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读后感6篇

时间:2024-05-31 作者:betray 读后感

读后感是一种对自己阅读能力的检验和提高,让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会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记录下内心的感受,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民族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民族读后感6篇

民族读后感篇1

钱穆先生是位资深的教职人员,曾在多所大学担任过教职工作,《民族与文化》一书其实就是钱穆先生在备课所用的讲义之上进行延伸的讲辞。

钱穆先生学识博达,一生著述八十多部,代表作《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被誉为“一代通儒”,所以对民族与文化两个方面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钱穆先生认为“民族与文化”这一个题目,该是研究国防中的一个最高最大的题目。因为一个国家的基础,便是建立在其民族与其传统文化上。这是二十世纪的新真理。

当然了,在我们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研究国防问题,最中心最基本的,依旧还是民族与文化的问题。

世界上既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从历史的大趋势来看,不同的民族只能求其共存,不同的'文化也只能求其交流。

但有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提出的,即是某个民族曾创造了某种文化,而此民族却已在历史上退出了,但其所创的文化还保留在世界,由另一个民族来承接下去。

世界史上常有这样的事实,于是就产生了像德国斯宾格勒文化悲观的论调,认为文化也逃不了生、老、病、死的阶段。即在最近,像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还是逃不了抱持一种文化悲观的论调,他认为人类文化到达了某个阶段,必然会僵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们今天以东方人的立场,来讨论人类文化,可以将文化分为两种不同的体系。一种是某一个民族创造了某一种文化,而这个民族忽然中途夭亡了。最显著的,比如希腊,比如罗马是如此。另一种,像我们中国,不仅由中国人来创造了这一套中国文化,而又由这一套中国文化来继续创造中国人。所以,即使到了今天,中国人仍占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比数。

这是由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和西方人民族观并不相同的缘故。

中国古代人观念中的民族界线,是在文化上。只要是同文化,便成为同民族。异文化,也就是异民族。

同中国人的民族观不同的是,西方人则更注重血统。

因此西方人写历史,一定要详细指出这一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共分几支,一一写得清清楚楚。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能够扩大他们的国家,却始终不能扩大他们的民族的缘由。

我们都知道英国只有三个岛,英格兰、苏格兰还有爱尔兰。

为什么大英帝国几乎可以控制全世界,却始终不能把自身三岛融合为一呢?

对此,钱穆先生的回答是,从根源上来探讨这个问题,你会发现,这依旧还是文化的问题。西方文化可以使他们的民族向外伸展,却不能使也们的民族向内融凝。而中国文化却与之截然相反,这也正是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

钱穆先生指出,全世界更没有另一民族、另一文化可以与之相比,这是中国的文化独有的力量。

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之特质,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之特征。

民族读后感篇2

骁勇善战的军队,形象鲜明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岳飞、岳云、牛皋、王贵、何元庆、高宠……《岳飞传》中独具特色的英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带进了一个又一个充满魅力的故事中,让我欲罢不能。

?岳飞传》是我看过最投入的一本课外书,它叙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壮丽的一生。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是一位有胆有识、智勇双全的军事统帅。他武艺高强,用兵如神,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抗金队伍—岳家军,为挽救民族的危亡与外敌作殊死的斗争,并屡战屡胜。岳飞一生打了无数的胜仗,我印象最深的是青龙山智破金兵。印象深是因为岳飞靠的是智慧杀得金兵大败,他孤身一人闯入敌营把粘汗的十万大军引进山谷,然后两边埋伏的宋军引爆了火药。霎时,烈焰腾空,烧的金兵睁不开眼,人撞马,马撞人,连死带伤一大片,金兵数十万人,只剩几百人落荒而逃。岳飞竟然可以不动一兵一将就轻松杀死金兵,实在太厉害了。但是后来看到岳飞被奸臣和昏君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心中非常的愤怒和悲痛,但他气壮山河的爱国情怀和高超的军事才能,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缅怀。“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美名也传送至今。

虽然离南宋已经一千多年,但是岳飞精忠报国的情怀,仍然激励着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强大我们的民族,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再也不受外来侵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民族读后感篇3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使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文字基本统一、观念基本相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不断整合,由多元到一体、由交往交流到交融、由松散到紧密,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缺乏統一的身份意识,没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一盘散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民族读后感篇4

我心目中的新时代英雄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军官,但是,她却为了一位轻生的女子,献出了自己年仅28岁的生命。这个人就是孟祥斌。

孟祥斌是山东齐河人,今年28岁,1997年入伍。那天,本来是他最幸福的日子,妻子带着3岁的女儿,从娘家江西弋阳到金华去探亲。孟祥斌一家三口手牵着手,徜徉在金华婺江的城南桥上,尽情地享受着那难得的天伦之乐。

“救命啊,有人跳江了!”听到江边传来的叫喊声,孟祥斌本能地松开了拉着妻女的手,侧身往桥下看。“救人要紧!”孟祥斌马上脱掉衣服鞋子,跳入江中。

当时,金华的气温是4-14℃,江风飕飕,江水冰冷。跳入江中的孟祥斌,寻找着跳江者。当孟祥斌找到跳江女子后,拉住她的衣服,奋力朝岸边拖。由於水太冷,离岸又太远,孟祥斌的体力消耗很大……七八分钟后,一艘救援摩托艇赶到,孟祥斌这时已经体力不支。当摩托艇靠近时,孟祥斌用尽全力气把跳江女子托出水面,摩托艇上的人们把女子拉了上去。

