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老头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2023-04-13 作者:tddiction 读后感

编辑一篇读后感有助于深化你们对名著知识的领会,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思考通过文字撰写出来的书面表达,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憨老头读后感推荐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憨老头读后感推荐7篇

憨老头读后感篇1

?高老头》是一部举世闻名的文学着作,而其作者是十九世纪着名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也把这个社会再次具体而系统的给我们进行了“介绍”。

高里奥老人以前是做面粉生意的,他用自己的智慧慢慢变的变成了资产阶级,却饱含浓厚的封建宗教观念。妻子死后,他便始终一个人,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到自己的两个女儿身上。培养、教育她们并不惜血本满足她们的那些苛刻、奢侈的欲望,想让她们变成贵族大小姐。最后他如愿以偿,大女儿成了贵族富人,二女儿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两人还各有八十万法郎的嫁妆。最后他自己变的身无分文,只得住进一家低档公寓。他认为这样满足她们就能得到她们的欢心,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他是在用金钱“买得”自己和两个女儿之间的感情。在他的两个女儿心中,甚至在这个巴黎社会上,金钱才是人与人之间唯一的纽带,金钱的利益早已取代了骨肉之情。他们在父亲富有时,使出浑身解数,讨好、孝敬父亲,为的就是父亲背后的那些肮脏的钱财。而当她们的父亲被她们无情的“榨干”了油水,她们就不管不问。当高里奥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过去探望过他,连葬礼的钱都不愿意出,只得让两位公寓里的贫穷大学生自掏腰包,草草了事。大女儿的丈夫则更加过分,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他活着也好,死了也好,与我无关。

拉斯蒂涅同样是这本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外省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青年,来到巴黎时还尚未见识到社会的真相。拥有良心,而且朴实。最初是想与世无争,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当一名优秀的法官。可是现实可是残酷的。有人说社会是个“大染缸”,而拉斯蒂涅就在这染缸中,从洁白渐渐变得污黑、丑陋,开始梦想挤进上流社会,也明白了金钱在这个社会上才是王道。他首先开始向自己的母亲和两个妹妹要钱,不断搜刮她们的财产。尽管知道她们已经没钱了,但还是伸手找他们要钱。而鲍赛昂子爵夫人又在一旁火上浇油,“教育”他,想要成功,就要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必须将别人踩在自己的脚下,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垫脚石,然后打击他们,驱赶他们。只要想往上爬,就别想着做好人或有良心。而伏脱冷则更直接了,干脆叫他去杀人,让他娶了塔勒菲,然后伏脱冷再帮他干掉塔勒菲的哥哥,这样他就能拥有一百万法郎的陪嫁。

社会的改变,时代的变迁。金钱的“魔力”让如今生活中到底有几个人能像我们自己的母亲那样无条件的、无怨无悔的爱着我们呢?如今在这个社会,金钱似乎变成了万能的,感情、真相、良心,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金钱是把双刃剑,他可以让你得到一切,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人性,这笔交易,真的值得吗……

但愿高里奥老人身上发生的悲剧,在今后的社会上不再重现……

憨老头读后感篇2

一个富有的破产老头,两个自私自利的女儿,三个因亲情联系在一起的灵魂,构成了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主线。因早年失去妻子,高老头将自己一生的爱全部倾注于两个女儿身上,给她们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并以高昂的嫁妆作为基础,将她们捧入上流社会。然而,到头来,高老头却被赶出女儿们的住处,独自住在小小的旧公寓中,就连临死前想看一眼女儿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在绝望与孤独中,高老头感叹到“金钱能买到一切,包括女儿”。这位可怜的老头终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醒悟了,他悟出了造成这种过错的原因,不是他,不是钱,是爱,是他对女儿们无私的爱。这种爱是不顾一切的付出,不顾一切的满足他人需求的爱,是一种不恰当的爱——溺爱。

现实生活中,正有很多人与高老头的经历相似。很多单亲家庭与丧偶家庭的父母们,因为失去了另一种而把更多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给予他们更多地零花钱,想从金钱上弥补孩子所缺失的父爱或母爱。然而,往往这样的孩子是孤僻的,对社会充满了敌意。他们很难感受到爱,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最多的是金钱,他们离开金钱是很难生活的。这样的人往往与父母之间也是有隔阂的。

除了单亲家庭,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也存在相同的情况,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子女,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予了他,力所能及的为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父母将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给孩子买各种名牌衣服,自己不舍得买的只要孩子需要都会尽一切努力办到,久而久之,子女们自然而然的认为好东西都是自己的,自己不要的都是父母的。这种习惯和想法就理所当然的被保留下来,当他们进入社会后,用同样的方式待人接物,最终造成整个社会都以自我为中心、以金钱为中心,从而出现各种黑工厂,各种不诚信的商家。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以金钱作基础和手段,满足子女们一切欲望的溺爱,养成了他们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危害。

然而,父母对子女的爱本身并没有错,这种亲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虽然爱的付出方式失当,但爱是真的,从小的养育是真的,所以,作为子女,如何正确的去看待和利用这种爱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憨老头读后感篇3

