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数学书读后感通用6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Youaremine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具体化,分享给他人,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他人交流想法,以下是范文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七上数学书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通用6篇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1

假期我读了一本《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本书很有意思。讲的内容是我们班来了一位全宇宙最聪明最帅的怪怪老师他拥有神奇的魔力,能把教室变成任何奇幻的场景比如时空转移、与动物沟通、隐身等。

他能让同学们坐在摩天轮上学数的分解加法,通过呼啦圈里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各种图形在魔法城堡里和女巫斗志斗勇找规律学习方位,穿越到白垩纪排布数列解救恐龙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神奇的故事或日常生活中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们学会了钱币的认识、时间的认识、根据条件和问题列算式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

这样的数学课连捣蛋鬼皮豆都为之着迷,他带领着同学们告别枯燥的教室,在数学世界里展开了一段又一段奇妙的魔幻探险。

通过看这本书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我喜欢上了数学课,对学过去的这些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还让我们知道了做完作业认真检查的重要性以及教给我们正确的坐姿等很好的学习习惯。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2

?奇妙的数王国》这本书是以童话的形式将数学知识贯穿其中表达出来。什么地方都包含了数学知识,把数字们都写活了。知识点由浅入深,从最开始的奇偶数谈到分数,再到立方米、梯等式。还涉及了图形,告诉我什么样的图形最牢固,不容易被震塌或顶翻。原本很枯燥的数学知识被作者这么一写反倒是让小朋友们都爱看了。

我从那里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比如假分数和真分数。假分数是分母比分子小,它是一个整数和一个分数合成的,8/7=1+1/7;真分数是分子比分母小,并且互为倒数的两个分数相乘积为1;0乘或者除任何数结果都为零,但是0不能做分母,他务必睡在上铺;分子是1的分数叫古埃及分数;8个古埃及分数相加不可能等于1;任何数的0次方都等于1;偶数的约数是数的本身不断地除以2直到除不尽为止,这些数就是此数的约数;还有数的几次方,我原以为是该数乘以他右上角的那个小小的数,没想到实际上是此数被乘了多少次,那右上角的数表示此数将被乘几次,例如2的五次方表示2x2x2x2x2,并不是2x5。

这本书相对来说还是挺深奥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我都能看懂,所以说他不仅仅适合小学生,也适合中学生,毕竟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已经超出小学教学资料了。这本书我将好好珍藏,它能伴我走过小学甚至中学时代。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3

五一放假归来的时候,学生的期中学力检测成绩也出来了,接学校通知,5月3日晚上要开家长会,内容主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展开,那个时候我非常苦恼。检测平均分虽然上了90分,但整体上的水平较上学期差了很多,其中有个女孩子更让我惊讶,原本能考八十多甚至第一单元考出96分好成绩的她,那次检测只考了62分。成绩出来后我和她进行了交流,并且耐心给她辅导,但是第二个星期,她跟我提出要辞掉数学小组长的职务,也不说明原因,此后我听说,她现在特别讨厌数学,觉得数学很难,甚至有点讨厌我了,说实话,我心里有些难过。上个学期我就知道,她学数学学得很吃力,每次考试都在八十分左右徘徊,我也经常和她家长交流,可是成绩和兴趣互相影响,导致她最终失去了兴趣,成绩也一蹶不振。怎么样才能提高她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呢?

在《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里,我了解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调动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书中提到,假如学生能体验到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感受数学有价值、享受数学美极了这样的种种过程,就一定会喜欢上数学,而其中触动我内心的有两件事。

其一,吴老师接手一个新班,原班老师用一个字概括了对该班学生的印象——懒。而吴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设置了这样的场景:黑板上排列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还有许多有趣的问题,"认识我吗——伟大的0"、"别小看它——小数点"、"你知道阿基米德检验金冠的故事吗"、"数学家索菲愿意做你的朋友",讲台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教室的四周挂满了红红绿绿的纸条:"数字迷宫"、"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把字母变成数字吗",这一切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视线,也像磁石般吸住了学生的心。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学生跃入了数学的乐园,开始了艰辛而有趣的探索,竟连曾经对数学毫无兴趣,不完成作业的学生在毕业考试时都能以95分的优秀成绩升入中学。

