著作。
以学界对杜威及本书的评价不难预见本次阅读学习将带给我的丰厚教益。但不可否认,笔者学识尚浅,尤其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极少,自问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正确地把握、消化本书的精髓理念,即便读过也不敢夸口“读透”。只能说,抱着敬畏与虚心,以一个初出茅庐的身份在先进教育的大门外管窥蠡测一番,谨慎地加以发散与联想。不敢有指导别人之意,本次读书笔记也未建立较好的逻辑架构,琐碎零散之处还请见谅。
借用悉尼胡克在导言里的说法,“这本著作也可叫做《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它的出发点是描述美国各地受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蒙台梭利和其他教育改革家影响的一些新型学校,并在这些学校取得的成果之上加上杜威自己的哲学和心理学的分析。
关于本书的大体内容和写作动机,约翰杜威的自序里其实早已经表述得很清楚平实。 “本书不试图发现一种完整的教育理论,也不考察任何‘体系’或讨论杰出的教育家的观点。”“我们试图指出当各学校用自己的方法着手实践时实际上发生了什么。” “通过显示一个教师应用这些观点时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希望给读者指出一些教育改革家的已经被广泛认识和认可的观点的实际意义。”在杜威之前,包括卢梭在内的许多人提出过各种不同的教育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本书关注的是众多先进教育理论的“实验成果”。
“儿童期的真正含义就是,它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在第一章“教育即自然发展”中,一再阐述了自然发展的儿童期的重要性。“教得太早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真正教师是经验和感情,成年人除非根据他本身的条件,决不会学习适合他的东西。”就如卢梭所说,“那最大、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失去时间。假如一个婴儿能从母亲的怀里一跃就跳到理性的时期,那么现在的教育就是很适当的了;但是儿童自然的生长,要求一种完全不同的训练。”
我的理解是,既然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最重要的是遵循儿童生长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自然发展”。“揠苗助长”式的超负荷教育只能百害无一益。但是在此又要提出疑问了,何谓“自然发展”?儿童期的发展规律是如何?不妨带着疑问继续阅读。
在第二章“教育即自然发展的一个实验”就是杜威和他的女儿杜威小姐收集到的一些学校的实践情况的反馈。菲亚霍普地区约翰逊女士的儿童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约翰逊女士称她的教育方法是“有机的”,代替一般课程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自然研究、音乐、手工、野外地理、讲故事、感觉教育、数的基本概念、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一定累积后,加设画地图和地形地理。约翰逊女士的一个说法令我十分受用,“我们必须等待儿童的愿望,等待自觉的需要,然后我们必须迅速地提出满足儿童的愿望的方法。
也就是说,遵循“自然发展”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遵循儿童自身的需求。当儿童想要接触新事物,想要获取新知识,我们提供给他,这时候的教学效果最好。学校为儿童创造环境,激发儿童的需求,再满足他的需求。
有一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的是菲亚霍普关于“手工”的安排。“男孩和女孩同样做烹饪和木工的工作,因为这种工作的目的不是训练他们从事任何行业或职业,而是训练他们成为社会上有能力和幸福的成员。绘画、泥塑和木工、缝纫一样,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背后的理论支持,根据书中的表述,是这样的:“注重手工的价值和把重点放在身体生长上是一致的。幼小的儿童必须继续学习,使他的肌肉运动越来越熟练地协调起来,如果他的身体要发展到健康和效率的最高标准的话,而且没有什么东西比用手制作东西所必需的有控制的和颇为精细的动作更加有助于这一点。”
这让我想起我在校外一个培训学校兼职美术手工老师的经历。班上的孩子们,不论动手能力的高低,都是真心热爱绘画与手工的,这是我从他们的眼神中读到的。坦白说,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快乐地忙活着小手,是令我很享受的时刻。我认为,让小孩动手,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儿童全心投入、乐在其中的那个时刻是最珍贵的。但有的家长不这样认为,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尽管无奈,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许这是如今社会功利性的一个投射吧。如何更好地让新的理念指导现状,这也是所有教育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章“自然生长中的四个要素”里梅里亚姆教授把学校的一天分成四个阶段,进行下列基本活动:游戏,讲故事,观察和手工。不难发现与约翰逊女士的教育理念中的一些共同之处。杜威对我们指出很中肯的一点现实:“他们的学校教育给予他们的任何手工技能或体力,或者他们日常的生活作业中的任何乐趣,以及文学艺术所提供的最好的东西,都是能被直接观察到和衡量到的更为确切的收获。”个人认为,这最表面的成果已经是很好的成果。而这背后的更深远的成果,同样是引人期待的。
之后杜威进一步向大家展示了裴斯泰洛齐的“实物教学”理论、以及很多学校“从做中学”、“教孩子们生活”等打破传统的理念及理论成果。篇幅之故,笔者在此就不做进一步阐述。粗浅地谈谈全书给我的感觉:
写于将近一百年前的杜威的著作,阐释的理念对当今各国尤其中国的教育现状还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是值得我们尊敬、也是值得警醒的。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比国内先进?值得深思的问题还有很多。以我,一个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路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当今中国的教育体制值得改进的空间还很大。正确度是一个指标,创新力也是一个指标。孩子的成绩、证书很重要,孩子的人格养成也很重要。
教育是一件有重量的事业,中国的未来,需要当局和所有一线教员的共同努力。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2
我对《明日歌》的理解是这样的:总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么只会空度时光,永远一事无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处,明日是无穷无尽的,但人却越来越老。从早到晚,一天天就像这滚滚东流水一样,飞逝而去,从古至今的漫长岁月,就是随着落日西下,慢慢过去。百年来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请诸位听听我的《明日歌》。
对!做人不能像井底之蛙那样,空度时光,最后还不是一事无成嘛!