今天看的是《高老头》,对它,只是浅尝辄止过,所以没有太多的印象和感悟。

“看不见孩子,做父亲的等于入了地狱;自从她们结了婚,我就尝着这个味道。”有点夸张,但很合理的说法。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总有这样的说法,女儿是为人家养的儿。虽不是很赞同,但却无法否认它。女儿结了婚,就不再只属于父母了,她有了一个自己的或许是更为重要的家了。她已经有了自己新的生活,但对父母而言,这是一种新的折磨。生养了几十年的儿,就这样光明正大的被抢夺走了,心是极为愤怒的吧。他们参与了我们的前半生,想继续伴随我们走下去,但我们却剥夺了他们这样的机会。所以,成家的子女们,常回家看看,让年迈的双亲少一点寂寞,多一点宽慰。

“唉!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很形象的表达,但很痛心的感觉。我们真的是这样的吗?以后我们的子女也会这样对我们吗?不禁这样问自己。不情愿的回答但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榨干了父母之后,我们用获取的成果开启了属于我们的新生活,然后他们孤独老去,至死我们也只是给他们一场貌似得体的葬礼和几滴煽情的泪水。我们的生命是他们给的,但等到长大了,我们就迫不及待的飞离了,没有他们的约束,我们以为可以活的更精彩。剩下的是落寞的他们,两个孤独的老人等待离巢的儿女,没有归期,但总存希望。我们不愿做榨干机,但言行举止让我们没了申辩的机会。要是不想生养一台榨干机,那么,好好对待父母,不要给他们这样的榜样。

憨老头读后感篇4

巴尔扎克不愧是享有盛誉的讽刺小说大师,他洋洋洒洒地写尽了金钱背后的所有罪恶。寥寥数语,就能将一个丰满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用犀利的笔锋刻画出了人类灵魂最丑陋的部分——贪婪、自私、虚荣,但是我认为他这样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打击人类的自尊,而是跟鲁迅一样不留情面地抨击社会和麻木、冷酷的人类,是为唤醒人性的觉醒。

正如没有好人的善良就衬托不出坏人的罪恶一样。书中人面兽心的人随处可见,可是值得投以敬佩目光的人还有两个人——维克托莉和高老头。高老头在书中虽是一个悲剧人物,可是他那份父爱神圣的不可侵犯——尽管这种父爱是溺爱,也害了自己的女儿,但是他太无私太伟大了,让人不得不为之感动。他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女儿,只留下几百法郎的最低生活费。当女儿出现了麻烦,连偷和把自己卖掉的想法都有,可见爱之深,恨之切。他的死更是凄惨至极催人泪下,更难去想象:在一个潮湿阴暗、破旧不堪的房间里,一位老人躺在满是破片的床上痛苦呻吟,嘶声竭力地呼唤自己的女儿的名字,可是女儿们迟迟不肯来,只能带着悔恨和悲哀离开人世。在当今的社会同样的悲剧又会上演多少次?受金钱支配的人们怎么能如此狠心地将如此伟大的亲情抛至脑后!

而维克托莉纯洁美丽的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对父亲的残忍竟会如此豁达地包容,还在上帝面前帮他赎罪。得知哥哥死了,宁愿牺牲自己的所有也要哥哥健康地活着。她对爱情更有着纯情少女的天真,爱对方就包容对方的一切,哪怕对方一无所有,甚至正在追求另一个女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美的存在,哪怕这个社会都是淋漓的鲜血,生活总会有美好的一面。

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就是伏脱冷,不仅因为他的聪明干练及对社会的非正义有着透彻的理解,更因为他的邪恶里透露美的地方,也许是反叛美。他对上流社会的腐朽深恶痛绝,杀人不眨眼,并且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引诱一个正义青年走向x败。可是,在下流社会里他乐于帮助别人,对邻居的背叛可以宽容地原谅。他的阴谋里也似乎在打击富人帮助穷人。他虽不光明伟大但有他睿智的地方:一双锐利的双眼仿佛能洞察世间的一切,任何人站在他的面前仿佛是赤裸裸的。也许正是因为他对一切看得太透彻了,才会泯灭良心。

拉斯蒂涅,即那位在污浊的社会里一步步走向堕落的有志青年,从他有强烈的欲望往上爬开始时,对昧良心的事他也会断然拒绝,正如他自己认为的“青年人若心存不义,绝不敢在良知的镜子面前照自己,成熟的人倒敢正视,这就是生命的两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一样在成熟中不断地迷失自我。当欲望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会埋没自己的良知去欺骗一个纯真的少女。欲望和道德在他的心中进行着强烈的挣扎,当他身处的社会又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时,他在失望中一步步冲破道德的防线。虽然他后来拥有他想要的一切,可是他难免地成为这个畸形社会的牺牲品、可怜虫,他本拥有亲情、爱情渐渐地离他远去。

当今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物质享受和追求的社会,许多人也在自己利益的驱使下去损害他人的利益,生活中也有许多虚伪的地方。例如,今天别人对你特别关心,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心里盘算着怎样从你身上捞到好处。明天等你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就一脚踢开。还有的人爱慕虚荣,对穷人真诚的微笑觉得恶心,富人轻蔑的目光觉得是气质。而且现在最流行的择偶标准就是富有。在这样一个物质追求盲目的社会里,我们真的需要好好的静下来想一想:金钱就真的那么重要,亲情、友情、爱情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吗?

