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3-09-17 作者:loser 读后感

通过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取得实际的收获, ,每一本书都给予了我们独特的读后感,宛如人生的历程,范文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对投资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对投资的读后感7篇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1

最近在读这本书,这里做些简单的记录,包括书中的观点和自己的想法。以备以后查阅和反思。

增长率陷阱其实,作者并没有否定能够增长率的存在,更没有否定增长所带来的企业的改善速度和结果。之所以出现了“陷阱”,原因在于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因为过度乐观,所以给了公司更高的交易价格。公司的实际价值也许和投资者给出的估值是很接近的,只不过,由于大家太过看好公司的增长,所以给的交易价格过高,以至于还不如投资到低增长的公司上的收益高。这让我想到现在的很多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其中有些自己也看好,不过,一方面是自己不善于估值,另一方面交易价格也确实很离谱,所以自己没有买。

不过在常去的论坛上见到版友不仅看好,还认为不贵。甚至有些人说,就是现在才有这样的便宜价格,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类似的问题,格雷厄姆也早就说过,利用现在以及过去的企业经营情况去估算未来的情况是很容易导致错误很危险的事情。换一个角度来说,未来可能的高增长行业,基本上大众会有比较公认的结论,也就是说,仅此为依据买入股票,很有可能形成“众人拾材火焰高”的局面,而与此同时,股市里“一赚二平三亏损”的规律有在暗中起作用,所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2

?聪明的投资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创作的著作,起先我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沃伦巴菲特对此书的评价:“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的最佳著作。”

格雷厄姆不仅是巴菲特的导师,更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

通过他的书,我从中清楚地认识到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投机是试图在股价的跌涨中获利。格雷厄姆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不仅在于成就,更在于他对待投资时的情绪。在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当中,他能保持自己不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所以他是一名成功投资者,我认为即使有超高的分析能力,如果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也很难获得投资收益。

书中用两则寓言故事去讲述了两种行为:一则是“市场先生”他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些人的愚蠢;另一则是“旅鼠投资”告诉我们投资者盲目投资的行为。

我明白了一个公司的股价一般都是由业绩和财务状况支撑,因此在寻找一支好股票时,更重要的是准确衡量公司的绩效。在《聪明的投资者》中,以一家航空公司为例介绍了公司绩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成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发行价格等。从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从财务状况入手,着实分析是有效的。

关于收益性,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的指标最直接的便是每股的净收益,也可以考虑一下投资报酬率,公司的闲置资产怎么处理,能准确的分析出公司的获利能力。

关于成长性一般从盈余增长率分析,每股的盈余,在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的同时有刻画出公司从小到大的历史足迹。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公司的风险系数,也决定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个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不过关,那么公司在面对财务危机时,导致破产是必不可免,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股利的话,我认为,股利发放会显得公司生机勃勃,我们在选择一支股票的时候应该避免那些在过去有两三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我认为股利并不能称得上衡量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但能反映营业状况和业绩好坏。

我认为在进入股票市场时,要明白,市场像一个无底洞,他能给你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能让你跌入深渊。并不是每次交易都能做到低进高抛。

我认为在市场处于低落的时候挣钱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小技巧,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投资者要学会利用价格,无论最高还是最低,他都算得上是真正商业价值中较低的价格买进算得上真正的投资。

我起先关注到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是因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替代的,这点我认为即使是他的导师也不会,但我在研究后发现,巴菲特主张集中投资,但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我在看这本书后明白,不得不佩服巴菲特,他通过格雷厄姆对公司问题排除之外,那些放心的公司然后直接抛进,极大程度降低了集中投资的风险性,也做到了导师那种风险越小越安全的思想。

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格雷厄姆的时代与我们是不同的,他的时代,石油钢铁为巨头,如果用他的算法去选购一支股票几乎选不出来,因为现在的公司垄断性很强。