二年级时,暑假到了。暑假中作业累累,本来想:每天做一点,那很快就会做完了,可是我一天推迟一天,大半个暑假都过了,可是,我一点作业都没碰过。到了最后两天,我拼了老命的赶做,写得手都起泡了。
经过这件事,我以后都在放假第一个星期把所有作业做完,后面的假就不用心惊胆战的度过了嘛!所以做人要把当天的事做完,不等待明天。还有要抓住每一个努力的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哦!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3
今天我读了一首诗《明日歌》,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老将至……意思是明天过去了又有明天,明天真的是那么的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什么事情都会办不成。人们如果被明日牵累,春去秋来很快就衰老。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人一生有多少个明天?请你听我唱唱《明日歌》。
看完后我知道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明天是无限的。大家千万不要被明天给拖住。尤其是我们小学生在寒、暑假的作业,想着时间很多,一直想着明天写,结果到了开学的前一天作业一点也没做,补了个通宵十分累。
大家一定要按时完成自己的事,不要被明日所累。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4
我特别喜欢明代著名诗人文嘉写的《明日歌》。
这首诗告诉我们:明天又明天,明天那么多!如果一辈子等待明天,那么什么事都耽误了。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在手术台上浪费一分钟,病人就会有死亡的危险;如果你是一名学生,多睡一分钟就可能会迟到;如果你是一名科学家,不按预定时间发射,火箭就可能会脱离轨道与其它小行星相撞;如果你是一名军人,在战场上延误一分钟,就可能会全军覆没;如果你是一名消防队员,在救火现场拖延一分钟,就可能会生灵涂炭、损失惨重。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时间是生命、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分数……
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一切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只有把握今天,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5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主任,在这三个领域均有不凡的建树,实际上,杜威认为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者是直接关联的,在他指导下,创设了芝加哥实验学校,这成了他践行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室。《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实际上是一本文集,收录了六方面的内容: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明日之学校。
“以具有社会用途的事物为媒介的教育,无论对智力以及道德发展都是必要的。儿童越是密切地或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正是秉持这样一种观念,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他和他的女儿伊夫林为我们详细记述了20世纪初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所进行的教育革新实验。实际上,他是在勾勒一副理想的“明日之学校”的蓝图,这就是之所以他描述的是“今日之学校”而称它为“明日之学校”的原因。
在杜威看来,在“明日之学校”里的儿童是通过“从做中学”而获得参与社会生活的经验的,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杜威所说的“从做中学”指的是“涉及一切活动,它包括使用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种有意识地用以获得结果的各种技巧。它涉及各种用工具和材料去进行的表现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艺术活动和手工活动,只要它们包括为了达到目的的有意识或深思熟虑的努力……它们还包括要动手的科学研究,对研究材料的搜集、对器具的管理、工作进行中和记录实验情况所需的活动程序。”因此,杜威的“做”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等方面,而且,他在教学实践中更重视手工活动。他要求在课堂中为儿童准备具有充分活动的地方和适合儿童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和工具,要在学校里设实验室、工厂、园地等,让儿童在制作的活动中学习。他在《明日之学校》中说,学校的工作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这些活动中的大多数还是儿童自己首先发起的,儿童从这些活动中学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不同的学科本身——算数、几何、语言、植物学等等——就是各种各样的经验”。在对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第45公立学校进行介绍时,杜威也指出:“这所学校的工作几乎都是以对学生有内在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为中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所学校的儿童是‘从做中学’的。反思我们当今的学前教育,虽然“从做中学”的观念我们都接受了,但真正做起来却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时,我们着急于孩子们的“从做中学”,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们答案,有时,我们又限于条件,无法提供满足孩子们“从左中学”的各种操作材料。尽管这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孩子们的学习方式是“从做中学”,我们还是可以为改变现状做点什么的。