其二,学习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吴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丢番图墓碑之谜——神奇的碑文"。古希腊伟大数学家丢番图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首一起世人瞩目的诗文。碑文的大意是:过路的人啊,这儿埋葬着丢番图,请计算下列数目便可知道他的一生经历了多少个寒暑。他的一生的1/6是幸福的童年,1/12是无忧无虑的少年。再过1/7,他建立幸福的家庭。5年后儿子出生,不料儿子先其父4年而终,年龄不过父亲享年的一半,晚年丧子人可怜,悲痛之中度过风烛残年。请你算一算,丢番图活到多少岁,才和死神见面?

吴老师充分利用古今中外名人趣事,给数学蒙上神秘面纱,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试问有哪位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堂呢?

另外,我了解到:

一、让学生喜欢数学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先听懂数学、学会数学,只有听懂数学,学会数学,才可能喜欢学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三点是:

1、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任何一个孩子扮演"失败的角色"。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更应付出加倍的爱,帮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使他们感受成功。

2、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制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找回面子。每个人都在集体中极力寻找自己的坐标,盼望有朝一日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舞台上露露面,施展一番。教师应深知学困生的这种心理要求,降低标准,提供机会。

3、教师要坐下来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起寻找分析"听不懂、学不会"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补上知识漏洞。让他们在听懂了、学会了的感受中萌发对数学知识的喜爱。

二、除了让学生听懂数学、学会数学以外,老师应当把数学变得容易些。有些孩子不喜欢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觉得数学太难了,加之课堂上教师过高的要求,使孩子望而生畏。有的孩子对数学学习的投入比对其他学科都大,但成绩最差的仍是数学,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兴趣。我们应当认识到:

1、我们的数学教育应该是数学适应孩子的学习,而不应该强求孩子去适应数学。

2、我们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不应整齐划一、千篇一律,不能脱离学生认知实际的过分"拔高"。课堂上要少一些抽象、枯燥的说理,多一些自由、生动的讨论。

虽然《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还没看完,但是单单阅读"让学生喜欢数学"这一小章节,我便深深被吴正宪老师的魅力所吸引,也学习到了一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的方法。我想,我明白我班那个女孩存在的问题是由什么导致的了,我也知道应该怎样尝试着去解决她的问题,期待着她爱上数学的那一天。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4

我生日那天,爸爸送我一份生日礼物:《马小跳玩数学》。爸爸说:“这本书不仅能帮你增长数学知识,还能帮你改掉数学上的坏毛病。”“谢谢爸爸!”我一说完便兴高采烈地翻开书,满怀好奇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讲了马小跳用数学解开了各种谜题,帮助了别人。我也想学好数学,成为马小跳麾下的一员,去帮助更多的人。你也许会问学好数学有什么用呢?你听我慢慢道之。一天,马小跳他们一群数学尖子在街上玩,看到有个小青年人在摆摊子,地上有红桃2、3、4、5四张扑克牌,要求是抽两次,合起来的数字大于4500,就能赢5元,并且每把要付2元。马小跳看了一会儿,灵机一动对大家说道:“2、3、4、5一共能组成24个四位数呢!摸中大于4500的概率只有二十四分之八,你们赢的概率很小的,而摊主赢的概率是大的多,他是包赢的',围观者听了马小跳的话都一哄而散。

我用这个故事告诉妈妈,买7位数的彩票,中的概率是一千万分之一,概率太低,碰碰运气,不要多买,买一张就够了。

由这件事,我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都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关键是你有没有掌握它,会不会学以致用。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5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中有很多被数学家们所发现和证明的公式、定义,我们都认为那是枯燥的、繁琐的。但是数学有自己的灵魂与存在的意义,普罗鲁克斯曾说过“数学赋予它所发现的真理以生命;它唤起心神,澄清智慧;它给我们的内心思想增添光辉;它涤尽我们有生以来的蒙昧与无知。”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民族发展得越来越顺利;因为有了数学,人类的生活变化得多姿多彩……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七上数学书读后感篇6

?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