我认为如果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定赚不到钱。其次,股票市场并非能精确衡量出价值的,即使华尔街也没有准确并且轻松地致富之路,对于企业的状态,一半是事实,一半是观点,不能让消息迷茫自己。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着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希望有孩子;商人不会工作,如果不曾希望因此有收益。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3

?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投资实务领域的世界级和世纪级的经典著作,自从1949 年首次出版以来,本书即成为股市上的《圣经》。它的作者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聪明的投资者》首先明确了“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指出聪明的投资者当如何确定预期收益。本书着重介绍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策略,论述了投资者如何应对市场波动。本书还对基金投资、投资者与投资顾问的关系、普通投资者证券分析的一般方法、防御型投资者与积极型投资者的证券选择、可转换证券及认股权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本书后面,作者列举分析了几组案例,论述了股息政策,最后着重分析了作为投资中心思想的“安全性”问题。《聪明的投资者》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旨在对普通人在投资策略的选择和执行方面提供相应的指导。本书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投资的原理和投资者的态度方面,指导投资者避免陷入一些经常性的错误之中。

阅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就是:这本书像所有的经典著作一样,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读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为向导,你必定会成为一个非常聪明的投资者。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本书能够准确和清晰地提供这种知识体系,但对情绪的约束是我们自己必须做到的。 此外,我还总结出了: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动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的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的抛出股票;购买的证券类型和想得到的回报率不是取决于投资者的金融实力,而是与知识、经验、气质相联系的金融技能;对进攻型投资者,他购买的股票价格所表示的企业总的市场价值,不要过于高出实际记录和谨慎的前景预测的价格。

以下为作者在每章开篇前面对章节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1)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2)每个人都知道,在市场交易中大多数人最后是赔钱的。那些不肯放弃的人要么不理智、要么想用金钱来换取其中的乐趣、要么具有超常的天赋,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并非投资者,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4

春节有空,买了巴菲特老师—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读完后,沉思了一下,的确这本书在投机盛行的年代,让投资者找到了方向,在那个年代他应该称得上是投资界不世出的奇人。

这本书也明显有自己的缺陷,举了很多例子,让人看得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如果初学者看完这本书后,第一感觉就是投资要有安全边际,但随后就会感到上市公司有如此多的问题,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所以在安全边际的情况下,只能按照它的方法尽量分散投资,而分散投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诚然这种方法可以让你立于不败之地,所以绝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

如果研究过巴菲特的人就知道,巴菲特说要集中投资,格雷厄姆说要分散投资;二者的思想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在于巴菲特汲取老师的安全边际的思想上,提出啦要买有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集中投资然后长期持有。你把这思想理解彻透之后,再反过来思考《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你就不得不服巴菲特,因为通过巴菲特这一思想过滤,就能把格雷厄姆举例的那些有问题的公司排除在外,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性,从而可以去集中投资,而不是分散投资。

我们的理论应建立在巨人思想的基础上即安全边际,再做进一步改善,下面不是评论二位大师的缺点,而是做一点改进,仅代表个人观点。

1、时代在变化。

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所以他的计算方法是算前三年或前七年的平均利润,来计算pe,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有效的,而且现在依然可以用来吸收的计算方法,我未来也会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些防御性投资。但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很难买到这种公司。大家可以在前几年的经济危机中去验证一下。

这里可以吸收一下基金经理的算法,即预期未来,但这种算法一定要保守估计,确定性一定要强。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盐湖钾肥,现在全世界粮食大涨同时不同的国家都发生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通货膨胀也以10%左右的上涨,在这种背景下,必然会推动钾肥的需求量增加或价格上的上涨,这种预见性很强的背景下,我们就不必拘泥于格雷厄姆的以过去的利润的计算方法,而改成将来的计算方法,这样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率,大家可多举几个例子,用时间来检验我的推论是否正确,即使一个例子失败并不代表失败,因为格雷厄姆的方法也不能保证每个样本都是成功的,所以他要分散投资。