憨老头读后感篇5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一向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曾被选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住着一个名叫高里奥的老头,他六年前住进了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终于,高老头的变化之谜被穷大学生拉斯蒂涅揭开了。原来,高老头以前是个面粉商,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了她们。两个女儿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钱后,竟把高老头从家里赶了出来。

心狠手辣的女儿们又来向高老头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被逼付出了最后一文钱,致使中风症发作。临死前,高老头想见女儿们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他就只能在一张破床上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高老头》这部小说,从多方面描写了19世纪的贵族社会,同时,又着力批判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高老头在临死前和拉斯蒂涅说的一句话对我的印象特别深:“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女儿。”可两个女儿只认钱不认父,在迷人的外表下藏着一颗丑陋的心灵。巴尔扎克把两个女儿的阴险、虚伪和高老头的善良、纯朴、描写得淋漓尽致,一批具有个性化的人物,一一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学家称《高老头》这本书“创造了金钱与买卖的史诗”,它是一本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著。

憨老头读后感篇6

合上书页,心中久久不能平复下来,愤慨,悲哀交织着。究竟是什么使得"人"一步步走向堕落?社会的黑暗,亦或是人性的丑陋,我们不得而知。

作者巴尔扎克,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而《高老头》一书被称为近代的《李尔王》,但意义更为广深。书中所出现的各色人物,处于当时的各个不同的阶级。鲍赛昂夫人代表没落的贵族,以隐退终场;拉斯蒂涅和伏托冷代表新兴阶级的两种作风;而高老头和女儿之间的纠缠,凸显了高里奥那绝望却无私的爱。所有人物代表的皆是当时社会的一类人,使读者感受更加真实。

书中的落魄青年——拉斯蒂涅,一步步的转变使我印象深刻。他第一次来到巴黎的时候,是带着心中的理想,想在巴黎这个现代社会闯出一片天地。他努力学习,要在大学中取得学位,然后赚大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但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看清了现实。

高老头对女儿的溺爱,为了钱被两个女儿气死;伏托冷"想弄大钱,就要大刀阔斧的干"的指点;以及鲍赛昂夫人"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的告诫,让他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让这个原本天真、正直的年轻人最终一步步地走进泥潭,选择抛弃了自己的理想而走上上流社会。

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的良知与初心,因为他明白了,在这个资产阶级的大囚笼里,金钱才是主宰,所谓的真情都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禁不起真心地触摸。没有了金钱的支持,真情终会如烟雾一般飘散而去,金钱的魔力促使人们一步步走向深渊。而在如今这个社会,它似乎也是万能的,感情、真相、良心,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它好似一把双刃剑,可以让你得到很多,但同时你也失去了人性。这笔交易,真的值得吗?

金钱影响着人们,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泥潭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本是最宝贵的,也正因有着一份感情,人才不同于野兽。但在金钱与物欲的刺激下,人性开始变得扭曲、贪婪、自私,一切的情感也开始逐渐变味。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正如这句诗一般,人人都应存有一份良知,即使社会再黑暗,光明仍然存在。

憨老头读后感篇7

?高老头》这篇小说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作品中以高老头和他的两个女儿的故事为主线,拉斯蒂涅的“奋斗史”为副线,彼此互相交织,互相呼应,刻画出高老头这个艺术形象。

文中记述了高老头一生努力奋斗,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而不惜一切,把自己所有的财产都花在女儿身上;到了晚年,财产几乎耗尽的高老头依然如此,而两个烂赌、贪慕虚荣的女儿却不思图报,反而更视父亲为包袱,有失她们的面子,为求自保,不愿搭理父亲,最后高老头在无人同情下寂寂死去…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为高老头的遭遇感到同情,对他那种无私的父爱感到敬佩,亦十分鄙视他那两个忘恩负义的女儿,对她们的行径嗤之以鼻。与此同时,我联想起往日双亲对我的教导,其实这也是他们对我的爱的一种,而我却置之不理,有时更感到反感。但在看完这篇小说后,我仿佛受到了爱的洗礼,对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后,我定会对父母亲的爱倍加珍惜,不会像那两个掉了心肝的女儿一样。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很多是因为子女不了解父母,不懂珍惜父母的爱而造成的。因此,我衷心希望天下间的儿女能学会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以及爱。

在这篇小说中,有一处地方使我感到不解:为何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冷漠无情、互相算计的关系,难道就不能真诚相待吗?无可否认,在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人和现象。虽然如此,但我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是充满着真情的。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汶川地震,抗灾抗洪,人们齐心协力共抗灾害,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才能使损失减至最少,才能保护人们共有的家园。可见,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真情存在的。“人到难处邻里亲,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不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吗?

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掩卷沉思:假若世上的所有人都能相亲相爱、和睦共处、互相帮助、互不猜疑,那么这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和平美好,但这要多长时间呢?我想,即便过个几百年,也是这个样子吧?什么时候能让社会和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