“他沉下去了,快救他,他沉下去了!快!”桥上传来围观者的呼喊声。当摩托艇上的人员转身要去营救孟祥斌时,他已不见了……

在桥上的妻子和3岁的小女儿泪流满面。3岁的小女儿看着悲恸的妈妈,大声哭叫:“爸爸呢?爸爸呢?我要爸爸!……”此时,援救孟祥斌的行动正在紧张进行。在女子跳江后,路过此地的青年小蔡便从婺江南岸边跳入江中前去救人,目睹了孟祥斌沉入水面的场景。他最早游到孟祥斌下沉的水域,在水中来回寻找搜索。可找了整整10多分钟,却依然不见孟祥斌的踪影。此时,许多市民不约而同地向110指挥中心求救……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救援队伍来来回回的在婺江上搜索,却始终找不到孟祥斌。孟祥斌部队的战友获悉后,也赶到了婺江边,加入了搜索队伍。

3时38分,两个多小时后,救援队在城南桥第二、三个桥墩间,终於发现了孟祥斌。几分钟后,孟祥斌被送到了金华市中医院。院方迅速组织专家组进行了抢救。可由於孟祥斌落水时间太长,抢救无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孟祥斌叔叔是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安全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的,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始终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婺江水在冷也挡不住孟祥斌叔叔那颗炽热的心,我要学习孟祥斌叔叔的精神,孟祥斌叔叔虽然已经牺牲了,但他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您是新时代的英雄!

民族读后感篇5

今天,我读了一则小故事,名为《凿壁取光》,它讲述的是西汉的匡衡因为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生活十分贫困,为了帮助家里,他白天要外出干活,只能靠夜晚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晚上点灯用的油都买不起。他非常苦恼,他又非常喜欢读书。一次,他发现与邻居家合用的一堵墙的壁缝里透过丝丝光线来,他高兴极了,找到了借光的好办法。他把原有的缝隙凿得大点,这样,就有更多地光线透过来了,他就依靠着这些光线,紧挨着墙壁,夜夜苦读到天明,直到邻居就寝为止。

读了这则故事后,我联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们学习的环境非常好,爸爸妈妈不用我们为家庭的生计考虑,也不用我出去打工挣钱,只要认真学习就行,还有很多优秀的老师教授我们知识和技能,晚上也没有不能学习的担忧,可我们却没有百分之百把精力花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父母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

通过这则小故事,我感到很惭愧,也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可不想到老了之后,一事无成,后悔莫及。所以,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努力,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匡衡,你是好样的,我要向你学习!

民族读后感篇6

钱穆先生(1895-1990)出生于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传奇家族——江南钱氏。钱氏家族自宋代以来就是名门望族,近代仍然人才辈出,不但培养出了自然科学“三钱”,即“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在文史哲方面亦培养出了钱玄同、钱基博、钱钟书等著名学者。

作为这个传奇家族的一员,钱穆先生更是被尊为"一代宗师",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对整个华人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新亚书院(即后来的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校校长,一生著述颇丰,专著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

?民族与文化》是九州出版社所引入台湾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委员会整理的《钱穆先生全集》丙编中的一个小册子。民族与文化是一个宏大的话题,钱穆先生从中华民族之本质、中国社会之形成、历史的领导精神、中国历史演进大势、中国文化本质及其特征以及中国传统之人文化修养等角度进行了讲述,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令人耳目一新。简略撷取印象深刻之处,分享给大家。

在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中,他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模型来裁剪中国文化,强调应该从中国传统自身出发来研究中国文化。因此他强调现代人所使用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语言转译而来的,指的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中国人自古就有对“文化”的定义,即《易经》中“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钱先生认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由“人”的观念演进到“天下”的观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求道”,因此可以说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文主义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认为“民族”是“文化”的主体,民族创造了文化,但民族亦是由文化融合凝聚而成的。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的民族,创造了各自优秀的文化,但他们很多都夭折了,这是因为他们只完成了“民族创造文化”这一步,而没有完成“由文化融合凝聚民族”这一步。而中华民族的特质在于不但创造出了一套优秀的文化,又能够反过头来用文化融合凝聚民族,使得民族绵延拓展,日久日大。因此,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民族观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观,与西方人建立在血统、种族之上的民族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论语》中《论语·八倄》中“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以及《论语·子罕》中的“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便是这种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民族观的明证。第一句话里的夷狄指的是还没有接受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他们虽然有有君王,却不如华夏没有君王。为什么呢?因为华夏即使没有君王,也有文化长存。第二句话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象孔子这样的君子居住在野蛮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会让他们得到文化的浸染,所以何陋之有呢?

在《民族与文化》中,钱穆先生还对“四民社会”进行了详尽地讲解。“四民社会”是钱穆先生饱受争议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中国社会自春秋战国以下,可称之为“四民社会”,四民指士、农、工、商。四民社会乃是以“士”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结构。“士”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亦为中国文化所独有。凡能志道、明道、行道、善道者,在中国谓之“士”。因此“士”是一个文化概念,换言之,出生世家,不能行“士”之道,就不能称之为“士”,而出身贫贱,却能行“士”之道,便可以称之为“士”。

?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便是证据。第一句强调了道的弘扬需要依赖于人才能发挥,才能光大。第二句的重点则在于强调“士”的精神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正是中国文化里最出彩的部分。

钱穆先生的《民族与文化》成书于上世纪60年代,距离现在已有60年了。时间虽久,其中的精神却与时下强调“文化自信”的观念十分契合,值得大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