再次强调一下,这种方法是建立在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在预见性很强的情况下,才能以未来计算,也要在安全边际下买入。至于传统性行业,不垄断的公司,还是以格雷厄姆的计算方法为准。

2、关于净资产的问题。

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是指低于净资产的2/3,同理时代在变化,格雷厄姆时代是以石油,钢铁,铁路等传统行业为巨头的时代,对于后期出些的一些行业,垄断性非常强的公司,即不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公司,再用它这种计算方法,意味着几乎买不到这种公司。我个人意见是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下降1/3,我这种方法意味着风险比格雷厄姆的要大,但即使错了,由于垄断的特性,经过二年左右又会开始盈利,而且因为主营业务清晰,垄断的公司特质,这一层过滤本身也降低了风险,我个人认为,这就相当于以前格雷厄姆要求的安全边际———低于净资产的2/3,有兴趣的可以在以前的熊市里去验证一下。

3、反思巴菲特的投资思维。

是他提出要买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实际上他买的有些公司是没有特许经营权的,但是别人或他自己(我更倾向于是别人)要强加上去的特许经营权,比如银行公司,从定义上讲银行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但巴菲特确实买啦,买得还不少,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看完《聪明的投资者》后我恍然大悟,详见讲基金的那些章节。是因为巴菲特后期随着资金的宠大,他已很少有机会再遇见特许经营权,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在安全边际下买入的机会,所以他的思想只能倒退,退而求其次,回到格雷厄母的思想,即在安全边际下,买入主营业务清晰,一流的管理者的公司,这就是投资大师的变通,但不能说这不对。

别人总结巴菲特感兴趣的公司也是能力圈,护城河,安全边际,也可能是写书的人强加上巴菲特的思维,他买的公司就是有特许经营权的。个人观点,这是巴菲特资金巨大时不得已而为之的倒退投资方法,这也是巴菲特大师能变通之处,不拘泥于形式,只要基本原则不变通—即安全边际,这也是他的底线。但我们小散,不能把巴菲特倒退的方法拿来吸收,去投资银行股,如果你是格雷厄姆思想的追随者除外,毕竟这种方法也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种方法。我们不仅要完全吸收巴菲特的思想,还要对他的思想加严,即把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改为垄断的公司,这样一改,我们投资的范围就更加小,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的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结尾之时,再次强调一下上面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任何批评二位大师的意思,只是对他们的思想进行了一些改进和总结。也许我年少轻狂,但我会用我一生来验证我改正的是否有效,如果你们觉得对可以吸收,觉得不对可以拍砖。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5

读完了《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我觉得作者并不是要具体的教会我们如何去进行证券交易。作者只是想把最根本最普世的原则教给我们,这些原则很显然是不会过时的。

投资投机双通道——书中作者首先讨论了究竟什么是投资者,什么又是投机者。在我个人看来,我们既应该做一名投资者——把股票作为企业来投资,而不是简单的作为证券投资;同时我们也要做一名投机者——把握市场上自己可以把握的投机机会,不论是时政还是人性心理。但是当我们投机时必须知道是在投机,把风险控制在自己可控制范围。证券交易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错把投机当投资。并且我们一定要记住最好做到安全和细致,不要企图把全世界所有的钱赚完。

股价——因为当期股价是由实际事实和人们的预期情绪来主导的,所以市场先生总是情绪化的。当期的市场价格波动并不能够成为我们买入卖出的原因,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多的去关注企业自身,企业的发展总会反映到股价上来,不必在意一时得失,至于到来的时间并不是我们所能预测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结合事实客观的去预测股价的目标价位,同时又要根据事实不断的去修正自己的预测,股价是不可能通过努力而成功准确预测的。

股价预测——第一通过公式来进行预测;第二结合我们对人性和市场的预估进行调整;第三不断的结合事实进行修正。

信息来源——证券投资本身应该是孤独的事情,永远不要去单纯的相信任何的信息来源,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去过滤信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论是市面信息,还是金融公司报告,他们都只是我们信息的来源,最终的决定必须由我们自主的进行。

