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后感1000字6篇

时间:2023-04-11 作者:Cold-blooded 读后感

好的书籍也有值得我们记录的地方哦,让我们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你们能够在读完一些文字后专心书写一篇读后感,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们读后感1000字6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读后感1000字6篇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1

第一次接触杨绛先生的文作,从翻开书页起,便是沉重的疼痛。

这是她的散文集,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享受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杨绛先生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失去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之所以羡慕,是因为感动,感动平凡的夫妻和女儿在一起过的闪闪发光的日子;之所以难过,是因为共鸣,告别是人生的必修课,我们相互扶持着走过好远的路,最终要接受分离。

这本散文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了全文的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那时钱锺书先生已经病得很严重了,躺在船上,睁开眼睛的时间越来越少;杨绛先生住在客栈,白天小心走过桥去看望丈夫;女儿钱媛此时也是一位老人了,奔波于学校和父母之间,体力慢慢不支,也病倒了。后来成了杨绛先生拖着年迈的身躯在女儿和丈夫之间照顾,最后回忆了女儿钱媛、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催人泪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己1935年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生活,在牛津喜得爱女,直到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去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这一部分记录了杨绛先生大半人生的故事,读来既有生活的乐趣,又有离别的哀痛。

90多岁的高龄,回忆离世的丈夫和女儿,杨绛先生并没有在书里写痛彻心扉的悲伤,反而是因为一些生活的细节而忍俊不禁,可正是这隐忍的克制,让我心痛不已。“陪他走的愈远,愈怕此生不见”。

杨绛先生对女儿钱媛的回忆,最让我动容的是这样一句:“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肠挂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寥寥数语说尽了一位母亲对女儿一生的爱与呵护,既是担心牵挂又是欢喜热闹,可如今,想再牵挂时人已不再,白发人送黑发人,隐隐作痛,言语难以表达。写到这,突然很想念自己的母亲。自从离开家乡赴渝读书,母亲的牵挂就没断过,白天询问天气,夜间担心睡眠,虽是难以见面,视频电话从未间断。隔着屏幕,隔着万水千山,总能看见母亲脸上隐隐的担忧,当然也有喜笑颜开的时候,那是看着自家女儿一切安好!

一家人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化颠沛流离起起伏伏,钱锺书先生在沦陷区的上海发愿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只是发愿之后仍然免不了时时的分离,直到后来让人肝肠寸断的死别。在杨绛先生笔下,那些生活中的各种艰难都化作了苦中作乐的快乐和感动。如今三人已在天堂相聚,希望天堂仍旧有一家人喜乐融融的笑声。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2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初闻杨绛先生,是在她翻译的兰德的诗中。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多数人都想着出人头地,可杨绛不这样,她读书写作,翻译治学,只是因为兴之所至,并没有一丝的争名逐利之心。

初中时只知她是钱锺书的夫人,直到不久前,偶然发现书架上的《我们仨》,杨绛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变得饱满而立体起来:她不仅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更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同时也是饱含才情的文人。这样的她,令人尊敬,也令人着迷。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散的经历。简单概括,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最后几年一家三人相依为命的体验;第二部分表现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后的情感;第三部分记录了杨钱二人赴英留学在牛津喜得爱女,三人聚散守助的经历。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因难,还有个阿瑷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二零一六年初夏,杨绛去世。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这是一段生死离别的梦,一段得与失的梦。在这个世界上她最爱的两个人先后离去,只剩下孤独心碎的老人写下一行文字: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所有的悲欢离合,在杨绛先生那里是一种自然,在读者那里却经常潸然泪下。书中最后“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己,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没有亲人的家庭只是一间空荡荡的客栈,没有丝毫温暖可言。无法诉说的爱,无人可说的情,在心里埋藏很久很久……但家的感情绝不会随时间而冲淡。

是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快乐也罢,忧伤也罢,时光不可以倒流,人生不可以重演,而青春只有一次,何不在有限的生命之河里,体会生命的意义与美好,无愧于心,认真学习,好好生活。

鲁迅先生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杨绛先生则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无论是鲁迅还是杨绛,他们都选择了坚守本心之路,最终活出了自我。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许多选择,前方并非都是坦途,但只要我们勇敢前行,认准方向,也能走出属于我们的罗马大道!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3

