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书写观后感中能够更准确地表达对电影的赞赏和批评,优秀的观后感可以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电影中的道德伦理和人生哲理,下面是范文社小编为您分享的戏曲进校园观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1
戏曲,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神,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在这个星期三的上午,我们十一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的气息撒至操场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京剧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递来说,校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土壤。一方面,戏曲进校园,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形式,期待获得哪些目标,如何才能够让戏曲进校园不再流于形式,这些细节问题都应该思考到。另外一方面,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龄层次,都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戏曲进校园的方案,而不是只是为了节约工作而进行各种敷衍了事的工作。有鉴于此,戏曲进校园的工作贵在“精准”二字上做足文章,否则,戏曲进校园往往不能够获得预想中的效果。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我相信,中国的京剧必定会闪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2
9月12日,天等县城关小学举行2017秋季学期一年级新生“开笔礼”暨“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参加活动,我看到了精彩的戏曲表演,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中,我感受到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需要有人去延续传承。其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黄梅戏。据了解,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活动结束后,学校要求每位同学制作一份有关戏曲内容的手抄报,我选择的就是以黄梅戏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我在网上寻找了有关戏曲的知识和图片,并把它们摘抄到手抄报上。制作手抄报让我对黄梅戏有了更深的了解。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3
中国戏曲,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未必十分关注,但我对中国戏曲还是很关注的,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在大学,没想到我可以选到这样的课,我根据我的爱好就选了,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学到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我通过查一些资料,自己写了一些对该课程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4
今天我们观看了戏曲,有包公断案,红灯记,袁门外三声炮,等等,戏曲让我们重温了以前,现在很少人有愿意听戏曲了,戏曲是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在中国戏曲很早就存在了,我们不能让戏曲消失在中国!
10、戏曲进校园观后感300字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一至三年级举行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我们排好队下楼后就听见豫剧团的主持人讲话了,主持人说:大家好,我是豫剧团的主持人,第一个节目是《花木兰从军》!我们听了都忍不住小声的叫起来。《花木兰从军》的故事我听过,意思是:父亲身体不好,难得回家休息几天,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花木兰的父亲年纪大了,没办法上战场,家里的弟弟年级又小所以花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多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人来说都是一件艰苦的事情,更不要说花木兰了,她又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但是花木兰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认为她能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不过,花木兰拒绝了,她请求皇帝能让自己回家去补偿和孝敬父母。这个故事是我看的戏剧中最令我难忘的一部了!《花木兰从军》的这个故事值得我们牢记!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5
星期五下午,我们班有幸到多功能报告厅去看戏。
小时候,看到我婆婆迷戏追戏,觉得很老土,赶不上潮流;但是,今天我完全被戏曲表演震撼了。
第一个节目是由一对二十多岁的大哥哥和大姐姐表演的,他们俩一上台,报告厅就安静下来。他们动听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紧接着,王浩叔叔上台表演了,俗话说得好:“懂行的看门道,不懂的凑热闹。”我就是凑热闹的那种,但是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让我赞叹不已!
还有使我开心的一出戏,这个节目简直快把人笑死了。一个年轻的大哥哥头上戴个很大的帽子,踱着方步上台来。他虽没几句戏文,但演技很厉害。帽子两边还有一对“小翅膀”一样的东西,这俩“小翅膀”很神,大哥哥头晃晃,它们就一直很配合地抖。大哥哥走路的时候,还会吹吹假胡子,惹得台下一片笑声。表演完后,主持人告诉我们,大哥哥扮演的角色是小丑,还说演员们从我这么大的时候就开始学戏曲表演了。不愧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呐。
最令我难忘的一出戏是一位老艺术家表演的青阳腔。这位老艺术家满头银发,快八十高龄了,没想到她唱得字正腔圆,动作敏捷,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还给我们讲解了青阳腔的历史,并邀请了八位同学上台跟她一起体验体验。老艺术家教得用心,同学们学得认真。
台上的红手绢舞起来了,女生们那一张张红扑扑的小脸,恰似一朵朵盛开的艺术之花……
戏曲进校园观后感篇6
11月1日起,由合川区委宣传部、区创建办、区文联、区教委、区文化委主办,区艺术团、五度传媒、区文化馆、区剧协承办的经典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在全区44所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共惠及学生43772人。
一是戏曲表演。精心组织了一台以川剧、曲艺和戏剧小品的戏曲表演,让孩子们不出校门就能欣赏到经典戏曲的精彩演出,为广大的师生们带来了川剧锣鼓吹打《社会主义好》;清音表演唱《见义勇为人人夸》;川剧折子戏《滚灯》;小品《整出来的事》;川剧绝活《变脸吐火》;曲艺说唱《教训》。配合表演的同时对广大师生普及戏剧曲艺知识,弘扬了戏剧曲艺传统艺术。
二是戏剧讲座。采取以讲为主演为辅的方式,举办戏曲基本知识讲座,配合举行戏剧部分片段表演。培养师生对戏剧曲艺的欣赏水平,激发师生的戏剧曲艺兴趣。
三是戏曲巡展。结合近年来合川戏曲活动的实际,以普及戏曲知识为主,编制一批大小适中的户外展板,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区进行展览。弘扬戏剧曲艺艺术,提供戏剧曲艺展演平台。
四是戏曲课堂。选择川剧、京剧、曲剧和戏剧小品类经典戏曲及知识讲座,刻录制作成40分钟一部的光碟,安排各学校利用各班级相关课时进行播放,并印制一批戏曲知识宣传单,发放到每名师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