安全边际——在我看来,安全边际也就是我们不能过分乐观,我们必须给自己留有足够的错误空间,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投资风险。

集中投资——如果能够准确的挑选出最佳股票,那么分散化投资只能带来不利后果.所以当我们有能力选出真正的好股票的时候,必须集中投资。

投资计划——最有条不紊的投资就是最明智的投资。我们必须在投资以前对自己的投资有全面的计划,面对突发情况能够有条不紊的操作。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相信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实行计划中不要被市场所左右,但这些的前提是你的所有判断是基于事实作出的正确的判断。如果你的坚持是盲目的错误的坚持,那么结果显而易见。

把握机会——不要想着自己能够抓住每一次的投资机会,事实上一次幸运的机会,或者说一次极其明智的决策所获得的结果,有可能超过一个熟悉业务的人一辈子的努力。一生当中真正的机会其实屈指可数。可是,在幸运或关键决策背后,一般都必须存在着有准备和具备专业能力等条件。人们必须在打下足够基础并获得足够认可以后,这些机会之门才会敞开。人们必须具备一定手段,判断力,勇气,才能去利用这些机会。

盈利点——投资者越是富有经验,越是精明,他就越少关注股息回报,而把自己兴趣更多集中于长期股价上涨。另外走中间的道路最安全(选择买入“老二”,因为老大总是受人关注的,当你发现时可能已经晚了)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6

?聪明的投资者》1949年第一次出版,是格雷厄姆的第一部专著《有价证券分析》的普及版,专门写给个体投资者,被称为简单的圣经、安全和价值的乐园。

巴菲特就是本书最早的受益者之一。早在1950年这本书首次出版时我就阅读了此书,当时我19岁。那时我就认为这是所有投资方面最好的书。现在我依然这样认为。

本书在第一章首先提出要正确区分投资与投机:投资操作是基于全面的分析,确保本金的安全和满意的投资回报。不符合这些要求的操作是投机性的。

投资以事实和透彻的数量分析为基础,而投机靠的则是奇思异想和猜测。

第二章讨论了投资者对于变幻莫测的股票市场的态度:从根本上讲,价格波动对真正的投资者只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当价格大幅下跌后,提供给投资者购买机会;当价格大幅上涨后,提供给投资者出售的机会。而其他时候,他如果忘记股票市场而把注意力放在股息收入和公司运作状况上,将会做得更好。

第五至第七章介绍了防御型投资者和进攻型投资者的通用组合策略,特别是在第十章重点介绍了关于如何廉价购进股票的技巧,提出了评估普通股的十一条规则,并提出了成长股价值计算的简单公式:价值=当前(普通)收益×(8.5加上预期年增长率的2倍)。

在最后一章,他提出了投资的核心概念———安全边际。巴菲特后来说,安全边际是有关投资的最重要的字眼。通俗地讲,安全边际就是花五角钱购买一元钱人民币的哲学;就是饭吃八分饱;就是如果你离悬崖还有一公里,那么你肯定不会跌下悬崖。投资者忽视安全边际,就像天天暴饮暴食,最终会伤及肠胃;或者你一直在悬崖边上行走,总有一天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历久而弥新的投资者箴言。

格雷厄姆文风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从未自吹自擂。《聪明的投资者》里很多箴言式的字句,充满智慧,穿越变迁、周期和灾难,历久而弥新。试列举几例如下:

1、典型的投资者将注重本金的安全;他将及时购买证券,一般将长时间持有这些证券;他将注重年收益,而非价格的迅速变化。

2、法国人说,从崇高到荒谬仅一步之遥。从普通股投资到变通股投机似乎也只有一步之遥。

3、在华尔街,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4、对于理性投资,精神态度比技巧更重要。

5、投资成功与否应该用长期的收益或长期市场价格的增长来衡量,而非短时间内赚取的差价。

6、真正的投资者很少被迫出售其股份,一般情况下,他不必关心其股票的现行牌价;只有在牌价适合其准则时,他才注意它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7、投资者和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对股市运作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润。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市场波动实际上对他也很重要,因为市场波动产生了较低的价格使他有机会聪明地购入股票,又产生了较高的价格使他不买进股票并有机会聪明地抛出股票。