一场新冠疫情,让我多出来好多时间可以安静的看书,今年看书的速度还算可以,突然觉得在读完每一本书后应该写写后感,免得日后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花。此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坚持。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人活这一世好比是在人间的一次长途旅行,读书认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达自我,学习各种技能支撑自己生存和继续旅行。旅行,更多的是体验、感悟亦或传递爱与善良。然而很多人在这漫长的旅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对身边平凡的幸福视而不见,对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苦思追寻。我时常也有这种感受,亲情与我相隔千百里,爱情或许更远,友情虽近却显淡薄。回想自己过的这短短二十几年,好像并没有多少“石子”留给至亲至爱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该用什么才能填补上他们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捡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杨绛的《我们仨》,如清风一样,拂面而来的是一阵阵幽香。杨绛在垂垂暮年,记下这些珍贵的回忆,幸福的点滴,怀念她一生中最爱的人。他们仨从开始的陌路人,到钱钟书和杨绛的相识相知,再到小生命钱媛的诞生与成长,一个家庭,两代学子间的依偎与温暖,苦难与别离,爱与忧,都化作他们毕生至爱的方块字,落到了纸面上。

钟书、杨绛、圆圆组成了他们家里的“吉祥三宝”,彼此尊重,彼此友善,互相支持,相知相爱相守,温馨的家庭氛围使他们仨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创造出各自的成绩。他们仨的爱都在“石子,这是爱的表达朴实却又值得回忆。感情真挚与否,行动比语言更重要。”看着一个个小故事,读着一篇篇信件,望着一副副漫画,我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家里,处处有欢笑,有情调,有趣味。父女俩是“哥们”,互相打闹玩笑,一起“对付”妈妈;父母关爱女儿,不让父母操心,对爸爸和妈妈,关怀备至,体贴有加。重病期间,还不忘叮嘱妈妈要注意身体和饮食,也不忘给爸爸寄贺年卡。看着那些妙趣横生的信件,看着那些亲昵的称呼,真让人忍不住“羡慕嫉妒恨”。“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钱老生病了,圆圆生病了,杨绛每日跋涉在探视的路上,走过一个又一个驿站,走过春夏秋冬几个季节;圆圆先走了,钱老也走了,“我们仨”失散了,家,成了寻觅归途路上的驿站,杨绛,也走到了人生边缘。古道驿站上,一程一程相送,拉成一段万里长梦。家在哪里?在曾经的梦里。真是人生如梦!

亲情源于血缘,血缘凝就亲情。人世间,依赖血缘的纽带,常常演绎出一个个可歌可泣亦喜亦悲的亲情故事。生活里,亲情把我们紧紧包围,不管发生什么,都有家人在身边,我们在这在这浓浓的亲情里,融化,融化。有亲情,我们才有抗击生活风雨的勇气;有亲情,我们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有亲情,才有相知相守的默契,才能弹奏出那温馨的乐章。让我们学会去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幸福与快乐,在其中享受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人间没有永远,正如人间的爱情不会是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话在一起。他们仨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杨绛把一家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次相聚。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回眸处,灯火阑珊,眺望那相思的彼岸,静默……愿杨绛能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他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找到他们温馨的家!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5

我曾做了一个梦,梦里有我,有锺书,还有我们的圆圆。梦里似真似幻,想要脱离这梦境,却又不知从何而醒。

梦里锺书一声不响地和人走了,说是开会,然而他已上了年纪,又有什么会要开。兴得阿圆最靠得住,三两下就领着我找到了锺书暂居之地。这里驿站密布,家家却开得相似。阿圆牵着我走着驿道,叫我小心些走。古道狭长,看不见尽头,两旁栽的有柳树,花絮纷吹,自开自赏。我们走了好久,直到正午烈焰散去,方见一处残损道路,断口前有湖,一片幽蓝延伸至远处黑点。湖很广,稀稀落落置着些小船,有几只没有拴绳,飘得老远。阿圆左右寻了一阵,指着艘有“311”坠饰的木船叫喊,说就是那只。我同她踏了进去,果真是锺书的船。船上空得吓人,不见衣柜也没有帘窗。再去俯身瞧锺书,瘦了,不过几天未见,就薄得像一片枯叶,套在肥大的中衣里。眼镜没了,手提包该是也不见了,看着像个落难的灾民。我低声唤他,他动了动,仿佛睁不开眼睛似的,脸上缠着扭曲的泪痕,伸手去探我的身子,阿圆也跪坐下来去理他的发。然而不过短暂相遇,阿圆要回家里备课,我也必须在天黑前回客栈,这是这儿的规矩。