全书最后归结到了“民主的教育”这个问题上。杜威认为,在最近150年间发生了改变人类生活和思维习惯的两大变化,一个是民主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上相应的变革;另一个是通过科学发明带来的变化,也必须在课堂中得到反映。把公立学校划分开来,结果表明一部分学校追求传统的过多的书本教育;另一部分为应付从事手工劳动的人进行过多的“实际”教育,这是与民主精神完全不相容的社会宿命论的计划。杜威的结论是,以机会均等为理想的民主教育,把学习和社会应用、观点和实践、工作和对于所从事的工作的意义的认识,从一开始并且始终如一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杜威再次表现出了他的教育理论中的主要东西是社会改良主义。
1915年,杜威和他的女儿写下了不朽的教育篇章《明日之学校》。杜威是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思想是人类教育的宝贵财富,它能够给今天的教育改革带来最直接的启示。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6
最近,读了《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倍受启发。这是一本文集,收录了约翰.杜威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儿童与课程”、“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两篇中花了很多笔墨探讨兴趣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什么是兴趣呢?
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
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对于孩子而言,因为处于教育阶段,所以兴趣的作用是促使孩子去不断学习、提高,所做之事只是作为一种动力,一种为了完成此事而学习的动力,而非事情本身。
孩子毕竟认识有限,他需要合理的引导,而社会给予的如果只是“成败论英雄”的标准,那他只有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结果就是“急功近利”的作品和“三脚猫”的功夫,靠这些大学是无法认可的。
如果问题如此,应该如何做呢?
书中对于兴趣的合理引导作了如下阐述:
预先计划,注意发生的事情,将发生的事与努力达到的事联系起来,都是一切理智的或有目的的活动的组成部分。教育家的任务就在于看到表现实际兴趣的情况是否能鼓舞活动的这些理智方面的发展,因而促使它逐渐向理论性的兴趣转变。一个普通的常识是,科学的基本原则是与因果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的兴趣从实践开始。人们视为目标、欲求得到的并为之工作的是某种结果,而注意力是指向产生这个结果的各种条件。起初,兴趣在于达成支配地位的目的;但随着兴趣与富于思考的努力紧密结合,对目的或结果的兴趣必须转变为对产生结果的方法——原因——的兴趣。
述描述可以得出,如果想让一个有强烈兴趣爱好的孩子健康发展,他的老师、家长必须有意识的引导之,让其从对作品痴迷转向对实现作品的内在知识的痴迷,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一步步地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使其逐步适应更高的要求。
此时,多数家长所面临的矛盾——爱好与学习的对立——也许就化解了。
但愿每个有爱好的孩子都能得到指点,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改变只看结果的风气!科技活动输送的不是科技成果,而是制造成果的人!
明日诗的读后感篇7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是我们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一首诗歌——《明日歌》。短短的几句诗,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它是先辈智慧的结晶,于是古人有了“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勤学佳话。现在我们生活条件优越了,不是更应珍惜今天、抓紧今天的分分秒秒勤奋学习吗?
“今天,不就是短短的一天吗?我从明天开始勤奋学习。”有时我会这样想,有时我也是这样做的。当我读过《明日歌》之后,我非常惭愧,我发现我错了。为什么把要做的.事情放到明天呢?日月匆匆,到了明天,明天又变成了今天,而每个今天之后都有无穷无尽的明天。大好的光阴就白白浪费了,到时候只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叹。
聪明、勤奋、有志的人,深深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甚至比生命还宝贵。他们决不把今天的宝贵时光虚掷给明天。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小就珍惜时间,利用在车上卖报的闲暇搞实验,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面包,困了,趴在桌上打个盹。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一切有志气、有成就的人莫不如此。他们决不停留在昨天之中,更不空空等待明天,他们永远从今天开始,他们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短短的《明日歌》是一则座右铭,时时提醒我不要虚度光阴,要抓紧时间,一切从现在开始,努力就从今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