8、当人们对市场变动较少注意时,却往往获得利润,这与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相反的。投资者必须着眼于价格水平与潜在或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市场上正做什么或将要做什么的变化。

9、为了进行真正的投资,必须有一个真正的安全边际。并且,真正的安全边际可以由数据、有说服力的推理和很多实际经验得到证明。

10、利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勇气。如果你已经从事实中得出一个结论,并且你知道你的判断是正确的,按照它行动,即使其他人可能怀疑或有不同意见。对大师的误解。世人对《聪明的投资者》和格雷厄姆的思想有很多误解。有人指责他晚年背叛了价值投资,改为信奉有效市场理论。始作俑者是约翰·特莱恩的《货币大师》。书中引用了格雷厄姆的一段话:我不再坚持用复杂的分析技术寻找一流的价值机会。这种做法在40年前或许是可行的&b&b在一定程度上,我支持现在的教授们普遍认同的squo;有效市场理论。squo;事实上格雷厄姆并非对价值投资失去了信心,而是根据新的情况把早年复杂的技巧简单化,提出新的低值股票的十大标准。因为他认为一些技巧和简单的原理已经完全可以保证成功了。1974年,80高龄的格氏作过一次题目为价值的复兴的演讲。他依然坚定地说:如果你和我一样相信价值投资是一种完善的、可行的、有利可图的方法,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坚持它,不要被华尔街的时尚、错觉和投机活动迷惑。去世前几个月,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如果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的新发展。格雷厄姆快80岁时因病需要巴菲特的帮助修订《聪明的投资者》的一个新版,巴菲特曾提议作一些改动,包括多谈点通货膨胀,多谈点投资者应当如何分析企业。但最终没有实现。2003年的英文修订版,巴菲特推荐并作了序,和汉译本相比,增加了通货膨胀、投资基金等独立章节,金融记者jasonzweig作了最新注释。

格雷厄姆注重量化分析,是购买廉价证券的雪茄烟蒂投资方法,而巴菲特在他的基础上增加了费雪和芒格的思想,即对企业类型、企业特质、企业管理的质化分析,把量化分析和质化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巴菲特说:我现在要比20年前更愿意为好的行业和好的管理多支付一些钱。本倾向于单独地看统计数据。而我越来越看重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作文。正如威廉·拉恩所说,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思想带进了另一个新阶段。如果能把他们两人的观点结合起来,那么你就学全了。格氏写了我们所说的《圣经》,而巴菲特写的是《新约全书》。

对投资的读后感篇7

在“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的言论影响下,很多人都认为天朝持续的经济增长必将伴随着股市的持续上升。

不过,事实和《投资者的未来》都证明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于恰恰是相反的。

至于是什么原因,在书中已经给出了一定的解释:1、乐观的预期导致了过高的估值和相对的供不应求;2、国内投资者投资渠道的单一性进一步导致了过高的估值。

所以,作者的单纯的“买入—持有”策略在天朝并不是必然胜者的投资策略!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作者的结论和我们的感觉是有些偏差的:作者的偏差在于,他看到和使用的数据是整体经济和整个股市的比较关系。而我们个人感觉的偏差在于,我们自己本身不可能买入整个市场指数范围内的股票组合,同时绝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做到耐心持有和在合理价格买入。

要知道,最初上市的公司,不仅数量上不能反映这个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且从质量上来说,由于股市更多被作为地方国有企业改革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所以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是无法保证的。

实际上,如水晶苍蝇拍老师所说的那样,天朝股市其实还是非常不错的投资圣地的。

而能否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是否能够在合适的价格买入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并真正的做到长期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