柳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新枝未尽,枯枝已袭。我在客栈与木船之间穿梭,阿圆也在周末来看望,倒也乐得悠闲,混过了几个春冬。只一天周末,女婿忽然驾车来了,是来接阿圆的,阿圆说是久病再犯,不过有专家说如今已可根治,只是要住院半年左右。我真心为圆圆高兴,过往这病折腾了她不少。送他们远走,孤寂了些,我想也无可厚非。唯有一点,自从圆圆住院后,我夜夜泛起了梦魇,梦到阿圆躺在病床上,与护工聊着天。女婿为她添了冰箱,放着许多吃食,不过阿圆胃口小,总分一半给护工大妈吃了。应当的确是不严重了,阿圆也是这么认为的,还想要起来批作业。然而没有几周,病情越来越严重,翻身也成了难事,我焦急地发慌,讲给锺书听,锺书听的专注,叫我别乱想,老人就爱做这种梦。直至一日又是梦魇,梦中女婿与专家交谈,方得知早已无药可救,能拖一阵是一阵了。阿圆依然不知道。我忙跑去同锺书讲,他这次没有怀疑我这梦是假的,只是凄然,心中流着泪,他应当也是梦到了。阿圆没过多久就死了,在睡梦中,走得很安详。我从未想过我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窘境,其实也说不上,阿圆也早已成了白发。不过说着也奇怪,阿圆逝后,我再没犯过梦魇。

于是两个老人照心不宣地“忘记”阿圆的死。

大约过了几个月,锺书发了高热。

留我一人活在梦里,“忘记”他们的死。

不知道两个痴子,会不会忘了吃早饭。我早教训过他们早饭一定是要吃的,不知道忘记了没有。

我们读后感1000字篇6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享受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家梦

读完《我们仨》本书,我依旧沉浸在作者的回忆中。翻阅着这本温馨的回忆录,每一张都有着许多的美好。我心中五味杂陈,千万条思绪涌上心头,一霎时,却又不知该如何道来。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杨绛先生的文章,第一次是七年级学的《老王》,第二次阅读的则是这本《我们仨》了。《老王》一文是作者对老王无形的愧怍的回忆性散文;而《我们仨》是作者对家人感情的寄托、对家人的思念的一本“回忆录”!这本书应该是我读过最娓娓道来的一本书籍了。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从心坎儿里道出了对家人离去的悲痛。谁知她心中有多少无奈,多少心酸……

在这本书中,杨绛先生没有用大量且华丽的词句,反而都是一些朴实的语言。或许这是杨绛先生为了让我们更加了解他们一家的生活,也正是说明了他们仨的普通。书后的附录,每张图片都是作者一家的生活点滴。此刻的钱锺书、杨绛、钱媛不是大文豪,而是丈夫、父亲;妻子、母亲;女儿。他们在家中饰演着不同的角色。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以为有了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国梦

踏上杨绛先生的时光机,我们来到了“革命”的时期,国家最艰难的时期。

一九三五年七月,钱锺书夫妇同到牛津求学。经过多次辗转,最后来到了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并且在那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钱媛(圆圆)。身为母亲的她,将全身最精粹的一切贡献给了这个新生命。阿圆很讨人喜欢,不论是外国的邻居还是家中的亲戚。时间转瞬即逝,阿圆已经长大了。她虽然在外国出生,但是她身上流的是中国的血液,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他们以国为家,他们眷恋着自己的国家。终于在一九三八年八月间回到了祖国温暖的怀抱。圆圆不仅回到了故乡,还见着了自己的亲人。虽然在沿途上有着一些磨难,但是他们并不害怕。

几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仨”始终不离不弃,相互依存。正如钱老所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又如杨绛让钱老最安心的一句话:“不要紧,我会做。”即使杨绛先生自身身体就不太好,但是在钱老和钱媛重病期间,杨绛总是会奔波在两地,那个秋风飒飒的古驿道便是他们亲情枢纽之地。钱老总是会在船上静静的躺着,等着杨绛和女儿;杨绛则总是对两人牵肠挂肚;钱媛,即使是在到了病重时期,还是牵挂着父母。这样的家,虽然总是飘忽不定,但只要有彼此就是咱们的“家”!

永远的梦

把目光放到自己的生活中,处于青春期的我们不免有些叛逆。但也请我们多为自己的父母思考吧。父母养育我们这么多年,常常为我们牵肠挂肚。想让我们飞得更高,却又害怕我们受伤。

亲爱的同学们,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脸了吗?他们脸上多添了多少皱纹吗?你仔细地看过你父母的头发了吗?你知道他们满头乌发变已经变得斑白了吗?

而此刻我想说的是我们一定要追,父母陪我们长大,我们要伴父母变老,家永远是你最暖的港湾。

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五日,杨绛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去与钱老、圆圆相聚了。

“我们仨”会一直在!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永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